揭秘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Posted 明朝 李贽

篇首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2、思想家李贽为何选择在监狱中自刎?

揭秘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在现代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当时他是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所以被称之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塑像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是一篇介绍讲述李贽一生的文章,在网上颇为有名,还被多家媒体转载过。作者名叫彭勇,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研究方向是明清的历史。文章标题就把李贽评价为明朝第一思想犯,内容里更是在小标题上依次评价他为傲慢清官、学术和尚以及剃刀下的亡魂,分别讲述李贽为官时、寓居研究学术时以及最后被捕入狱时的经历。

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仿佛他不需要顾及历史的严肃性。文中对李贽以及他人的调侃和讽刺无处不在,比如他说李贽出畅销书是大众偶像,说顾炎武嫉妒得说话酸溜溜,说李贽不要天上掉下的馅饼等。此外,作者在文章里用词也十分现代还有不少网络用语,他用“小样”、“粉丝”、“幸福像花儿一样”等。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不是一篇正统的历史文章,更像是故事小品文。虽然作者戏谑李贽,但他仍保持底子里对他的尊敬,真正讽刺的对象是明朝的朝廷与社会。这从文末最后一句话可知,李贽用剃刀自刎追求了他的自由,他的死“宣告了明末思想界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时代的遥遥无期,也宣告了对封建朝廷无声的蔑视”。

李贽的思想主张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许多主张,现在大多被现认为是进步的。

李贽雕像

他的哲学思想与当时正统的理学不同,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这跟他信奉心学和佛家有不少关系。李贽强调“真心”,认为世间万事都只存在于一颗真心之中,这和王阳明的主张可谓一脉相承。

李贽的思想主张极具批判性,和传统不符甚至相对,这也是他常被认为离经叛道以及最后被捕入狱的原因。他批判的对象有:一,儒家学说。他贬低甚至否定孔子和孟子的圣人地位,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不用向圣人学习,更加没有必要以他们的是非观作为自己的标准。这一主张本质上就是在崇尚个性。二,封建礼教。他抨击封建礼教对思想的禁锢,尤其为受压迫的妇女鸣不平。为此,他时常痛斥那些维护封建礼教的人,指责他们是假道学,是伪君子。三,封建统治。李贽著有一本《藏书》,对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朝廷的腐败,这是他在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四,重农抑商。他主张功利主义,强调商业的重要性。这些主张在当时形成了轩然大波,被当时以及后来明清的许多文人狠狠地批判。

在文学上,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他主张写文作诗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内心的真实的感情和想法。他的这一主张,是在反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复古的文风。

李贽被捕的地方

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在通州好友马经纶的家中被捕。

李贽墓

李贽在55岁辞官后就在湖北寓居,先是住在好友耿定理家中,后来一个人住在麻城芝佛院。期间读书、著书,时常还会进行讲学。据说在他讲学时,来听的人有数千人,而且中间还有一些女子,可见李贽的学说在当时当地很受人欢迎。

马经纶也是因为仰慕李贽之名,后来来麻城找他。不过当时,李贽正被麻城的官府以及当地的卫道士们抨击,说他是异端邪说。虽然李贽浑然不惧,他们还是毁了他的住所,把他驱逐除了麻城。于是,之后马经纶就把李贽带到了通州。此后一年,两人亦师亦友,一起读书做学问直到李贽被捕。李贽被捕时已是76岁,不仅年老体衰而且疾病缠身。

据说,李贽被捕时多次劝马经纶自己走,之后又有家人和好友来劝,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陪着李贽去了京城。李贽在狱中时,他也想方设法照料并为他辩解。在李贽自刎死后,也是马经纶按照他的遗言将他安葬在通州。

李贽被捕是在通州,最后安葬也是在通州,具体在通州北门外迎福寺侧。之后,李贽的好友和晚辈都为他立下墓碑,可惜还是遭人破坏。李贽的墓地多次被迫迁移,如今位于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也保留了一块万历年间的墓碑,另外还有东西两块搬迁时立的新碑。李贽墓现在是北京的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故居

李贽死后虽然明清两朝的人对他毁誉参半,但到了近现代他思想主张的进步性得到了肯定,他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他少年时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现在位于福建泉州的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李贽当年就出生在这里,他家虽然是回族人,但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此,据记载是永乐年间。而当时李贽家族十分富裕,尤其泉州又以港口商贸闻名,所以故居所在的地方那时候是一片商业区。不过等到李贽出生,家道已经中落,旧屋也遭焚毁,所以这房子是李贽后来重建的,在他死后更是有所扩建。即使如此,故居也只是一座普通的民房,两边都是人家和小店。保留至今的只有一个厅堂,现在已经修复作为纪念堂。

故居的院子中央,摆放的是李贽的半身塑像,书生装扮,面目苍老,眉头紧锁。塑像下是个四四方方的大理石,正面刻着李贽的生平简介,寥寥百来个字。院子里面就是仅剩的厅堂,厅堂门上挂着“李贽故居”的横匾,两侧各一个红色灯笼。而在左边的墙上,竖挂这一块木匾,上面也是“李贽故居”四字。而在窄小的厅堂里,摆放着一个全身像和几个展柜,展柜里是李贽的著作和一些历史资料。墙上刻的则是现代书法家写的对联。此外,故居从前曾经出土过两枚李贽印章

如今,李贽故居已经被列为福建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想家李贽为何选择在监狱中自刎?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在现代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当时他是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所以被称之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塑像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是一篇介绍讲述李贽一生的文章,在网上颇为有名,还被多家媒体转载过。作者名叫彭勇,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研究方向是明清的历史。文章标题就把李贽评价为明朝第一思想犯,内容里更是在小标题上依次评价他为傲慢清官、学术和尚以及剃刀下的亡魂,分别讲述李贽为官时、寓居研究学术时以及最后被捕入狱时的经历。

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仿佛他不需要顾及历史的严肃性。文中对李贽以及他人的调侃和讽刺无处不在,比如他说李贽出畅销书是大众偶像,说顾炎武嫉妒得说话酸溜溜,说李贽不要天上掉下的馅饼等。此外,作者在文章里用词也十分现代还有不少网络用语,他用“小样”、“粉丝”、“幸福像花儿一样”等。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不是一篇正统的历史文章,更像是故事小品文。虽然作者戏谑李贽,但他仍保持底子里对他的尊敬,真正讽刺的对象是明朝的朝廷与社会。这从文末最后一句话可知,李贽用剃刀自刎追求了他的自由,他的死“宣告了明末思想界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时代的遥遥无期,也宣告了对封建朝廷无声的蔑视”。

李贽死于什么时间

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自刎在监狱里,死时76岁。

李贽墓

在狱中,有人为他剃头时,李贽趁机夺过剃刀自刎而死。其实当时按照圣旨他是要被押送到福建的,但李贽知道后宁愿身死。这是因为在几年前,他就选择“荣死诏狱”作为自己的归宿,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死法,他甚至留下遗言为自己的坟墓作了安排。而在被捕时,他还作诗说天下名山大川都去过了,就没去过监狱。所以,李贽是自愿牺牲,为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无所他求。

李贽的死也许怪不得他人,但被捕就是他人作祟了。抓捕李贽的旨意,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所下。因为有官员向皇帝上奏,说他离经叛道、蛊惑人心还有勾引人妻等等。前面的指责也许有理,后面指责李贽作风淫乱的就只能说是纯属诬陷了。这个官员名叫张问达,是东林党人。东林党是当时的一个官僚集团,常常批评朝政,也颇为关心社会。李贽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贽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是一朝一官,是儒家、整个封建统治和礼教。所以在东林党人看来,李贽的言论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异端邪说,应该把人抓起来降罪,而他的著作更应该焚毁。

至于皇帝下旨逮捕李贽,这是因为明朝就是以儒学尤其是理学来统治国家,而李贽的思想反对的就是他们治国之本。而且李贽的著作和言论在民间还颇受欢迎,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独坐李贽

李贽除了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不过他留世的诗词不多,《独坐》一篇可以说是其中最出彩也最出名的。

李贽独坐

全诗如下: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首联写有客来时自己欢喜不已,独自一人时孤独寂寞,两者形成对比,而前者应该说是在衬托后者。就李贽的生平而言,他的一生是以孤独为主的,离家辞官寓居在外,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颔联是环境的描写,大概是李贽独坐时所见的景色。颈联和首联相似,将有客来时与孤独一人时的情况形成对比,一人时翻翻回忆思念家乡,只有朋友相伴才能排解。尾联点题,写李贽看晚霞的场景,晚霞虽美也不过一人独赏,而且我也终归要送它而去。

全诗正如题目所写,紧扣的是一个“独”字。通过环境描写、对比等手法来体现诗人李贽内心的孤独寂寞。李贽年轻时离家,之后据说只回过两次家乡,甚至最后在狱中知道要被押送回去毅然自杀,可谓少小离家老大也不回。这是李贽孤独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同道中人太少。李贽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不容于世的,是异端邪说,能肯定他与其结交的人自然少得可怜,此后好友也四散各地终极少见。

李贽的言论与性格,常给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但从这首《独坐》可以了解到他内心更真实的脆弱一面,让人想到阮籍猖狂却穷途之哭。

李贽故居

李贽死后虽然明清两朝的人对他毁誉参半,但到了近现代他思想主张的进步性得到了肯定,他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他少年时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现在位于福建泉州的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李贽当年就出生在这里,他家虽然是回族人,但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此,据记载是永乐年间。而当时李贽家族十分富裕,尤其泉州又以港口商贸闻名,所以故居所在的地方那时候是一片商业区。不过等到李贽出生,家道已经中落,旧屋也遭焚毁,所以这房子是李贽后来重建的,在他死后更是有所扩建。即使如此,故居也只是一座普通的民房,两边都是人家和小店。保留至今的只有一个厅堂,现在已经修复作为纪念堂。

故居的院子中央,摆放的是李贽的半身塑像,书生装扮,面目苍老,眉头紧锁。塑像下是个四四方方的大理石,正面刻着李贽的生平简介,寥寥百来个字。院子里面就是仅剩的厅堂,厅堂门上挂着“李贽故居”的横匾,两侧各一个红色灯笼。而在左边的墙上,竖挂这一块木匾,上面也是“李贽故居”四字。而在窄小的厅堂里,摆放着一个全身像和几个展柜,展柜里是李贽的著作和一些历史资料。墙上刻的则是现代书法家写的对联。此外,故居从前曾经出土过两枚李贽印章

如今,李贽故居已经被列为福建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参考

伟大思想家李贽为何在明朝被认为是思想犯

李贽在现代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当时他是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所以被称之为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是一篇介绍讲述李贽一生的文章,在网上颇为有名,还被多家媒体转载过。作...

李贽反封建思想

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李贽:1、他抨击程朱理学,自称“异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著作《焚书》。2、提倡追求个人利益,批判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3、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4、

揭秘“三百年来第一流”的龚自珍为何被毒死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

大明第一狂人李贽,他的著作为什么屡次被列为禁书

在明清时期,官方盛行的哲学是朱熹的理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创立者是南宋的陆九渊,到了王阳明这里把它发展到了巅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心里的一个印象而已。在后世当中不少人推崇王阳明,比如蒋介石,他每次到台

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

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

揭秘王羲之发妻郗璿为何被称为女中笔仙

中国历史上关于东晋书法家郗璿简介的内容,多半被收录在《晋书》以及她的夫婿——书圣王羲之的生平资料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据郗璿简介描述,郗璿家境十分显赫,娘家世代书香,父亲郗鉴是东晋初期的著名军事家、政

揭秘: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

解析在松锦大战中明军为何会犯这么多失误?

松锦大战为什么会败,这估计不仅仅是后世人的疑惑也是当时明朝将领士兵们的疑惑。明明明朝的兵力更多,但是为什么最后却是一败涂地的结局。其实,除了和兵力有关之外,最大的失败的原因,还是明朝后期的整个政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