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急于称帝为何曹操却一生不想称帝? 三国时期

Posted 三国 刘备 曹操

篇首语: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急于称帝为何曹操却一生不想称帝? 三国时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备急于称帝为何曹操却一生不想称帝? 三国时期

2、曹操为何一生未称帝?曹操不称帝的真实原因

刘备急于称帝为何曹操却一生不想称帝? 三国时期

很多人一直说,诸葛亮如果想当皇帝,可以轻而易举的废除刘禅并取而代之,没必要为此推测争执的面红耳赤,看着曹操父子两代人完成代汉自立的过程,或许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了解取代汉室难度有所裨益,自董卓及其部属李傕、郭汜之乱后,那位叫做刘协的献帝,不仅是名存实亡,而且已命悬一线,最先刘协为董卓手中的玩偶,前边的那个小皇帝刘辩已作出样子,在被废黜不久就被董卓所鸩杀,献帝还能存活多久,全在董卓一念之间,之后为李之后为李傕绑架,成为同郭汜争权夺利的筹码,担惊受怕中,汉献帝及其百官、内宫嫔妃宫女们从长安逃到河南,诚为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侯非侯,王非王,千骑万乘走北邙”《献帝春秋》。中经杨奉、董承赶来救驾,最后为曹操迎接入许昌,自此才得以安身。

曹操迎接汉献帝未必是忠君勤王,更多的是,他要最大限度的视线人生价值,以,以膺服天命为己任,迎接汉献帝安居许昌,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听”的特殊资格。打着皇帝的这面旗帜,不仅受到封建士大夫拥戴,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招兵买马,积蓄粮草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讨伐不听皇命的军阀时候(实际是不听命于曹操),未曾出兵已经占尽政治优势,已将对方推倒不义境地,戴上叛逆谋反的帽子,因为他挟有政治优势,更兼之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从公元192年--208年的17年中,曹操陆续剪灭看军阀韩遂,马超,陶谦,吕布,袁术,袁绍,袁谭,袁尚,袁熙,刘琮等,平定了乌桓之乱,使黄河流域亦即全国三分之二富庶崎岖得以统一,仅留下东南六郡的孙权,益州的刘璋,汉中张鲁和四处流窜的刘备四只军阀。

当时曹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汉献帝不过是一具傀儡,是图章皇帝,然而曹操并没有黄袍加身,代汉自立,这不是曹操对汉室心存耿耿忠贞。是政治形势不允许取代。所谓的政治形势不是别的,是士大夫和民众的皇室情节,东汉皇朝虽在黄巾起义后已名存实亡,但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皇室情节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始终阻止着正常的改朝换代,更加之汉献帝虽年幼无知,却不是暴力专横,作恶多端,的独夫民贼,社会方方面面对他还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独当一面的异性带兵将领,虽然都是曹操一手培植提拔或者收服笼络的可靠将领,但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地方实力派人物,很难保证在东汉王朝和曹氏集团二选一时候站在那面,所以曹操不轻举妄动,不愿因取代引起内乱,引起战争,公元210年12月,曹操曾说过,“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以此表明没有以此表明没有觊觎之心。

这不是曹操真心话,权臣和皇帝之间诡异多变的微妙关系,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危险平衡,牵一发就可能造成宫廷地震,两者都不会明君忠臣的泰然处之,以曹操之明,他当然看到其中的风涌雷动,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掩耳盗铃式自欺,而是在麻痹别人,增加自身的安全系数。

公元220年,孙权上书称臣时,同时说天命劝曹操称帝,曹操看罢来信后骂道:“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耶!”这不仅是曹操对孙权捧杀的警惕,也是对代汉而立政治风险的评估。当时夏侯惇、陈群、桓阶等认为,曹操南征北战30多年,功勋卓着,羽翼丰满,人心归附,时机已经成熟了,应顺从天理民心,黄袍加身,代汉自立。曹操知道自己的来日已经不多,宁可将阻力估计得高些大些,不能将阻力估计得小些低些,不愿意天亮时尿在床上,那时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上天不会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也没时间改过重来,故而委婉谢辞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有两次可以名正言顺地代汉自立的机会。第一次,公元200年,车骑将军、献帝妻舅董承怀揣衣带诏,纠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王子服、吴子兰,议郎吴硕以及刘备等人,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杀害曹操。这标志着,曹操同汉献帝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发展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而且已麻风出面,不可协调。阴谋破败后,如果加以彻底追究,汉献帝这位幕后黑手难辞其咎,乘机废除不无不可。但是曹操并没有追究到底,只是严惩了前台的董承等人,甚或,连核心成员都未仔细清查,以至于使刘备这样的大鱼得以漏网,汉献帝更安然无恙地稳坐龙椅。

第二次,公元214年,汉献帝通过伏皇后指示父亲伏完,阴谋再一次发动宫廷政变杀害曹操。照理说,一之已甚,岂可再乎?汉献帝这次应该受到惩罚了,但依然没有!只是伏皇后父女弟兄等人伏法被杀,汉献帝依然坐在龙椅上免予追究。这不是曹操宽仁厚德,他没有这种雅量。没有废除汉献帝原因,依然是顾忌到当时的政治形势,担心抢摘了生西瓜。

东汉王朝的江山,在董卓和李傕、郭汜之乱后,葬送得一干二净,点滴未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4年,南征北战得来的整个北方,都是曹操打下的,同东汉王朝的江山社稷没有瓜葛,汉献帝不过是曹操委托的保管员而已;套一句现代经济术语,整个北方的疆域,是戴着公有制红帽子的私人企业,曹操才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曹操以家族子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等人为为核心执掌军队,异姓军事将领臧霸、张绣、张辽、徐晃、张郃、乐进、李典、于禁等,都是曹操通过多年考验信得过的铁杆哥儿们,已经成为清一色的曹氏党徒。朝廷官员。相府官员等,也是曹操通过不断筛选,不断清洗,不断培养提拔的亲信。东汉皇室早被边沿化为一具空壳,并逐步从封建士大夫和民众的头脑中淡出。即令如此,曹操不敢贸然的黄袍加身,说明由臣位荡向君位的秋千摆动,是一个极其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联想一下诸葛亮。西蜀的益州地盘,是刘备打下来的,同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西蜀的文臣武将,是刘备多年培养提拔或收降,同诸葛亮没有渊源;诸葛亮执政时候,军权还在涿郡籍和益州籍将领手中,诸葛亮身边不仅没有掌军者,甚或,荆州籍帮派体系尚未形成;更加之诸葛亮同益州民众没有建立起信赖关系,凭什么取代刘禅自称皇帝!形式决定,诸葛亮取代刘禅的,只能是一个漫长过程。

曹操为何一生未称帝?曹操不称帝的真实原因

曹操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枭雄,他有足够的实力称帝,但却从未这么做过,这是为什么?

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

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杨彪,基本皆死于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国都是被刺杀死的,成了一个被诅咒的位子。到了曹操之后,做三公的人照样享得天年。书归正传,曹操做了丞相、当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献帝只好依他封其为魏王。

但终究曹操还是没当上皇帝,到死也就是个“魏王”,而不是“魏武帝”。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操,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当时曹操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

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操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为何曹操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还有一事恰好说明了曹操的担心。赤壁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孙权趁机拍拍曹操的马屁,说曹操现在受万民景仰,应一跃为帝才对哪。曹操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这话一语双关,既说了谋权篡位不可行,还因为汉朝号称得到“火德”自己代汉须胜于“火德”,就是让自己坐在火炉上的意思。孙权这信是一半试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

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操手上,只不过曹操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他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有以标榜自己的意思。此外,他还明确提出:“然欲孤便尔委捐所点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的话有合乎情理之处,“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不就说他要做好准备后才称帝吗?且不说称帝,献帝封他十万人口不就是想让他辞去兵权、官职,他已经看穿了,并表示拒绝,甚至放弃封地。他是用行动暗示群臣,他是永远不会放弃兵权,就意味着身后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势,解决代汉问题。曹操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如果真如此发展下去,以后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是日本幕府时代的翻版了——皇帝是傀儡,一切朝政大事皆由将军们操办,将军是当权者,但将军永远不会废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

后来陈群等人又劝曹操称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之德可谓至德”相呼应,说明曹操正在对现有的权力资源进行整合,一旦成功,那就是从周文王到周武王的转变了。

相关参考

枭雄曹操一生未称帝的原因

是三国史上最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出身虽卑微但志向远大,依附自己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那么,曹操为何一生不称帝呢?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与蜀交恶,不得不

拼尽一生助曹操却下场凄凉

荀在曹操手下发挥的作用,与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发挥的作用类似,而历史声名,却远不及诸葛亮。主要是刘备早丧,给诸葛亮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诸葛亮是以谋臣的名义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说三国英雄是曹操、刘备、孙权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曹操却偏偏看不上他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而出山辅佐刘备一统天下。其间他神机妙算并且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但是求才若渴的曹操却偏偏非常看不上诸葛亮,而且还骂他诸葛匹夫。为什么曹操看不上这位智谋无双的诸

曹操晚年时期有多凄凉 曹操晚年生了什么病

曹操晚年曹操,三国时期的枭雄,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中分得了一杯羹,但是这一杯羹,曹操却没有享受多久。曹操一声都没有称帝,只是自立为魏王,魏武帝的称号是在其子曹丕称帝之后给他的追缢。《三

曹操一生为何“只为王不称帝”

导读:枭雄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

为何不称帝是曹操一生最奸之举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为何说"只为王不称帝"是曹操一生中最奸诈之举

为何说"只为王不称帝"是曹操一生中最奸诈之举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曹操一生未称帝

三国称帝最早的袁术,最后结局如何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袁术的故事。我们知道曹操英雄一生,大权在握,到头来终究也不敢篡汉称帝。而远在曹丕、刘备、孙权等人建立帝号二十

曹操盖世豪情,为何比不了李渊刘邦,穷尽一生无法称帝

一般我们说大汉盛唐,说的是刘邦的豪迈李渊的骁勇,很少我们会把曹操与这两人拿来相提并论。但同样是在乱世中开创事业的三个人,曹操一代枭雄,到底比李渊刘邦差在哪了呢?为什么他就没能开创一个朝代,登基称帝呢?

从 ”唯才是举”到 ”慎德”,浅析曹操终其一生不称帝的深层次原因

曹操在今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之人,身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有的人认为曹操是白脸奸臣,有的人认为曹操是英雄,在当下的评价可谓是呈两极化。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最为贴近吧。曹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