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的吃新节为何又叫马郎节?有何历史
Posted 苗族
篇首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雷山苗族的吃新节为何又叫马郎节?有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雷山苗族的吃新节为何又叫马郎节?有何历史
雷山苗族“吃新节”又称“马郎节”,是未婚青年男女借机寻找意中人的节日。赶集和斗牛是吃新节的节庆特色。吃新节是苗族人民庆丰收的节日。节日前,人们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前去赶集或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
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芳心。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其时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因为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尽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所以即便在同一个乡里,各村的“吃新”也会有先有后。“吃新”又叫“尝新”。节日这天,村民们早早来到田间,精心摘取颗粒饱满的稻穗,捆扎成稻束,把它们悬挂在农舍门厅的两旁,供奉在中堂的桌案上,祭拜谷神和祖先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分,依次入座就餐。
餐席虽较丰盛却并不铺陈,以新米饭、米粉蒸肉为主,还有鲜嫩的茄子、辣椒、黄瓜、南瓜、豆荚等时令蔬菜以及鸡、鸭、鱼、肉等。“吃新节”并不只是黔东南区域性的民间节日,在湘、黔、桂、赣等省的很多地方都流行着这种“吃新”习俗。其贡奉新谷、祭拜谷神、祭祀祖先,按长幼辈分依次入席尝新等礼仪程序,几近雷同。
民俗工作者经过深入考察研究,证实“吃新”习俗最早可追溯至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先民,并且在我国早期的古籍《诗经》、《礼经》、《淮南子》等中均有记述。
历经3000余年的沧桑岁月之后,仍然流行至今的“吃新节”,尚能基本完整地保持其特有的古风习俗,确为一大奇迹。赶集和斗牛是吃新节的节庆特色。吃新节是苗族人民庆丰收的节日。节日前,人们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
吃新节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前去赶集或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芳心。
仡佬族的吃新节有什么特色 仡佬族节日
仡佬族隆重的节日: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内容就是“吃新”,节日当天还要准备鸡鸭鱼肉,等吃食煮熟祭过祖后,便可以开餐。“吃新节”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吃新节”在仡佬族内部也因地域的因素,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每逢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各地仡佬族要采摘新庄稼祭献祖宗,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吃新节”,又叫“尝新节”、“献新节”。
在这一天,人们从田里采摘黄熟的少许新谷煮饭,先祭祖,后自食。其意义是纪念开荒辟草的祖先和庆祝丰收,表达欢喜之情。
吃新节日期的选定,各地不大一致,在贵州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大多是在农历七月间头一个辰(龙)日或戌(狗)日举行。
吃新节要到田地里摘一些新熟的粮食作物、瓜果等,无论摘到谁家的,都不会受到阻拦。
贵州普定仡佬族于农历七月初七过吃新节,一户出一人在寨老带领下到寨子附近田地里摘取新熟的瓜果各自带回家祭祖,祭祖时,以糍粑作为供品,并用糍粑捏成谷仓、牛、犁耙等形状,连同嫩玉米、酒一起祭供祖宗。
广西隆林磨基仡佬族“吃新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饭到田头祭祀。祭后要在田里选出最大最长的三穗稻谷和两穗小米,拿回家挂在炉灶口,而且在此以后才准吃新米或新玉米。
商周时期,中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故称“百濮”,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进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族群僚(獠)。
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成为单一民族仡佬族,至于平坝仡佬族最早于何时开拓这片土地,已难于查考,但从口碑资料、墓葬、民族习俗及有关资料推测,在贵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开拓者。
据说,仡佬族吃新节最早起源于传说故事《叨西喽的传说》,平坝大狗场仡佬族吃新节由来已久,但因仡佬族无文字,《贵州民族志》、《平坝县志》等亦无此方面记述,故平坝县大狗场仡佬族吃新节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
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
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贵州金沙县茶园乡一带的仡佬族过吃新节这天,邀约邻近群众到自己丰收在望的田地边巡视,然后选一风景较好的平整地上举行庆丰收活动。
农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节,吃新节的时间,和地都不一样。吃新节前,男女盛装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谷、毛稗,次日将谷、稗舂为米粒,集体宰牛1头。
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饭,连同煮熟的牛肉一并祭祖,愐怀先祖开荒辟草之功。祭毕,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余牛肉各户均分带回,于第四回将其与新米饭一起置于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后,再全家食用。
有的地方用六吊谷穗挂在灶角的吊板两边,板上垫着糯谷草,草上放直径约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仓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摆碗、筷、酒杯,按辈分烧香纸跪拜,由家长念请各位祖宗来吃新米饭,保佑全家平安。
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动是三天。头天下午,各家将谷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采谷,大家分工动手将新谷焙干舂为米,磨豆腐,宰牛,于寨内坝子中祭谷神后集体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余食物再会餐一次。吃新节所用谷物,大多数是从自己耕种的田地里采来的。
活动的主要项目是开展传统的打篾鸡蛋比赛。篾鸡蛋系用竹篾编组而成的球状物。竞赛时不分男女老幼和年龄大小,按参加入数的多少分成若干队,但每队人数必需相等。
竞赛方法分为固定范围的“对打”和不固定范围的“追打”两种。
对打时,一方用手击球向对方打去,对方再用手推回,篾鸡蛋在空中来回飞舞。若一方将球打到对方队员的身上;被打方即为一次负,负方给对方吃一次鸡蛋。累计吃十二次鸡蛋者即为胜队。追打仍以手击发球,让其在空中穿梭般飞舞。
若球在哪方落地,那一方便立即退却防守,这时,对方队员便急速追至落球点,继续发球追打。双方往返循环,你退我进,直至将球打出对方底线才算获胜。
晚上,仡佬人家邀请邻近亲友到家作客,痛饮“转转酒”,并吃新米饭,宾主共庆丰收。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