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司马迁甘心为之执鞭的旷世奇才 齐国牛人晏子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让司马迁甘心为之执鞭的旷世奇才 齐国牛人晏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让司马迁甘心为之执鞭的旷世奇才 齐国牛人晏子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历经十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他因此被奉为“千古文章之主”。后世对于司马迁的评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但是,你倘若翻开《史记·管晏列传》,你会发现,就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竟然有对一个人物佩服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程度。什么意思?就是说,假使晏子现在还活着的话,我就是拿着马鞭子给他赶车,也是心甘情愿的。
晏子是何等人物,竟然让“千古文章之主”佩服到甘愿为他当车夫的地步?所有读过初中的人都学过《晏子使楚》。春秋末年的时候,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纷纷前去朝拜。晏子当时是齐国的上大夫,也就是宰相,齐景公派他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子是一个身高不足五尺、形貌丑陋的矮子,就想着先羞辱他一番,以壮国威。他让大臣传旨给守门的官员,让晏子从狗洞里进城。当晏子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的时候,见城门未开,就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就接到命令,对晏子说:我们国君说了,你的身材这样矮小,从狗洞里钻进去还绰绰有余,何苦打开城门呢。
晏子听后笑了笑说:请你转告你们国君,出使人国从人门出入,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楚灵王听到晏子的话以后,赶紧命人打开城门,以隆重的礼节欢迎晏子。这就是晏子,身高不满五尺,形貌丑陋,人物猥琐,但却是一个在春秋时期闻名天下的思想家、外交家,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的人物,历任三朝,是齐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时期称雄天下的旷世奇才。
晏子所在的齐国与当时近临的鲁国截然不同。鲁国的孔子以建立学派体系为己任,而晏子和百年前的齐国另一位思想家管仲,都是以把思想运用于现实为首要任务,而且思想丰富博杂,兼收并蓄,不独尊哪一派哪一家。这种思想,使得齐国言论十分自由,商农得到共同发展。而鲁国就不同了,作为周室的传承者,他们更注重的是维护皇纲周礼。尤其是到了孔子时代,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意识形态上,根本不重视经济建设,也不提倡言论自由,造成鲁国经济发展缓慢,很快就被齐国甩在了后面。鲁国也因而成为春秋时期保守的代名词。这也正是齐国强盛长久,而鲁国逐渐沦落为一个二等诸侯国并逐步灭亡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历任齐国三朝宰相的晏子,实在是功不可没。
春秋时期的齐国,经过桓公和管仲时期的励精图治,成为诸侯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到了晏子的时代,齐国的强大已经不能望楚国之项背。晏子担任上大夫之后,虽然他辅佐的三代君王灵公、庄公、景公,没有桓公那样的雄才大略,但齐国在诸侯中能够迅速中兴,日渐强盛,重新崛起,靠的就是晏子的旷世之才。
晏子之才,首推他的雄辩。司马迁说他“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是对他最确切的评价。晏子出使楚国,到了楚国以后,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对于他身高不足五尺,相貌丑陋,但是却担任齐国的上大夫,而且谈吐举止有礼有节,感到很不服气,有意当面羞辱他。楚灵王问晏子:齐王派你来出使楚国,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晏子答:齐都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人们举起的衣服都能够遮住太阳,挥掉的汗水像下雨一样,城里的人比肩接踵,怎么能够说没有人了呢?楚灵王说:那怎么派你这么个矮人来出使楚国呢?晏子答道:齐王任命使者,各有侧重,贤明的人派他到贤明的君主那里去做使者,愚笨的人派他到愚笨的君主那里去做使者,我是个愚笨的人,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对于朝堂之上国君的自取其辱,楚国的大臣们岂能服输。到了馆舍里,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楚国的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与晏子论战,而晏子从容应对,舌战群儒,不仅仅没有丢失齐国的尊严,而且给我们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十分有趣的佳话。宴会开始了,楚国的一位下大夫说:齐国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言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以与楚国抗衡。为什么在称霸中原以后竟然昙花一现,再也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加上您的才能,怎么就不能崛起中原,反而来向我楚国结盟呢?晏子从容而对曰: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战争,国力都受到影响,几个强国都日渐衰弱,就连你们楚国也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了吗?我到你们楚国来,是正常临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你作为一个楚国名臣怎么不懂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呢?
在晏子的质问之下,下大夫无言以对,红着脸退到了一边去。身旁的上大夫很不服气,又发问了: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一个靠玩弄口舌吃饭的说客罢了。单单凭借口舌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本领不是欺世盗名吗?晏子答道: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纣王虽勇武绝伦,却是亡国的罪人,我虽然矮小丑陋,但是作为使臣却不会被人羞辱,你说不是吗?几位上大夫在晏子的雄辩面前自知不是对手,都不再言语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迅速传遍诸侯,晏子成为雄辩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为晏子的存在,诸侯没有人敢轻视齐国,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起来。事实上,千百年来,晏子一直是作为一个贤相的范本而倍受尊敬的。宰相作为一个国家的中枢,仅仅有雄辩的才能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的晏子,之所以能够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期成为一代名相的原因。
作为国君,也许考虑得更多的是江山社稷,是自己的权威,是自己的尊严,但是宰相就不同。宰相必须时刻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才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拥戴,也才能让政令畅通。而百姓的利益往往与国君的利益相冲突。在这种情势之下,作为宰相,如何既能够安抚百姓,又能够保全国君的尊严,就是个难题了。如果碰上明君,像魏征那样的直谏,可以行得通,但是如果碰上个昏庸之君呢?这就是谏的智慧了。作为千古名相的晏子,其谏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齐景公饮酒七日不理政事。弦章进谏说:为了您的身体和国家,请您不要再喝了,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请您把我杀了。齐景公很生气,我听他的话,不是国君听命于臣子吗?不听的话,他真得死了,我不是落个昏君的骂名吗?晏子听说了这件事情,赶来对景公说:弦章真是幸运啊,他遇到了明君。如果他碰上桀、纣那样的昏庸之君,就死定了。
景公立即停止了饮酒,而且很高兴,因为晏子让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体面的理由。而弦章显然就不行了,目的虽然一样,但方法的不同,结果就截然不同了,这正是晏子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景公的时代,刑法严酷,犯点小罪,就要被砍去双脚,致使全国到处都是断足的残疾人,百姓对此早已怨声载道。晏子一直想劝说景公改变刑法,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正好有一天,景公为了显示自己关心臣子,觉得晏子的家在市场附近,狭小又吵闹,想给他换个宽敞的新住宅。晏子说,我不能搬家,一是这是我的先人住的,我与这里有感情;二是我靠近市场可以了解商业行情,再说买东西也方便。景公十分叹服,也很感动,夸奖了晏子一番后问他:你靠近市场,知道什么东西贵贱吗?晏子立即答到:踊贵而履贱。踊是断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鞋子,踊贵而履贱了,那齐国成了什么景象了呢。景公猛然醒悟,立即下令减轻刑法。
晏子一个小小的智慧,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法律。晏子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更见其起智慧的超凡绝伦。当时齐国有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三位大将军,三人功高盖主、狂妄自大,把景公不放在眼里。景公一直想着除掉他们,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晏子为景公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两个硕大无比的桃子送去将军府,说让三位将军自己定夺,功劳最大的两位吃桃子。古冶子恰好不在,公孙接和田开疆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就一人一个吃掉了。古冶子回来,听说了这件事情很生气,他所建功勋比他们大得多,他觉得这是对他的羞辱,随拔剑自刎了。另两位将军看到古冶子死了,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立即拔剑自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是晏子一手导演的借刀杀人、兵不血刃的经典之作。
晏子与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尽管孔子并不赞成晏子的一些治国思想,但他对于晏子的德行一直十分钦佩。孔子说:“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孔子在这里所称赞的是晏子的德行。在孔子看来,一个宰相,更重要的是其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品德,作为一个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要及时规谏匡正国君的缺失,又要替国君承担错误和骂名。晏子到鲁国出使,景公没有等到晏子回来,就在家里命令国人修筑新的宫殿大台。当时正直冬天,冻饿而死了很多人。到晏子回来,听到国人怨声载道,就给景公陈述了利害,要求景公立即停止。接着自己跑到正在施工的工地上,指使人用鞭子抽打民工说:我是个小官,都有很好的地方居住,现在国君没有地方住了,要修一个房子你们还有意见。国人皆以为晏子是这件事情的主谋,都由痛恨国君转而痛恨晏子。而等到晏子刚走不久,景公就派人发布命令,立刻停止施工。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的崇高品格了。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晏子,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遗产。他的思想深度,他对国计民生的洞察入微,都是后人难得的财富。景公到牛山去游玩,北望齐国都城而哭曰:我有这样辽阔的国家,可是我早晚得有一天要死,真令人悲伤呀。陪同他左右的艾孔、梁丘据也都跟着他哭起来。而晏子却在一旁独自发笑。景公很不高兴,认为晏子不如那两位大臣对自己忠诚。晏子说,如果贤能的君主能够永远守着君位,那太公、桓公就永远守着君位了;如果勇猛的君主能够守着君位,那庄公、灵公就永远守着君位了。那么,您现在哪里还能做国君呢?做梦的君主我见到了一位,阿谀逢迎的大臣我见到了一对,所以我发笑啊。
梁丘据一直深得景公的宠爱,他死后,景公想着厚葬他,为他筑一座高高的坟墓。晏子对景公说,你说说理由吧。景公说,我喜欢玩赏的东西,别人没有给我准备,他会拿他自己的给我,所以我认为他对我忠诚。无论何时,每当我有所需求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在我的身边,我因而知道他对我有多么爱护。晏子说,臣子独占国君,就叫做不忠;儿子独占父亲,就叫做不孝;妻子独占丈夫,就叫做嫉妒。作为大臣,引导国君礼遇臣下,施惠百姓,取信于诸侯,让天下人都忠于国君、都爱护国君才叫做忠诚。现在,全国的大臣和百姓,就他自己忠于您爱护您了,为什么呢?
景公恍然大悟,不仅没有厚葬他,还撤消了对他的封号。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景公说,如果说百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桀、纣是得罪了君王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是百姓杀死的呢?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尤其那广为人知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千古名典,更是晏子给我们留下的伟大智慧。
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三国牛人是谁
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三国牛人是谁?
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三国的江湖中笑傲群英,能入他法眼的人才委实不多。然而,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奇才,诸葛亮对之非常看重,不仅费尽周折将其网罗至刘备麾下,而且由衷地公开称赞说这个人比自己强:“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彻远矣。”(见《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
诸葛亮所赞的这位“子彻”,就是刘巴。刘备也曾赞之曰:“子彻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厚脸皮刘备在夸刘巴时没忘了把自己也顺带地夸了一下。意思是说,子彻此人才智绝人,只有像孤这样的英雄才能用之,孤之外的其他人想驾驭他可就难了。
刘巴,字子彻,荆州零陵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刘曜,曾任苍梧太守。父刘祥,曾任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巴少时就早慧聪颖,很有才干,却养成了恃才傲物的个性。虽然同姓刘,但他一直瞧不起刘备“织席贩履”之出身,因此从骨子里藐视刘备。
十八岁时,刘巴就在荆州担任郡署户曹吏主簿。当时刘备正好来荆州投奔刘表。博学多才的刘巴当时已经很有名气,刘备叫自己的外甥周不疑去向他求学,刘巴拼命推辞掉了,说:“我那点学问真算不了什么,你让你外甥拜我为师,就好比摧毁了鸾凤之艳丽,一头扎进燕雀的小天地,这怎能让他变得更聪明呢?”搞得刘备灰头土脸的很没面子。
在决定三国鼎立命运的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与曹操大战于长坂坡,结果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宅心仁厚的刘备带领广大老百姓开始逃难,荆州有头有脸的的士族们也都跟着刘备走,加入了逃难的大军,只有刘巴一个人往北上,去找曹操。可见他确实反感刘备,宁从“明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也不愿意跟着打着皇室后裔金字招牌的刘备。
曹操对名士刘巴的前来投奔自然是喜出望外,任命他做掾(助理),后来曹操派他去招抚长沙、零陵等地,对其非常重用。想不到,刘巴的运气真的很糟,赤壁之战中曹操惨败,刘备夺得长沙、零陵等郡。
刘备入主零陵后,听说刘巴也在这里,爱才之心又油然而生。求贤若渴的刘备不计前嫌地去拜访刘巴,才发现刘巴逃走了,而且逃得很远,逃到交趾(今天的越南)。
原来,由于招抚长沙、零陵等地的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向曹操交差,只能一逃了之。在其出逃之前,诸葛亮曾情真意切地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却回复:“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使“先主深以为恨”。
刘巴逃到越南还不够,怕刘备通过渠道找到他,改姓为张。《零陵先贤传》记载:巴入交趾,更姓为张。与交趾太守士谿计议不合,乃由牂牁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太守欲杀之。主簿曰:“此非常人,不可杀也。”主簿请自送至州,见益州牧刘璋,璋父焉昔为巴父祥所举孝廉,见巴惊喜,每大事辄以咨访。
刘璋本来是亲曹派,派张松去对曹操表明态度。不料因为张松其貌不扬,曹操对他冷冷淡淡,憋了一肚子气回来的张松便劝刘璋和刘备合起来对付曹操。刘璋没什么主见,也就同意了。
入幕刘璋的刘巴给了刘璋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不要接纳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见《零陵先贤传》)
在政治上极为幼稚的刘璋没听刘巴的逆耳忠言,张松暗通刘备的事情败露后,刘璋才明白刘巴当初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此时大势已去,益州果然很快被刘备收入囊中。刘备围攻益州时,曾号令三军:“谁敢加害刘巴,就灭他三族。”后来,士兵们拿住了无法逃身的刘巴,刘备大喜。
刘备再次盛情相邀,诸葛亮也写信对刘巴苦言相劝,走投无路的刘巴只好谢罪归附,被刘备任命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诸葛亮对此也十分高兴,因为自从刘巴上任以后,诸葛亮的工作负担减轻了很多。刘备称汉中王后,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由于刘巴总是不搭理张飞,张飞为此很愤懑,两人关系一直很紧张,诸葛亮曾劝刘巴对这位皇弟客气些,但刘巴也不买账。很重桃园结义之情的刘备对刘巴的这一点很反感,他对诸葛亮说:“刘巴这个人才智超人,如果无人替代,那么就用他,如果有人替代,那么就不必用他了。”
诸葛亮回答:“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彻远矣。”(见《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刘备闻毕才打消了放弃刘巴的念头。
关于刘巴冷落张飞这件事,东吴智囊之首张昭也站在刘备一边,认为刘巴这个人太过分。但吴主孙权却另有一番自己的看法,他说:“如果让刘巴随波逐流,取悦于刘备,他又怎能称得上是高士呢?”
刘巴为人节俭,不愿与人交往,只重公事。刘备登基时,所有文诰策命都出自刘巴之笔。刘继兴考证,其时有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共造蜀科”之说:蜀科之制,由此五人所制。可见刘巴的能耐确实很大。
刘巴最牛的贡献是在归附刘备后不久。史载,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国库空空,刘备十分忧心。刘巴说:“小事一桩,三个动作搞定:一、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二、统一全国物价;三、实行公卖制度。”(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刘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称帝的第二年,即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巴病逝,时年只有三十九岁,可谓天妒英才,壮岁早逝。
相关参考
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
这是春秋时晏子的话。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此典中的“智者”,原为“圣人”。齐国的宰相晏婴正在吃饭,齐景公差遣的使者到了。晏婴见使者光临,便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一份饭两个人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婴
大家可能知道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实则它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这个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
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三国牛人是谁? 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三国的江湖中笑傲群英,能入他法眼的人才委实不多。然而,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奇才,诸葛亮对之非常看重,不仅费尽周折将其网罗至刘备麾下,而且
晏婴使楚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
春秋时期,齐景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地位,也为了顺利地收取各种税赋,他制定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凡有作奸犯科者,无论轻重与否,一律严惩不贷。为此,有的人失去了双脚(罪行稍轻的,则砍去一只脚或一只手),有的
晏婴号称齐国第一智贤之士,他是齐国三朝元老。他的故事被后人写成了一部叫做《晏子春秋》的书里,这部书主要记录的就是晏子的言行,记录了有关晏子的生平事迹和故事,从这一个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总会明白很多道理
...格和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春秋时期,齐国相大夫晏婴出使晋国路途中,看见一个人头戴一顶破帽子,反穿一件皮袄,坐在路中间休息。晏子很会看人,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于是就派人问他...
...格和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春秋时期,齐国相大夫晏婴出使晋国路途中,看见一个人头戴一顶破帽子,反穿一件皮袄,坐在路中间休息。晏子很会看人,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于是就派人问他...
晏子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甚至可以用有趣来形容这个人。晏子应该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又一个相当出名的宰相。只不过似乎管仲的名声比晏子大多了,但晏子是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三朝元老,他的功劳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