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称帝

Posted 曾国藩 湘军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称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称帝

2、历史人物 曾国藩拥有的士兵达到百万 曾国藩为什么始终没有称帝

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

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我们知道,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谁敢站出来说自己要当皇帝,随时就可能冒出个激进分子来砸你的场子啊。为什么说曾国藩可以称帝,据说当时湘军的总军团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三十万之多,各个支系的军队也遍布湘军眼线,但是隶属曾国藩管辖的只有区区十二万人。而且军队内部有动乱,大家人心不和,一有风春草动,就互相猜疑,凝聚力特别差,要是有小人从中作乱,不攻自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要打也不是不可能,当时曾国藩的亲信还算多,愿意跟着他踏踏实实干的人估计不少,可是这一动兵,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大清朝现在输不起这个人啊。

如果自己称帝,周围亲信的态度如何,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弄不好自己会声败名裂,落得里外不是人的下场。而且朝廷对他有恩情,自己也不能说反就反,容易让历史学家扣大帽子啊。

所以曾国藩一生多次拒绝称帝,要是成功,那也不过是多一次的封建王朝,一个英明的皇帝,或许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中国的命运还是不能得以改变。

曾国藩资料简介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太平天国时杀了多少人

腐朽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对人民剥削压迫,百姓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上,哪有多余的钱来上缴国库,偿还你清政府无能欠下的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占领南京还改名为天京,对抗清政府。

曾国藩为了抗压太平天国,在自己老家拉帮结派,办了一支小分队,湘军。表面上看湘军是在受训练的正规军,其实曾国藩暗地里也干着不好的事。有百姓来抗议,曾国藩抓到就是杀,连问也不问。“曾剃头”这个外号就是当地人对曾国藩的称呼,说是他杀人就像剃头一样快、狠。

1858年,湘军攻下九江城,在江西省内屠杀太平军将士和家属两万多人,1862年,湘军又攻下宁国府(在安徽省),进城以后马上开始了大屠杀。过了两个月,城内城外的尸体还没有人收埋。

“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曾国藩除了杀害太平军,还把屠刀指向了平常百姓。在湘军攻入南京城后,曾国藩更是对城中百姓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手下士兵按家按户的搜查,看到财务就抢,看到活人就杀,南京城里血流成河,尸体把秦淮河都堵住了,河水被染成了红色。

湘军一进城就放火,冲到哪里烧到哪里,傍晚时分城中已是一片火海,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更有无数百姓死于屠刀之下。

至此,天京城已成为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宛如一座空城,百姓不要说家破人亡,想必应是来世相见罢了。

历史人物 曾国藩拥有的士兵达到百万 曾国藩为什么始终没有称帝

对曾国藩拥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是晚清得力臣子,他自小博览全书,很有功绩,一手创立了湘军。在1864年8月,他率领湘军攻破钟山,集体围住了天京。这时,是他威望最高的时候,将士们都被他的能力折服,他拥有的士兵达到了百万,是全中国最大的军队力量。

此时的曾国藩若是揭竿而起,极有可能推翻清朝统治,让汉族重新称霸中国。其实要是想称帝,光有自己的坚持是不够的,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之所以可以建立宋朝就是因为得到了军士将领的支持。然而史料记载,将领们曾经有过四次劝谏,曾国藩却一一拒绝。

在曾国藩刚刚攻进天京不久,弟弟曾国荃与将帅们便前来求见曾国藩,还未言一句所有人就立刻跪在了地上。曾国藩心中知道将帅们的意图,却也沉默着一言不发。看到他这样,曾国荃上前送上一张纸条,上面赫然写到:“东南无主,涤公岂无意乎?”

谁也不知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中所想,只是良久,当着跪了一地的将帅面前拿起笔墨挥毫写了几字,然后就离开进了内室。众人暗自诧异,上前一看,映入眼帘是十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其实,在曾国荃等人劝谏前,左宗棠、李元度、胡林翼等人都有劝进,其中左宗棠的劝谏最被后人相传。清朝的湖南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湖南不可有一日无左宗棠。”这样的说法的背后也证实了左宗棠与曾国藩两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然而左宗棠也劝进曾国藩称帝,他不怀好心地给曾国藩传来了信,上书:“神所凭依,均在德已;鼎的轻重,似可问已。”这封信可是具有隐藏含义的,其实也是在试探曾国藩。曾国藩当然知道他的意图,他动动毛笔,将“似”改成了“未”后便将书信归还。

这时我们当然就有了疑问: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称帝呢?首先曾国藩一直具有儒家思想,忠君的品格已经刻在骨子里了,因为朝廷的赏识所以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并不愿背叛皇帝。而且他的日益壮大早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虽然他手下将士百万,但重要地区都被朝廷牢牢攥在手里难以攻破,朝廷同时还有意拉拢李鸿章等人与他平分秋色。如此,可以说曾国藩的选择真的是一个明智之举。

相关参考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呢?

历史上曾国藩对于自己称帝是拒绝的,但是曾国藩一生对晚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已经有称帝的实力,为何他不选择一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呢!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这一方面的原因,也...

重权在握却为何没有推翻清朝

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伴随着太平天国产生的还有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王朝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而此时清政府的八旗军战斗力早已薄弱不

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国藩为何一生中四次拒绝称帝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

书生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一笑而过,用手指在桌上写下两个字

曾国藩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组建湘军,攻灭太平天国,对清朝后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家知道,曾国藩的湘军是当时非常强大的一支力量,很多人也因此产生一个疑问,手握重兵

曾国藩手握30万湘军,为何不敢造反建立汉人王朝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据说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从太平天国一直打到解放战争

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这场起于广西的农民起义如野火般迅速燃遍了整个东南,咸丰皇帝急调八旗军和绿营军前往镇压,但是满清入关200余年,这些当初骁勇的战士的后代早就沦落为一堆废材,一触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为何不称帝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我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个书生进京赶考,在28岁时即进士及第,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简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曾国藩画像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

湘军统帅曾国藩和淮军统帅李鸿章的师徒之路 献给教师节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属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两个人都是以平定内乱的军功起家,一个创立了湘军,一个创立了淮军,都是汉族官僚在清朝的代表,在政治格局上都主张开眼看世界,两个人达到了在异族统治下汉族官僚所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