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李广自杀的背后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卫青是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李广自杀的背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卫青是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李广自杀的背后
前言:上一篇文章探讨的是李广为何难封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仍没有解释清楚,比如李广自杀的一些疑云,因此便有了此篇续作。
汉代名将众多,韩信、彭越、周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马援···然而,要论后世知名度,恐怕还得是李广。他历经文、景、武三朝,与匈奴交战七十多场,威名远播,被人尊称为“飞将军”。
不过,李广之所以被后人铭记,战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个悲剧英雄。
李广的悲剧主要有两点:一是终生难以封侯,而许多能力不如他的人却陆续封了侯,这是怀才不遇。二是自杀身亡,为国征战四十多年最后却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确实令人感到悲哀。
李广难封的原因,我在【小常识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阐述了,有兴趣的,出门左转,还能看到。今天先聊一聊他自杀的事。
李广为什么自杀?史记里记载了他临死前的自白:
李广对手下将领说:“我自成年以来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与大将军一道出兵迎战单于,但大将军却让我迂回远行。然而我中途又迷了路,没有完成任务。看来是天意如此啊!我现在已经六十多了,怎么还能再受辱于刀笔吏呢!”于是拔出佩刀当场自刎。——《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面上看,他是不想一把年纪还要被官吏审问,再一次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所以愤而自杀。但其实,李广自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梦想破灭后的绝望。
李广是个纯粹的军人,他的梦想便是打仗、立功、封侯。然而,眼看一个个年龄、经验、能力都比不上自己的人陆续都封了侯,自己却一直原地踏步,迟迟不能封侯。于是,封侯既是他人生的元动力,也成了萦绕心间的心魔。
漠北之战是他最后的机会,这一年,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时不我待。所以当得知即将与单于主力决战时,李广热血沸腾,感到这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然而,一盆冷水当场泼下:大将军卫青要把他调走,令他从东路绕路迂回到单于后方进行包围,取代他前锋位置的是与卫青私交甚好的公孙敖。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最后的封侯机会消失了!
李广很愤怒,但后果不严重,他最多也只能使使小性子。在没有跟卫青打招呼的情况下就领着部队出发。不过,屋漏偏逢连阴雨,行军途中他迷路了,大军因此没有到达指定地点,这无疑又是一桩大罪,结果很可能是再次交钱赎罪、然后被贬为平民。
但这次,他没有像从前那样,静静地等待皇帝的处罚。因为他已经明白,自己重新上战场的机会已经没有了,封侯已成笑话。既然如此,留着这条命还有什么用呢?何必再受屈辱呢?心若死灰的李广毅然拿起了手中的刀,不过这次不是挥向匈奴,而是指向了自己。
李广的自杀无疑是一个血性军人最后的抗争,抒发着他的不甘、不满、愤怒与绝望。从他的临死前的告白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不满很大一部分是直指卫青。因此,许多人把李广之死归结到卫青身上。
但仔细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发现,司马迁其实已经交代了凶手是谁:
(出征前)汉武帝曾经私下告诫大将军卫青,李广年老,命相也不好,因此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作战,否则恐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此外,公孙敖刚丢失了侯爵,为中将军,卫青也希望让他与自己一同对战单于。因此,卫青最终调走了前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段话透露出,卫青之所以临时调走李广:一是汉武帝的交代,二是自己的私心。而前者占得比重更大,因为司马迁是这样描写卫青性格的:“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
汉武帝才是李广之死的始作俑者!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汉武帝对卫青的嘱咐:一旦遇到单于,千万不要让李广打头阵!因为他年老,而且命不好。
仔细看,这句话其实非常无厘头—你明明可以不让李广出征啊!你既担心他年老打不动,又担心他命不好会导致失败,但偏偏又任命他为前将军出征,汉武帝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
司马迁给的解释是,因为李广苦苦哀求,汉武帝不好拒绝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沉吟良久后只得答应。但同时又秘密告诫卫青不让他对战,不公开的目的也是为了照顾李广的面子。
呵呵,好一个有情的君王。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可能性,然而这也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武帝给他一个后将军之类的当当不就可以了吗,如之前出征匈奴时李广就担任过后将军,为何这次却非要任命他为打前锋的前将军呢?这说不通啊。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此次漠北之战,真正要进攻单于的是霍去病而非卫青。史记中记载: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让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统领五万骑兵出征,同时还有几十万步兵和后勤人员,其中勇猛善战、敢深入沙漠的士兵都归霍去病带领。一开始,霍去病打算从定襄出兵,进攻单于。不过捕获的俘虏却说单于在东边,汉武帝于是改命霍去病从代郡出发,而让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很明显,这次漠北之战,真正的主力乃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卫青的部队只是起到佯攻作用,汉武帝根本不想让卫青与单于交战从而再立下大功。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会暗授机密于卫青,说遇到单于千万不要让李广打前锋之类的话呢?
所以说,司马迁所说的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汉武帝是背黑锅了。
如果不是汉武帝的嘱咐,那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卫青的私自决意。这种推理还有一个旁证。
李广死后,其子李敢怪罪于卫青,愤怒之下打伤了后者。但卫青的第一反应却是隐匿不报,这便值得怀疑了。因为一个人即便脾气再好,但总是有限度的。卫青为人的谦卑谨慎,其中大部分是出于功高震主的不安,不得不如此。
假如李广的调动与他无关,那么卫青大可理直气壮,毕竟李广本身有错在前,而李敢又如此行事,即便是泥菩萨也应该是有火气的。但他并没有,这有可能便是出于愧疚之心。
卫青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也明白,这是自己立下大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元朔五年,卫青出征匈奴立下大功,不仅自己被封为大将军,连没有丝毫军功的三个儿子也被赐予侯爵。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但同时也是武帝打压他的开始。武帝的手段是培养霍去病,以霍氏替代卫氏。
所以,元朔六年,十八岁的霍去病便初出茅庐,一战杀敌二千二百首,汉武帝不吝封赏,立刻封他为冠军侯。其后,两次河西之战,汉武帝弃大将军卫青不用,代之以刚崭露头角的霍去病。
后来,漠北之战,主力部队也是霍去病,卫青只是辅助作用。而且这一战,卫青无疑是有军功的,斩首一万九千,但手下却没有一个封侯的,与之相反,汉武帝对霍去病却多加封赏。
汉武帝的这一策略,只要不瞎,都能看出来。所以大将军府逐渐门可罗雀,而骠骑将军府前人山人海。史记中说,“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
汉武帝试图让卫青没有丝毫取得军功的机会,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漠北之战时,是卫青而非霍去病遇到了单于。面对这极有可能是余生唯一一次立功机会的卫青,也不免动了私心,让自己人多立功。于是,他调整了最初的部署:把前将军李广调走,让中将军公孙敖充当前锋直击匈奴。悲剧随之诞生了。
这当然是私心,但能怪卫青吗?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鳌拜怎么死的?谁是除鳌拜的真正幕后推手
康熙幼年智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幕后的推手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
玄烨继位后,四辅臣“搪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而已”。可见四辅臣权力很大,加之缺乏监督、约束的机制,辅臣中个别人逐步走上结党营私、擅权乱政之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某些政见不同,辅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步滋长,他联合遏必隆,扩展镶黄旗实力,擅杀朝中与自己存有积怨的满臣,专横跋扈的作风愈来愈显着。
四辅臣于辅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然而对处理满汉关系,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官,使后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因满臣还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官密切合作,以致大大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臣信任,为非作歹,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玄烨亲政前夕,已是“学校废弛而文教日衰”,“风俗僭越而礼制日废”,地方、朝中弊端丛生。
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在继续任用辅臣的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禀照祖母慈谕,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官,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
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隆之女,选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鳌拜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进一步扩大实力,同时也是针对主幼臣骄的情况,对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家族予以荣宠的笼络措施。
孝庄此举还改变了皇太极和福临时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惯例。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满蒙贵族联姻政策,而是从巩固皇权、安定政局的现实需要出发,反映出这位杰出女性的战略眼光与灵活策略。
当鳌拜得知玄烨选后的结果时,因希冀落空,“心怀妒忌”,气恼万分,竟与遏必隆一起入宫“奏阻”。这恰恰证明孝庄此步棋的巧妙:既分化了四辅臣,使索尼同鳌拜之间出现芥蒂,又促使索尼更为效忠皇室,增加了皇室的力量。不过,从其后情况看,孝庄这时对鳌拜还未完全失去信任,仍希望他在辅臣任内能够善始善终。
康熙五年,发生圈换土地事件。鳌拜在索尼、遏必隆支持下,将清朝入关初期圈占土地时分配给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土地,强行互换,并再次圈占大量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加剧了满汉民族矛盾。三辅臣还不顾玄烨的反对,矫诏将反对此举的大学士管户部事务苏纳海(正白旗)等三名大臣处死,造成一大冤案。这一事件说明,鳌拜并未领会孝庄的包容苦心,在擅权乱政路上愈走愈远。因此,孝庄也相应采取了进一步措施。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玄烨“躬亲大政”,辅臣“仍行佐理”。孝庄特为孙儿收权安排一过渡阶段,以使他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让辅臣有个适应过程,将他们因交权而产生的失落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此次权力交接稳妥进行。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后,鳌拜成为首席辅臣,遏必隆对他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更加孤立。玄烨亲政伊始,苏克萨哈请求“往守先帝陵寝”,以期迫使鳌拜、遏必隆也辞去辅政。鳌拜为清除异己,独掌辅政大权,竟罗织苏克萨哈的“罪状”,企图将他置于死地。尽管玄烨坚决反对,但鳌拜等不肯罢休,一连七日强奏,竟将苏克萨哈及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
苏克萨哈被清除后,鳌拜的权势进一步扩大。他飞扬跋扈,“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甚至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玄烨去海子狩猎时,让随行的鳌拜奏闻祖母,鳌拜“乃不遵旨,反云皇上自奏”,全然不把玄烨放在眼中。他的种种行径,已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至此,孝庄终于作出决断,支持并指点孙儿拟定清除鳌拜集团的全盘部署。
鳌拜集团附者甚众,盘根错节,已控制中央机构各要害部门。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孝庄帮助玄烨制定了“擒贼先擒王”,迅速打击主要党羽,震慑其他成员,稳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据此,玄烨命索额图秘密组织起一支善于扑击的少年卫队,又于行动前,有意将鳌拜的部分党羽遣往外地,以分散其力量。可以肯定,玄烨还采取了其它一些周密部署。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旋即被卫队擒拿,其主要党羽也先后被逮捕归案。考虑到鳌拜以往的功绩,玄烨对他予以宽大处理,免死,籍没家产,终身监禁,对其众多追随者,也只处死最主要的几人,其余一律宽免,就连遏必隆也被免罪,仅革去太师,后又给还公爵,值宿内廷,恢复对他的信任,从而团结了镶黄旗。
清除鳌拜集团,排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危险,踢开清朝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后,玄烨真正掌握了清朝大权。他在“首崇满洲”的原则下,着力改善满汉关系,崇儒重道,发挥汉族官员积极性,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短短几年内,政局进一步稳定,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更广泛的拥护,经济也有起色,为其后平定三藩之乱打下重要基础。
对鳌拜集团的斗争过程中,孝庄、玄烨祖孙相互加深了了解,感情更为深厚。其间,玄烨表现出他那一年龄少有的胆略和杰出组织才能,使孝庄满意而欣慰;另一方面,玄烨也从祖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除去缜密的思想方法,坚决、果敢的作风外,对他印象最深的,是祖母对人处事宽厚豁达的态度。正是在祖母的影响下,他处置鳌拜及其党羽时,运用宽严相济,打击面小,安抚、团结绝大多数朝臣的策略,收到人心安定、朝政稳固的效果。
孝庄的言传身教,使玄烨逐步具备了一代名君所应有的宽阔心胸与气度,这不仅在此次斗争中显示出来,在他其后的漫长统治岁月里,无论是平息党派之争、处理二废太子事件,或采取其它重要举措,这种方针、策略依然被保留下来。足见孝庄的智慧、品德与作风,已经体现在孙儿身上,由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还需指出,孝庄指导玄烨宽大处理鳌拜集团,也是对当年两黄旗大臣同心合力、拥立幼主(福临)的回报,表明她为保护幼孙,并从清朝的长远统治计,不得不清除对她效忠多年的老臣时,仍旧手下留情。作为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种做法尤为难能可贵。
相关参考
康熙幼年智勇双全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或许幕后的推手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玄烨继位后,四辅臣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
玄烨大婚标志少年皇帝正在步入青年,其亲理政事已为期不远。换言之,孝庄是以此为孙儿早日亲政制造舆论,打下基础。当鳌拜得知玄烨选后的结果时,因希冀落空,心怀妒忌,气恼万分,竟与遏必隆一起入宫奏阻。这恰恰证
...是。中共中央当时根本不知道。至于解决西安事变的方式是不是受中共中央的影响比较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本来就是要和平解决,只是和平解决的内容不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中共最早的想法和我祖父的想法是一致的...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就曾与郭松龄订立秘约,要郭回师推倒张作霖,由于当时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而未成行。浙奉战争期间,冯郭间的联系亦颇为密切,以至于张氏父子对其产生了怀疑。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张学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就曾与郭松龄订立秘约,要郭回师推倒张作霖,由于当时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而未成行。浙奉战争期间,冯郭间的联系亦颇为密切,以至于张氏父子对其产生了怀疑。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张学
“文革”中的戚本禹丶王力丶关锋丶穆欣(自左至右)。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10辑,原标题为“我所知道的戚本禹”我开始知道戚本禹的大名是1963年在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历史研究》杂志发表
大约公元前644年,齐相鲍叔牙含恨而逝。离开了他倾尽心力、守护一生的齐国……那一刻,或许他早已料到,身后必将纷乱迭起!因为他曾多次苦谏桓公:远逐竖刁、易牙和开方,但一片苦心,都化作了虚空的烟云。一年后
大约公元前644年,齐相鲍叔牙含恨而逝。离开了他倾尽心力、守护一生的齐国……那一刻,或许他早已料到,身后必将纷乱迭起!因为他曾多次苦谏桓公:远逐竖刁、易牙和开方,但一片苦心,都化作了虚空的烟云。一年后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年),葛品连旧病复发,暴毙,验尸认为是砒霜毒杀。余杭知县刘锡彤曾因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于是,对葛品连
1909年春,上海滩刮起了一股霍元甲旋风。旋风起源于前来中国走穴淘金的英国大力士奥皮音。这个来自英伦的型男在位于四川北路的亚波罗影戏院(ApolloTheatre)表演举重、健美等,严格地说,无非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