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故事 苏辙名字的由来

Posted 苏辙

篇首语: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辙的故事 苏辙名字的由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苏辙的故事 苏辙名字的由来

2、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辙的故事 苏辙名字的由来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文学家苏洵的儿子,著名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父子三人在当时被时人尊称为“三苏”。另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辙和苏轼都是苏洵的儿子,两人是亲兄弟,说来苏洵取名字倒是挺有个性,两兄弟的名字里面都带有“车”,都与车有关。“辙”指的是马车行驶过去,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轼”指的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看了这两个名字的直观解释,想来大家都和小编一样,对于苏洵为什么会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这样一个名字感到疑问。

名字在古代来说是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取名往往都会寄托自己美好的祝愿或者是对其未来的期望,所以很多人的名字多为寓意极好的字。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名字均与“车”有关,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寓意。

对于自己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这么一个名字,苏洵自己是这么解释的。他在《名二子》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轼虽然是车前横木,其作用只是供车上人站立远视时扶手之用,看起来可有可无,但是若是少了轼,“车”却也不能构成为一个完整的车了。之所以给苏轼取名“轼”,就是希望告诫他不要忽视一些微小之物,要重视细小事务的作用。

至于“辙”,所有车马行驶而过都会留下车辙,但是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份。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的存在处于福祸之间,难以受到影响。苏洵为自己的儿子取这么一个名字,实际上是希望他平安免祸。

苏辙的故事

黄州有个疯疯癫癫的人,无论冬夏都只穿一件粗布衣,三十年来从不换,却闻不到臭味,人们都管他叫张憨子。张憨子常常在市集中流荡,人们经常看见他,但是当人们想看看他,他多半不见。

后来有一次苏轼邀请他前去做客,张憨子一反常态的欣然前往。等他到了府上,既不坐下,也不说话,只是打量了一番屋舍,随后默然离去。苏轼搞不清楚张憨子此举有何意味,苏辙却受到了启发。他认为张憨子始终保持静默,却正是悟道体真的表现。随顺自然的脉动,悠然游心於道,其中自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快乐。

苏辙之名虽没有苏轼来的声名远播,但是其文学功底却是丝毫不逊色于苏轼的,这一点苏轼自己也承认。在作文方面,苏辙强调:“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余少年苦不达为文之节度,读《上林赋》,如观君子佩玉冠冕,还折揖让,音吐皆中规矩,终日威仪,无不可观。今余观张十二之文,波澜有余,而出入整理,骨胳不足;秦七波澜不及张,而出入劲健,简捷过之。”《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一生受兄长和父亲影响,崇尚儒学,特别是对孟子推崇备至。他认为治学养气,方才是文人的最终目的。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

  取名有大讲究,名字中蕴含着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和期待,古代极重取名,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   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在苏洵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明确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   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

  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洵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苏洵希望苏轼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对次子苏辙,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的意思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作为一个父亲,本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说光宗耀祖富贵终生,至少也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吧。可堂堂“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何希望儿子学会掩饰真心,甘心平凡呢?这就要说到苏洵坎坷的求官的经历了。   后人提起“三苏”,多称道“一门三进士”,甚至有人认为三苏是同时考中进士,其实不然。《宋史》记载:“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二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此后苏洵还考了十多年,但都没有考取进士。在嘉佑二年,父子三人一起来到京师,在那一科中,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而苏洵则没有提及。或许是苏洵不屑于和儿子同科考试。当两个儿子一考即中之后,苏洵不无感伤的写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一晃,苏洵参加科举已经二十余年,依然是一无所成。进士功名对于儿子来说,如此轻而易举,对于苏洵来说,却是那么可望不可即。

  那么,以苏洵之大才,为什么二十年科举不中呢?除却宋代进士一科选拔名额较少,一般一科就是二三十人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苏洵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了。   在三十岁左右,苏洵的文章其实就已经写得非常不错,可名声却不出蜀中。当时天下文风以诘屈聱牙,讲究典故铺陈的“太学体”为主,而苏洵文章往往陈诉时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国家大政。苏洵又不屑于拜望结交地方官员,就算是和家族当中有功名的亲属也刻意划分界限,保持自身的高洁。地方那些庸碌的官员根本就不想惹事,自然不会把苏洵的名字上报。   多年之后,为了儿子的前程,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走出书中,直接到京城参加科举。到了京城之后,苏洵把自己所做的一些文章献给文坛宗师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大为赞赏,又把苏洵推荐给朝中大臣,一时之间京城文学之士纷纷颂扬苏洵之文。   有如此大好形势,苏洵本该平步青云,展开美好的仕宦之图。可是,现实却非如此。因为苏洵的傲骨,不知不觉当中得罪了好些人,其中就有知制诰王安石和宰相富弼。欧阳修召开文会,遍邀京城名士。席上,欧阳修请苏洵发言,苏洵大谈朝廷局势。当时李元昊(西夏开国之君)在西方起兵,当时宰臣多主张用金钱换和平,对于这种行为,苏洵很不以为然。苏洵认为,对待西夏,只有用战争取胜,而不能走贿赂路线。在《六国论》中,苏洵说“苟以天下自大,而从六国破亡子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就差没有直接说执政者是卖国求荣了。那些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对于苏洵的观点都极力赞扬,可执政的宰臣却很是生气。

  王安石和苏洵政见不同,批评苏洵是书生之见,见识短浅。苏洵就写了一篇文章《辨奸论》,斥责王安石之流为朝廷奸邪。王安石大怒,当欧阳修举荐苏洵时,王安石也不遗余力的进行攻击。宰相富弼一开始对苏洵也有所期待,可看到苏洵如此不识时务,屡次公开批评自己制定的国策,对苏洵也变得反感起来。当暗示想提拔苏洵的时候,富弼表态:“苏洵专门劝人用杀戮来确立威信,想要当官未免太急切了。”富弼对苏洵主战的政策不予置评,而攻击苏洵热衷功名求官心切,操守问题严重。宋仁宗听后,也就放弃了提拔的念头。   在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之后,苏洵就绝意科举,专心着述,希望以立言一道,留名后世了。之后,宋仁宗曾经亲自下诏,邀请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这本是天大的恩赐,可苏洵却认为,以自己的名声,根本就不需要再进行考试。苏洵推托有病,竟然没有应召。总算宋仁宗大度,没有计较。数年之后,宰相韩琦推荐苏洵出仕,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死后也不过追赠为正八品的光禄寺丞。这并非宋仁宗薄情,而是苏洵并非科举正道出身,又没有实际的政绩,自然不能授予过高的品阶。

相关参考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 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取名

我们经常说,“人如其名”,一个人和他的名字之间,或许会有着某种联系,因为名字寄托着他的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培养,所以他也就会照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

苏辙一生经历如何

  苏辙  苏辙的知名度虽然没有苏轼高,但也是北宋的文学家和诗人,并且官至宰相,那么苏辙一生的经历如何,最后又如何终老的呢?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苏辙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北宋宰相苏辙的贡献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

苏辙为何没有苏轼出名 苏辙才不如苏轼吗

  ,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1039年,去世于公元1112年。  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任大名府推官,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随后历任河南

苏辙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苏辙  朱德曾评价三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父子三人都颇有成就,那么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有何贡献呢?历史如何评价呢?  苏辙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水利  元丰五年(10

苏轼苏辙兄弟感情如何

  苏辙  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两人在文学上都造诣颇深,有不小的成就,那么两兄弟的感情如何呢?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的苏轼在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

苏辙告诉我们,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苏辙:古代知识精英的典范刘建斌|文我国古代,自孔子以后,知识精英们大都是集官员、学者、文士于一身,而且将为官济世摆在首位,置于中心,做学问,写诗文,都是围绕从政展开,为之服务的。以北宋「”三苏”之苏辙

历史名人兄弟情义故事

一、兄弟情的历史小故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

以苏辙政论散文为例,浅谈宋代兵制与他的国防思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出自宋代张载,同样这句话也适用在苏辙的身上。苏辙作为典型的的古代士大夫形象,他对家国天下均有思考和研究。他的政治生涯几经沉浮,跌宕一生。

探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1039年,去世于公元1112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任大名府推官,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随后历任河南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