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杰出政治家谢安为人处世之道如何?
篇首语: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晋杰出政治家谢安为人处世之道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东晋杰出政治家谢安为人处世之道如何?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一直隐居拒绝为官,直到四十多岁才正式出仕。入朝为官后,谢安就为朝廷尽心竭力,为东晋政局稳定、多年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深受后世赞赏。
因为出身名门又年少聪慧,谢安从小就得到了东晋许多名士和官员的肯定。然而,谢安志不在仕途,一直拒绝他人的举荐和朝廷的应召。为了躲避出仕,谢安跑到了会稽东山隐居,与王羲之等一票名士好友游山玩水,悠然自得。除了纵情山水,他当时还一直教育自己谢家的子弟。
直到在朝中为官的弟弟战败被贬,谢家在朝廷的势力减弱,谢安才起了出仕之心。公元360年,他先是在桓温帐下作司马,再被任命为太守,之后入朝一路升迁。373年,桓温意图篡位,谢安从容不迫与其笑谈许久,使他不敢下手,在他求九锡之礼时也是谢安借故拖延。谢安竭力辅佐皇帝,缓和桓族势力与朝廷的矛盾,协调百官,稳定朝政。
除了政治,谢安在军事上也有颇有成就。377年,谢安挑选侄子谢玄等人为将镇守广陵,从而击退了前秦的进攻。383年,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之后又为东晋收复失地,赢得40年的和平。
淝水之战后,谢安因为功高震主,开始受到皇帝的猜忌。于是,谢安主动交出权力,可惜不久病逝,享年66岁,被追赠太傅,谥号文靖。
谢安赴宴
“谢安赴宴”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29条,讲述的是桓温三番五次拒绝入朝的诏令后在373年入京朝见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桓温通过废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极高的权威,而谢安与王坦之是当时的辅政大臣。
故事讲,桓温设宴邀请百官,并且埋伏好士兵准备趁机杀了谢安与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面不改色对他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两人赴宴时,王坦之还是一直失态不能保持冷静,而谢安却从容就坐,甚至当场作了一首《洛生咏》。原打算下杀手的桓温反倒被谢安的气势给镇住了,于是就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谢安两人在以前是一直齐名的,可这件事以后,谁优谁劣就很好判断了。
当时的桓温可谓狼子野心,有谋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说是拜见实则是图谋不轨。而谢安与王坦之的任务说是迎接其实就是阻止甚至挫败桓温的行动。历史上,桓温此次入京最后也只是将一位官员下了牢狱,没能篡位成功。不久,桓温因患病而离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为自己求九锡之礼,也是谢安以修改稿件的名义借机拖延到桓温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愿。
从历史看,谢安是挫败桓温篡位的功臣,而从“谢安赴宴”的故事来看,谢安处事不惊、冷静应对的风度的确令人叹服,而王坦之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谢安索解
“谢安索解”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文学篇第24条,讲述的是谢安小时候向人请教学问的故事。“索”是探索、询问的意思,“解”就是对学问的解释。谢安请教问题,不明则反复追问,可见其好学而不耻多问。
故事讲,谢安年少的时候,曾经向当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的阮裕请教白马论,阮裕自己写了文章给他看。当时谢安不能立马理解阮裕说的话,所以就反反复复打破砂锅问到底。阮裕于是感叹:“非但是能够谈论白马论的人很难得,就是现在探索理解白马论的人也已经非常难得了。”
白马论是先秦时期许多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更出名的表述是“白马非马。说“白马”不是“马”,是因为“马”是在定义它的形态,而“白马”是指它的颜色,颜色与形态是不相同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是在逻辑上偷换概念。
史书上对谢安读书求学方面的记载相对很少,这主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东晋大肆实行门阀制度,大大小小的士族林立,官员也基本从士族中选出。所以,门阀士族一直保持对只是和教育的垄断,家中子弟基本上都是由自己人教育,而不是送去私塾学堂。而谢安所在的谢家在他小时候也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门阀,因此他从小应该是在家中学习。
故事中谢安请教先秦的哲学问题,也可以看出他后来对哲学的喜爱。据说,谢安很喜欢老庄和佛家,所以也非常擅长清谈,就是不谈政治、军事等俗事,只讨论哲学。
历史人物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什么
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他虽功高震主却善始善终,令人沉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纵观我国的历史,有无数个英雄豪杰,或功勋卓著,或满腹经纶,或功高震主,但是能够善始善终者却很少。而唐朝的郭子仪却能一身正气,功高盖世,且善始善终,实属千年难遇。特别是从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攻克河北,收复两京,再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于一身。之后,他又计退吐蕃,二次收复两京。接下来说服回纥,再败吐蕃。最后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真正是以一人之身为天下安危几十年,几乎是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那么,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善始善终的呢?>>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郭子仪作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七朝元老,赤胆忠心为天子保驾护航,为国家安危效劳,为百姓安定出力,无疑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他的功劳可谓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试想一下,历朝历代的大功臣大英雄,有很多人都会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很凄惨的结局。因为常常有皇帝的戒备心,同僚的嫉妒心,平民的羡慕心等等,总是会让他们越是功劳天大,位高权重,就越会跌得越惨的。可是,郭子仪为人处世的君子风范,让他真正做到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能够做到主不疑功,众不嫉位,人不非奢,而且经历了好几代皇帝,其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不言而喻了。>郭子仪的荣不骄傲,辱不怨恨。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封建社会朝廷中的重臣,就难上加难。郭子仪从不贪权,更不恋权。天下太平无事时,皇帝让他归野他就归野,丝毫没有拥兵自重,持权要强的意思,从不赖在位子上不肯走。而当国家有难,皇帝令其出山他就出山,从来没有丝毫怨言,更没有讨价还价的做法,而是立即上马出征。为了江山社稷如此忠心,为了黎民百姓如此上心,而且屡建奇功时从不骄傲,退隐闲居时从不埋怨,对于一般人说来,特别是手握重兵大权的人,真的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难啊。屡黜屡起,反反复复,而他却能忠心无二,从无怨言,也正是大唐的历朝天子们,如此倚重于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吧。>>郭子仪的博大胸襟,超大智慧。历史上大凡位高权重的人,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分寸,或跋扈霸道,或骄奢淫逸,或心胸狭窄,或利令智昏等等,而郭子仪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他的胸襟和智慧几乎征服了所有的人。比如有一个权宦小人叫鱼朝恩,曾多次想找茬扳倒郭子仪,最后甚至荒唐地干出扒郭家祖坟的恶事。郭子仪不但没用手里的权力兴师问罪,反倒说这是自己没管理好军队,是老天在惩罚自己的不忠不孝。后来又不顾宰相和众将的提醒劝说,毅然决然只带家僮去赴鱼朝恩的约,并说,所以这样来,是怕你杀我太费周折。郭的极其坦荡和大义凛然,彻底征服了这个权宦小人。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王府豪华奢侈非常讲究,但他立下一个规矩,即从不关门,一切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向世人充分显示出君子的坦荡,告诉人们王府虽奢,但无秘密,更无野心异志。如此真实的他,皇帝和世人又岂能对他心生猜忌呢?>>综上所述,郭子仪在朝廷中有一颗忠心报国的赤子之心,且功高盖世,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且宽容睿智,无论是天子还是草民,都会敬重佩服有加,还能不善始善终吗?历史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后人可以从中看到和学会许多东西的。如此的郭子仪,确实应该是一部为人处世极有价值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大家以为如何呢?相关参考
谢安谢安作品:《中郎帖》纸本水墨23.3cm25.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谢安(汉语拼音:XieAn,320~385),中国东晋政治家。字安石。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安览会稽东
公元前129年,西汉与北方匈奴的大战之幕正式开启,刘彻派出四路大军各一万骑兵出击,太中大夫卫青被任为车骑将军,领其中一路自上谷进发。自此,作为刘彻中朝亲贵的卫青跻身到了将军行列,开始了他统兵率将、驰骋
孔子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孔子还曾说过“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孔子对于天命观是多么的重视。孔子讲学孔子所说的天
沉得住气一文中,@谢来欣读者点醒:学学谢安名相,如何做到既安内又攘外的气度与雅量。平桓温的"鸿门宴",不费一兵一卒就挫败了桓温篡权阴谋,淝水之战坐镇京师南京,与人游山玩水下棋,从容应对,淡定自若,取得
东晋时的陈郡谢氏,是典型的门阀,势力强大,显赫一时,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是东晋顶级士族的代表。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今天来说说,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风流宰相谢安。谢安的风流,不是拈花惹
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
曾国藩不仅是晚清时期的重臣,还是湘军的创始人,如果没有他的话,或许清朝将会提前灭亡,他可以称得上是力挽狂澜。曾国藩二十七岁考中进士,起初并没有彰显出过人的才能,官职也非常低微,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一步
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