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差很大的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真有爱情吗
篇首语:有些人不管变得多么衰老,却从不失去他们的美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年龄相差很大的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真有爱情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年龄相差很大的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真有爱情吗
李隆基之恋并不怎样,杨玉环之恋又当如何?这就更好说了,只要大家明白一个问题即可:李比杨大了33岁有多。天宝四年(745年),杨晋封贵妃时,只有27岁,李已60出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甲老人”。叫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妇,去为秋多春少的糟老头子神魂颠倒,岂不强人所难?二人之间的鸿沟,不是说一句“年龄不成问题”就可以消除的。这话题常说常新,不妨再费些口舌。
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之恋,自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之后,就在世人的感觉中得到了极度升华,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悲恸千古,好像真有这回事。
遗憾的是,《长恨歌》毕竟是诗,容量有限,情感发展过程得不到充分展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承前启后之作,暂时不去说它。到了《长生殿》里,才算是精雕细刻,洪?竭尽缱绻,将二人曲折而执着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几乎到了完美无瑕的境界。
正是有了这几部大作,李杨之恋才被完全定下调来,此后凡是说二人“坏话”的作品,都很难被世人接受。直到近年的肥皂剧里,为了提高收视率,李杨之恋依然不断受到讴歌。
然而,不管写得多么感人,从《长恨歌》到《长生殿》,李杨之恋都只是“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与它的关系,有点像股市上说的“借壳上市”,只因白、洪等高手善于运作,包装得好,才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跟庄资金源源不断涌来。真实的李杨之恋中,“不良资产”实在太多,没那么感人!
依情而论,李隆基完全应该划入薄情寡义类。这样说他,绝不是冤枉好人!亲生儿子他在一天之中就杀了三个,毫不手软。王皇后是他的“糟糠之妻”,随他一起关过“牛棚”,共过患难,他一登极就翻脸,要她“下课”。王皇后曾向他哭泣说:“陛下,你难道就不念我父亲卖衣服换面条、给你做生之情意么?”李皇帝当时也为之动容,可是未过多久,依然将王皇后废了。当时还有人写了一篇《翠羽帐赋》,讽刺李皇帝一阔脸就变。这事在《新唐书・王皇后列传》中有记载。
李隆基生性薄情,对杨玉环却大不相同,“三千宠爱在一身”即使有点夸张,但也还是接近真实。究其“爱”的原因,无非因为玉环有“难自弃”的“天生丽质”。这倒不假,玉环之美可与西施、貂蝉、昭君并驾,合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她不仅美冠千秋,善解人意,而且“善歌舞,邃晓音律”。若生在今世,要在选美大赛中脱颖而出,做个“环球小姐”,混成影星歌星舞星,闹个名满天下,终日受到狗仔队的追捧,料想不成问题。
这样一个美眉站在面前,只要条件允许,是个男人多半都会动心,何况李隆基还是有名的风流皇帝。帝王好色,就连一脸庄重的儒家弟子,都不曾认真计较,可见不是什么大毛病,再多说就显得不厚道了。但是也不必着意美化,标榜什么“真挚的爱情”。说得再好听,不过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色当前,如何不爱?这种爱,大抵属于权贵宠幸漂亮女人之类,谈不上多高的境界。
李对杨,有爱,却有限得很。据载,杨玉环晋封贵妃,是在天宝四年(745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宛转蛾眉马前死”时,她也只是个贵妃,而不是皇后。依唐代后宫制度,贵妃仅次于皇后,但这一“次”就大有讲究。皇后是御妻,是母仪天下的第一夫人,是天下女主,可与皇帝分庭抗礼(至少在形式上);贵妃是侍妾,是小老婆,是二奶,在奴才面前是主子,在主子面前是奴才。
这就对了,在计较名分、一贯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中国古代,连妻的名分都不给,又奢谈什么“夫妻恩爱”?王皇后“下课”之后,皇后的宝座一直空着,空着为何不给?别的且不去说,这个“爱”要打许多折扣,却是可以肯定的。何况新、旧《唐书》都还有两次逐杨出宫的记载,可见杨在后宫的地位并不那么稳定。
李没有给杨足够的名分,是否因为杨是“败坏伦常”的再婚女人,不足以“母仪天下”呢?这是宋以后的看法,唐人不这么看。李隆基的祖母即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其子唐高宗李治将她立为皇后,是“嫡子娶庶母”,时称“上蒸”。杨玉环原是寿王(隆基之子)妃,李封杨为贵妃,是“公公娶儿媳”,时称“下爬”。一上一下,祖风不改,按道学先生的话说,都属于“败坏伦常”,武则天做得皇后,杨玉环也该做得,只要皇帝开金口,那就不成问题。
御定正史从来都向杨贵妃泼污,说她是“误国祸水”。不过,出来说公道话的人依然很多。国家的兴盛与衰败,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罪于“女祸”。现代史家有个说法:“杨贵妃对中唐的衰败不负有责任。”这倒是公允的!杨玉环仅仅是生活中人,不单没有掌握朝政大权,就连“总摄六宫”的权力也不曾得到过。把李唐王朝腐败的责任推给她,分明是替当权者饰非文过。唐明皇是因为“重色思倾国”,“多年求不得”,才用变戏法将漂亮儿媳纳为己有,做了一个“爬灰公公”,而不是有了杨美眉,他才淫乱起来的。
至于高消费,那就更怪不得杨美眉了。皇帝既然要大行赏赐,让她先富起来,她就肯定要讲吃讲穿讲享受。现代美眉一旦成了千万富姐、亿万富婆,也要大把大把地花钱,而不肯有福不享。既然如此,后人又何必强求古代美人清心寡欲呢!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在帮权贵驯化顺民,是讲给百姓听的,对皇室和官府从来无效。
李隆基爱得有限,不是因为杨美人有诸多“缺点”,而是这位帝王天性凉薄。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权力与美人有了冲突,他便露出本来面目,选择了权力,抛弃了美人,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是“社稷为重”。结果是鸡飞蛋打,太子李亨趁机篡位,还将他软禁起来,落得个形影相吊,直到“驾崩”。这也是刻薄寡恩的报应!
李之恋并不怎样,杨之恋又当如何?这就更好说了,只要大家明白一个问题即可:李比杨大了33岁有多。天宝四年(745年),杨晋封贵妃时,只有27岁,李已60出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甲老人”。叫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妇,去为秋多春少的糟老头子神魂颠倒,岂不强人所难?二人之间的鸿沟,不是说一句“年龄不成问题”就可以消除的。
杨到了李的身边,是否心甘情愿,究竟有怨无怨,新、旧《唐书》都忽略未记。乐史《杨太真外传》却说,杨第二次(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被逐出宫的原因是“窃宁王紫玉笛吹”,即李皇帝怀疑杨玉环思念前夫。前夫寿王李瑁自幼住在宁王府里,由宁王之元妃养大。杨悄悄吹“宁王紫玉笛”,思念前夫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唐人张祜有诗曰:“梨花深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说的也是这事儿。
依我猜想,就算将杨“不忘旧情”除开,杨入宫侍驾,是乖乖顺从,也不过像今日那些嫁给“钻石王老五”的丽人一样,不是无可奈何,就是有所贪图,与“生死相恋”无关。再说,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杨身不由己,能不顺从吗?皇帝强占儿媳,寿王都无可奈何,寿王妃不屈从还能怎样?寿王之不满,唐人也有题咏。
到了危难关头,唐明皇没有保护自己所爱的女人,山盟海誓之虚伪也就和盘托出。
历史人物 李隆基和杨贵妃_杨贵妃与唐玄宗年龄相差多大
杨贵妃与唐玄宗年龄相差多大?
相差34岁。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公历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李隆基比杨玉环大了34岁。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这时候唐玄宗60岁,杨贵妃26岁。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之变,这时候李隆基70岁,杨贵妃36岁。
扩展资料:
1、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
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2、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
李隆基与杨贵妃有孩子吗
李隆基和杨贵妃没有生育孩子
但是,杨贵妃和第一任丈夫,也就是李隆基的儿子李寿有一个儿子。
有传说杨贵妃在马嵬驿没有死,逃到ri本,女星山口百惠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人。
唐玄宗和杨贵妃是真爱情吗
爱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天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历代文人墨客或歌或贬,莫衷一是。有的虽歌颂其爱情,但多半是寄于同情。而我个人认为:他们不仅有爱情,而且是心心相印、生死与共的那种爱情。
一、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二、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三、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四、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杨太真外传》栽:有一年宫中的橘树结了许多柑橘,玄宗发现其中有一个“合欢实”(即两个柑橘长在一起)。他欣喜万分,与贵妃一起玩赏,并说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体。然后同坐一席共尝“合欢实”。他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相爱的喜悦中,他们欣赏和分享“合欢实”的情景如一幅画映在你我的脑中,难道还要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着玄宗与贵妃温柔缠绵、相亲相爱的故事。一次
玄宗酒醉,两天后方醒,醒后他拥着贵妃同赏牡丹,并摘折一枝与贵妃交臂相闻,玄宗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怅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这就是白居易《怅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在七夕之夜,对天起誓,足见爱的至深,情的至诚。说明他们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爱情的确是存在的。
五、安史之乱,造成了历史的遗憾,却也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对贵妃的死,玄宗耿耿难忘,忧虑难眠。甚至问仙访道,以求与贵妃相见。可以说,玄宗在风蚀残年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对贵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过的。
对于贵妃的死,玄宗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事到临头,也是被迫的。他只能无奈地说“贵妃是无罪”,在危难关头,不舍贵妃,即舍江山,熟轻熟重,玄宗自然知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贵妃的爱。用今天观念来看,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当功与私发生冲突时,玄宗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更显出其伟大。
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贵妃而去。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
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妇?
是的 原本是寿王夫人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经过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极力宣染,被人们认为是纯洁真挚的爱情。他们俩曾于七夕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玉环死后,李隆基陷入了对她无穷无尽的苦苦思念之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穷期。”受白诗的影响,后人对杨玉环的死寄予深切的同情,认为李、杨的爱情是皇家爱情的经典,甚至认为是皇家爱情的千古绝唱。我曾到过陕西省骊山华清池旅游,看见白居易的《长恨歌》被书法家用中、日两国的文字书写,连篇累牍挂在华清宫的墙壁上。华清宫前的池圹边有杨玉环出浴的塑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杨玉环出浴后“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妩媚,不少游客看后顿生怜香惜玉之情,偎倚着绝世佳人的塑像合影。一些老外还用手抚摸着美人像那对高耸挺拔的乳峰。可见李、杨爱情对后世影响之深。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果然值得歌颂吗?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是偷来的。《资治通鉴》记载:“初,武惠妃薨,上悼念不已,后宫数千人无当意者。或言寿王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女。潜内太真宫中。太真肌态丰艳,晓音律,性警颖,善承奉上意。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妇,一个“潜”字道出了李隆基娶杨玉环是偷偷摸摸的。家翁娶儿媳妇为妻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如此爱情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呢?杨玉环嫁给李隆基正值青春年华,而李隆基当时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李隆基是“老牛吃嫩草”,就像二十多岁的翁帆嫁给八十多岁的杨振宁,有几个人赞扬她们的爱情呢?
??杨玉环嫁给李隆基,是慑于皇帝的权威呢,还是羡慕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贪图荣华富贵呢?从杨玉环的恃宠骄纵来看,她嫁给李隆基主要是贪图荣华富贵,当然也有慑于皇权的一面,而李隆基则是贪图杨玉环的美色。真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此说来,李、杨这宗婚姻明显带有“权色交易”的成份。就像现在一些年轻美女嫁给死了老婆的老贪官,或是娱乐圈里的名媛被高官包二奶一样,受到人们的鄙视,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其实,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并不纯洁,她与安禄山有婚外情。杨玉环认安禄山为干儿子,“自是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也不疑也(《资治通鉴》)。”也许是老头子李隆基满足不了杨玉环的性需求,杨玉环想从婚外情获得性生活的补充,所以才与安禄山关系暖昧。夹杂着婚外情的爱情值得歌颂吗?
??唐明皇确实爱过杨贵妃,尽量让她过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且给她的兄弟姐妹都赐以高官厚禄,让杨玉环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唐明皇带着杨贵妃怆惶出逃。至马隗坡发生兵变,宰相杨国忠被军士杀死。在从怒难犯的险峻形势下,“上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至驿庭,召玄礼等人入视之(《资治通鉴》)。”在关键时刻,李隆基只顾自已的生命和皇位,下令将自已深爱的人处死,充分暴露了封建帝王的爱情冷酷无情的一面。严酷的事实再次证明皇家没有真爱。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山盟海誓竟如此之脆弱,如此之不堪一击。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李隆基在下令处死杨玉环之后还叫大将军陈玄礼等人到驿庭验尸,说明当时杨玉环确死无疑。如果杨玉环没有死,军士的哗变能平息得了吗?至于杨玉环东渡日本和出家当尼姑等多种版本的传说,很可能是后世无聊文人杜撰的。试想,在兵荒马乱的那个年代,一贯居于深宫养尊处优的弱女子杨玉环,如何能千里跋涉远渡重洋逃到日本呢?忍受饥饿和疲劳的哗变军士对杨玉环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有谁愿意犯众怒保护李隆基的小老婆死里逃生东渡日本呢?无论是“东渡说”还是“出家说”,都是无稽之谈。
唐玄宗与杨贵妃有儿女吗?
没有子嗣,
先 李隆基与杨玉环虽然并未留下子嗣 但按照记载 杨玉环曾经有孕在身 只是后来因为意外流产了 另一方面 可以考虑到由于李隆基年事已高 有孩子的机会很小了 另外
由于杨玉环本来其实是李隆基的儿媳 是李隆基贪图美色 硬从自己儿子身边夺来了 因此 其中多有曲折 这也就是为什么 始终未将玉环奉为皇后 而只是贵妃
李隆基为什么一生独爱杨贵妃
杨玉环有本事不让皇帝寂寞,就是她丰腴诱致的音乐舞蹈。
另外,
一是她长得很像唐明皇死去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深得唐明皇宠信的一个女人,可惜死得比较早,唐明皇常常想念这个美丽温存的妃子,所以当唐明皇第一次见到杨贵妃时,就一下子惊呆了。杨贵妃可能不是最美的,但她是最能吸引唐明皇眼球的,这就是男人们常有的恋旧心理:失去的东西和得不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唐明皇之所以对杨贵妃长期兴趣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拥有了杨贵妃的同时,他也就拥有了武惠妃。
第二个原因连唐明皇自己都难以启齿,但却是让他莫名兴奋的:这个可爱的女人是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乱伦的冲动是一种古老的性变态心理,虽然是一种禁忌,但却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一种长久的记忆与诱惑,就像中国男人常常表现出来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时的唐明皇显然是被这种乱伦的诱惑激动着兴奋着,完全失去了理智,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自己的儿媳妇。好在大唐王朝是有淫乱的传统的:他的叔爷唐高宗李治就是娶了他曾祖父的小老婆武则天的,而他的祖母武则天、他的姨妈太平公主、他的伯母韦后又个个都是色中女魔,所以唐明皇费了一番手脚后,终于能把儿媳妇归为已有,可以说,这个妃子给他的感觉,绝对与别的妃子大大不同。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杨贵妃自身的聪明。这个丰满美丽的女人如果活在今天简直可以当男人性心理方面的专家,她对男人的性心理有着准确的了解,并自觉地用来控制着男人。皇帝对女人的爱,一大半是与性有关的,只要保存住了男人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就会保存住男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杨贵妃在和唐明皇亲热时,坚持不点灯。她只允许唐明皇感觉自己而不让他真正地看到自己,只要灯一亮,她必然已穿好了衣服,任唐明皇怎样要求,她最多就是让唐明皇看看自己性感的内衣。这种与别的女人百依百顺相比截然不同的做法不但没有激怒唐明皇,反而极大地激起了他对杨贵妃的兴趣。唐明皇在苦求无果的情况下,甚至采用了偷窥的方法,他趁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的时候,趴在窗户外偷看,谁知被负责外围警戒的太监发现了,太监就要通知杨贵妃,唐明皇不许,这个太监知道杨贵妃在唐明皇心中的地位,就假装为难,说如果不报告娘娘,让她知道了会怪罪。正心急火燎的唐明皇哪儿有心情和太监纠缠,马上重赏那太监打发他滚了蛋。等到再趴在窗户上时,杨贵妃已经听到动静穿好了衣服。你说这唐明皇在她面前可怜不可怜!就是偶尔闹了点别扭两人不说话了,杨贵妃也不向唐明皇求饶。说也怪,别的女人越是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唐明皇火越大,杨贵妃呢?越是一副不稀罕他的样子,他就越是舍不得她,最后唐明皇一个人熬不住了,只好低三下四地让高力士再把她请回来,两人更加恩爱得像是新婚。很像现在的男人,越是送上门来的女人,越怀疑是不是该要,那些不正眼看他一眼的,他倒喜欢得如醉如痴。就这样,杨贵妃套牢了唐明皇,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0字
之所以写李隆基与杨玉环而不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是因为更想只把两人的爱情凸显出来,不想牵扯太多是非。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15、6岁的杨玉环出落得貌美如花,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阳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一次她正打马球,唐玄宗摆架而来,迎驾匆忙,来不及换衣,在一群华服丽影的盛装妇人中,她倒有些不知深浅的小女儿态。除了戴冠垂纱外,亦以头巾扎髻,再延长下来遮着脸庞,这种头巾以质地轻薄的纱罗制成,覆在脸上时,更显温软动人,内中玄虚若现若隐,更添引人入胜的诱惑力。和众人一起高呼“万岁”,她不禁好奇地抬眼一望,谁知,最顶上皇袍金冠的那个人,正呆望着她,似乎含着别样的情。她不禁一笑,天真无邪却又风情无限。摆驾回宫,依然是六宫粉黛衣香鬓影,可他独不能忘记香浓玉艳的寿王妃,那个胖嘟嘟的美人儿。
从此他竟患起了相思病,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竟放不下那惊鸿一瞥,他一定要得到她。可是他是自己儿子的妻子,怎么办呢?让她出家,做带发修行的道姑。差不多了,要见一面呀。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这样她成了他的妃。
她纯性,她大胆,她热烈,她放纵,她只把他看成自己的男人而不是什么皇上,她可以揪他的胡须,抚摸他那高贵的脑袋,他开始也有些惊讶,但很快就释然了,就是这种感觉,他就是我要的那个女人。没有高高在上,只有真挚的情感,我两独处时我只是他的男人而她也只是我的小女人。
杨玉环与李隆基都有共同的爱好,喜欢音乐,舞蹈。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里去演习。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原来杨玉环出身教坊,也有梨园生涯,她为自己遇到唐明皇这样的知音深感幸运,也为唐明皇开创梨园、发展艺术的业绩所折服。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李隆基亲自作了《霓裳羽衣曲》,杨玉环为感李隆基宠幸之恩翩翩起舞,两人如痴如醉,李隆基大为感慨:“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真是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一日杨玉环与唐明皇约好在百花亭饮宴,谁知唐明皇中途驾转西宫梅妃处,杨玉环只得一人在百花亭独饮,酩酊大醉,趁醉发泄苦闷和不满。他在太监的启发下,割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捎给唐明皇,以表心迹。唐明皇收到杨贵妃的青丝,特地去探望贵妃。时值七月初七,杨玉环到长生殿对月乞巧,以双手在金盆中捧月,并倾诉她对唐明皇的思念,对纯洁和永恒爱情的追求。唐明皇赶到长生殿,在杨玉环身后听闻,大为感动。于是二人重归于好,对天盟誓。适逢岭南新鲜荔枝送到,杨玉环更加笑逐颜开。唐明皇在荔枝宴上击羯鼓,为杨玉环表演自己的绝活。杨玉环也以自己新创的盘舞回报。
为什么在最快乐的时候偏偏要失去。这一去就是天上人间。玉环为隆基而死,她的死都是那么美丽纯情。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老年的李隆基没有了皇权,对人生有了更多本真的体悟,他更加思念爱妃,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他甚至抱着玉环的画像老泪纵横。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李隆基与杨贵妃的
1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所以叫“三郎”。
唐玄宗特别宠爱杨贵妃,他称杨贵妃为“娘子”,地位仅次皇后。其他妃子都不敢这么称呼唐玄宗.
2 天宝十五载(756)6月14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 缢死,香消玉散。
3 死于762年5月3日
4 中晚唐发生的重要的大事主要有:
元和削藩、武宗会昌灭佛、反击回纥、收复河西、牛李党争、朱泌乱政、甘露之变、王叔文改革、五王八司马事件、两税法、黄巢起义、朱温专政、移都洛阳、朱李之争、朱温代唐……
安史之乱 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 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 的影响,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杨玉环与唐玄宗在一起多久?
一个本很有作为的明君,却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并占为己有。从此帝王沉迷于女人香,不仅荒废了朝政,还引起了安史之乱。虽没有断送一个朝代,但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所以人们都咒骂杨玉环,是第二个苏妲姬,祸国殃民,从此“红颜祸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责任的最好借口。
但当我真正面对《长生殿》时,被震惊了,也让我有了很深的思考。不管我的观念是否成熟,我还是压抑不住要倾诉的欲望。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问儿女怅缘怪,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幸.总由情至.先圣不曾侧郑卫,吾济取义翻宫傲。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情”确实是《长生殿》与众不同的地方,白居易和白朴笔下的李杨爱情故事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并以同情的态度赞颂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但洪升却以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作为基本主题。这就使人看过更多的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杨贵妃,看待扬李之间的感情,看待安史之乱。
杨、李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尤其是杨玉环.可谓达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颂了他们美丽而崇高的灵魂,歌颂了他们爱情的胜利”。从对李、杨各自态度的描写上看,这种爱情理想便是“真挚专一”,“富于牺牲精神”,“不太重视生活享受、物质欲望”,“至死不渝,超越生死”。但与此同时,作者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
爱情是没有对错的,但爱情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起的,平头百姓什么都没有却可以拥有爱情,帝王什么都有却不能选择爱情。江山、美人历来是每个帝王所让人羡慕的,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但拥有美人不代表拥有爱情,当帝王真正遇到自己所心仪的挚爱时,往往又不得不舍美人,要江山,试问有多少帝王是可以“爱江山,更爱美人”呢?
唐明皇就是这样的尴尬的帝王,曾经缔造的辉煌功绩在与杨贵妃的缠绵爱情中灰飞湮灭,但最终为了江山和自己,舍弃了爱情。唐明皇是风流天子形象,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本就是宫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爱情。而这种宫廷式爱情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残酷性、剥削性、脆弱性和政治性。这充分表现在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痴情及他们爱情的最后结局上。但尽管如此,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描写在赞扬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顷。并且颂扬爱情的主题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从全剧着眼,李杨的爱情生活和爱的心绪心灵占据了重头,全剧共五十出,写情的笔墨达三十出,尤其是下半部,刻意绘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追忆、思念和寻觅,写出他的“但教心似金铀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过程。
在《长生殿》里,李、杨的爱情是纯洁的,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而让人看了“独怆然而泪下”。
首先在“定情”“春睡”两出,李杨二人还谈不上有什么爱情,李隆基此时对杨玉环只是欣赏她的姿色美丽,所谓“庭花不及娇模样”、“爱他,红玉一团,压着鸳帐侧卧”之类的词句都是对她体态的赞赏,对她姿色的留连。杨玉环对李隆推也停留于对圣恩浩荡的感激而已。从“献发”到“絮阁”是他们爱情的自觉意识和发展阶段。第三者的介入,使李杨二人产生矛盾,杨玉环被遗回家,分离后,他们却共同识到,谁也离不开谁了,一个剪断青丝寄上真情,一个是躁怒异常心绪不犷爱情终于超越了体态姿色的艳羡阶段。在此基础上,杨玉环更加要求李隆基对她爱份专一,不允许介质的掺入,于是便有了“絮阁”一场闹腾,李隆基也因此对杨玉环更加一往悄深。与此同时,“制谱”“偷曲”“舞盘”等出又写出他们才艺卜的棍互了解知甲万愉佩,赋予了他们天情更具体的内涵。
贯穿《长生殿》全剧50出的这种爱情达到最高峰的场面之一,也就是在作为标题采用的长生殿,唐玄宗和杨贵妃于七夕之夜向牛朗织女双星发誓要永远相爱的第22出《密誓》。—当时是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夜晚,在骊山华清宫的长生殿.杨贵妃正流着眼泪向夭孙乞巧。当突然出现在那里的唐玄宗间她流泪的原因时,杨贵妃答道:“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夭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因此.受了感动的唐玄宗就发出了山盟海誓,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夭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爱情之花终于完全绽放。这两个人发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看到了,双星见唐玄宗如此神情,就打算让他做人间情场的管领。不过,此时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劫难(杨贵妃马巍之死)将近,假如经过这场考验而唐玄宗仍能诚笃如初,那么那时候两个人完美团圆,已成为爱情的逻辑必然。
《埋玉》一出是既《密誓》一出后,又一个高潮。这出戏是表现经“七夕盟誓”之后缔成了“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情缘的李隆基与杨玉环面临生离死别的一场考验。以前的很多作者都把这写成了唐明皇为自己的生而舍弃杨贵妃,杨贵妃怕死而求生。但在《长生殿》里,洪异笔下的李隆基、杨玉环在“马巍事变”中的表现则大不相同。先是救驾的禁军将专权召乱的杨国忠杀了,后又提出“不杀贵妃,誓不救驾”这一要求,这时李隆基面对陈玄礼为杨玉环作了辩护,并向陈玄礼传旨要他对“惩狂言没些高下”的启驾禁军进行管束。可是陈玄礼面对哗变的六军也只能自叹无力进行弹压。在这一危急的情况下,杨玉环主动请求李隆基割爱: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 ”“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而这时候的李隆基则表示“决不肯抛舍”杨玉环,甚至下决心“拼代你陨黄沙”:“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 肤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 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舍你也 ”“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陨黄沙。” 面对李隆基“一继装聋哑”、“拼代你陨黄沙”的错误想法,杨玉环再一次主动要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李隆基在杨玉环一再主动提出“望赐自尽”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杨玉环割恩正法,成全她的心愿,但一句“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比梨花、梨花”的悲痛感叹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唐明皇的心碎了,所有能懂“情为和物”的人,心都一起痛了。
唐明皇在失去爱人之后,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愈益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泻出来。《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而杨玉环死后,她的鬼魂在冷释荒垣中,在苍烟寒月里飘荡,“一想一涕零”地追忆生前和明皇的欢情密意,忍受着不能再回到明皇身边的惩罚,她认识到自己的“立逼投缉”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她向天哀悼,忏悔自己的重重罪恶,认识到“兄弟姐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但尽管她什么都悔,却独独不悔对唐明皇的一片痴情,并说:“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莱座的仙班,只愿还杨玉环旧日的匹聘!”(《情悔》)《补恨》一出表示“倘得情丝再续情愿滴下仙班。”仙界不由感叹她“是儿好痴情也”(〈神诉〉)。于是替她考验李隆基是否值承受她的一片痴情在玄宗以他的“精诚相思和极度痛悔证明自己并非‘薄悻男儿辈’时仙界才因他们‘两下真情,合是一对’而使之‘永得成双”,李杨历尽劫难,爱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验,终于“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重圆))。
所以再有人问,李、杨二人尘缘中断,正是因为他们骄奢的生活和无限权力而加快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乱,唐玄宗身为一国之君应该管理好国家,但他却沉迷于美色,任用奸相、信任包藏反心的人,从而给国家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像这样的人,其爱情还值得肯定?
我想说的是:人们赞美爱情,并不因为其给人们了什么社会功利,而是感动于那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比如人们之所以歌颂弄玉和萧史、韩凭夫妇、梁祝等人,并不因为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社会功利,而是因为他们缠绵徘侧、顽艳凄丽的挚爱深情给人们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贴;而受蜀人歌颂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张赛,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者蔡伦、毕升等人,却也并不见他们在爱情婚姻上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因此,爱情评价和社会功利评价是两回事。
所以,不能因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及杨姓外戚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上层的奢靡、丑陋的生活,就否定他们之间的真情。更何况,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真情存在而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恰恰相反,悲剧的根源是特殊身份而使他们的爱情中必然地掺进了许多杂质,以至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帝妃的身份断送了他们的尘缘。洪升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长生殿〉里使得这一对有情人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在仙界实现了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结为永世夫妻。这个结尾确实让人看了很欣慰,但看后,又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在人间不能有这样美满的结局,只能在虚幻中实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呢?
相关参考
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之恋,自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之后,就在世人的感觉中得到了极度升华,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悲恸千古,好像真有这回事。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唐朝时期,整个氛围都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唐朝的服侍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而且上层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度复杂。比如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关系,杨贵妃本来是李隆基儿子李瑁的媳妇,在被李隆基
安禄山调戏杨贵妃,杨贵妃安禄山之间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
杨贵妃安禄山之间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么不在乎?笔者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谣言,若是安禄山跟杨贵妃之间真的有点什么,恐怕安禄山早就被李隆基给杀了,哪里还会有命能够活到后面发动安史之乱的时
...的爱情故事也是令人非常羡慕的一对。实际上,他们俩在年龄上相差近有30岁,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爱,在内心更是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对于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说,最...
甄宓与曹植的关系甄宓曹植之间有爱情吗?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曹植与河北第一美人甄宓离奇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东汉时期,曹植之父曹操在攻破邺城之后,收留了袁绍的次媳甄宓。在华堂庆宴之时,曹操和曹彰、曹丕
蔡锷,原来的名字叫做蔡艮寅,是湖南省宝庆的人,今天这个地名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根据蔡锷简介,他生于公元1882年的12月18日,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历史时期。其一生
作为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美貌名流千古,而作为帝王妃子,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如此宠爱杨贵妃而又不立杨贵妃为后呢?其中缘由是什么?牵涉的内容又有哪些?如果你也对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兴趣
长平公主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更别说对即将倾覆的明王朝有什么贡献了。她之所以能在史籍传说中留下诸多笔墨,大概还是因为其凄惨的身世和悲惨结局。古代的重男轻女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唐玄宗带着杨国忠,杨玉环一众逃往四川成都一带,在途经马嵬坡的时候,因为当时安禄山打的是清君侧的口号,说白了,就是替皇帝除掉杨国忠,因此禁军统领陈玄礼率领禁军全
看到很多人都认为曹操与蔡琰(文姬)之间应该存在爱情,网路上也不泛相关意思的文章标题,甚至还有电视剧来描述他们的爱情。但要说曹操对蔡文姬有爱慕之心,却有着不合理之处。 从年龄上来说,曹操西元一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