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不同图腾所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 壮族文化
Posted 壮族
篇首语:用行动祈祷比用言语更能够使上帝了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壮族不同图腾所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 壮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壮族不同图腾所代表的意义各是什么 壮族文化
1、蛙:壮族民间传说,青蛙是天神雷王的儿女,雷王派它们下到人间帮助呼唤雨水。雷王在天上听到青蛙的鸣叫,就播降雨水。壮族每年春节都有祭蛙神的活动,拜贺新年,唱颂青蛙呼唤雨水的功德,祈求风调雨顺,稻作丰收。
2、水牛:勤劳、奉献的象征。壮族有“牛魂节”,过去,部分壮族地区忌讳宰牛、吃牛肉。牛是壮族民间信仰和崇拜的动物。壮族是一个世代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牛是重要的耕畜,人们对耕牛有着深切的情感。每年春节举行舞“春牛”,农历四月初八过牛魂节,祈求六畜兴旺,农业丰收,生活富裕。
3、鹭鸟:吉祥物,有通天的本领,又是稻谷丰收的象征。在壮族民间的《麽经》中,鹭鸟是布洛陀造成的一种动物,也是壮族先民崇拜的一种吉祥之鸟。在壮族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有许多翔鹭绕太阳纹飞翔货翔鹭衔鱼的图案,是壮族先民崇拜鸟图腾的反映。因壮族地区多鹭鸟,常聚集在稻田里觅食,史书中称之为“鸟田”。
4、鹅:在壮族人的观念里,鹅是一种吉祥之灵物,可度送祖先之魂到故地。在《麽经布洛陀》中,鹅是一种神造的灵物,来源于壮族地区对天鹅的崇拜。人们希望通过对天鹅的崇拜,获得象天鹅一样的灵性,在蓝天下展翅翱翔,跨越时空而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在壮族人的观念里,鹅是一种吉祥之灵物,可度送祖先之魂到故地。至今在敢壮山附近还保留有鹅村的地名,是壮族鹅崇拜的遗存。
5、图额:水界之神。保护水源,司掌江河涨落和水中一切生物。图额是壮族及先民崇拜的水神。根据《布洛陀诗经》的记述及壮族民间传说,“图额”是水界之神,保护水源,司管江河之水的涨落及水中鱼类;在歌圩节之夜,“图额”还会变成姑娘或小伙子与人们对歌、同欢共乐。
6、虎:虎、图额、雷王,布洛陀本是兄弟。虎为山神的象征。司掌山林一切生灵。在《麽经布洛陀》和壮族民间传说中,布洛陀、雷王、老虎和图额本是四兄弟。为了管好天下,他们进行了分工,各司其责:雷王管天上的雨水,图额管理水域的鱼虾,布洛陀管理人间,老虎则管理山林里的鸟兽。因而,老虎又是山神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敬畏。
7、马鹿:形状似吗而鹿角,《布洛陀经诗》中记载马鹿是神造之物,是吉祥和幸运的化身。在布洛陀麽经中,马鹿是神造之物,是马和鹿的混合动物。在壮族人的观念里,马鹿是吉祥与幸运的化身,因而对马鹿倍加崇拜。马鹿的形态似马而为鹿角,体态雄健,富有灵性。
8、大象:代表吉祥和幸福。历史上,壮族地区盛产大象。壮族先民驯象耕田或征战。在布洛陀麽经中,大象是神造之物。因而,在壮族及其先民的心目中,大象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倍加崇拜。大象体态雄健,憨态可掬而富有灵性。
9、金鸡:在壮族人观念中,是金鸡报晓带来光明,鸡还有通神的灵性,所以壮族人主要祭典都离不开鸡。鸡是壮族及其先民崇拜的一种吉祥动物。在壮族人的观念里,金鸡是报晓引来光明的吉祥物。鸡还有通神的灵性,凡是重要的祭典,鸡是必备的一种祭品。
10、羊:《布洛陀经诗》说,羊为布洛陀做造,具有善良本性。在壮族民间的《麽经》里,记述羊是布洛陀造就的一种动物。它具有善良的本性,是壮族及其先民奉为图腾崇拜的一种标志性灵物。羊的体态矫健,品性毓洁而憨实。
11、狗:在壮族人观念中,狗具有镇邪驱恶的功能。所以壮族人在门口或者寨门立狗塑像辟邪,寄托平安。狗是人类最早驯养和崇拜的一种动物,也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得力的助手。在壮族的观念里,狗具有镇邪驱恶的功能。因此,在壮族的村落或大门前流行竖立狗雕像的习俗以避邪,寄托护佑平安。
12、猴:乖巧,同人性。壮族民间认为猴本为人同类。在壮族民间的《麽经》里,猴是布洛陀造就的一种动物。它性情乖巧,善通人性,被人们视为同类而崇拜之。
壮族文化:壮族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及艺术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壮族古文字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 歌圩。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铜鼓
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壮拳
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猜码
猜码(就是划拳)在广西各地都比较流行。一般都在朋友聚会、新人结婚、过年过节的酒桌上候进行,一般情况按桌上的人数平分成两队(大多为男人)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喝酒,其特点就是声音特别大,一般用桂柳话来猜,也有用壮语猜。在有新人结婚的时候,划拳和对歌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目
相关参考
壮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等,饲养猪、牛、羊、鸡、鸭、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接触和认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故风味美食较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饮食文化...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
壮服(壮文:BuhBouxcuengh):即壮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骆越服或越服。壮服是百越部族中的西瓯越和骆越服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和修改中形成的。改革开放后,壮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各民族同胞公认为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
在明朝中期,出过一位抗击倭寇的壮族女英雄,她姓岑名花(公元1496~1555年),是归顺州(现在的广西靖西县)人。岑花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武将,她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后嫁给田州府(现在的广西田...
在明朝中期,出过一位抗击倭寇的壮族女英雄,她姓岑名花(公元1496~1555年),是归顺州(现在的广西靖西县)人。岑花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武将,她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后嫁给田州府(现在的广西田...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
1、包五色糯米板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