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个个风流倜傥 文人骚客

Posted 唐宋八大家 风流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宋八大家”个个风流倜傥 文人骚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宋八大家”个个风流倜傥 文人骚客

2、古代文人骚客们为什么要在扇子上提画写字呢

“唐宋八大家”个个风流倜傥 文人骚客

风流大儒,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唐宋八大家”了,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与曾巩。尽管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文章诗集流传千古。但是从现在可以找到他们的资料来分析的话,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很风流好色。

韩愈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名气实在是够大的。他是唐代的一个高官,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代的副部级干部,主张尊儒排佛,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可是,这个人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欧阳修和苏轼

这里应该提到的还有欧阳修和苏轼(苏东坡),他们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在当时都是以“正统”面目出现的大人物,而欧阳修的政论文章《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论》是多么铿锵有力,他的《食糟民》诗对农民是多么同情,可是另一方面他写出的一些享受女色、描写女性的浮艳之词,简直判若两人。苏轼也一样,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反映嫖妓生活的浮艳之词完全看不出出自同一人之手。这可能反映出一些封建士大夫的两重人格和双重道德标准,也反映出他们推崇的“孔孟之道”和“人欲横流”的矛盾。

欧阳修、苏轼私生活的浪漫是出了名的:

《避暑录话》说:“欧阳文忠知扬州,建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每暑时,辄携客往游,遣人至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宋稗类钞》云:“欧阳修间居汝阴时,二妓甚颖,而文公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视事之明日,饮同官湖上,有诗留撷芳亭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可见,他对妓女是多么眷恋。

正因为有这种生活情趣与经历,欧阳修写过不少旖旎、缠绵、香艳的描写男女之情的诗词,其中也不乏佳作。例如他写的《南歌子》描写一对新婚夫妻甜美、热烈的爱情: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这首词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性兴趣与性体验,可是,却被指责为“浅近”、“浮艳”,引起“群小”的“暧昧之谤”。更有人“为尊者讳”,说作为一代儒宗的欧阳修不会填这类词,“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而列在欧阳修的名下。

苏轼

苏轼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挥麈录》说:“姚舜明庭辉知杭州,有老姥自言故娼也,及事东坡先生,云:公春时每遇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适。晡后鸣锣以集,复会圣湖楼,或竹阁之类,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云集,夹道以观行骑过,实一时盛事也。”

他们不少的旖旎艳丽的诗词,都是在这种狎妓生活中写出来的,例如《调谑篇》载:

大通禅师操行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东坡一日挟妙妓谒之,大通愠见于色。公乃作《南柯子令》妙妓歌,大通亦为解颐。公曰:“今日参破老僧禅矣。”

苏轼为妓女作词书字时倜傥、风流之气溢然,可是,隐藏在这背后的人际关系又是什么呢?他们仍旧不过是把女子作为自己遣兴、抒怀、发泄、娱乐的工具罢了,以下这件事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坡公(苏轼)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娥眉,虽无金勤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 人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今时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苏东坡竟答应用婢女春娘去换朋友的一匹马,以致春娘以头撞树而死。这位春娘,无疑是一位颇有个性能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女性,她以死对苏轼等大人先生们不把女人当人的行为做了强烈抗议,这也揭露出在这些封建士大夫风流倜傥、舞文弄墨、怜香惜玉等现象下掩盖着的本质。

孔孟之道提倡“仁德”、“民为重”,可是苏东坡的做法与之相差何异千里呢!南怀瑾先生说过:

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其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完全如宗法制度而无情无义。我们都知道他对妻子王氏一往情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诗句令人潸然泪下。然而他对待婢妾的态度,却足以让现代人瞠目结舌。如其在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据说其中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

他的看法,倒真是一针见血的。

欧阳修

也许有人认为,风花雪月,人之常情,这些大人先生、封建士大夫们嫖嫖妓女有什么不得了;对婢女能买能卖,用以换马又有什么不得了。那么,可以看一看这位被称为“一代道宗”的欧阳修的两件“丑”闻,当时是轰动一时的。

第一件事是关于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虽说是“外甥女”,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当然在封建社会中欧阳修和她还有严格的伦理与辈分关系。这个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想不到在公堂之上张氏竟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王铚的《默记》中说:“张惧罪,且图自能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也就是说,张氏在公堂之上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行,竟坦白交代出她未嫁前和欧阳修“有一手”。

使人闹不明白的是坦白交代这种事能“解免”她的什么罪责,直接后果是,这一下子舆论大哗。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欧阳修有口难辩,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第二件事更严重了。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没想到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太丑太臭了。儒家强调“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怎么可以这么“乱伦”呢?而且这竟发生在被称为“一代道宗”的欧阳修的身上。说这种事,文雅的词儿是“帷簿不修”,在民间则叫“扒灰”,即使到了现代也是很难听、很见不得人的,何况是在封建社会呢?这件事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幸亏当时的明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不过,这两件事对欧阳修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灰意冷,一再要求辞职,但未被允许,以后过了几年,欧阳修就去世了。

这种丑闻不仅发生在欧阳修身上,而且和王安石、苏轼都沾上了边。在民间传说中,王安石和苏轼都对美丽的儿媳表示过好感,王安石曾把儿媳比作琵琶,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和开放,作诗回应,如果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桌上的诗仓促抹去。

小常识网点评:对于以上的事件,到底是不是事实,已无法考证,但是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资料分析他们中大部分是风流好色之人,即便是无中生有,也是有那么一些“缝”会使人猜疑、臆想。

古代文人骚客们为什么要在扇子上提画写字呢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的文人骚客们为何都喜欢在扇子上画画题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国的扇子,最早称“箑”,又有称“翣”,后来称“扇”。“箑”字从竹,“翣”字从羽,可知扇子原先是由竹,后来是用羽毛制成的。扇子创始之初,纯为一种招风纳凉的用具,随而被引入古代帝王与贵族的礼仪之中,最后又与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演进成了点缀生活的艺术品。

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其中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朱黑两色漆篾编成的最为精美。便面一律用细竹篾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例外地都使用它。

春秋战国后,扇子广泛流传于民间,普遍在夏季使用来扇风取凉。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就有“以扇逐暑”之句。从汉代起,扇子已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技术不断提高,质量日臻精美。

扇子除了用于外,也常用来遮面,故名便面。如汉代宣帝时,京兆尹张敞有管理市井之才,然无威仪,尝走马于街上,“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汉书·张敞传》),这里所说的“便面”即扇子。“便面”就是用扇子遮住脸部,又如三国时,魏之韩宣为丞相军谋,一次步入宫门内,与临淄侯相遇,时新雨,道路泥潦,“宣碍不得去,以扇自障”(《魏略》),因此各得其便。从上述诸事可知,早在汉代社会上已有用扇子障面的习惯。

汉代的丝织手工业发达,故制扇原料多用绢、纨、素、绫、缯等为面料,而色尚素自,不着笔墨彩绘。扇形尚圆,故时人称之为团扇或“合欢扇”。合欢扇的特点是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圆扇的出现打破了门扇式扇面的老样式。

西汉宫廷女诗人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她托词于纨扇,写下了动人的《怨歌行》:“新制养纨索,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人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灯炎热。弃捐箧笥中,思情中道绝。”据说,自此以后扇面题诗开始被人效仿,逐渐又发展成扇面作画,后又发展为诗画同题在一个扇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且加了长木柄。“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含意。“麈尾扇”传由梁简文帝萧纲创始,近于麈尾的简化,固定式样似在纨扇上加鹿尾毛两小撮。“比翼扇”又出于麈尾扇,上端改成鸟羽,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羽扇和麈尾扇的质地不同,使用方法也有区别。用羽扇多称摇,用麈尾扇多称挥,因而执麈尾扇与操羽宙的姿势也不一样。这一点大概对魏晋清谈家的风度有一定影响,所以羽扇始终未能占领清谈的阵地,故后人也称清谈为“麈谈”。

自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尾扇是文士清谈时所执之物,在社会上层人物中很受重视,被誉为“君子运之,探玄理微。因通无远,废兴可师”,“拂静尘暑,引饰妙词”。因而高官名流常常持不释手,有些附庸风雅的武将也喜欢摆弄麈尾扇。

自汉代以来丝织手工艺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到了东汉,丝织品上除了织出花、鸟、虫、草之外,更出现了织字文锦,其文字有“延年益寿”、“长乐明光”等,这些织字的出现对在素白的扇面上加文字,或加花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扇面上绘画、书写文字已相当的普遍。这不仅美化了扇面,而且人们也常以手持社会名流书绘的扇子,来表示自己高尚的文明修养。

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居蕺山时,见一老姥持卖六角竹扇,买者甚少。王羲之见之,取扇各书五字。老姥初叹息,王因谓之曰:“无苦,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金价”,老姥如言,人竞买之(《晋书·王羲之传》)。又如《宋书》记载,范晔善隶书,皇帝亦慕其名;送去白团扇,令书诗赋美句。从而可知,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皆喜名家书法。

随着书写文字进入扇面的是人物、山水画等。南朝时即有人“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为遥”。(《齐书》),这是文献上记载较早的山水扇面。又南朝著名画家陆探微、顾宝元等名画家,也经常为他人绘画扇面。随着书字、绘画扇面的流行,社会上也出现了与此有关的新的行业,如缚笔、织扇等,据《太平御览·服用》记载,“何植……常以缚笔、化事织扇为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文业的兴旺发达。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用扇子,甚为讲究,而一般的百姓多使用以竹、葵、蒲等为原料的扇子,伪如,晋时谢安是京都申很有名望的人士,其同乡到岭南经商,贩运回“五万蒲葵扇”(“晋书》),但已是非时不售之货,谢安为解决其出售之难,乃取其一执之,于是京都士庶竞相争购,扇子“增价数倍”,旬日则无所卖矣。

隋唐时“麈尾”虽定型,但使用范围缩小。“纨扇”起而代之,广为流行唐开元、天宝年以来才多“圆如满月”式样。纨扇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如“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书继》中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两宋盛极一时的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如旧题黄居窠《晚荷郭索图》、旧题徐崇矩《红蓼水禽图》、张茂《双鸳鸯图》等,尤其是宋徽宗赵佶《枇杷山鸟图》更艺极于神。大至山水画,咫尺千里,反映江山多娇、雄浑壮阔的气势。以全景式的构图,却以细腻的皴法来表现曲折多变的山川、晴峦叠秀、烟云雪雾。在南宋,又有突出局部,使构图和景物变得简洁,主题鲜明突出,达到意境完整的效果。如旧题马世荣《五云楼阁图》、夏硅《烟岫林居图》、旧题陈清波《湖山春晓图》;特别是旧题张训礼《春山渔艇图》,著色青绿山水,洋溢着春天江山的迷人景色。它小中见大,咫尺千里。

扇面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被继承、发扬、光大,实已脱离了折扇的实用性,塑造了艺术化的扇面绘画作品,被历代皇室显要,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作为精品珍藏。扇面画,在元代也有不少精品,如故宫收藏的夏永的《岳阳楼图》等。

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另一新品种“折叠扇”,即折扇。

折扇,义名“折叠扇”,别称“聚头扇”、“聚骨扇”、“叠扇”、“撒扇”等。晋代《子夜歌》有句:“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但那时的叠扇不一定与今天的折扇相似。

关于折扇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现今盛行的折扇源于古代中国;另一种则认为,折扇不是我国所创,而是宋代时由高丽或日本传人我国的。后一种说法似乎材料更充分。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高丽使臣来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一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涂为云气月色之状,极为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同也。”这是折扇名字及有关记叙出现最早的文字。

南宋时生产折扇已有相当规模。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这种情况也许因当时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与当时风习有关,虽也有素纸“折叠扇”,但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折叠扇”仍只出现于小市民手中。

折扇盛行于明代。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部如式为之”。(刘元卿《贤奕编》)永乐帝也曾把朝鲜充贡的折扇“遍赐群臣”。自制折扇,为全国普遍使用提供了方便条件。现存有明代宣德帝朱瞻基书写的大折扇,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折扇之后的实物。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又专门派人去日本学习制扇技艺,从而为在全国各地发展制扇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嘉靖时(1522--1566),全国已有很多地区可以自制折扇,江阴出土明正德十年(1515)剪纸艺术折扇,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钏夫妇合葬墓出土四把折扇,均是当时自制折扇的精品。

明永乐年问,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产约两万把。早期扇骨较少,后来才用细骨。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别精美的由皇帝赏给嫔妃或亲信大臣,较次的按节令分赐其他臣僚。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贴金折扇及洒金折扇出土。浑金扇面还有用针拨画山石人物的,极似倭扇格式。也有加画龙、凤的,可能只限于帝后使用。

至于骚人墨客等风雅之士,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更近于工艺品。当时的川蜀及苏州都是折扇的主要产地。折扇无疑已成为明代扇子的主流,影响到清代,前后约三个世纪之久。

清代是扇面书画发展全盛时期,折扇这种“怀袖之雅物”从宫廷到民间在当时己普及并流行,因此折扇扇面书画的创作规模和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程度远超前代,达到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巅峰。乾隆帝曾命画师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明两代折扇300把编目作序,题名《烟云宝笈》。由此可见,此时折扇扇面书画作为‘种新的绘画艺术形式正式成为皇家的典藏。这个时代名家辈出,清代画扇名家有“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吴历、恽寿平)、 “四僧”“金陵八家”等,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留下了大量的扇面精品。

清代扇画流派中扬州画派的扇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扬州画派以“扬州八怪”及高凤翰等一批画家组成,“扬州八怪”中名声最大的当属郑板桥与金农。他们的折扇作品极具开拓精神,形成了与宫廷画师情趣大相径庭的一代画风,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异彩纷呈的扇面作品,给当时的绘画界带来一片生机,为扇文化书写了重要的一笔。郑板桥的扇丽绝大多数为兰竹,金农的扇画则多画文人花卉,两人画风和技法迥然不同,但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清末扇画以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虚谷、任渭长、任薰、任熊、蒲作英等人的作品为代表。他们以生动活泼的花鸟画为主体,以金石篆籀之趣入画,善奇能书,师古而创新,留下了大量富有艺术特色的扇画作品,仅任伯年一人至少有三百幅折扇扇面传世,将扇面书两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清代不仅文人士大夫热衷画扇玩扇,民问也有一批画匠在创制风俗昧十足的折扇。他们选择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为题材,以黑纸作扇面,以粉彩施金绘花鸟、水、人物,画风独特,韵味十足。清末北京有位人称画丁的画师(丁子敬)专画京剧人物,十分受人欢迎。在乾隆时还创作出。种半印半画的杨柳青扇面,不但价格低廉,而且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厚,深受草根阶层的欢迎。

扇子同戏剧、评弹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和舞台上,扇子往往可用来起角色、代道具、表感情,可以既美化身段。又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曾运用扇子巧妙地表达了杨贵妃的娇妍醉态和复杂心理。

明清两代,折扇制作和扇面书画艺术由于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和积极推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体两面的艺术瑰宝,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已经成熟。在此后长达多年的时间里兴盛不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中国书画领域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扇予已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扇子与扇面书画本身所拥有的艺术价值以及承载的上千年来无数文人的精神情怀,毋庸置疑,已经在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关参考

古代富家公子和文人骚客进一次青楼需要多少钱?

在古装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富家子弟穿梭在各式各样的花街柳巷当中,为了争一个青楼的头牌,可谓一掷千金。那么在古代,进一次妓院到底大概需要多少钱呢?首先是普通人逛妓院的花费。在明朝的《梅圃余谈》

擅长诗文是骚客 历史上的济公并非“犀利哥”

...作?至于医术,普通老百姓更是难以了解。于是,我们的文人前辈用上了济公的“外壳”,而摆脱了史实的约束,很快,一个既能巧断家务事,又能反腐除恶,无所不能的济公就诞生了。经过几百年来文人们不断地添油加醋,济...

形容福州的诗句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

关于福州的古诗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

古代风流文人“猎艳”的四大经典故事

“风流”二字大概相当于如今所说的浪漫,令人十分向往,因而古代便有了风流倜傥、风流千古这些耀眼炫目的说法。可见古人对风流之事十分推重和赞赏。然而,古人把“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合称为古

细说唐宋八大家之人见人爱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他,是北宋文坛的首脑,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流,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流离转徙,九死平生。他是念书人的全民偶像,是布衣世界的贴心同伙。

几乎所有人都听过,但读过的人很少,第三本让人脸红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出现过很多的圣人贤者和文人骚客。这些圣人贤者和文人骚客多多少少的都会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著作流传下来,比如说孔子、老子、庄子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姓的。但是,还有一些另类的圣

陆游因秦桧落榜 唐宋八大家无一是状元

上千年的时间里面,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生活中的顺风顺水。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

中国四大丑女

  嫫母钟离春孟光和阮女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中国历史上有西施、貂蝉、贵妃、昭君四大美女。这四大美女常常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或褒或贬的吟咏对象。中国历史上也有四大貌丑而德美、容陋而才佳的丑女,她们在历代

揭武圣关羽与貂蝉之间的那点事

中国文人的骨子里都希望:男子个个是英雄,女子个个是贤妻。按照中国文人的说法,“声妓晚景从良,十年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节,―世之清名俱非”。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贞节观。民间传说中“西施随范蠡,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