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二十七年》这部小说里讲了些什么?
Posted 胤禛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胤禛二十七年》这部小说里讲了些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胤禛二十七年》这部小说里讲了些什么?
胤禛二十七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热衷于清宫小说的人应该都看过《胤禛二十七年》这部小说,《胤禛二十七年》介绍了从康熙四十七年到雍正十三年共27年时间中,胤禛所亲生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对胤禛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法进行了剖析。那么,胤禛二十七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历史上的康熙四十七年到雍正十三年的27年中,是一个“九子之争”到雍正继位再到雍正传位于乾隆的过程。在“九子之争”中四阿哥胤禛扮演的是一个毫无野心,和皇子们关系都比较好的角色,然而到最后却成为“九子之争”中最大的赢家。
在“九子之争”时各位皇子为了得到储君之位而营私结党、勾心斗角,只有四阿哥胤禛懂得韬光养晦,是学习佛法道义的“天下第一闲人”。胤禛和各位皇子的关系都是比较和气,但是和年羹尧和隆科多的交往比较密切,而且对康熙表现得非常诚孝,这也赢得了康熙的信赖,最后在“九子之争”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胤禛二十七年》这部小说把胤禛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生动。胤禛的性格,胤禛的喜怒哀乐、心理性格在小说中也淋漓尽致的诠释出来了。
胤禛在这二十七年中的八面玲珑、力挽狂澜、叱咤风云、铁腕无情、情到深处、温柔如水都通过故事表现了出来,让大家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雍正皇帝。
胤禛的儿子有谁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和《甄嬛传》的人都知道,胤禛的子女比较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存活下来的比较少。也许正像电视剧中所说的那样,后宫中的种种危机、羡慕、嫉妒、争宠、争储等都为皇子的出生、成长带来了各种障碍。那么,历史上胤禛的儿子到底有几个,都是些什么人物呢?
胤禛在位的时候,后宫的嫔妃比较多,一共有29为在册的妻子,有记载的胤禛的儿子一共有十个。胤禛的嫔妃一共有29个,分别为孝敬宪皇后和孝圣宪皇后2个皇后,敦肃皇贵妃和纯悫皇贵妃2个皇贵妃,齐妃、谦妃和宁妃3个妃,懋嫔1个嫔,郭贵人、李贵人、安贵人、海贵人、张贵人和老贵人6个贵人,那常在、李常在、马常在、春常在、高常在、常常在、顾常在和吉常在8个常在,苏答应、英答应、汪答应、德答应、伊格格、张格格及云慧7个答应。
胤禛妻子比较多,子女也比较多,胤禛一共有14个亲生子女,包括10个儿子和4个女儿。胤禛的第一个儿子是弘晖,是由那拉氏所生,在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胤禛的第二个儿子是弘昐,为李氏所生,在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胤禛的第三个儿子是弘昀,为李氏所生,在1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胤禛的第四个儿子是弘时,为李氏所生,在2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胤禛的第五个儿子是弘历,为钮祜禄氏所生,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胤禛的儿子还有弘昼、福宜、福惠、福沛及弘曕。
胤禛的10个儿子中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弘曕活到了成年。
爱新觉罗胤禛是谁
胤禛是谁可能知道的并不多,但是雍正皇帝几乎人人知晓,这得益于前几年电视荧屏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演绎。
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位皇帝,生于1678年,卒于1735年[A1] ,年号雍正。
胤禛是一位比较严肃的人,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康熙皇帝就曾经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由于性情急躁而被康熙帝训诫过,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这对胤禛是很有帮助的,让他的性格在后来有所改变。
但是胤禛却在激烈的夺嫡之争中胜出,这是因为他思谋深远,比如在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没有联络人员选择自己,而是支持复立胤礽,给康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同时和皇八子胤禩也有非常不错的关系,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两者水火不容。
胤禛是一位比较有能力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虽然他在位时间和自己的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相比,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贡献者。
雍正在位的时候,政绩很卓著,平定了西藏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为那里带来了和平,同时设置军机处来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创造了一派和谐的社会景象,可以说胤禛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帝。
胤祯,为何雍正和胤祯是同母所生,胤祯没有帮雍正
为何雍正和胤祯是同母所生,胤祯没有帮雍正?
1、年龄差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而胤祯则出生于整整十年之后的康熙二十七年。
2、与生母的关系。胤禛出生后是由皇贵妃也就是后来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也是表妹的佟佳氏抚养长大,童年乃至回到生母身边后都与德妃关系冷淡,而胤祯出生后则备受德妃宠爱。
清朝抚养皇子的制度是很特殊的 ,只有皇后的儿子可以跟着母亲生活,其他的皇子就得从小跟别的妃子生活。
胤祯和雍正虽然是一个妈生的,可是胤禛生性淡薄,从小被佟贵妃收养而胤祯则被其他宫妃养大,所以兄弟二人感情并不深厚,这也为兄弟二人以后的摩擦奠定了基调,雍正对这个弟弟并不认可,没有感情。
3、政治立场不同。胤祯与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却称得上情投意合。胤祯看好的是老八胤禩,雍正作为老四,并没有得到自己弟弟的支持。所以当康熙因为皇太子胤礽的时期,要修理胤祯的时候,雍正也没有替弟弟求情。
扩展资料:
胤祯聪明过人,让康熙非常的欣赏。康熙五十年,胤祯随父皇出巡塞外,当时的准噶尔首领带兵打西藏,当时胤祯成了征远大将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胤禛登基,这时候的胤祯还是大将军的身份,手里拥有重兵,可是他依旧交出了大将军印务,面对自己的哥哥雍正,他并没有造反。
兄弟二人本来就没有感情,政治立场还不同,雍正对胤祯进行打击也是正常的。雍正心狠手辣,他对自己曾经的政敌,不打击才怪。
1724年八月,雍正获悉胤祯在家私造木塔,就去他家里搜查。允禵气愤难忍,从此,允禵销声匿迹,过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直到乾隆当皇帝以后,他才获得自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禵
关于胤禛&胤祯的问题
康熙自幼习读儒家经典,深受汉文化影响,这也体现在他给儿子所起的名字上。如皇十三子至皇十六子的名字,来源于《礼记》和《诗经》。《礼·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祯祥”被认为是吉事的萌兆。《诗·小雅·鸳鸯》云:“君子万年,福禄宜之。”“福禄”二字,多用为吉庆颂祝之词。所以,皇十三子名胤祥,皇十四子名胤祯,皇十五子名胤禑,皇十六子名胤禄。康熙之所以没有将皇十五子命名主“胤福”,是因避讳乃父顺治帝的名字福临之故。
应该指出的是皇四子胤禛(雍正)的“禛”字读音为真,满文写为(打不出来),皇十四子胤祯的“祯”读音为征,满文写为(也打不出来),并不存在皇子重名混淆问题。更重要的是康熙对儿子们习惯以“某阿哥”相称,如“大阿哥”、“二阿哥”等。现存的康熙朝满文档案等史料均表明,他直呼皇子之名的场合很少。新帝继位后,出于种种原因,常常对前朝皇子——自己的兄弟们以名相称。因此,允禵改名应该是在雍正即位时。历史上的胤禛和胤祯怎么名字读音相同,满语读音相同吗?
这个问题可参见冯尔康的《康熙十四子胤禵改名考释》
而且这两个的读音根本不同,写法也不同满语中雍正的名字是in jen,而胤祯的名字是in jeng;更何况,胤祯这个名字也不是康熙十四子的初始名字,就像大阿哥胤禔的名字原先是保清而且用了很长时间一样,胤祯的初始名字就是胤禵,只是后来康熙给他改了名而已。雍正后来在做的只是把他的名字改回原来的那个。康熙第十四子叫爱新觉罗·胤禵还是胤祯
康熙第十四子在出生时叫爱新觉罗·胤祯
但在雍正即位后,他被下令改名为‘爱新觉罗·允禵’ 雍正所有的兄弟名字中的‘胤’都改了作‘允’ 代表对雍正忠诚之意 而十四阿哥的‘祯’字 因为和雍正本名‘胤禛’的‘禛’同音 因此名字被改为‘允禵’ 顺便回覆光之纹章: 你所提到的两个人是八阿哥胤(示异)及九阿哥胤(示唐) 他们被雍正赐名为‘阿其那’及‘塞思黑’ 有说是满语中‘猪’和‘狗’之意 也有一说是‘讨厌鬼’的意思关于爱新觉罗胤祯的资料
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又因“祯”与“禛”字同音,因此被改为"允禵" 胤祯聪明过人,才能出众,“甚有义气”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胤祯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但胤禛生性淡薄,从小被佟贵妃(即孝懿仁皇后)收养而胤祯则被生母乌雅氏养大,所以兄弟二人感情并不深厚。胤祯与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却称得上情投意合。在皇太子胤礽被废前后,他积极追随其兄胤禩参加争夺储位的活动。为此引起康熙的不满。后来,父子之间甚至发展到对立和冲突的地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禟对胤祯说:“尔我此时不言,何待?”于是,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这使康熙更加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唯有胤禛不语,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祯,将胤禟、胤祯逐出。”胤禟被康熙打了几记耳光,脸部红肿,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 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康熙十分高兴,大封诸皇子。胤祯被册封为贝子,尔后又封固山贝子。但他同其父的关系依然紧张。同年四月,康熙巡行塞外,因担心胤禩一伙聚众闹事,便命胤禩侍从,不让胤禵、胤禟、胤衤我扈随。但胤祯设法要和胤禩一块去,他“敝帽故衣,坐小车,装作贩卖之人,私送出口,日则潜踪而随,夜则至胤禩帐房歇宿,密语通宵,踪迹诡异”。 在胤禩的夺嗣计划遭到失败以后,胤祯变得更加活跃起来,“虚闲下士,颇有所图”。因康熙在建储问题上曾多次征求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胤祯便召见李的门人陈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通过陈与李联系,使李在康熙面前为他进言,并以此来博得大臣和士人的好感,在朝野内外为他传播声誉。当时社会上有关“十四王爷虚闲下士”的流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康熙五十年,胤禵随父皇出巡塞外,时年二十三岁;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气派。 当时,康熙决意由皇子领兵远征策旺阿拉布坦,尽快平息西北地区的战火。他环顾诸皇子,选中了年轻有为、颇具军事才干的胤禵,从而给了他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极好机会,引起人们的瞩目。五十七年(1718年)闰八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由固山贝子超授王爵,“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禵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禵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禵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禵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禵在军中被称为“大将军王”,在奏折中自称“大将军王臣”。 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以后,意识到乃父对他的莫大信任,因而更加垂涎未来的御座。他临行前,就同胤禟频繁接触,对胤禟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到了西宁后,他和胤禩、胤禟“密信往来,曾无间断,机计莫测”。 为了提高胤禵在西北军中的威望,康熙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厄鲁特首领罗卜藏丹津,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禵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另外,胤禵也注意做好对青海各部头目的团结工作,耐心说服他们:“尔等应谨遵皇父此旨,共相和睦,务以尔祖父等所遗礼法为要,各将军马、口粮、器械备办齐整,嗣后当竭力奋勉,方可嘉奖。再尔等受皇父厚恩多年,无分内外,予皆视同兄弟,惟此次受任以来,不敢存有私见,良者我必奏明皇父;如有恶劣不遵法者,我亦无计,当以法律治之。”又说:“尔等皆皇父所封亲王、贝勒、贝子、盟长,果能于一切事宜,持守中正,谁敢不遵?一切军法,赏罪分明,现在我既亲自来此,若如上年,断难宽恕。” 胤禵的劝说和忠告,使罗卜藏丹津等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他们的通力协作,为胤禵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禵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禵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禵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禵移师甘州(进陕西张掖),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没有取得进展。十月,胤禵以军务重大,密奏暂停进剿,得到康熙的赞同。十一月,胤禵奉命回京述职。经反复研究磋商,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葛尔问题,特致书策旺阿拉布坦,令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选派喇嘛位使,赉书前往招抚。翌年(1722年)四月,胤禵离京再赴军前。 同年十一月,康熙病逝胤禛登基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他震呆了,不知所措。恍惚之中,他按新帝的旨令,把大将军印务叫给平逆将军延信,立即动身回京。他抵京后,即落入雍正布下的罗网,失去了行动上的自由。但他不肯屈服,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雍正也在那里,他只是远远地给雍正叩头而已,并不向雍正请安祝贺。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爱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胤禵大闹灵堂,使雍正十分恼火,斥责他气傲心高,下令革去他的王爵,降为固山贝子。 同年,诚亲王胤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胤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兄弟俩的不睦和冲突,使处于极度悲痛中的孝恭仁皇后病情加重,不久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胤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胤禵“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胤禵也愈来愈严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获悉胤禵在家私造木塔,立即令纳兰峪总兵官范时绎进行搜查,强令交出。胤禵气愤难忍,当晚“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三年(1725年)十二月,在雍正的示意下,宗人府参劾胤禵在大将军任内,“违背圣祖仁皇帝训示,任意妄为,哭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帑银,徇情糜费,请将胤禵革退多罗郡王,降为镇国公”。雍正当即革去胤禵王爵,降授固山贝子。接着,诸王大臣进一步参奏胤禵在任大将军期间,只图利己营私。贪受银两,固结党羽,心怀悖乱,请即正典刑,以彰国法。雍正认为,胤禵当同胤禩、胤禟有别,将他继续禁锢于景陵附近,严加看守。恰在这时,有一个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人的蔡怀玺来到景陵,求见胤禵。胤禵怕招惹是非,不肯接见。蔡便把写有“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语”的字帖扔入胤禵住宅之内。胤禵看后既不奏闻,又把字帖内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给马兰峪总兵范时绎,并派人向范说明:“因为此系小事,所以贝子不奏闻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总送至总兵处完处。”雍正接到范时绎奏报,异常重视,立即派遣贝勒满都护、内大臣马尔赛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马兰峪,亲自审讯蔡怀玺和胤禵。胤禵不服,“辞色很怒”,对范时绎“愤欲吞噬”,说蔡怀玺投书猜系把总华过柱及总兵范十绎所指使,有说“把总容留此人吃饭、饮酒”、总兵“何将此人置之不问”,“大肆骂詈”。雍正认为此事不是孤立的,社会上定有一股反对自己、企图让胤禵等人上台的势力在活动。于是他加紧了对胤禵等人的镇压,革去胤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六月,诸王大臣罗列胤禵的十四条罪状,再次奏请即正典刑。雍正仍没有同意。 同年九月,胤禩、胤禟被雍正相继杀害之后,诸王大臣再次合词奏议,要求将胤禵立即正法。雍正遣人威胁胤禵说:“阿其那在皇考之时,尔原欲与之同死,今伊身故,尔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听尔意。”胤禵回奏:“我向来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于是,雍正下令“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从此,胤禵销声匿迹,过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胤禵和胤礻我,以图缓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乾隆二年(1737年),胤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看在我辛苦的份上,选我吧,我资料也挺齐的!!!!!!!!!!!!!!!!!!!!!!!!!!!!!1雍正即胤祯各兄弟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康熙共有35个儿子,11个儿子因为年幼夭折未序齿,列入排序的共有24人。
长子胤禔(1672年-1735年)
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
三子胤祉(1677年-1732年)
四子胤禛(1678年-1735年)
五子胤祺(1680年-1732年)
六子胤祚(1680年-1685年)
七子胤祐(1680年-1730年)
八子胤禩(1681年-1726年)
九子胤禟(1683年-1726年)
十子胤䄉(1683年-1741年)
十一子胤禌(1685年-1696年)
十二子胤祹(1686年-1763年)
十三子胤祥(1686年-1730年)
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
十五子胤禑(1693年-1731年)
十六子胤禄(1695年-1767年)
十七子胤礼(1697年-1738年)
十八子胤祄(1701年-1708年)
十九子胤禝(1702年-1704年)
二十子胤祎(1706年-1755年)
二十一子胤禧(1711年-1758年)
二十二子胤祜(1712年-1744年)
二十三子胤祁(1714年-1785年)
二十四子胤秘(1716年-1773年)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康熙传位到底是胤祯还是胤禛?
亲, 你肯定是看了一些现在的古装片被误导了
康熙是传给了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 亲,我给你推荐一篇文吧 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胤禛还是胤禵 关于雍正即统,朝野争论颇多。或云矫诏夺篡权,或云毒杀康熙篡位,或云盗名改诏篡位,或云伪造《遗诏》篡位说,众说纷纭,多年积疑,被列为清宫四大奇案之一。二百多年来,一直受人关注。古今学者研习青史文档,迄今为止有属意胤禛或者胤禵两种意见。 “山无二虎,天无二日”。康熙究竟看重胤禛还是胤禵呢?舆论偏向胤禵的说法较多些。《青史纂要》中说:“圣祖疾甚,胤禛及诸皇子方在宫门问安。隆科多受顾命与御榻前,帝亲书‘皇十四子’四字于其掌,俄而隆科多出,胤禛迎问,隆科多遂抹去掌中所书十字,只存‘四子’样,胤禛遂得之”。 此说似乎是从昔年秦始皇偏爱长子扶苏,命其助大将蒙恬守边立功获取政治资本得来。后来始皇暴病欲传位与扶苏,以书诏之,未发而死。赵高扣住此书,联络丞相李斯矫诏赐死扶苏,皇四子胡亥继位的典故演绎而来。令人不可不疑! 《青史要略》中又说:“圣祖康熙非传位与胤禛,胤禛窃而袭之也……康熙弥留时手书遗诏传位十四子。十四子,胤禵也,贤明英毅,尝帅师西征,甚得西北人心,故圣祖欲立之。时胤禛偕剑客数人返京师,侦知圣祖遗诏,设法密盗之,潜将‘十’字改为‘于’字藏与身,独入侍畅春园,尽屏诸昆季不许入内,是圣祖已昏迷矣。有顷,微醒,宣召大臣入宫,半晌无至者,蓦见胤禛一人在侧,知被卖,怒仍念珠投之,未几,龙驭驾崩。胤禛出告百官,谓奉遗诏而立,并举念珠为证。”这段文字描写的十分精彩,好像作者身临其境,是谋事中人一样。不仅书中有所载,就连宫中也有所传闻:“有太监于义、何玉柱曾向人谈论:‘圣祖皇帝原传位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又云‘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晚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就驾崩了,皇上就登位了。’”民间更是传闻颇甚,甚至传到雍正帝的耳朵里。他自己在《大义觉迷录》中曾引用过一段“谣言”:“有人传言先帝欲将大统传与胤禵,圣躬不豫时,召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驾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以上传闻广为传播,传而逾盛至于今。后人经辩驳认为改诏之事不能成立。改“十”为“于”有漏洞,因古书“于”为繁体字“於”,又将其他说法归为野史杂谈或宫廷流言蜚语均不可尽信。诸家学术论文各有立场,把雍正即位的诸般传闻批驳的无疑立足,却丝毫没有改变雍正阴谋继统、胤禵冤屈入狱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点。 以胤禵和胤禛的历史资料来比较,争储势力最雄厚的八阿哥胤禩被康熙否定后,其朋党另觅高枝把目光投向了胤禵。故当时胤禵声势浩大,胤禛则显得身单力薄了。康熙晚年又委派胤禵替父率军西征,他一到军中就着手整军备战,策划对敌作战方案。“奇兵必胜”,胤禵兵分两路,出兵西藏,重新夺回“虎口”拉萨,继而挥师北上,控制了新疆局势。首次出师节节取胜,康熙为其靖边军功,立碑鼓励。此刻胤禵声名鹊起,如日中天,令朝野刮目想看。 史家评析认为西北战事关系到扭转西北战局和清朝安危的重任,惟有康熙最信任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此职,胤禵的出征不同与他人,皇恩浩荡,威风凛凛。出征前圣祖祭天告庙御太和殿授印挂帅,。出征后又降旨:“军中生杀予夺之权,大事小情,悉由胤禵总裁,与我当面训示无异。”胤禵第一次回京述职,朝中大臣夹道欢迎,高接远迎,慰劳辛苦。可想当是凯歌高奏,庆乐昂扬。第二次回京与康熙洽谈军务时,众皇子及王公大臣全体迎接,康熙乾清宫赐宴,众皇子把酒问安,这样的待遇在清代挂帅出征的骁勇战将中绝无此例,足以看出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非十四阿哥胤禵莫属。戍边西征正是为他树立威信,为其得以建功立业创造机会,使群臣倾心悦服,从而水到渠成,成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对胤禵的爱不仅体现在军国大事上,而且还浓缩在对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胤禵碾转征程,靖边建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康熙帝屡屡赐物寄信问苦慰劳,令人暖心不已。如杨珍女士在其作品《满文档案中所见胤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一文中有他们父子间书信内容“胤禵吾儿,如果有需要的东西,务必告诉朕,才能尽快给你送去。怎能够不向父皇要,也不写信告诉父皇,而是在心里想着呢”?康熙对胤禵的感情真是老年华发,儿行千里,关爱满腹,鞭长莫及啊! 胤禵出征塞外也常常牵念年老体弱的父皇,又怕父皇为己宽心,勉励军务不报真情,因此嘱托胤禟:“父皇年高,好歹要时常给我写信”告知实情。还有人指出,传说胤禵的长相酷似康熙,因此特别钟爱。甚至胤禵婚后,仍留在身边,与福晋依然住在紫禁城内。而其他皇子一经大婚就得另立门庭居住。 纵观上情,可见康熙帝对胤禵的疼爱、垂青和器重。如此殊荣,致使满朝文武皆认为未来储君定是十四阿哥,就连胤禵自己可能对皇位继承人非自己莫属也是深信不疑的。 反对康熙属意与胤禵的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胤禵有可能是康熙帝选择太子的候选人之一,而不是被选定的太子。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质疑,当是康熙已垂垂暮年,如果一心要立胤禵,只需靖边军功拉萨首捷即可班师回朝,为何让他久戍边关呢?还有持完全对立的看法者认为,胤禵西征是康熙帝的调虎离山计,是为削弱胤禩集团的一招妙棋。还有人说京中储位斗争激烈,康熙担心胤禵的安全,有意派其戍军塞外。 史学家杨启樵在其所著《揭开雍正隐秘的面纱》一书中论断新颖,他直抒己见,认为胤禵并非康熙帝心中理想的储君,他说:“康熙欣赏胤禵的军事能力,因而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但未必与储位有关。”再有倘若胤禵是众目所归的继承人为何朝中再三奏请重立胤礽为太子,甚至拥护胤禩呢? 总之说一千道一万,胤禵错失良机未能如愿缵成大统,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胤禛出人意料黄袍加身。因此疑窦百生,雍正即位后又将不利与己的文档删删减减面目全非,故今人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探寻历史真迹,可能近情理,却难见史实。爱新觉罗·胤禛与胤祯亲兄弟为什么反目
康熙第十四子在出生时叫爱新觉罗·胤祯
但在雍正即位后,他被下令改名为‘爱新觉罗·允禵’ 雍正所有的兄弟名字中的‘胤’都改了作‘允’ 代表对雍正忠诚之意 而十四阿哥的‘祯’字 因为和雍正本名‘胤禛’的‘禛’同音 因此名字被改为‘允禵’ 顺便回覆光之纹章: 你所提到的两个人是八阿哥胤(示异)及九阿哥胤(示唐) 他们被雍正赐名为‘阿其那’及‘塞思黑’ 有说是满语中‘猪’和‘狗’之意 也有一说是‘讨厌鬼’的意思 雍正(96)所生(2)相关参考
《伍子胥列传》是《史记》中的一部人物大传,出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作者当然是司马迁了,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部人物大传,何为大传。大传就是除了些主要的人物,还包含了对于周边人物的描写以及对于
传说中的神仙有很多。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天尊玉皇大帝紫微大帝长生帝青华大帝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七仙女赤脚大仙日游神夜游神太白金星嫦娥仙子武德星君九天玄女托塔天王三坛海会大神哪吒二郎显圣真君张道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能力雖強,但始終都是一個讓雍正頭疼的員工,不是這裡捅點簍子,就是那裡惹點麻煩。康熙五十七年,年羹堯的陝甘總督職位,明明是胤禛爭取的,結果他一回京就趕緊找十四爺交「投名狀」。這種頭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能力雖強,但始終都是一個讓雍正頭疼的員工,不是這裡捅點簍子,就是那裡惹點麻煩。康熙五十七年,年羹堯的陝甘總督職位,明明是胤禛爭取的,結果他一回京就趕緊找十四爺交「投名狀」。這種頭
乾隆上面是谁当皇帝?那上一代又是谁叫什么名字?乾隆上面为其父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即大清世宗宪皇帝(康熙十七年-雍正十三年,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氏,名胤禛(
李自成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李自成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李自成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牛金星又一次站起来把门帘子揭开一个缝儿向外看一眼,重新坐下,接着低声说
在一系列“雍正很忙”的清宫剧中,编剧们让四爷忙着和各种不同的女人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而四爷和十三爷之间满满的基情却从来没有人敢胡乱篡改,那么,这两位阿哥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呢?四爷出生于康熙十...
在一系列“雍正很忙”的清宫剧中,编剧们让四爷忙着和各种不同的女人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而四爷和十三爷之间满满的基情却从来没有人敢胡乱篡改,那么,这两位阿哥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呢?四爷出生于康熙十...
《红楼梦》这部著作里讲的东西非常多,那无疑是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财富。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重男轻女的封建问题。曹老笔下塑造的人物性格完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尤其是泼辣蛮横的女性塑造。我们
康熙帝有几个儿子,第几个当了皇帝?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其中第四个儿子,四阿哥胤禛当上了皇帝,也就是雍正帝。康熙三十七年四皇子胤禛被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康熙皇帝废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