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预言是“天子之母”却沦为纺织女
Posted 织女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她被预言是“天子之母”却沦为纺织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她被预言是“天子之母”却沦为纺织女
说到吕雉,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但与这个处处勾心斗角的女人想必,另一个女人的显得就相对低调多了,而这个女人的结局也就更幸运了。
薄姬出身贫寒。她对她的父亲几乎没有记忆。秦朝时候,一个来自吴地的薄姓男人,爱上了魏国宗室的远房亲戚之女魏媪,没有明媒正娶,魏媪怀孕了,生下一个女孩,这就是薄姬。薄姬的父亲很快去世了,魏媪一人带着薄姬,生活过得很苦,上顿不接下顿,看惯了世态炎凉,历尽了人间苦难,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薄姬的意志,她貌不惊人,却很高贵,她衣不华丽,却很得体,她就像一颗闪亮的珍珠,就是在一万人之中,你第一眼也能看到她。在艰辛的生活中,是薄姬带给她母亲莫大的快乐,是薄姬的坚强使魏媪看到了希望。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诸侯纷纷响应,魏国贵族魏豹在魏国起兵。魏媪看到天下大乱,薄姬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很不安全,魏豹深得人心,日后应该有所作为,就把薄姬送给了魏豹。
后来有一位很著名的星象家、相士名叫许负,魏媪请她来给女儿薄姬相面,看她能否在魏宫中出人头地。谁知道这许负一见薄姬,顿时大惊失色,道:“何止是在小小王宫出人头地那么平常?她日后还要生下天子,成为世间第一贵妇人!”
这话一说出来,魏媪简直心花怒放。而魏豹听说薄姬竟然还有这等远大前途,更是喜上眉梢,于是魏豹立即背弃自己和汉王刘邦所订的攻楚盟约,转而在楚汉之间中立起来,隐隐然有坐山观虎斗,想收渔人之利吞并天下的意思。魏豹压根就没有想到,薄姬虽是“天子之母”,自己却没有“天子之父”的位份。
魏豹背约,令刘邦怒火中烧,这一下气得,连项羽都先放在一边了,赶着就派韩信率兵,誓要先灭了两面三刀的魏豹不可。魏国兵败如山倒,魏豹天子梦未圆,自己辛苦打下的“魏国”倒先成了汉王刘邦的一个郡。
战败之后,刘邦深知魏豹的为人和勇敢,他并没有杀掉魏豹,派魏豹防守荥阳,但是把薄姬留在了后方,事实上成了人质。项羽的楚军围攻荥阳,刘邦的将领周苛认为魏豹曾经反叛,很不可靠,就杀掉了魏豹,后来荥阳城破,周苛被杀。此时,刘邦没有必要照顾薄姬了,把薄姬送到了军队里的纺织作坊中,薄姬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土地和权势,成为了一个官家奴隶,被别人呼来唤去,连打再骂,像狗一样活着,连她的母亲也忧郁而死,薄姬那颗贵的心灵仿佛被揉成了面团,又被切成了菜馅,薄姬深悔不该让魏豹反叛刘邦,一再谴责自己的急躁和莽撞。
后来刘邦也听说了这个“当生天子”的薄姬,他来到纺织作坊。此时的薄姬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但是掩不住她高贵的气质。于是刘邦对这个身着衣衫褴褛的美丽女人产生了兴趣,薄姬被接近了后宫。薄姬以为进了后宫就是绝处逢生,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以为自己“日后要生下天子”的预言马上就要实现了,可刘邦却把她忘得一干二净,别说召幸。
这时刘邦身边有两个妃妾经常在一起嘲笑薄姬的霉运。一次恰巧被刘邦听到了,刘邦觉得薄姬真可怜,于是当晚召薄姬前来侍寝。就是这样唯一的机会,薄姬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刘恒。当时的汉宫充满了阴云杀机,吕后和儿子太子刘盈为一方,宠妃戚姬与儿子赵王如意为另一方,明争暗斗,危机重重。薄姬和儿子小心翼翼地在夹缝当中生存着。
孤寂的薄姬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僻处掖庭一角,抚养着刘恒。由于极其不受宠爱,偏偏又生了儿子为诸宠姬所妒,薄姬的处境可想而知。渐渐地,她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的态度,就连照制度派来侍侯她的宫女,她都不敢得罪。在刘邦的后宫中,薄姬母子几乎成了“好欺负”的代名词。
这样的处境,当然是苦恼的,但是世事就是那么翻云覆雨,难以预料。刘恒八岁这年,是汉高祖十二年,就在四月甲辰,他那高高在上、几乎不曾多看他一眼的父亲刘邦去世了。大权独握的太后吕雉虽然对戚姬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对薄姬的态度却非常公正。这当然是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更是因为薄姬和她一样,没有得到丈夫刘邦应该给予的善待,除了人生经历和身份头衔略有差距,在被丈夫冷淡这方面,吕雉觉得自己与薄姬多少有点同病相怜。正因此,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吕雉特别的恩遇:薄姬被吕雉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使她成为大汉王朝仅次于吕雉的贵妇人。
后来吕雉死了,由于吕雉生前孜孜不倦的“除苗”工作,此时刘邦的儿子们,只剩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了。齐王刘襄一系虽然在铲除吕族方面立下了首功,但是他们毕竟是孙辈,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凶悍无比的舅父——谁也不想再侍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阴狠外戚家族。刘长他妈家的亲戚为人也不比刘襄家的好多少,只有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一比之下,大臣们立刻拿定了主意。
这样一来,皇帝的龙袍,就如同一块大馅饼,向远在晋阳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头上砸来,他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任皇帝。刘恒即位后,封自己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
薄姬当上皇太后之后,以高贵的气质、高尚的品德、谨慎的态度、宽容的作风,开创大汉后宫辅君、爱君、不干预政务之先河,成为两汉时期后宫楷模,她是文景之治的真正开创者,是汉文帝时期大汉江山权力的最终掌握者。此时,薄姬母仪天下。
薄太后家里没有什么人,弟弟薄昭是汉文帝的功臣,后来封侯。汉文帝深知他的母亲深爱的是魏豹,就以薄太后的母亲出身魏氏为由,提拔重用了很多魏豹的宗族后人,算是对薄太后的安慰,也算是刘氏家族对魏氏家族的补偿。
回顾薄姬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毫无乐趣可言的。但是,上天对她还是公平的,她生了一个世上数一数二的孝顺儿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汉文帝刘恒排第二,仅次于舜帝姚重华。据说,薄氏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辗转迁延达三年之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在三年之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之后,才放心给母亲喂下。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都对母亲尽为子之道。
吕雉死后和刘邦合葬在了一起,而此时的薄姬却赞同这样的做法。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吕雉是一个狠毒的女人,但是对于薄姬来说,吕雉却不啻于是她的恩人。因此能够与刘邦合葬的始终都是吕雉,薄姬不但没有在权倾天下之后,将吕雉的棺椁从刘邦陵中迁出,更没有将自己以“文帝生母”的身份挤进刘邦陵。她始终认为,吕雉才是丈夫真正的妻子。薄姬陵一如薄姬生前的为人,恪守着自己姬妾的身份,守护在儿子刘恒的身边,隔河远望丈夫刘邦和吕雉的合葬陵。
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窦太后谨遵丈夫的心愿,将婆婆落葬在刘恒霸陵的南方,仿佛刘恒背着母亲的样子。
不得不说,薄太后的一生活的也是挺精彩的,她虽然没有吕雉那样的权利,也没有戚夫人那样的绝色容颜,但是她却活得逍遥自在。她为人低调、与世无争,这样的性格也让她培养了一个“二十四孝”好儿子,把她关心的无微不至,也许在后宫中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才是她最好的归宿,所以我认为薄姬才是在宫斗中笑到最后的赢家。
一般女人学不来!纺织女靠脸蛋迷住皇帝上位
政治权力争夺是残酷无情的,兄弟反目,君臣失和。三国时的吴国为什么在孙权死后,很快就出现衰败迹象?就是因为皇室问题太多,权臣弄权,为君不君,致政治权力起伏不定。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孙和被废后,继任者孙亮为什么也会被毒杀。
太子孙和被废时,其弟孙亮的母亲潘夫人正得孙权宠爱。潘夫人是什么样的女人?《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对她有记载:“吴主权潘夫人,会稽句章人也。父为吏,坐法死。夫人与姊俱输织室,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
从这段记载来看,潘夫人当年就是一位皇家纺织女工,她的父亲因触犯王法遭处死,她和姐姐被没官为奴。照理说,已跌进最底层的潘氏,是没有机会再出人头第的,至于日后成为皇后,当时也是不敢想的。
但女人最大的政治资本是什么?就是脸蛋,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不愁君王不来找。
潘夫人正是这样,人长得漂亮,貌如仙女,就是保守男人看都会动心,何况好色的皇帝?一次偶然机会,潘夫人的色果然迷住了孙权,不多久,孙权便召她进后宫,要她陪他睡觉。
做为宫中女人,除了长得美,肚皮也要争气,要会生儿子,有了这两点,不愁地位不稳。很快,潘夫人的肚子被孙权搞大了,为孙权生了一个小龙种,这就是吴国第二任皇帝孙亮。
对潘夫人上位经过,一般女人是学不来的。
后人王嘉《拾遗记》中对这一经过说得更详细:“吴主潘夫人,父坐法,夫人输入织室,容态少俦,为江东绝色。同幽者百余人,谓夫人为神女,敬而远之。有司闻于吴主,使图其容貌。夫人忧戚不食,减瘦改形。工人写其真状以进,吴主见而喜悦,以虎魄如意抚按即折。嗟曰:‘此神女也,愁貌尚能惑人,况在欢乐!’乃命雕轮就织室,纳于后宫,果以姿色见宠。”
潘夫人除了有美貌,还有心计。她设计进入了孙权的后宫,在怀孕后又编瞎话,说梦见龙了,言下之意,自己将生的孩子是“龙种”。这不明白着忽悠吗?可就是有人相信。
《三国志》上是这样说的:“得幸有娠,梦有以龙头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亮。”
这下可把老孙权高兴坏了,潘夫人说什么孙权都同意,即所谓言听计从。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年仅8岁的孙亮成指定接班人。心想事成,本应该收敛、低调的,可潘夫人偏偏醋意大,醋劲足,“性险妒容媚”,容不得宫里有比她漂亮,比他受宠的女人。
袁术之女袁夫人,成了潘夫人在后宫里的最大威胁,她想学西汉开国皇后吕雉,搞死袁夫人。
袁夫人呢是个好女人,她与潘夫人长得一样漂亮,但她的最大问题是不能生育,这就少了政治资本。所以在步夫人去世后,孙权想立她为皇后,“夫人自以无子,固辞不受”,还是很识相的。
俗话说,做坏事会遭报应的,不久报应真的在潘夫人身上应验了,她竟然被宫女勒死了。宫女为何要下此狠手?原来大家都担心她真的当皇帝后没有好果子吃,于是,一天“潘皇后浑身疲劳,在寝宫昏睡”,宫人趁机用布帛勒死了她。当时孙权还没有死,事情暴露后,有六七个人遭处决。不久,孙权病死了,潘皇后与他一同葬于东郊蒋陵。
孙亮是孙权最小的一个儿子,是孙吴国第二任皇帝,也是吴国惟一的一个小皇帝,继位时不过10岁。
由于太子太小,孙权病重时,特嘱大将军诸葛恪、孙峻、太常滕胤等辅政。但孙权失算了,他死后顾命大臣之间的矛盾便集中也暴发了。孙峻设计杀掉了诸葛恪,朝政落入了孙峻和其从弟孙綝之手。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孙亮开始亲政。但此时的孙琳又和当年诸葛恪一样专权,希望有大作为的孙亮,决定收回朝政大权,秘密组建了一支年龄在15岁以上18岁以下的“青年近卫军”,约3000余人,天天在自己的宫苑内操练,声称“吾立此军,欲与之(指孙峻、孙綝势力)俱长。”
次年八月,孙亮与黄门侍郎全纪、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密谋,决定采取行动,诛杀孙綝。孙亮虽然是皇帝,但毕竟还是个大孩子,显然太嫩了,结果,让全纪的母亲坏了事,她连夜将情报泄漏给了孙綝。
先下手为强,孙綝首先发难,派兵包围皇宫,逮捕全尚,杀死了刘承。并派中郎李崇,从孙亮手中强行夺回皇帝玉玺,废孙亮为“会稽王”,将其押送到封国。
国不可一日无君,孙綝速立孙亮的六哥孙休为帝。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京都出现反常现象,天空竟然飞出了红色的乌鸦,不久从会稽又传出孙亮应该重新做皇帝的说法。糟糕的是,孙亮的身边又出小人,他的宫人向孙休打小报告,说孙亮找巫师求神祷告,有恶毒的言论。
皇帝最怕有人打他龙椅的主意,于是削去了孙亮的王位,降为“候官侯”,派人遣送他去封地。就在赴封地的半路上,孙亮自杀身亡,孙休惩处了护送的人。孙亮怎么会自杀呢?显然史书所记不可能。其实,孙休这是做样子,孙亮实际上是被孙休派去的人鸩杀掉的。
孙亮死时年仅19岁,初葬地史上不载。据《建康实录》,晋太康年间,吴故少府卿丹阳戴显上表西晋朝廷,将孙亮的灵柩迁葬到了当时的丹阳赖乡。
有学者考证,赖乡在今南京市江宁区境内。如今,孙亮的墓地早已失考,成了一座孤坟野冢。需要提一下的是,有学者认为,孙亮葬于河南东鹿邑县境内,此处有赖乡沟,这一观点不正确,没有根据。
相关参考
她被称为红颜祸水,死后却万人相争拜祭,留下14处古迹和千年民俗
她被称为红颜祸水,死后却万人相争拜祭,留下14处古迹和千年民俗「”红颜”似乎就象征着女人的命运,一说到「”红颜”人们往往就会想到「”红颜薄命”「”红颜祸水”,著名的四大美女,她们被称之为「”红颜祸水”
她被称为红颜祸水,死后却万人相争拜祭,留下14处古迹和千年民俗
她被称为红颜祸水,死后却万人相争拜祭,留下14处古迹和千年民俗「”红颜”似乎就象征着女人的命运,一说到「”红颜”人们往往就会想到「”红颜薄命”「”红颜祸水”,著名的四大美女,她们被称之为「”红颜祸水”
玛雅流传了五个预言其中四个已发生,为何2012的预言却错了?提起玛雅文明,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其在经历了一段非常繁盛的时期后突然就消失于热带丛林之中了。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至今
...史。因为融入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现在许多青年男女将七夕节作为中国式情人节。小时候,听老人们是这样讲述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
...史。因为融入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现在许多青年男女将七夕节作为中国式情人节。小时候,听老人们是这样讲述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
200年历史长河中曾经预言却被历史打脸的十三个标志200年历史长河中曾经预言却被历史打脸的十三个标志200年历史长河中曾经预言却被历史打脸的十三个标志200年历史长河中曾经预言却被历史打脸的十三个标志
古代的皇帝大都有三宫六院,整个后宫都是皇帝的女人,这是事实,但也有一位皇帝,以高寿和不近女色闻名,他就是梁武帝萧衍。《梁史》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房事」,天监十二年(西元513),萧衍始「不与女人同屋
...知识有关,古人为了解释天象,又生发出优美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相传,牛郎织女相爱后,织女在人间与牛郎成了家,心灵手巧的织女靠织布维持生计,她又带动沂源当地百姓养蚕织
...知识有关,古人为了解释天象,又生发出优美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相传,牛郎织女相爱后,织女在人间与牛郎成了家,心灵手巧的织女靠织布维持生计,她又带动沂源当地百姓养蚕织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所有的读书人来说,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则是人生一大幸事,若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的话,可以说是祖坟上冒青烟了。据史书记载,自从隋炀帝开创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到清朝的灭亡,总共有过7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