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的外姓第一将到底算于禁还是张辽?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曹魏的外姓第一将到底算于禁还是张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国曹魏的外姓第一将到底算于禁还是张辽?
《孙子兵法》对将的标准解释:“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即是说冲锋陷阵只是体现将勇的一面,军事制度、用兵之法才是将的根本,为将者当知五事,道、天、地、将、法,其中将又只是五事之一,将的职权范围广泛,包含如何用人,计算敌我双方战力优劣等无不是将的范围建安十一年前于禁高于张辽,建安十一年后张辽高于于禁。
于禁,外姓武将最早获得假节钺的。于禁在曹操开疆扩土时期的功劳和能力无可置疑,百战百胜,简直不能更吊。他是五子当中第一个被封将军的人,而且是被封的左将军,地位最高,持假节钺,这种地位,在曹操那里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类似于关羽在刘备手下的地位。但于禁生涯末期正面败给关羽,可以说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败笔,投降关羽更是让自己这个一代名将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位。
于禁在曹操赤壁之战前的战绩华丽得一塌糊涂,征黄巾,平叛乱,北拒袁绍,几乎扫荡了北方。曹操也给于禁极高的评价“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
三国志给于禁的评价就是最号毅重,从五子传来看,于禁被描绘成一个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将军,带兵打仗从来不含糊,而且严格限制手下的军队,作战一板一眼,关键时刻还经常身先士卒鼓励军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官渡之战的前期,袁绍大军压境,于禁毫不畏惧,亲自击鼓提升士气,而且主动出击,转守为攻,为曹操平定徐州吕布争取了很多的时间。
张辽在其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其为将之勇力和智略皆有可观。张辽军旅生涯最辉煌的巅峰是对孙权的合肥之战。张辽这一战,杀得东吴“人人害怕,闻张辽名,小儿也不敢夜啼”。此役后曹操大赞张辽,又升其为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复征孙权。军到合肥,曹操循行视察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后来继位的曹丕曾评价说:“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800,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并赞其“此亦古之召虎也。”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能力个人倾向张辽,武力张辽胜一筹,统兵能力于禁更胜一筹,水淹七军之前,无疑于禁的官职,统兵,能力都是外姓诸将中的佼佼者。张辽合肥之战有勇有谋,
统兵,治军虽不如于禁,但是张辽能力应该与关羽差不多,关羽打败了于禁,相比而言,张辽战场遇于禁应该也能获胜。不过这么比,也不算太公平,于禁前期的战功是外姓诸将中最厉害的,可惜晚节不保。
被俘的上将,是忠臣还是降将
于禁,提及此人,后世一直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他是曹魏真正忠臣,可他却也是曹魏唯一一个投敌的大将。 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不敢相信,第一大将竟投敌 作为最受曹操重用的外姓大将,于禁一直以来都是五子良将地位最高的存在。 要知道曹操手下的大将,大都是夏侯、曹家两家的同宗之人,夏侯家是曹操在血缘上真正的老家,曹家是曹操宦官爷爷的家族。古时候大都讲究任人唯亲,最受重用的大部分都是和主公有着特殊关系的存在,最好就是亲戚关系。而曹操也不例外,夏侯惇、夏侯渊两兄弟,和曹仁、曹洪两兄弟,一直以来都是曹操麾下最受重用的将领,而于禁,却是唯一一个例外,获得了不下去夏侯兄弟和曹氏东西的待遇。于禁不仅仅是第一个被授予左将军之位的外姓将领,更是曹魏外姓将领之中唯一一个被赋予假节钺权利的将领。 可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却成为了曹魏一方,大将中唯一一个叛变投降的存在,着实是让人难以相信,就连曹操听说于禁"投降"之时,都深感意外难以想相信。可于禁投降之事,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无论让人多么难以置信,却也无法否认。 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大败于禁 襄樊之战,曹仁守襄阳被关羽使计大败,兵马折损殆尽,不得已只得退守樊城。又遭受关羽围城连日强攻,早已露不支之相,情况十万火急。这时于禁临危受命,带着大将庞德出师,以救樊城之围。可世事却往往出人意料,于禁大军挥师大战关羽,并没有引来想象中的胜利,反倒是被关羽借着暴涨的汉水水淹七军。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说来也是笑话,此一战本应是于禁的一个机会,却不仅仅没有成就他自己的威名,反而是一举成就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威名,直接威逼中原,吓得当时的曹操都想迁都河北,连锁反应让邺城、洛阳都先后发生了叛乱,逼得曹操的儿子曹丕亲自参与镇压,可见震荡有多大。而他于禁却只在自己的生命里刻上了一个率七军投降的的奇耻大辱。这是曹魏历史上从未有过之事,三万大军集体投降,连封侯败将的大将都投降了,独独只有一个庞德不愿投敌屈节身死。曹操得知后,也难以想象哀叹良久才说:「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 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潘,遣禁还。 封侯拜将,以法御下胜名将 于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法御下"的严肃正经老干部。连曹操都称赞他胜过古代名将。之所以能够备受曹操的信任,当然是靠他自己的能力和忠诚。 曹操讨饭张绣时,遭遇张绣降而复叛,一时间措手不及在宛城被张绣杀的大败,整个部队都被打的七零八落,难以聚集。唯有一个特例就是于禁,他强行约束着自己部队中的几百人且战且退,虽有负伤战死也一直没有散开,保持着完整寻找曹操。 于禁向来严肃庄重,严守军法,可谓铁面无私从无例外。在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也从不私藏,军士触犯军法,也是从来都是严格处置。 宛城战败后,曹军混乱不已,不仅仅出现劫掠百姓的情况,甚至各个军队之间乱作一团互相抢夺,尤其是青州兵。这青州兵原来是黄巾贼,投降于曹操后被统一编制成了青州兵,因为原本的贼性难驯,再加之本就战斗力极强,所以曹操一直以来都对他们很宽厚纵容。可于禁遇见趁乱劫掠的青州兵后,丝毫不在意对方的身份,直接严惩了对方。就算是青州兵跑到曹操面前血口喷人诬告他,他也毫不在意,冒着被诬陷的危险也依然留下不去解释为曹操坚守后方阵营,更是于大混乱中凝聚了军心。曹操得知后,不仅不怪罪于禁,反而是大大的夸赞了他一番:谓禁曰:「 ”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由于此次功劳,加上之前的屡屡战功,于禁也被封为益寿亭侯。 此后于禁从曹操复攻张绣于穰,禽吕布于下邳,又和史涣、曹仁于射犬攻打眭固,大获全胜。再之后有一个奇葩,叫做昌豨,原本就是一个贼匪,投靠了曹操之后却也是备受重用,甚至当上了东郡太守。可他却反复无常,屡次叛乱,前前后后足足反叛了曹操五次,后来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派于禁前去讨伐他。因为于禁和自己本就是老友,关系极好,走投无路的昌豨又想故技重施,就来到于禁营中再次投降,可身为老友的于禁丝毫不给他留情面,直言主公曹操曾说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这是下对上的大节。于是于禁直接大义灭亲,哪怕会让自己十分难过,也以"围而降者不赦"的理由杀了昌豨。 曹操听闻这件事后,也是感慨不已,不断叹息着昌豨命运不佳,傻乎乎的去找于禁投降,这不是找死吗,不过虽然曹操也觉得于禁实在是太过严厉,却也因此而更加信任与器重于禁,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 可见于禁,就是一个对曹操忠心耿耿的老干部,一心维系曹操定下的规矩,甚至为此大义灭亲,在所不辞。可不枉曹操一直以来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 重法行法,又如何知法犯法? 可就是于禁,这样一个奉法至公、不恤私情的人,应该是一个尊法重法行法的人,明明白白知晓违反军法的下场,他又如何会不明不白心甘情愿的叛节投降? 连于禁死后的谥号也是一个"厉"字,"厉"字:严厉守法、严酷执法、暴虐无亲、致戮无辜,甚至是不近人情,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为自己苟且偷生活命而投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评曰: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任何出人意料的事情其实往往都有背后的原因。要知道被俘的不仅仅是于禁一人,更有三万兵卒,如果于禁作为主将,像庞德一样选择宁死不屈,那这些鲜活的生命也该会落得如何下场?「 ”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可见这三万人是必然没降的,若是降,则会直接编入关羽的军队,也如何会辛辛苦苦的送回江陵? 可见于禁若反抗,这足足三万兵卒必然要一同受戮,哪怕关羽一向"善待卒伍",也不可能把他们统统放回,若于禁降了,关羽自然不能随随便便屠戮三万兵卒,自然只能将其全部收押在后方。 可见于禁之所以投降,根本就不是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是为了保全全军性命而忍辱负重 而且。只可惜于禁被东吴送还曹魏之后,这样一个呕心沥血的良将,却被世人所误会,甚至活活被曹丕折磨至死,只留下来了一个千古污名,实在可悲可叹,让人感慨万千。相关参考
于禁,提及此人,后世一直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他是曹魏真正忠臣,可他却也是曹魏唯一一个投敌的大将。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不敢相信,第一大将竟投敌作为最受曹操重用的外姓大将,于禁一直以来都是五子良将地位最
蜀汉的五虎将有张飞、关羽、马超、赵云、黄忠,曹魏的五虎将有张辽,张A,于禁,乐进,徐晃,同样作为三国鼎立之主要角色的东吴,人才培养氛围要优于蜀汉与曹魏,立国初期,猛将兄即有数十位之多,为何《三国志》与
曹魏集团内部的构成相对于蜀汉、东吴而言要复杂的多,同僚关系也千变万化。这里选取自身所关注的张辽进行举例,从中亦可管中窥豹,从个案来透视曹魏的用人理念。“《三国志》载:“进典辽皆素不睦。”这是合肥之战前
曹魏集团内部的构成相对于蜀汉、东吴而言要复杂的多,同僚关系也千变万化。这里选取自身所关注的张辽进行举例,从中亦可管中窥豹,从个案来透视曹魏的用人理念。《三国志》载:“进典辽皆素不睦。”这是合肥之战前的
此人是五子良将之一,斩将夺旗一生未尝一败,不是张辽也不是徐晃
五子良将指的是曹操麾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大名将,他们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点:其一,五人都是外姓大将;第二,五人无一不是战功赫赫之名将。五人之中的领头羊曹操时期当属于禁,但是放在整个曹魏来看无疑
三国时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将群星灿烂。除去诸夏侯曹因为亲属原因备受恩宠外,异性武将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那张辽为何备受曹魏恩宠,成为五子第一人呢?说起排名...
三国时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将群星灿烂。除去诸夏侯曹因为亲属原因备受恩宠外,异性武将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那张辽为何备受曹魏恩宠,成为五子第一人呢?说起排名...
时势造英雄,于禁是三国造就的英雄,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毅重。他是个忠勇之人,但又不仅仅是个只会作战的机器,他忠诚勇毅,以自己的忠心和勇猛获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
三国时期忠臣良将辈出,有很多都是旷古的军事奇才。刘备的蜀国有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而在曹魏一方也有五子良将一说,分别是曹操账下的五员大将: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
按正史记载,作为浴血沙场能征善战的将军,张辽当为曹魏阵营的第一人。《三国志》将张辽列为曹魏五大将之首。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 张辽(169&m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