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身上都有哪些故事?他为何只被赏识不被重用
Posted 贾谊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贾谊身上都有哪些故事?他为何只被赏识不被重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贾谊身上都有哪些故事?他为何只被赏识不被重用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贾谊简介。贾谊从小就刻苦读书,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无所不通,酷爱文学的他曾经做过《左传》的注释,虽然后世流传时早已失传。公元前180年,也就是汉高后八年,吴公被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从此,贾谊走上仕途,被任命为博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出现。他在博士期间,让其他人都很敬佩他的才能,也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文帝二年,贾谊提出的《论积贮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同时贾谊还协助汉文帝修改了许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这样一来,贾谊得罪了不少的功臣元老。汉文帝有个宠信的官员邓通,虽然他没有任何的才能本事,但是由于汉文帝的迷信将他视作心腹。他和贾谊两看相厌,在邓通屡进谗言的情况下,汉文帝疏远了贾谊,贾谊被贬出京师。在汉文帝十一年,贾谊作为梁怀王的太傅,眼见梁怀王摔死,而郁郁难安,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为过度忧郁而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进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贾谊的一生始终关注着国家的时政和国策,他将国家的兴衰视作自己的任务,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为国家付出一切,是个伟大而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这样严肃而认真的人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故事。他从年幼时期就博览群书而财富经纶。在十八岁的时候被恩师吴公举荐,成为西汉最年轻的博士,后来却因为小人进谗陷害,被贬做长沙王太傅,虽然在后来被汉文帝重新召回,但是在不久之后因为梁怀王坠马,贾谊很快就郁郁而终。
在他任梁怀王太傅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让他多教梁怀王读书,但是贾谊却认为读书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皇子,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又做了秦朝的例子,秦朝赵高教导秦二世的都是严刑酷吏所做的,所以秦二世一旦登上高位就开始残暴的杀人,这并不是说秦二世本来天性就如此残暴不仁,而是突出说明了后世环境和教导的重要性,贾谊对于梁怀王很是用心的教导,但是可惜的是梁怀王却意外逝世,贾谊十分自责愧疚,经常忧郁的哭泣,但是他还是用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国家着想,直到最后郁郁而终。贾谊虽然过世了,但是他所留下的思想和主张还在,汉文帝还是比较重视的,他的进步和积极的主张,在汉文帝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贾谊从小就为人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就声名远播,十六岁在吴公的介绍下,被汉文帝赏识并封为博士,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有力的主张,为当时西汉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远大的贡献。一路成长起来顺风顺水的他,却在汉文帝要封他做公卿时,遭受了很多元老大臣的反对和阻拦,最后又被人进谗言诬陷,失宠于汉文帝,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又奉命做了梁怀王的太傅,但是梁怀王最后却,贾谊也在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忧郁而亡,享年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的一生,他的顺风路一直截止到汉文帝要破格提拔他为公卿,这时候遭受群臣反对,并且贬斥贾谊出京师,从这时候起,贾谊开始有了自怨自艾的悲观思想,甚至听闻长沙气候潮湿难捱时,觉得自己肯定活不下去了,开始展现出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在湘江因为觉得自己和屈原一样悲苦便作了《吊屈原赋》一文,表面上是在怀念屈原,其实心底却是在自己发散着心中的牢骚和愤懑,也有了责怪汉文帝不识人才的意思,但是汉文帝却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让贾谊做了几年的长沙王太傅之后,将他调回京师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那时候,汉朝还没有立太子,若是梁怀王长大之后成为太子,那么贾谊将来就是太子太傅,差不多是做官的最高境界了,可是贾谊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还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政论上,这样一来,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足足自责哭泣了一年多,直到最后他忧郁早逝。
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病逝了,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并且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内,为我国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巨大的文化遗产。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非常的有文采,表达了浓烈的思想情感。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言辞谨慎,逻辑紧密,对后代的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西汉初年,贾谊等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上,提出了以儒治国的设想,他以清醒敏锐的历史意识和超前的政治眼光看透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隐患,又通过对仁义、法先圣、制礼仪、别尊卑的儒家主张奠定了汉代王朝社会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设想,并且成功的引起了当时汉文帝的注意重视,为大汉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影响。
贾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研究上,他所留下来的著作也大多是政论性很强的文章,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完好的体现在了《道德说》中,借助当时《老子》的学说影响,表现出他一直以来完好的吸收其他的各路思想来更好的完善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体系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上的新动向非常值得人们重视。贾谊短短一生虽然没有登上高位,可是她的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别具一格的意见还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行为和贡献,并不是那些虽然身居高官却庸碌一生的人所能比拟的。
贾谊作品深受文帝赏识却为何不被文帝重用
《贾谊不至公卿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这篇文章中关于贾谊的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而语言严谨顺畅,是欧阳修比较优秀的文章之一。
在这篇文中,欧阳修肯定了贾谊的才能,认为他的才华绝对可以超越伊尹和管仲,而他的政治主张也是非常敏锐和现实的,可是汉文帝却不懂的招揽人才,重视人才,使得满腹才能的贾谊倍受打击,最终导致了贾谊郁郁而终,对贾谊的境地表示了痛心和惋惜,也根据文中观点,驳斥了汉书中对贾谊“天年早终而非不遇”的观点认知。
贾谊十八岁就才名远播,在二十岁时被任命为博士,他的一些意见,常常让大臣们感叹不已,汉文帝也十分的喜欢,贾谊受到重视,将自己的政治主张提了出来,也就是因为这个受到了一众大臣们的敌对,于是在贾谊二十三岁汉文帝提出让他任公卿之位的时候,受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和阻拦,邓通作为汉文帝的宠信,更是出言诬陷,促使贾谊被贬到长沙。等到汉文帝想起贾谊的时候,已经到了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而这次回到京师,贾谊并没有受到预想中被重视重用的情况,反而被询问鬼神之事,并且再此之后才感叹贾谊学问高超,但是在这样的认知中,汉文帝还是被邓通怂恿,让贾谊做了梁怀王的太傅。这样的怀才不遇最终导致了贾谊的郁郁而终。欧阳修的《贾谊不至公卿论》阐明的正是这种观点。
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散文著作。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主要内容是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朝的过失和错误的论断,所以名为《过秦论》。贾谊通过对秦朝失败的总结和教训来作为大汉王朝的借鉴和警告,这也是一片感情和艺术色彩都非常浓郁的文章。
上篇的内容先讲述了秦朝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用排比句的描写手法让文章具有强大的气势。之后又在对比中总结出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仁义不施”的原因。在中篇和下篇中又分体了秦朝在统一之后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后人更没有改变秦始皇之前所犯的错误,也通过描述秦国的最后的危急时刻,指出子婴没有足够能力。
在西汉汉文帝统治时期的所谓的“太平盛世”之中,贾谊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所潜在的危机。其实当时的各种矛盾已经日益加剧,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已经有了随时可以动摇的危机。贾谊一心关心国家安危,屡次上书陈情,《过秦论》更是他极为用心的一篇。从总结秦朝过去的失误开始劝导汉文帝居安思危,也旨在为汉文帝的改革和强化政策提供了借鉴。这是一篇史论散文,将秦朝从兴起到鼎盛最后再到灭亡的过程以及原因呈现在汉文帝面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汉文帝有所警戒,进而引起对政治上政策的注意。
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我国汉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博览群书、思想独特,曾经担任博士、太傅等职位,开始时很受汉文帝的赏识,但是后来却被佞臣诬陷,最终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而他还有个著名的小典故,“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发生在他所被重用的期间。
汉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强盛安定时期,百姓也非常的富有,但是他同时也是个非常迷信的人,素来喜爱谈论鬼神的事情,若是认真起来便是国家社稷也完全不放在心上。而贾谊是个非常有名望的学士,他学识丰富,对天地万物无所不精通。
有一次汉武帝将贾谊招进宫中。汉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召见了贾谊,可是在这样郑重其事之后却是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他认为贾谊才思敏捷又博览群书,对鬼神之事肯定也有所了解,而贾谊原本还以为汉文帝的召见是为了国家社稷大事,是为了他才华而对他的重视,可是却完全相反。汉文帝听说鬼神之事的时候,越听越专心,甚至情不自禁的向前挪动了席子,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是由来于此。
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贾生》,当时贾谊被贬,许多文人志士都为他萌生不平之意,李商隐也是如此。这句话尖锐的指出了汉文帝并没有真正的重视人才。讽刺了当朝政府的腐败,也指出了贾谊空有才学却无法发挥才能的境地。
对贾谊的评价
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病逝了,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并且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内,为我国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巨大的文化遗产。
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非常的有文采,表达了浓烈的思想情感。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言辞谨慎,逻辑紧密,对后代的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西汉初年,贾谊等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上,提出了以儒治国的设想,他以清醒敏锐的历史意识和超前的政治眼光看透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隐患,又通过对仁义、法先圣、制礼仪、别尊卑的儒家主张奠定了汉代王朝社会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设想,并且成功的引起了当时汉文帝的注意重视,为大汉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影响。
贾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研究上,他所留下来的著作也大多是政论性很强的文章,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完好的体现在了《道德说》中,借助当时《老子》的学说影响,表现出他一直以来完好的吸收其他的各路思想来更好的完善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体系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上的新动向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贾谊短短一生虽然没有登上高位,可是他的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别具一格的意见还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行为和贡献,并不是那些虽然身居高官却庸碌一生的人所能比拟的。
相关参考
《贾谊不至公卿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这篇文章中关于贾谊的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而语言严谨顺畅,是欧阳修比较优秀的文章之一。在这篇文中,欧阳修肯定了贾谊的才能,认为他的才华绝对可以超越伊尹...
据《史记屈原贾生传记》记载,贾谊是个才调横溢的年青年头人,华文帝非常赏识他,一年内络续升官,在周勃、灌婴等老臣中伤贾谊想独揽大权之后,华文帝都没怎么查询,把他发配在外一年,之后再也没有重用过,这是为什
据《史记屈原贾生传记》记载,贾谊是个才调横溢的年青年头人,华文帝非常赏识他,一年内络续升官,在周勃、灌婴等老臣中伤贾谊想独揽大权之后,华文帝都没怎么查询,把他发配在外一年,之后再也没有重用过,这是为什
...没得北宋重用。杨家将一代是杨继业,原型是杨业。杨业为何没被重用呢?有功之臣不受重用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
...没得北宋重用。杨家将一代是杨继业,原型是杨业。杨业为何没被重用呢?有功之臣不受重用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
周瑜有几个细节,或许他自己没有注意,但在孙权心中,却可以能引起别的想法。当孙策死后,孙权奉命继任。此时、周瑜率军回吴奔丧。自古以来,带兵入城都是君主大忌,周瑜到底是想护卫孙权,还是要铲除孙权呢?估计从
为何不被重用?有人认为不是贵族,没有马超的身价,不是结义兄弟,没有关张的关系,不是很早出名,没有黄忠的名声,这三无谁还会重用啊。事实是这样吗?> 一、赵云没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他每次战役都是那种
刘备身边的大将大都被合理任用,如关羽封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这些名号将军就只有四个,没有什么所谓的中将军,而且这四个重要的将军之位中没有赵云,就是赵云不被刘备重用的证明。...
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
三国时的「刘巴」,可谓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奇才;然而,他的一生却怀才不遇。出身名门鄙视刘备刘巴,字子初,零陵人。祖父「刘曜」,苍梧太守。父「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巴少时就很有才干,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