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堪比东厂 曹操是政治特务的鼻祖
篇首语:有知识的人会得到世人的美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势力堪比东厂 曹操是政治特务的鼻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势力堪比东厂 曹操是政治特务的鼻祖
电影《锦衣卫》的开播,身边许多人便认为大明王朝是“特务机构”最多、特务最猖獗和社会最黑暗的时代。是朱元璋开创了利用“特务”秘密刺探消息、监督官与民的先河。
这可能有点“抬举”朱元璋及大明王朝了。其实,读过《三国志》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三国时魏国的奠基人曹操设置的“校事”,就是一个类似明朝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世人皆知,曹操疑心病特重,对谁也不放心。为了及时掌握群臣和民间对他是否忠心,便广布耳目、刺探隐秘,这跟他诡诈残忍、善用权谋的心理也十分吻合。
《三国志》里说,建安元年,曹操拜司空三公之官。三年,回到许昌,初置军师祭酒这是司空的僚属,也是曹操置官之始,后来出现一种特殊的官员“校事”,第一任校事的头目是卢洪、赵达。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古典古籍里着墨不多,但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这与大明王朝官员和百姓听到魏忠贤、刘瑾的恶名立即惧怕的心理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曹操时的法曹椽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大法官高柔,曾就“校事”严重破坏朝政与体制等向曹操进谏:“设法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曹操却回答:“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事无大小皆能侦悉,使贤人君之为之,则不能也。”曹操说的很坦然,如果将全部精力用在“刺举”上,贤人君子能做得到吗?这说明,这些“校事”是在曹操默许下行事的,但曹操又根本没拿他们当人看起码没把校事跟贤人君子同等对待,这也是曹操对待“特务”的态度跟大明王朝统治者宠信特务的最大区别,否则像高柔那样的正直法官也会遭特务暗算。
史书载,数年间,吏民被“校事”刺探及秘密抓捕的案件多达万计,高柔等始终上表要求核对虚实还民公道。从这些记载看,曹魏的“特务”构陷起“冤假错案”并不比明王朝东、西厂和锦衣卫诬陷的案件逊色。
在“特务”的设置上,曹操的后代跟朱元璋的子孙也是一样的,越往后越猖狂。到曹魏第四代曹芳接位,校事的权力丝毫不比明代东、西厂小,他们上察宫庙、下摄众司。法造于笔端,狱成于门下。直到司马氏专权之后,考虑到校事都是曹魏旧人,才下旨撤销校事一职。
三国使用校事小考
校事,是三国时代魏、吴两国设立的特殊的官吏。《辞海》给它下的定义是:“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俞正燮《癸己存稿·校事》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乏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它的职责是作为皇帝或执政的耳目,刺探臣民言行。校事原来并非两汉常设的官吏,开始时只负责典校朝中重要的文书,属于中书令或中书监,后来进而为皇帝暗中考查大臣,刺探消息。再以后,由于皇帝信任,权力越来越大。魏国曹丕时,校事上察官庙,下摄众官,致使其中有的人擅作威福,百官对他们又恨又怕。吴国孙权信任校官吕壹,大原诸葛谨、陆逊对他都无可奈何,大将潘?F甚至要和他同归于尽。
这一类人,历史上早已有了,不过可能没有作为职官中的一员。周历王使卫巫主持监视国人,只要发现有谤王者,一报告就杀掉,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当然不是卫巫一个人能作到的,他手下必然有一群类似校事的人。秦始皇时“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连偶语者能察觉到,可见负责刺探者人数之多,但周、秦官制中没有他们的地位,三国中魏国的曹操是第一个设校事官的人。
1.魏国的用校事
曹操始设校事之官,只是设官的年代,史无明文记载。《魏书·程昱传》附昱孙《程晓传》说,当年武皇帝指曹操草创大业的时候,因为部下官吏不齐全,又一直作战,恐怕已占有之地民心不服,闹些小乱子,应该设法加以密查,为了“广耳目”而设校事之官。据此以考,校事的设立在建安八年至十三年之间,应是有根据的。因为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基业开始巩固,正是要稳定内部之时。十三年,他下了一道求才令,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风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从此可以补齐所缺的官职,不是那“众官未备”的时代了。因此,他设校事官,比孙权要早得多。
魏国罢校事,据文献所载,是在齐王芳嘉平年间,因程晓上疏痛论校事的害处,才正式去掉这种官职。不过很难说这就是信史。魏国自曹丕称帝,明帝曹睿继之。明帝死时,儿子曹芳年幼,特地“托孤”给曹爽与司马懿。曹芳在位的前九年,年号正始。他的叔父曹爽掌权,还是曹家的天下。后来司马懿用阴谋杀了曹爽,从此大权转入司马氏手中。正月杀曹爽,四月改元嘉平。程晓偏偏在这个时候上疏请罢校事,分明是为了暴露曹家的苛政,有向司马懿讨好之意。以后到了嘉平六年九月,司马懿废皇帝曹芳为齐王,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又叫部下杀了曹髦,贬为高贵乡公,立曹奂为帝。司马炎干脆让曹奂让位给自己,灭魏,建立了晋王朝。从实质上说,嘉平元年以后,魏国等于灭亡了。这时,魏国虽罢校事官,司马懿改头换面的暗探制度仍未停止。
可见,校事的设立贯串了曹氏王朝。程晓说得很清楚,曹操对校事“检御有方,不至纵恣。”到了曹丕时,校事的权已经越来越大起来,坏事也作得大了。
“其后,渐蒙见任,复为疫病……遂令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惟心所适权力没有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顾覆讯。其选官属,以谨慎为粗疏,以**会说大话为贤能,其治事,以刻暴为公严,以循理为怯弱。外则托天威以为声势,内则聚群好以为腹心。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魏书·程昱传》
这些校事,笔杆子就是法律,造冤案不允许复查,有选官的权力,办事苛暴,假借天子的名义吓人,手下还有一群好吏。关于最后一点,《三国志》中还留下了一点线索。《魏书·文帝纪》延康元年五月条下,裴注引《魏略》:“王曹丕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这“刺奸”就是校事的小爪牙。
程晓提到了一个校事尹模,说他“公于目下肆其奸*,罪恶之著,行路皆知。”《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中还提到一个叫刘慈的校事,数年间“举吏民好罪以万数”,其中枉屈的人非常之多。另有一案例。毛?d,曹操为兖州牧时,就被辟为治中从事。当时,他向曹操提了两个建议:一、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备耕植,蓄军资屯田和恢复农业生产。对曹操的霸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后他替曹操典选举管任用干部,“其所举用,皆清正之上。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有名,但品质不好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连曹丕推荐“亲眷”,他都婉言拒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曾暗害他,被曹操保全了。但后来有人出奇制胜,向曹操告状,说毛?d看到有造反者,妻子被沦为官奴婢,便公开说,导致天旱,就由于这个原因,曹操相信了,“大怒,收?d付狱。”管刑狱的钟繇要他“具以状对”。这本是莫须有的事,毛?d直气壮地说:“臣不言此我没有说过这些话,无有时、人,说臣此言,必有征要证据,乞蒙宣子之辩,而求王叔之对和告发人对质。”《魏书和洽传》写得更明白,告发毛?d的是“言事人”。和洽支持毛?d“要宜考核对质,两验其实。”曹操却说:“所以不考,欲两全?d及言事者耳。”言事者,无疑是校事。曹操当然不会让他们和毛?d对质。曹操也没有让他们“两全”,毛?d被罢官,“卒于家”。
《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说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亡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他杀孔融、杀杨修、杀崔琰,特别是杀他称之为自己的张子房的荀??,以毛?d之例推之,其中不能没有校事的作用。《崔琰传》的末尾就露出了蛛丝马迹。文帝曹丕这个人,虽然有的学者把他很是推崇了一番,但政绩平平,倘若加上校事用事形成的腐败政局,就是中人以下之才。后人评论曹操、曹丕,评论魏国政治,可惜没有把用校事摆进去,就很难说全面而公平。诸葛亮杀马谡、黜李严,二人过失明显,自己都承认。今之学者,却议论纷纷,说诸葛亮忌才、擅权等等。杨修才智过于马谡,李严也远远比不上荀??,曹操无罪而杀二人,倒很少有人评论,这也难说是公正。
曹操竟是将私人侦探发扬到特务政治的鼻祖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特务监视臣民的皇帝,是周王朝第10任君王姬胡,即周厉王。他为了禁止臣民对他的“诽谤”,从卫国找来一个巫人,让他四下打探,发现谁背后说他老人家的坏话,立即向他报告。这个卫巫,便是充当特务的角色。
周厉王仅用一个卫巫来监视臣民,当然算不上什么大手笔,而他也未封卫巫什么官职,不过是让他做自己的私人侦探而已。到了三国时期,周厉王的手段被乱世枭雄曹操拿来,并且设置“校事”一官以“广耳目,察群下”,监视臣僚。以往的皇家私人侦探,从此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开始公开为主子效劳。
校事的职责是侦探、检举、处置对曹操心怀不满或有反叛嫌疑的文臣武将,他们只对曹操个人负责。校事的头目为卢洪、赵达等人。起初曹操只让他们担任侦探工作,并未授予他们拘捕、审讯和判决的权力,故这帮家伙开始还算守职,所谓“检御有方,不至恣纵”。后来,曹操令他们“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也即朝廷百官皆在他们的监视侦察的范围之内。
曹操有了这帮特务,便可身在宫中而明察臣僚的一言一行。而大小官吏一不小心便要倒霉,甚至掉了脑袋。
曹操为了整顿臣僚的风纪,曾下过禁酒令。一天,尚书郎徐邈闲来无事,在家中喝酒至醉,被赵达发现,即对他进行盘问。徐邈不说自己喝醉了酒,而说自己“中圣人”。赵达认为他不但违犯禁酒令,而且出言傲慢,自比圣人,立即向曹操报告。曹操得知后大怒,要拿徐邈治罪。徐邈的朋友、大将鲜于辅闻之,急忙到曹操那里为徐邈求情,他解释说:“那些爱喝醉酒的人平时称酒清为圣人,酒浊为贤人,并非以圣贤自比。徐邈为人一向谨慎,不过是喝醉了酒偶尔说了句醉话罢了。”徐邈这才免于刑事处分。
曹操早年有一个朋友叫许攸,后来到袁绍处做了幕僚。官渡之战后,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为曹操击败袁绍献策献计。许攸仗着与曹操以前的交往,又为打败袁绍立下了不少功劳,便有些居功自傲。曹军破冀州后,他喊着曹操的小名,开玩笑说:“若不是我,这冀州城恐怕你难打下来。”曹操听了,大为不悦,但又不好为这一句话治他的罪,便强笑道:“说得是。”后来,许攸随曹操离开邺城,出东门时对别人说:“这家若不是我,焉能出入此门?”一个校事立即把他的话报告曹操。这一次,曹操不再客气,给许攸捏了罪名,将他逮捕入狱,随后将他处死。
曹魏时期,因曹操和他的儿孙们任用校事,致使告密成风,因校事告密而获罪的,当然不止上述数人。功臣名将尚且如此,一般官吏可想而知。
《三国志·魏书》中关于曹操发怒的记载,可谓多矣。曹操一怒之后,不是有人下狱,便是有人掉脑袋。至于曹操发怒的原因,大多由于有特务向他报告某人之言行所致。曹操以猜忌好杀著称于史,而公开委特务以官职,利用校事监视臣僚,也为中国历史第一人,他可谓是搞特务政治的鼻祖。
曹操搞特务政治的手段,被后世许多帝王采用,且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直至明朝的朱元璋统治时期,将其发展到了顶峰。
相关参考
...实还有西厂,锦衣卫和内行厂。一时间,人心惶惶,宦官势力兴起,残害忠良。本来是为了巩固政权的四大特务机关做后却令政权岌岌可危。猖狂的东厂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7期,原题为:“诡诈残忍擅长权谋,曹操用‘特务’堪比明朝”大明王朝是“特务机构”最多、特务最猖獗和社会最黑暗的时代。那么,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消息、监
揭秘曹操诡诈残忍使用“特务”手段堪比明朝 大明王朝是“间谍组织”最多、间谍最猖獗和社会最漆黑的年代。那么,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隐秘探听音讯
导读:大明王朝是“特务机构”最多、特务最猖獗和社会最黑暗的时代。那么,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消息、监督官与民的“特务制度”吗?其实,这有点儿“抬举”朱元璋及大明王朝了。读过《三国志》的人,只要稍
东厂是明代的特务机构。“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朱允捎嗟常缉查谋反、大逆及所谓“奸党”,同时,也用来对付政治上的反对派,于1420年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东厂在各地都设有分支机构。
除了锦衣卫之外,明朝还有另外两个特务机构,那就是东厂和西厂。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担心帝位不稳,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
厂卫指的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简称,均为明朝特务组织,所执行的职务不尽相同。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
永乐年间,朱棣设立了一个国家暴力机构,这个机构主要由宦官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督察院、大理寺、刑部都无权干涉其运作,权力之大也是少有匹敌。东厂的首领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也叫东厂提督。东厂的首
东厂是明代的特务机关之一,与锦衣卫和西厂并称为两厂一卫,始设于永乐十八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进一步加强对官民的控制,尤其是打击官员中的反对势力(有因为靖难问题的,有因为迁都问题的,等等),同时也是为了制
锦衣卫锦衣卫原本是皇帝亲兵上十二卫中的一个,朱元璋将它提拔起来,称为锦衣卫,着飞鱼服,配绣春刀,平时在皇帝前面开个道。大家看这个出警入跸图。前面拿刀的就是锦衣卫。暗地里,锦衣卫其实干一些侦探活,比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