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Posted 青铜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青铜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中国青铜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国青铜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人类从原始社会跨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这一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青铜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类在石器时代是单纯以岩石为原料制成工具去改造自然。青铜冶铸业的出现,表明人类能够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再用它去制造工具,用于改造自然。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青铜业的发展,又促使百工的出现,并带动各个行业一起兴盛起来。商代社会,正是由于青铜业的发展,才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过去,人们对青铜工具在生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估计不足,认为它没有像铁工具那样在铁器时代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实不然,因为原始冶铜业刚出现时,人们最先制作的就是工具。甘肃省东乡县林家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青铜刀就是一例。只因青铜在当时比较珍贵,用坏的工具一般都要回炉再造,所以流传下来的工具数量相对较少。但从江西新赣大洋洲商墓中出土的工具达143件之多,包括18种,30多个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工具,说明当时农业工具和手工工具都是配套使用的。它们的出现,对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手工工具的出现,对其它行业(所谓「百工」)的出现与发展,其推动作用不可低估。或许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青铜手工工具,才使商代的宫殿一座座拔地而起;使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的一辆辆马车能奔驰在首都与各地之间;使精美的白陶、玉器和巧夺天工的象牙杯等等工艺品的制作成为可能;使织机的制作得以改进,能织造出各种柔软光滑而有多种花纹的丝绸;能制作各种器械,使天象观测更加精确;使契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甲骨文字能够出现,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方面的文字资料。还需指出的是:中国的青铜业,从采矿、冶炼到铸造,都具有许多特点,特别是用泥范铸器和商代工匠创造的分铸技术,都与外国不同。它走出了一条与西方青铜业发展不同的道路,并为人类留下了许多造型别致,工艺繁复,又极为精美的青铜制品,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宝贵的财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
孔子对人类社会的“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
孔子
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
革命
的第一人。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