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不鉴

Posted 王朝

篇首语:守株待兔只能得一餐饱,主动出击方能丰衣足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前车不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前车不鉴

2、历史秘闻 中国历史十大定律之一

前车不鉴

前车不鉴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出现,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成汤灭夏的事件,曾引发人们思索,寻找夏王朝灭亡的原因。后人提出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历史教训,在当时未必无人认识。但是,仅仅过了五百多年,商王帝辛又犯了许多夏桀当年犯过的错误,重蹈覆辙,促使商王朝灭亡。

  应该说,祖甲以后,统治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展开的斗争为商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种子。帝辛虽是个有文武才能之人,但他不去改变各种弊病,却推波助澜,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有人认为「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商代的灭亡,归咎于帝辛伐东夷的战争使国力消耗过甚和武王伐商时帝辛毫无准备的缘故,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否认,深刻的社会矛盾才是导致殷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殷商社会发展到纣王时期,民众积怨已经很深。纣又大兴土木,广建离宫别馆,为追求奢侈腐化的生活而横徵暴敛,更引起平民百姓的怨恨。商纣王还一意孤行,不听忠良之谏阻,致使众叛亲离。他频繁出兵,征伐东夷,使军士疲劳,无心战斗。牧野之战,兵无斗志,前徒倒戈,致使商军全部覆没。因此,帝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逃到鹿台点火自焚。但他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毁灭了整个商王朝。商纣王鹿台自焚的故事,向后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

历史秘闻 中国历史十大定律之一

象牙筷定律
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我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选出十条,姑且称之为"定律",也谈一点看法。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麽?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传,P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十大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十大定律之一

象牙筷定律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新闻抄袭历史

一、新闻抄袭历史怎么样如今影视剧、小说里,主人公动不动就穿越到过去,可惜昔日重来是人类美好的幻想。倒是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的情况经常出现。人类一边学习着“前车之鉴”一边“重蹈覆

鸿门宴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

分裂比统一更艰难

可预见的时间内,俄罗斯不会分裂。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1、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经历了苏联解体的沉重打击,俄罗斯失去了超过5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超过5000万的人口,彻底掉出超级大国序列

满清为什么能入关

1、明朝腐败:明朝自从嘉靖时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万历、天启以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洲贵族看到明朝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2、前车之鉴:早在李自成起义军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

清朝的皇后权力多大

皇帝虽然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人」,也可以每晚宠幸不同的嫔妃,但是有鉴于明朝的前车之鉴,害怕皇上沉迷女色而耽误朝政,所以明令规定皇帝只能和皇后过夜,其他妃子到了规定的时间必须回到所属寝宫睡觉,而「哪些嫔妃

介绍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的书有哪些推荐

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的书有《金融战败》、《泡沫经济学》、《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1、《金融战败》——吉川元忠(日本)该书作者吉川元忠,在经济危机的厄运中苦苦挣扎的日本居然是世界头号的债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好哥们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

康熙深爱一生的女人12岁入宫21岁竟凄凉死去

1661年2月5日(阴历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按照清王朝的传统,皇帝年幼,应该由一两位宗室的亲王摄政,但有前车之鉴,孝庄也就不得不大胆革新,不依旧制,而

刘邦是怎样利用项伯说服项羽不在攻打他的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