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齐生平简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何意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伯夷和叔齐生平简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何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伯夷和叔齐生平简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何意
伯夷和叔齐
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
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而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叔齐得知后,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
跋山涉水,翻越崇陵,兄弟二人终于市井之中相遇,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动容,便答应叔齐抛弃家业重担,相约不再回归故里,投奔周国,从此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未像兄弟两所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朝,看在伯夷叔齐眼里,附属国攻打君主国,以下犯上,视为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却无力劝解,周国攻打商朝,势如破竹,两军相残,民不聊生,战争所带来的伤亡是伯夷叔齐二人极为不忍,奔走于权势之间,只求能早日将这战争终止。
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愤之下,伯夷叔齐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食粮,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营养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
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相对较高的,但司马迁在此引用孔子的话,并非表示赞同,实为对此提出了疑惑,伯夷叔齐秉持着思想高度极为圣贤的精神,却不能善终,原本是商朝贵族,最终却落得采薇而食,饿死山中的结局。
其实在孔子的七十二贤才弟子中,受到孔子颇多赞扬的只有颜回一人,但颜回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糟糠都不足饱腹,青年时期便去世了,留得一世遗憾。这不得让人深思,儒学中所尊崇的思想为何总与这世道格格不入,贤人圣人都难以自保,竟都以决绝的方式与这个社会断绝,这是思想的禁锢亦或是世道的落后。
因此得出结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并非是正确的处世之道,这其中的孰是孰非只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伯夷叔齐的典故或许放置如今的社会,又会被诸多人所诟病,但若放置商周时期,民智尚未开化,礼制严谨的时代,着实是令人敬佩的。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但将伯夷叔齐的事迹放置今日,并加以评头论足,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正是恪守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不过正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皆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高标准的理由,正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了当世社会制度。
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争王位,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因此,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减少纷争,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
伯夷叔齐为什么被称颂 伯夷叔齐墓遭盗挖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
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相对较高的,但司马迁在此引用孔子的话,并非表示赞同,实为对此提出了疑惑,伯夷叔齐秉持着思想高度极为圣贤的精神,却不能善终,原本是商朝贵族,最终却落得采薇而食,饿死山中的结局。
其实在孔子的七十二贤才弟子中,受到孔子颇多赞扬的只有颜回一人,但颜回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糟糠都不足饱腹,青年时期便去世了,留得一世遗憾。这不得让人深思,儒学中所尊崇的思想为何总与这世道格格不入,贤人圣人都难以自保,竟都以决绝的方式与这个社会断绝,这是思想的禁锢亦或是世道的落后。
因此得出结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并非是正确的处世之道,这其中的孰是孰非只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伯夷叔齐的典故或许放置如今的社会,又会被诸多人所诟病,但若放置商周时期,民智尚未开化,礼制严谨的时代,着实是令人敬佩的。
伯夷叔齐之死
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朝末年,自古以来备受古代先贤盛赞、被誉为是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在经典的著作中也多处提及伯夷叔齐的典故,例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关于伯夷叔齐之死,《史记》中记载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饿死”,足见伯夷叔齐惊人的意志与坚守,世人因此将此二人作为“抱节守志”的典范。
那么“耻食周粟,采薇饿死”的故事具体是什么呢?商朝末年,商纣无道,民不聊生,但在以天为大的初始社会,民智尚未开化,世人皆尊奉君王为天,无人敢推翻商朝政权,但周武王以救世主的姿态横空出现,冲破了封建社会固守陈规的限制,举兵讨伐商纣王。
周武王率军,杀进殷都朝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听说现在是周朝的天下,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他们认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为生,坚决不食周粟。伯夷、叔齐饿得面黄饥瘦,奄奄一息,他们就做《采薇歌》以明心志:“登上西山去采薇,以暴易暴不知悔,神农虞夏时代远,命运多舛勿怨谁。”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墓遭盗挖
2015年12月3日,河南郑州发生了一起文物保护单位伯夷叔齐墓遭盗挖事件,被盗的古墓主人正是商周时期的伯夷叔齐,位于新郑市孟庄镇寺西村。
当日有市民向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伯夷叔齐墓遭盗挖地发现两个盗洞,担心墓内的文物遭到破坏,文物保护单位随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墓地勘察。穿过京广铁路,在一片荒草地中来到伯夷叔齐墓的所在地。据了解,现存伯夷叔齐墓为二塚,两塚南北相距约三十米,两塚皆高约五米,周长皆三五十米。“这次被盗的是位于北侧的叔齐墓,墓塚上面有两个盗洞,有十多米深。”文物保护志愿者彭保红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叔齐墓的前面,竖着新郑市人民政府今年刚立的石碑,上面写着“新郑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12日由新郑市人民政府公布。
顺着一条小路,走上叔齐墓的顶端,可以清晰看到两个没有填土的坑洞,洞口有一些木板,坑洞内的四周从上往下放置着脚手架,深不见底。
“从现场盗挖的痕迹看,盗贼在此盘踞的时间应该比较长。”彭保红告诉记者,墓塚所在的地方比较偏僻,一般人是很不好找到这个地方的。希望相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看看有没有文物被盗走。中午13点左右,孟庄镇派出所的民警来到现场,在了解了情况后,表示将向上级汇报伯夷叔齐遭盗挖一事,以做进一步调查。
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史记》记述: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又符合长幼尊卑秩序,便执意离开孤竹国,追随兄长伯夷而去。
之后又发生了武王攻伐商纣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听说现在是周朝的天下,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他们认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为生,坚决不食周粟。
以上两件事迹表明了伯夷叔齐是维护封建社会规章制度的守门人,从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正是维护封建大厦最为有用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也会大量减少了,如此一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这一疑问,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参考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
文|晨曦笔谈(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孔子曾经对伯夷与叔齐进行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的意思是,伯夷与叔齐不计较旧怨,因此很少会受到别人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当时孤竹国国君是要把位置传给三子叔齐,但叔齐此后却把君主之位让给了伯夷。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不少人都把伯夷和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 伯夷和叔齐
伯夷叔齐和孤竹君的故事商朝时期有一片封地被称为孤竹国,该国的君主就是孤竹君,据《史记》记载孤竹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极为贤能,颇得孤竹君的器重,尤其是弟弟叔齐谦逊有礼,更受孤竹君的偏爱。孤竹...
伯夷叔齐和孤竹君的故事商朝时期有一片封地被称为孤竹国,该国的君主就是孤竹君,据《史记》记载孤竹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极为贤能,颇得孤竹君的器重,尤其是弟弟叔齐谦逊有礼,更受孤竹君的偏爱。孤竹...
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伯夷和叔齐,是北方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国王「”亚微”喜欢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老国王去世,叔齐认为依照礼仪,应该由大哥即位。伯夷说,父亲希望让你继承王位,我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