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事件对比,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

Posted 商汤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事件对比,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历史上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事件对比,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

2、周武王是如何攻打商纣王? 武王伐纣事件简介

历史上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事件对比,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由商汤灭掉,历史上称之为商汤灭夏;商朝到了纣王时期,逐渐衰落,由周氏部落灭掉,史称武王伐纣。在中国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每次朝代的灭亡都是有原因的。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都是因为君王的暴戾统治,才使国家走向灭亡的。

武王伐纣画

商汤灭夏这个历史事件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的事件。商汤能够灭掉夏朝的根本原因是,夏朝的暴戾统治。当时夏朝的最后一代君王是夏桀,夏桀的统治非常的残暴,在政治上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在生活上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忠臣关龙逢极力进谏,夏桀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将其杀害。而当时商朝发展速度很快,德政于民,引来百姓的投靠,于是在1600年,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了夏朝。

武王伐纣是指公元前1046年,以周武王为首的周部部落讨伐商纣王的事件。商朝的纣王比起夏桀来说,还算是顾及国事,在初期还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国家也日益强盛。但是由于纣王的残酷统治,使人敢怒不敢言。他不仅荒淫无度,还造酒池肉林,任用奸佞小人,还发明炮烙之刑残害人民,最终激起民愤,被日渐强大的周朝部落给灭掉。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两个很像的历史事件,相似之处就是夏朝和商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君王统治不善造成的。

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开始的。然而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呢?实际上武王伐纣又称牧野战役,是一场解救商朝黎民百姓于水火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战役。

周武王画像

当时的周武王亲自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已达到4.5万人。据军事史家推测,当时有三百多辆战车,三千五百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是第一梯队。剩下的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联军冒雨兼程北上,至百泉后折而东行。公元前1046年1月25日到达商的别都朝歌。

1月26日凌晨,周武王姬发一早就赶到商朝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举行誓师。誓师完毕后,周王姬发与各诸侯商讨了有关攻打商朝的战略。战略计划: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诗经·大明》 中记述此事,称之为燮伐大商或肆伐快速进攻大商,和二战的德国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此要问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除了从战争意义上解救黎民百姓之外,从战役过程上看还是一场经过周密计划的闪电战。牧野战役让残暴昏庸的商纣王应接不暇,让商朝的军队溃不成军。

武王伐纣时间

武王伐纣时间一直是学术界中的未解之谜,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不能确定的,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时间点问题,那么所有的相关事件的时间也就无法确定,所以武王伐纣时间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解决了它,其它的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武王伐纣图片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中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是商朝走向灭亡、周朝即将建立的转折点。对武王伐纣的时间问题在史书《尚书牧誓》中曾经简略的记载过,这篇文献是了解这次战争的最早的资料。《尚书 牧誓》中开篇说道:时甲子昧爽,仅仅记载了纪日,没有标明明确的年代,这样以来给后人留下了疑惑。

武王伐纣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呢?在我国的史料中记载了相关纪日的年份,始于公元前841年,在这个时间段之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都需要推算。人们对武王伐纣的时间有很多说法,大致有十二中,在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有详细的记载: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年、前1067年、前1066年、前1150年、前1051年、前1050年、前1047年,以及梁启超提出的1027年,除此之外,唐兰曾提出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前1075年,丁山提出的前1029年,章鸿钊提出的前1055年,这十六种武王伐纣的时间,让年代问题变得更加破朔迷离,其中这些说法中公元前1066年、前1122年、前1027年说最有代表性。一个历史事件的年份竟然会有这么多的结果,而且都有证据,难道这一时间纷纷然而不可定一吗?

周武王是如何攻打商纣王? 武王伐纣事件简介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

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相关参考

陕西农民挖出一国宝,上面铸造33个铭文,解开武王伐纣3000年之谜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个大事件。当时,周武王姬发与姜子牙率领数万虎贲杀到商朝首都朝歌之外。当时,商朝主力正在讨伐东夷,国都十分空虚。因此,纣王子受被迫武装17万奴隶,出城迎击周军。然而商朝

陕西农民挖出一国宝,上面铸造33个铭文,解开武王伐纣3000年之谜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个大事件。当时,周武王姬发与姜子牙率领数万虎贲杀到商朝首都朝歌之外。当时,商朝主力正在讨伐东夷,国都十分空虚。因此,纣王子受被迫武装17万奴隶,出城迎击周军。然而商朝

传说武王伐纣灭了九十九国从西周到春秋的国为什么这么多

由重重透镜看过去,长期受到扭曲、很不容易看清楚的历史现象之一,是周代的「国」。古史上的关键事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此一事件又是从春秋就开始的国与国争斗兼并的最高峰。东周开端时,封建制的体系里有几百个国

武王伐纣历史简介,周武王是怎样攻打商纣王的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

武王伐纣不是替天行道的仁义之战,背后另有原因

在孔子及后世的史书记录中,武王伐纣是以替天行道的形式出现,是周朝的仁义之师讨伐无道暴君商纣王,最终仁义压倒暴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生活。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武王伐纣的背后另有原因。武王

商朝的历史事件

一、商朝重大事件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王纣自焚与露台。重大事件: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朝又称殷,再就是武王伐纣了公元前1600年,汤,

揭秘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真相,被孟子所误导的一段历史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揭秘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真相,被孟子所误导的一段历史”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商朝末期周武王发动了伐纣的牧野之战,这场战争在后世被描述为真正的仁站,据说此战是并没有怎么打

武王伐纣有八百诸侯响应

武王伐纣,历来被看作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正所谓「”多道者多助”,共同打响了消灭殷商的牧野之战。《史记·商本纪》载,「”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

武王伐纣有八百诸侯响应

武王伐纣,历来被看作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正所谓「”多道者多助”,共同打响了消灭殷商的牧野之战。《史记·商本纪》载,「”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

武王伐纣灭商朝的故事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