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
Posted 东吴
篇首语: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该怎样评价东吴的张昭呢
该怎样评价张昭呢?张昭这个人实在是不好说,甚至有的时候看他的人格都有些冲突,《三国演义》里面对张昭的描写也并不是完全的丑化与杜撰。
先看看张昭这个人吧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比孙策大19岁。年少知名,为陶谦所推崇,与王朗关系不错,极富才气,擅长隶书。东汉末年避乱江南。孙策创业,张昭跟随孙策鞍前马后,出谋划策,为孙策敬重。
顾命大臣,却没拜相
张昭在孙策在世时,就已经德高望重,孙策还与其登堂拜母。大小之事,一概委任。甚至将其比喻成了自己的管仲。孙策临终将孙权托付于张昭一人(没有什么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孙策去世之后,张昭率领百官参见孙权,为孙权稳固统治,创立了和谐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位肱骨之臣,在孙邵去世后,百官举荐张昭为相,结果被孙权以脾气刚直不适合而压下去了,改用顾雍为相。
脾气火爆却主和
在赤壁之战之前,张昭以:曹操以朝廷为名义,如果我们抵抗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况且曹操实力太大,江东不要抵抗了,投降算了。不知道张昭是怎么想的,张昭是孙策创业的伙伴啊,是顾命大臣啊,别人都可以投降,张昭怎么可以轻言投降呢?死后怎么好意思见孙策。
在孙吴内部脾气火爆,遇到外人就怂了,看来张昭实在不合适为相。
身为谋臣,力主内部和谐,却非议鲁肃
孙权继位之后,张昭一直在朝中辅政,充当谋士。按理说,这个职位应该人品贵重,知人善任。其实,张昭自己认为自己做到了,很多时候不给孙权面子,据理力争。但是在面对鲁肃的时候,张昭认为鲁肃谦下不足,以“年少粗疏,未可用”为理由,力主不用鲁肃。还好孙权没有采纳张昭的意见。不得不说孙权确实厉害。
见惯了大阵仗,却十分胆小
在《三国志·甘宁传》中,在讨论进攻黄祖的时候,张昭阻拦道: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甘宁对张昭做了如下评价: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甘宁真是武将啊,说话直来直去,孙吴以萧何看待张昭,你张昭却不称职。还好,孙吴有孙权在。孙权对甘宁说:兴霸(甘宁),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黄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孙权真是知人善任啊,生子当如孙仲谋,果然不错。
我就一直怀疑张昭是怎样得到战神孙策的赏识的呢?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人,怎能入得了孙策的法眼的呢?
张昭去世是81岁,薄葬。
孙权为何不用影响力最大又忠心的张昭为相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因为他资格老、影响大,所以在孙权称王后,群臣两次荐举张昭担任丞相。第一次,孙权没有同意,只是委婉地说,现在事务繁杂,责任重大,张昭不很适宜。第二次,孙权又不同意,才直言其理由:“当丞相事情繁琐,而张昭性情刚烈,不听他的,埋怨之心将生,这不是他能处理好的。”
确如孙权所言,从丞相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来看,张昭不宜为相。
第一,张昭在关键时刻不能正确分析形势,缺乏与敌决战的能力。在曹操率兵进攻江东时,作为朝廷重臣,首议迎操,差点断送了江东的前途。他没有起到他应起的作用。
第二,张昭架子大,虚荣心较强,有时弄得孙权也下不了台,这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作为老臣,他不能起到凝聚力量、协调关系、稳定朝廷的作用,有时候还举措失当,捅娄子。
甘宁背叛黄祖,来投孙权。他急于建立功业,便提出了一个征黄祖、取刘表、扩大地盘到巴蜀的计划,还请命自任先锋,孙权认为此计可行,不料遇到张昭反对:“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
甘宁很不高兴,反唇相讥:“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孙权见状,忙对甘宁说:“今年兴讨,决意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后来孙权自率大军征黄祖,甘宁为先锋,果然大获全胜,解决了孙策在世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虽吞并刘表未成,但解除了黄祖这一大心病,江东自此在孙权的控制之下。
鲁肃“少有壮节”,周瑜推荐给孙权,孙权与鲁肃一见如故,“合榻对饮”,鲁肃德才兼备,见解不凡,一见孙权便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目标。不知是出于忌妒还是偏颇,张昭对孙权说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后来证明,鲁肃才堪大用。察人荐才是丞相职责之一,如以张昭为相,对百官必然失察,更不必说揽天下英才辅佐君王了。
第三,张昭心胸不广,气量不大。丞相为中枢之首,总揽朝政,协调百官,必有海纳百川之雅量,吞吐天地之襟怀,也必如俗话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但张昭过于计较细节,大事反倒不明。有一次,有一群鸟飞到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
诸葛恪说,这是白头翁。张昭听了,马上联想,以为自己是在座的人中最老的,怀疑诸葛恪以此来戏弄他。诸葛恪解释之后,张昭自讨没趣,引得大家一阵哄笑。这种胸怀,自然不具备为相的素质。
孙权最后任命顾雍为相。顾雍德器深远,稳重威严。孙权称赞他:“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史称,顾雍“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任所,心无适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顾雍为相十九年,时间不可谓不长,可见顾雍才德堪在相位。
孙权不因张昭的资格、威望就任他为相,他正确地看到了张昭的不足之处,因而任用了顾雍。当然对张昭这个顾命之臣还是敬重有加的。
古人用人尚不按资排辈,而是量才而用,这一方面,今人尚有不及古人处。当然那时的人们不知道带括号可解决待遇问题,假如知道,说不定在张昭所任官职后面加上一个括号:(相当于丞相级)。但那必不是孙权所为,而是李权、刘权所为了。
相关参考
孙策临终之时,曾经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赤壁之战胜利后,曾经立主投降的张昭一派在朝中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已经被取消了发言权。之后的许多年,每当张昭一派想要对抗君权,孙权都会打出张昭曾
《三国演义》中的张昭,给人的印象无非就是:目光短浅、为人可笑,十足的一个小丑。有网民曾经辛辣地说过:孙权是不是没脑子啊?张昭这种货色也给他那么高的地位,看来东吴也不过如此,怪不得所有人都吵不过一个诸葛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
...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照也就成了唯一。和平时期,这托孤大臣或者是因为皇帝长大嫌他们碍手碍脚而被废黜,或者...
...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照也就成了唯一。和平时期,这托孤大臣或者是因为皇帝长大嫌他们碍手碍脚而被废黜,或者...
张昭在东吴群臣中,言辞亢直且有威仪,又是声望素著。早年,在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博览群书,精于《左氏春秋》,曾被州中陈琳称奇,陶谦曾举他为茂才(秀才),因不仕被拘禁,后被好友营救,时值战乱迭起,避难
张昭,东吴的重臣,因避难逃到江南,遇到孙策,受到孙策的重用,跟随其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在孙策的手下,张昭是如鱼得水,深受信任,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孙策临终托孤,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不管是不是孙策
张昭是谁?三国演义中的张昭怎么死的 张昭是谁?张昭是三国时期的孙吴的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
孙权接掌江东之初,全靠一帮老臣们的全力辅佐才稳住了阵脚继而开创了伟业。从表面上看,张昭和周瑜在当时是被孙权捧得最高的两位主要大臣,一文一武正好震慑百官、统揽全局,所以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地位极其尊贵、显赫
孙权接掌江东之初,全靠一帮老臣们的全力辅佐才稳住了阵脚继而开创了伟业。从表面上看,张昭和周瑜在当时是被孙权捧得最高的两位主要大臣,一文一武正好震慑百官、统揽全局,所以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地位极其尊贵、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