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
Posted 太守
篇首语: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
因为刘封、孟达不发救兵,关羽被东吴擒杀。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欲擒故纵,先调刘封守绵阳;
孟达机警,与申耽、申仪商议:“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并祸及并导致刘封被杀。
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加大了西蜀在失去了关羽和荆州以后的损失。法正若在这一切是否还会发生?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名门之后。其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是东汉末的名士;其父法衍是东汉末的司徒椽、廷尉左监。
东汉末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富饶闭塞的西川成了躲避战火的避难所。法正和好友孟达入蜀投靠刘璋(难怪孟达有此一说),但刘璋昏庸不识才。仅委任法正为县令,法正的缺点是品行不怎么样,所以刘璋以后干脆不予任命。法正这段时间很不得志。
后来法正和益州别驾张松成了好友,在张松的极力举荐下,法正才获刘璋委派出使刘备的工作。法正正是利用这次出使的机会结识一代枭雄刘备。
法正和张松决心共同帮助刘备入主西川,后来孟达也加入进来,于是就有了《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张松献地图”的故事。
法、张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欲取汉中,刘璋为防范曹操大军祸害益州,再次派遣法正为使者去见刘备。法正暗中向刘备献计,鼓动游说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就王霸大业。而收取两川以做为图取王霸的根据地正是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计好,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刘备即率步兵数万人由水道入蜀﹐留诸葛亮﹑关羽驻守荆州。
当刘备围攻雒城将近一年的时间不能下时,法正曾写一封长信给刘璋劝降,虽然刘璋没有立即接受法正的建议,但是雒城被攻破,刘备进军包围成都,只有几十天,城中尚有精兵三万,谷币还可以支持一年,吏民均愿意死战的情况下,刘璋却开城投降了,这不能不说刘璋是考虑了法正的劝降信作出的选择。刘备于十九年夺取益州。从此摆脱困境﹐奠定了鼎峙的基础。
法正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最大功绩是在献计取汉中。当时曹操击败张鲁占领了汉中,法正目光敏锐地看到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暨夺取汉中的可能性。
他分析指出曹操降伏张鲁后,没有趁胜夺取巴蜀,而是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守汉中,曹操自己北还是迫不得已,可见取汉中机不可失;另外曹操留守的夏侯渊、张郃的才能难堪镇守汉中的大任。
夏侯渊、张郃是有勇无谋的煞将,曹操手下能独挡一面的大将有张辽、曹仁、于禁、曹休、司马懿、曹彰等,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当,利用这么难得的机会,主公亲统大军前往征讨,一定能击败曹军。
而且夺取汉中有三点好处:能击败曹军,得到东汉王室的褒奖和欢心。占领汉中后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疆拓土。占领汉中可以巩固益州,是立国的根本。
正是在法正极力主张下,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拒绝谋士周群等劝阻,毅然进兵汉中。在具体的指挥战斗中,法正的出谋划策又起了重要作用,法正协助老黄忠斩夏侯渊的故事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法正的计谋击破夏侯渊军,使他的对手曹操都为之叹服,诸葛亮也常常为法正的智慧和计谋所折服。刘备夺取汉中,其兴汉的大业才真正达到了顶峰。
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就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惜法正命薄,年仅四十五岁就死了。刘备为法正的死累日痛哭。刘备任命刘巴接任尚书令,后来追封法正为翼侯,赐爵于其子孙。
《三国志》记载,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彝陵惨败后,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才干要远胜过诸葛亮,一代妖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三国志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
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形势非常不利,后退是最佳的选择,但刘备大怒不肯后退,没有谁敢劝说。这时候,箭若飞蝗。法正于是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
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蜀郡太守许靖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在法正的劝说下,刘备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可见,刘备对法正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
法正的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法正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
法正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呢?法正若在……大家说说看!
宋江原本宁死不愿投奔梁山,为何后来改变了主意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宋江虽然出场的时间不算太早,但他绝对是书中的一号人物。不管是梁山聚义,还是之后的招安,以及后来众好汉的结局,无一不与宋江有关。据书上所说,宋江个头不高,估计顶多有一米六左右,而且肤色黝黑,如果靠颜值吃饭的话,估计他得饿死。
长大后,宋江开始混迹江湖,结交了一些朋友,并因经常帮助他人获得了“及时雨”的称号。但是,在宋江的心目中,认为只有跟着朝廷混才是正道,其他方式都不可取。在成为县押司后,宋江开心的不行,尽管此时的官职低微,俸禄也不是太多,但好歹也算是个官吏了。
客观来说,宋江那时候非常的仗义,在得知官府要抓捕晁盖的时候,因佩服晁盖的为人,就偷偷地把他放走。俗话说,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小妾阎婆惜发现了晁盖给宋江写的一封信,她与宋江没啥感情,并以此为把柄要挟他,宋江一怒之下将她杀掉,然后就四处避难。
其实,此时的晁盖已经成为梁山泊的扛把子,宋江对此也非常清楚,但他却没有选择入伙梁山。之后,宋江还是被官府抓住了,然后就被发配的江州之地,路途比较遥远,吃不好睡不香,甚至还有性命之忧。一些梁山好汉把宋江救走,并劝他跟着兄弟们一起干大事,吃喝不用愁,也不需要担心被官府追捕。
若是换作一般人,肯定是欣然接受,但宋江却不同,众人都磨破了嘴皮子,他宁死都不愿意落草为寇。由此可看出,宋江从骨子里是看不起这些好汉,他更没有想过要与朝廷为敌。但是,为何他后来改变主意,成为梁山泊的一员了呢?原因很简单,只有两个字——洗白。
自从宋江干掉阎婆惜开始,他就成了官府通缉的对象,仕途这条路基本被堵死,没有机会做官了。这对于宋江来说,打击不是一般的大,但他内心深处依旧对朝廷充满期望。在即将被斩首示众时,梁山好汉将宋江救走,此次他没有拒绝,投奔梁山并成为仅次于晁盖的人物。
宋江脑海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把自己的身份洗白,他不想被视为贼寇。若是想达到洗白的目的,只有一条路可选择,那就是投靠朝廷,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最后,宋江不顾李逵等人的极力反对,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文书,彻底地把自己洗白了,却坑惨了视他为兄弟的众多好汉,他自己也被高俅等奸臣毒杀。
相关参考
在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惊才艳艳的人物,有的武功盖世用兵如神,有的智慧超凡谋略无双,他们对三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其中却有很多人死得太早,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人,英年早逝的大有人在。其中有四位
中国三大遭天妒的神童,一个比一个死得早,如果不死历史定会改变
谁也不能否认,人与人的智商生来就有差距的,有的人天生聪慧,.过目不忘,而有的人天生愚钝,做什么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不过被称之为天才的人少之又少,而有成就的人却数不胜数,所以古人说“勤能补拙”,然
《离魂》《重生民国之红颜踏雪》:如果你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恭喜你,民国一辈子游基本不会受伤。原本,她是个只求收获,不愿付出的人,刚刚符合上述资格。于是嗖地一下,就她重生到了民国。可惜,一切并不是不可改变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对于唐朝的影响重大,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势?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提到安史之乱,很多人都不愿意回顾这段历史,后人很多评价这场叛乱的时候都认为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势,
一场成功的演讲可以振奋人心,改变事物发展的轨迹。反之一场失败的演讲,也会让原本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场失败的演讲导致了国家战败,国君最终也被杀害。这
现代人可以在服饰上自由彰显自己的个性,但在古代想做到这点就比较难了。古时候,每个朝代都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服饰规定,而且要让这种规定深入人心,主要是为了维持礼教。但是,每当一个朝代呈衰弱之际时,百姓对
梁山好汉中此5人心最狠,只为自己着想,连自己的亲人也可以出卖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一个混沌的乱世也许会激发原本平庸的人的潜力,所以人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一时间无数谋士和武将左右了历史的走向,但乱世有时候造出的也不一定是英雄,也可能是乱民,他们为了在乱
1858年,英国驻清公使额尔金目睹了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得意洋洋地在日记里写道:「”有一个排的优秀欧洲士兵,带上足够的弹药,就可以踏遍中国。”英法联军攻进大沽炮台后,清军尸横遍野——因外有强敌,必
一、历史可以改变吗不可以通过时空穿梭去改变过去的事情,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这个问题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历史是可以改变的。从古至今,历史都不能和真相划上等号,我们从“历史的作用”上看,历史推动
东汉少帝刘辩,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东汉历史上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帝,在位仅仅五个月,英年早逝,去世时只有15岁,他在位时,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刘辩(公元176-公元190年),汉灵帝刘宏死后,年仅15的刘辩便登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