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笔下,赤壁之战的四大谎言

Posted 演义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罗贯中笔下,赤壁之战的四大谎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罗贯中笔下,赤壁之战的四大谎言

2、赤壁之战的故事

罗贯中笔下,赤壁之战的四大谎言

  由罗贯中先生描写的《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经过,实在是十分精彩,在文学方面算是一大成就;可惜也把中国读者误导了几百年,书中的很多内容与事实太不相符,仅仅就赤壁之战这一段,我们就可以发现有四个方面的误导。

  简单言之:

  第一,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

  第二,诸葛亮不曾借到东风,东风是自己刮来的。没有东风,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黄盖把装满了干草的船,点了火,由南岸的上游之处,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所倚仗的是水力,而不是风力。

  第三,诸葛亮不曾用“三气周瑜”把周瑜气死。诸葛亮不是那一种阴险的、在强敌当前之时而暗中谋害友军将帅的人。周瑜之死,是死在自己的箭疮。

  第四,周瑜也不曾有暗害诸葛亮之意。周瑜这个人光明磊落,坦诚待人,而且十分爱才。周瑜把老前辈程普都感动得说出“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怎么会容纳不了十比他小了七岁,而当时毫无地位的诸葛亮呢?

  《三国演义》之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使得我们中国人很难团结。孙刘已经联合抗曹,却又要同时在暗中勾心斗角;周瑜想杀友军的人才诸葛亮,诸葛亮又终于气死友军的大帅周瑜。

  虽然《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历史,但还是有很多人把它当做历史来看的,所以,我们写历史的人,为了忠于史实,忠于我们的读者,不得不把演义上的若干有趣的故事,一一指出其歪曲史实,或凭空捏造之处,令有些读者扫兴,甚至引起少数人为演义的作者辩护,真是很不得已。

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那么,赤壁之战为何会发生?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简介: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

  赤壁之战的故事: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些人主要是水军,是作战的主力,但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于水战,长途而来生病的也很多。这些分析使孙权看清了形势,同意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军士与刘备一起战斗。

  曹军驻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铁索把战船锁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用“火攻”的方法进攻曹操。一天夜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部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战船,船上装着灌了油的柴草,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他们同时点火,火船顷风向曹操的战舰驶去,曹军战舰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烧到了岸上,曹军死伤很多。

  赤壁之战的故事,传闻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后,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国号为“魏”,都城为洛阳。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发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孙权则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公元222年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才结束。这就是赤壁之战的故事。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