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Posted 出师表

篇首语: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2、历史人物 三国第一人诸葛亮,是战术奇才却是战略庸才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

  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

  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所谓谋主就是现代语中的参谋长。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进兵汉中,这一次汉中战役打到建安二十四年才结束,刘备赢得一次光荣的胜利,也就是京剧中《定军山》这幕戏的来源。当曹操得知那是法正之谋,曾经这样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很可惜,法正在次年就死了,年仅四十五。刘备为之流涕累日,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当刘备决心东征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不从,以后大败而归,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知孔明也自知刘备对他的信服是不如对法正的(以上均见《庞统法正传》)。

  诸葛亮是在刘备称帝后始出任丞相,到刘备死后才正式接管国政,至于亲自指挥作战则更是只限于“六出祁山”那个阶段(公元227—234年)。虽然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但他没有赢得战争又确为事实。因此陈寿的评语并非毫无根据。

  然则又有何种文献足以显示诸葛亮的确是长于大战略,或者他确有高人一等的大战略思想。事实上,不需要多所举例,有两篇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名文都能充分表现出诸葛亮的大战略天才和特长。

  第一篇是《隆中对》,那是诸葛亮在初出茅庐之前与刘备纵谈天下大事的谈话记录。第二篇是《后出师表》,因为陈寿在《三国志》上只记录《前出师表》全文,而完全不曾提到《后出师表》,此表只见于裴松之注。

  诸葛亮在与刘备的对话中,首先以曹操能胜袁绍的实例,说明事在人为,成功要靠人谋(战略)的基本道理。接着就作情况分析,并获致四点结论:

  一、不可与曹操争锋。

  二、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三、荆州为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四、益州刘璋软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于以上的分析,则刘备所应采取的大战略遂至为明显:

  一、夺取荆益二州,以为霸业基地。

  二、利用内政外交以巩固权力基础。

  三、天下有变,始发动钳形攻势,以期一举而兴复汉室。

  很明显,诸葛亮所提出的是远程计划,自然没有预定的时间表,其所重视者为总体而非细节,为未来而非现在,其所拟定行动分三阶段是完全合乎逻辑,而其中心观念即为“联吴伐魏”,三个权力集团之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势力最小,刘备若欲击败曹操,则必须与孙权结盟,此乃自然之理。所以,在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即已确认“联吴”为其大战略计划的主轴。诸葛亮在整个计划中所最重视者为第二阶段,(三国历史 www.cha138.com)必须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刘备始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才达到第三阶段,诸葛亮又作一假定:“天下有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天下有变,始能发动最后攻势。但若无变则不可轻举妄动,而只能隐忍以待时。

  诸葛亮出山是建安十二年,次年即发生赤壁之战。战后获得机会使其大战略计划的第一阶段得以逐步实现,但等到“跨有荆益”之后,吴蜀关系已日益恶化,于是局势的发展遂有如《后出师表》在结尾处所云:“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原始大战略构想遂从此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刘备死后,诸葛亮始正式当国(公元223年),到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才逝世,所以,这十一年间应可称为“诸葛亮时代”。他的处境非常恶劣,所接管的是一个脆弱而危险的国家。外交上完全处于孤立,内部危机重重,已有分离分子出现,而边区还有南蛮的叛乱。所以,诚如诸葛亮所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对这样的环境,诸葛亮又应采取何种大战略?他所作的决定有二:(1)联吴制魏;(2)以攻为守。

  “联吴”本是《隆中对》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此深信不疑。过去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未能贯彻,并导致不利的后果,现在再来重谈联吴的老调,当然会遭到更多的困难。但诸葛亮仍能毅然采取与吴结盟的政策,实可充分显示其果断和明智。诸葛亮的联吴要算是相当成功,自他执政之后,双方即能合作无间,使蜀国解除东顾之忧,甚至于在其逝世之后,此种政策仍能继续推行,直到蜀亡时为止。

  “以攻为守”是在诸葛亮执政之后才出现的新观念,曾经引起很多的争论和反对。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采取伐魏的行动的确令人感到疑惑,而尤其是他在《隆中对》中认为必须“天下有变”始可发动攻势,现在天下无变,而“益州疲弊”,为什么还要劳师动众,的确令人对孔明的神机妙算,有一点莫测高深。

  假使说诸葛亮的目的是只限于防守,则似无一再发动攻势之必要。因为益州险塞,只要凭险固守即能达此目的,于是可保存较多资源以厚植国力。反而言之,以诸葛亮的战略修养,应知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如果天下无变,仅凭一州之地,根本不可能收复中原。所以,他的行动似乎已经违反自己的原则。

  诸葛亮当政之初,首先是整理内政,平定南蛮,到建兴五年才领兵进驻汉中,开始伐魏的行动。次年春季,战争正式展开。最初进展颇为顺利,其主因是魏国上下以为“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但由于诸葛亮误用马谡为前卫指挥官(督诸军在前)遂败于街亭。这次失败对诸葛亮是一严重打击,使国内反战派有了对他大肆攻击的机会。诸葛亮遂不得不杀马谡并自贬以平众怒,但诸葛亮并未改变其决心,到年底(或次年初)又发动第二次攻势,行前发表《后出师表》,其目的即为对其攻势战略作一次总辩护,并解释蜀国此时必须以攻为守的基本理由。

  一、以高祖为例,说明像高祖那样圣明,也还是必须“陟险被创,危然后安”。所以,怎样能希望“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

  二、以刘繇、王朗为例,说明由于“今岁不战,明年不征”,才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三、以曹操为例,说明曹操虽善于用兵,但仍遭遇多次危难,始“伪定一时”,自问才不如曹操,又何能“以不危而定之”?

  四、仍以曹操为例,说明其计算常有失误,然后特别指出“先帝每以操为能”,以来反衬“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以上四点都是以史为例,下列两点则直接进入现实问题。其措词也远较锋利,直指问题的核心,足以使反战者无法反驳。

  五、最严重的问题是精锐人员的消耗。诸葛亮提出非常严厉的警告:“若复数年,将何以图敌?”所以采取纯粹的守势,即无异于坐以待亡。

  六、最后是从经济观点来立论。“住与行,劳费正等”,所以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以攻为守”是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大战略。当时蜀国内部已经人心颓丧,缺乏斗志,必须发动攻势始能团结内部,渡过难关,若仅采取极守势,即无异于自认失败。从外交观点来看,“以攻为守”又与“联吴制魏”有微妙配合。蜀国一再发动攻击,才能使吴国尊重其国力,而愿意与其合作,并且也会起而效尤,与魏国交战,发挥制魏的实质效果。只要把《隆中对》和《后出师表》两文详细加以分析,即应能了解诸葛亮在大战略领域中的天才和智慧。

历史人物 三国第一人诸葛亮,是战术奇才却是战略庸才

三国第一人诸葛亮,是战术奇才却是战略庸才!下面历史新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毫无疑问,三国里第一聪明的人是诸葛亮,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在其军事生涯后期却不止一失,而且大都是战略上的失。> >以罗贯中罗老师在《三国演义》对诸葛亮造神运动的势头,孔明那么多次奇谋异术打得魏国第一军事家司马懿满地找牙,但是竟然终于没能北伐成功,原因只有一个:>诸葛亮是战术奇才,同时也是战略庸才。> >战略和战术,可以这样大致定义:战略是目标,战术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一、战争战略>《三国演义》在写作时由于是大众读物,所以故事之外较少提供史实资料。据各方面考察,蜀国当时的实力在三国里是较弱或最弱的。以这样的实力而没完没了地穷兵黩武进攻实力最强的魏国,只能说总体目标是错的。> >根据敌人的实力和蜀国自己周围的地形,利用天险对魏国采取守势,假装说自己没有称霸的野心,韬光隐晦发展经济,或者向南拓展,才是蜀国最佳的战争战略。 二、战役战略>就是战争要怎么打。> >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战争,孔明拒绝采纳魏延子午谷方案,而选择了他认为最稳妥但是也最低效的正面进攻。>弱国打强国,正规的办法肯定不行,只能用奇谋,而子午谷方案是当时蜀国的可以选择的最佳奇谋,也是蜀国战胜魏国唯一的机会。计算起来,为这样的机会即使付出些风险成本也是值得的,因为机会成本要大大于风险损失。> >可惜精于八卦代数的孔明不懂管理会计所以没有算或算错了,站在刘禅他们家的立场应该说孔明是千古罪人。 三、天不灭曹?>当然,第一聪明的诸葛亮即使在他的后期甚至临终,在战役战术、战斗战略、战斗战术这几方面还都是天下第一的,司马懿每次都被诸葛亮打得,满地找牙甚至战败大哭。> >只是奇怪为什么最后,诸葛亮总是赢了战斗和战役却赢不了战争,罗老师给出的唯心主义宿命论解释是天不灭曹和天不灭司马。> >所以,在战争层次和战略方面,孔明比不上本国的魏延和魏国的邓艾,也比不上敌人司马懿。说战略庸才也许象罗老师捧杀孔明一样狠了点,但说诸葛亮在战略上属于第二流则大致不错。

相关参考

《隆中对》的地缘战略思路来源是什么

从政治地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衡量,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都是诸葛亮复兴秦汉经典帝国体制的重要步骤,而他地跨荆州、益州,从南襄盆地和关中夹击中原的战略理想,其实是综合了秦灭六国和汉并天下的战略步骤

为置此人于死地,不惜舍弃战略要地

千百年来,蜀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已经留在了绝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诚然,诸葛亮的形象一直都是很正面的,就连诗圣杜甫也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来赞美诸葛亮的不辞

三国史上地缘战略有误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因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公认的军事家。然而北伐屡屡失败却是导致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走进了陕西的汉中一带,就可以看到,大山深处的道路险窄异常,就算是在现代条件下,靠蜀道维持数十万众的粮食补给都是很

诸葛亮南征南中和司马懿北征辽东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刘备伐吴图片来自网络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南中,公元238年司马懿北伐辽东。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南征南中既结束了困扰蜀汉多年的少数民族叛乱,又为蜀汉增添了北伐的实力;司马懿北伐辽东既结束了辽东公孙

三国史关羽失荆州是谁的错 是关羽大意还是诸葛亮战略错误

>隆中对>  在《演义》中,似乎总是那么神机妙算,为兴“汉室”权力扶持,但演义毕竟不是真实的,竭力北伐是为什么,失掉荆州与诸葛亮有关吗,和(qiwen8)小编一起来解读一下吧。>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选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刘备故意下的套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

三国当中思想家,拥有着自己的大战略,他就是孙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家世界,蜀国有刘备,魏国有曹操,吴国有孙权。从如今来看,我们在读一些汗青思惟家的时候,会发现好多汗青著作都是有关曹操和刘备的。好比有一些学者就为曹操专门编写了《曹操集》,为诸葛

三国当中思想家,拥有着自己的大战略,他就是孙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家世界,蜀国有刘备,魏国有曹操,吴国有孙权。从如今来看,我们在读一些汗青思惟家的时候,会发现好多汗青著作都是有关曹操和刘备的。好比有一些学者就为曹操专门编写了《曹操集》,为诸葛

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

在三国时代,最具有战略眼光的有两个人:他们是诸葛亮和鲁肃。或许用兵打仗,很多人比他们强,但论及对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总体把握,则无出其右者。“借荆州”这件事,就充分体现了鲁肃的高明。赤壁之战后,在荆

1、分析凡客诚品是何种战略是如何进行战略定位的

凡客这个问题是好玩,现在大家都觉得他很成功,所以是不是你们商学院老师课堂的作业啊?观点不一样,我觉得超越了传统商业分析方法。1+2:何种战略?典型的虚拟经营,可以从Nike、美特斯邦威找到原型。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