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Posted 纪律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具备了赢得天下的资本。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政治上的高手,曹操当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经历了数次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之后,如何顺应天时、争取民心,也就成了摆在曹操面前的首要任务。
但赢得民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有具体的行动和措施。
战乱纷争的时代,行军打仗是免不了的。曹操深切地知道,连年征战为老百姓带来怎样的深重灾难。为避免不必要的生灵涂炭,曹操坚持从严明部队的纪律入手,努力塑造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想当年,曹操一举平定“李郭之乱”之后,不顾身心疲惫,又率军讨伐张绣。行军路上,“见一路麦已苍黄。民欲为食,闻兵来至,逃窜入山。”见此情景,曹操立即命令下寨,“会集诸将,更使人远近便叫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来听发放。”
大家到齐之后,曹操直奔主题,慷慨激昂地进行了一番演讲:“吾奉天子明诏,招降讨逆,与民除害。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此去,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擅自掳掠人财物者,并皆诛戮。王法无亲,亦当遵守。仰居民勿得惊疑,不许流遗他界。”
曹操的这番演讲很高明,也很诚恳,既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又表明了被迫用兵的无奈,最后宣布了部队的纪律。纪律宣布了,关键还要看怎么执行,执行的力度。因为曹操治军一向森严,因此命令一经发布,“凡军经过麦田,并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只怕麦倒在路上。”军令执行到如此程度,恐怕古今也不多见。也正是因为曹操纪律严明,因此“于路百姓望尘遮道而拜,称颂圣德。”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曹操始料未及。就在曹操骑马行于麦田的时候,“忽惊起一鸠,马乃眼生,窜入麦中,践倒其卖。”刚刚颁布军令,自己却违反了,让人很是尴尬。按说,曹操马匹践踏麦田,纯属意外之举,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将士们理解,百姓们也体谅。但曹操不这么想:“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乎?”
这里面,曹操的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二是执行制度不能打折扣。既然自己有言在先,曹操说完,“掣所佩之剑欲刎”。实际上,这应该就是个“技术活”了。曹操当然不能死,曹操死了,谁来统帅大军。但箭在弦上,曹操也是迫不得已。见曹操欲“自刎”,“众急救之”。既然不能让曹操自刎,当然还得有理论依据,还是郭嘉上前劝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残害耶?”曹操一听既如此,“吾暂记过”。接着,“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并斩钉截铁地说道:“割发权代首耳!”此言一出,“万军悚然。”
不要小瞧这个“割发代首”,也不要以为曹操此举是在作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身体的每个部位包括须发都是不能随便割舍和抛弃的。反之,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曹操为了有力地执行纪律,先是为自己“记了一大过”,接受组织处理。接着又以“割发代首”的形式惩罚自己,可见其用心良苦,意志坚定。此举令人震撼,也表达了曹操执行纪律的决心。
这个举动,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沿道之民,秋毫无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待一个政权,很多时候,群众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无疑,封建社会的曹操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甲午孟春于太原 莎翁重〕
三国历史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
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它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
“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
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相关参考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千古流传,历来都认为,曹操作为军队统帅、权高位重的丞相,在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里的麦子后,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割发代首,这是守规则、讲诚信的表现。正因为曹操的严于律己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图霸业,首先要维稳,确保大小集团起码在名义上服从中央。淮南袁术称帝,维稳底线告急,曹操起兵讨伐。行军途中,颁布一条纪律,不得损坏庄稼,谁违纪,杀谁。偏偏他的马儿受惊,踩坏了一大块麦
曹操的大墓被发现、发掘之际,想起了“割发代首”的故事。拉来一议,说是赶时髦也罢,说是有感而发也罢。网络配图割发代首一事,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或渲染,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很多人知道,说的是他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任何人都不能够例外。实际上,曹操在年轻时为官,也是执法严格,无论是豪强还是宠臣,都对他畏之如虎,没有人敢去惹他。这样的人,一般都会招致忌恨。曹
曹操诡计多端: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取得民心、装头风骗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诡计。而其中更为典型更为被后世诟病的当属曹操借头这一典故。事情发生在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当时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军队粮草已经殆尽,
曹操借头曹操诡计多端: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取得民心、装头风骗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诡计。而其中更为典型更为被后世诟病的当属曹操借头这一典故。曹操借头图片事情发生在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当时战争持续时间太久
通观诸葛亮与曹操两人的事迹,子将认为:孔明言过其实,至多仅是一过人的谋士;曹孟德才真为帅才。事先声明:子将一向对诸葛亮之人品深表敬佩。《三国》之中,最知名的两位丞相,莫过孔明与曹孟德了。此二人均以谋略
> 近代大学者陈寅恪先生说过:“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统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思想。”所以,他杀崔yǎn,杀孔融,杀杨修,杀祢衡,从肉体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