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廉洁 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

Posted 士大夫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一生廉洁 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一生廉洁 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

2、历史秘闻 清朝皇宫中的神秘机构,专门监督皇帝的私生活,令皇帝敢怒不敢言

诸葛亮一生廉洁 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

诸葛亮一生廉洁 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

  文/刘黎平

  诸葛亮廉洁一生 得益于口碑监督

  我们读历史,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史上那些圣贤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却忽略了圣贤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堕落机会。他们能达到人品的高峰是如何地不容易?而且,他们的伟大人格又是由哪些元素铸成的呢?

  例如诸葛亮,后人往往赞叹他的清廉自守,却并不知道他当时面临多大的物质诱惑,他又何以能抵御这些诱惑,成就高尚的人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正面的元素。

  蜀相诸葛亮

  曾时时面临巨大的物质诱惑

  自从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后主刘禅尊他为“相父”,蜀国的军政和经济都是他在经营。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只看到他在军事上的传奇经历,却不知在这些传奇战争的背后,是海量的物质供给,包括粮草、兵器、帐篷、舟车等——大家最熟悉的木牛流马就是军粮运输工具,这一切都要经过诸葛亮亲手操作。

  在《诸葛亮集》里,就有几则关于他负责兵器供应的例子。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用斧头去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结果导致一千多把斧头损坏。不是敌人的防御工事太坚固,而是蜀国的武器太豆腐渣。为此,诸葛亮写了一篇《作斧教》,严肃批评这些军用斧头质量不过关,“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幸亏敌人已经被击溃逃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自己亲手设计了一批战斧,并且监督生产,结果用了一百多天,这些斧头不见损坏。于是诸葛亮说,“余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我知道这是那些主管生产的人没有用心,应该抓起来追究责任。此事一则可见诸葛亮做事之细致,二则可见诸葛亮既是前方军事统帅,同时也是后方军用物资的生产供应负责人。

  还有一则手令名为《作钢铠教》,具体内容为:“敕作部皆作五折钢铠,十折矛以给之。”大意是命令生产部门(作部)生产一批“五折钢铠”和“十折矛”供应前线。所谓“五折”和“十折”,是说铸造过程要经过五道和十道程序。这样精打细造的铠甲和长矛,也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

  第三则资料是《作匕首教》,大意是生产五百枚匕首,供给前线的骑兵。

  诸葛亮不只亲手操办兵器、铠甲的生产和供应及军粮的运输,还掌管蜀国的大型工程。《三国志》的“诸葛亮传”记载:“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诸葛孔明喜欢建造官府设施、驿馆、桥梁和道路,据说蜀国的宫殿就修建得富丽堂皇。当时有人问诸葛亮为何要把一个小国的工程建设得如此宏大,诸葛亮回答道:和魏国、吴国相比,必须树立汉王朝的规格。大家所熟悉的还有他派人维护都江堰,这也算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从一个有贪念的人眼光来看,这些军用物资和兵器乃至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然而,经手这一切的诸葛亮又如何呢?他的财产清单如下:成都有八百株桑树,薄田十五顷,这都是朝廷分给他的。吃的穿的全靠工资收入,“悉仰于官”,绝对不做别的经营,“不别治生”。最后的情况就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家里半尺多余的布都没有,外边没有多余的收入。

  诸葛亮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清廉许诺,《三国志》赞叹其“及卒,如其所言”,等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清廉跟他所说的一模一样。

  以上罗列的材料说明诸葛亮其实也面临巨大的物质财富诱惑,然而,他的节操为什么没有碎为一地呢?固然与个人修养有关,我们还要看具体的时代背景。

  东汉的人品监督

  士人如果口碑不好 就无地自容

  诸葛亮、曹操、刘备这一批三国巅峰级别的人物,其实都是东汉培养出来的精英。两汉的文化除了铸造他们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也铸造了他们非凡的人格,这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东汉是一个提倡什么风气的时代呢?它是一个很看重口碑的时代,而具体的口碑就是对于人物的“品藻”,即对于一个人物品行才能的界定。这项工作是由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主持。

  当然,后期的东汉风气十分败坏,汉桓帝和汉灵帝是出了名的昏君,卖官弼爵,民不聊生,导致黄巾起义。然而,在士大夫、读书人这个群体里,却还近乎“顽固”地坚持高尚的节操。士大夫们当中的德高望重者,会经常对一些人物作出品评和界定,这叫做“清议”。尽管“清议”并不影响其仕途和经济利益,然而,只要稍有羞耻感的人就会为之不安。

  《后汉书》第五十二卷提到,东汉的高官崔烈高居朝廷三公的位置,具体职位是司徒,当年汉献帝逃难就躲在他家。崔烈品学兼优,但是他这个司徒的位置却是通过捐钱五百万得到的,为此他常心中不安。有一次,他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就是说舆论状况如何,崔钧回答得很实在:“今登其位,天下失望。”老爸您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天下人对您很失望。崔烈难过得连死的心都有了,于是问这是为什么,崔钧还是回答得很实在:“论者嫌其铜臭。”议论的人嫌你铜臭味太浓。

  辛弃疾词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士大夫许汜,到处买田买房,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有一回见到刘备,被刘备当场鄙视:“天下苍生等着我们去拯救,你作为士大夫却还好意思去买田买房,趁早离我远点。”

  三国时期仍然受东汉风气的影响,喜欢品评人物,魏蜀吴之间也互相评论人物,也有口碑。例如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在东吴效力,孙权有一回对诸葛恪说:你叔叔是周公一类的人物啊。设想诸葛亮如果表现得很不堪,估计诸葛恪在孙权面前也会抬不起头来。

  而敌人的口碑,也会对人形成约束和激励。蜀灭亡时,魏军严禁在诸葛亮墓地砍柴,还录用诸葛亮的孙子为官吏,诸葛亮是他们的死对头,却得到他们如此之敬重,还不是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廉洁奉公。

  自我监督与约束

  铸就诸葛亮伟大人格

  口碑是一种自然的监督机制,不能量化考察,要用巨大的诚信来支撑。刘备三顾茅庐,仅仅是重视对方的才吗?我们不妨将此事与刘备对许汜的态度联系起来。许汜求田问舍,刘备不客气地说离我远点,设想如果诸葛亮也跟许汜一样是个贪财之辈,刘备会老大远地去拜访他吗?

  所以说,刘备访诸葛亮之前,是经过了层层考虑和考察的,考察的依据是徐庶的介绍,而这个介绍就是一个口碑。这个口碑靠不靠得住,就看徐庶靠不靠得住。诸葛亮靠谱,徐庶才会推荐他;徐庶靠谱,刘备才会相信他。口碑的树立,靠的是士大夫群里的诚信。

  当然,除了外在机制,更重要的是内因。

  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质修养,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是个事业心很强,但物质欲却很淡泊的人,因为物欲淡泊,所以志向能凸显,才能在事业上走得远,一直走到现在,人们还在仰慕他。

 

  就塑造一个人的廉洁品质而言,现代社会的措施、制度乃至教育,当然都比诸葛亮那个时代健全得多,然而,东汉士大夫的口碑监督和自我约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代圣贤的人格,也是中华民族伟大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秘闻 清朝皇宫中的神秘机构,专门监督皇帝的私生活,令皇帝敢怒不敢言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皇帝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不仅掌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还独享有有后宫三千佳丽,生活快活似神仙。但是,在清朝时期,皇宫中有一个神秘机构,专门监督皇帝的私生活,虽然皇帝相当不爽,却敢怒不敢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敬事房,隶属于内务府,它的最高负责人被称为敬事房太监,虽然级别不算太高,权力却相当的大,皇帝的私生活都要听从敬事房太监的安排。如果皇帝有需求,不能自己独自把妃子叫过来,一定要经过敬事房太监的同意,而且必须要接受他的监督。另外,敬事房的还为皇帝立下了三条规矩。

规矩一:皇帝翻牌子

众所周知,皇帝后宫都有很多佳丽,她们各个具有倾国倾城之容貌。为了让皇帝雨露均沾,不独宠于一人,敬事房的太监就想到了一个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幸运大抽奖,把很多妃子的名字分别写在牌子上,让皇帝随即抽取,被抽到者,当晚就过来侍寝。

规矩二:妃子钻龙床

皇帝翻过牌子后,敬事房的太监就会通知这位中奖的妃子,告诉她“中奖”的喜讯,并赶紧梳洗打扮一番。考虑到皇帝的安全,该妃子在洗好澡之后,不能穿上衣服来到皇帝的寝宫,必须有太监用被子裹着抱过来。

妃子被放到皇帝的龙床后,皇帝为了体现九五之尊的地位,即使内心非常激动,也不能太过于表现出来,更不能主动去做本来该做的事。此时,妃子顾不上内心的害羞之情,慢慢地在龙床上游离,直至到了她该到的地方,皇帝才可以放下“天子”的尊严,做正常人应该做的事。

规矩三:太监限时间

敬事房的太监,把妃子送到皇帝的龙床上后,并不会走太远,而是要在门口站着。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偷听皇帝和妃子的声音,而是在计算妃子侍寝的时间。一般来说,每位妃子侍寝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一旦时间到了,太监就会敲门提醒皇帝。

若皇帝精力充沛,还不想让妃子离开,可以稍微再留她几分钟,但在太监第三次提醒皇帝的时候,即使皇帝有一万个不情愿,也不能强留下该妃子。否则,太监很可能会直接推门进去,然后强行把妃子抱走,丝毫不给皇帝留面子。

如果你穿越到清朝做皇帝,连自己的私生活都要被敬事房的太监所监督,甚至还要听从于他们的安排,想想就非常的悲催,还不如普通人快活。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榜网”,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揭开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神秘人物面纱

大家对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都非常熟知,其实早在西晋时期民间就流传很多东汉末年三国的故事,当时很多文人都在撰写三国历史,但都流产,唯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文笔最好,他收集的史料详实、贴近历史、语言

中国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是同一个机构吗

中国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不是同一个机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

姚广孝被世人称为“妖僧”,揭秘其神秘的一生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姚广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说起刘伯温大名,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可说起姚广孝的大名,很多人怕是要百度一下了。姚广孝,生于1335年,江苏苏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古今中外,凡是有官员的地方,一般都有监督官员的机构,于是官员便分为了「”治事之官”与「”治官之官”。很多人觉得,古代社会就是皇权至上,官员任命与官僚系统的运作,都是靠皇帝一人,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酒财约会考察是否廉洁守信

 诸葛亮知人七法:酒财约会考察是否廉洁守信  知人三要  诸葛亮认为可经过七种办法晓得人  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全国奇才”。在用人

诸葛亮重用姜维和王平,处处压制魏延,背后真相是什么

诸葛亮为何重用降将姜维和王平,而处处压制魏延?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一生知人善用,爱惜人才,可是他对于魏延的态度却是非常的耐人寻味。诸葛亮十分的信

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

诸葛亮死后嘴含七粒大米,背后是什么意思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影视剧中曾有这么一个情节,诸葛亮曾在临死之前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生更是传出了很多佳话。那么为何临死前要喊上这么一句呢?而这庞德公

他是明朝抗倭英雄,一生清正廉洁,死后却从坟墓中挖出10亿珍宝

在朝鲜的三国时代,新罗国就来到中国朝贡,那时候正处于唐代,而后唐军帮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而在此后朝鲜也积极的纳贡,在明清时成中国北方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每当朝鲜遭到了外敌入侵的时候,中国都会出兵帮助

陈毅任何职时曾神秘“失踪” 吓坏了西方情报机构

核心提示:在担任省主席之后,陈赓真诚对待云南起义军将领的事情也一度传为佳话。期间陈赓礼贤下士,还组建了陆军医院,为当时百废待兴的云南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是为什么这个经历鲜有人提呢?因为陈赓担任省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