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Posted 麦田

篇首语: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那么历史上关于他“割发代首”的故事情节到底是怎样的?

  关于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经过

  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

  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

  老百姓开始不相信,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叁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关于曹操“割发代首”的史书的记载

  史书载:陈寿《叁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千古流传,历来都认为,曹操作为军队统帅、权高位重的丞相,在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里的麦子后,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割发代首,这是守规则、讲诚信的表现。正因为曹操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的部下才乐于拼命,最后曹操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应该说,曹操“割发代首”,在他那个时代,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曹操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还能考虑到老百姓的生计,尽心维护庄稼,已然超出当时的军阀一大截了。曹操下令“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之后,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过麦田。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曹操大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百姓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曹操需要的政治影响,也达到了。

再说,曹操马踏麦田,是因为坐骑受惊,不是主观故意。按说,这样的无意过失,原本就不该斩首。无奈曹操有言在先,“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这就把曹操置于尴尬之境了。曹操必须做出姿态,于是他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他治自己的罪。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这是一句大实话,他不能,也不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刑不上大夫”那可是通识。曹操正因为深谙这一点,所以才敢进一步把姿态做足。他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估计曹操拔剑,用的是慢动作,众人的反应却是迅雷不及掩耳,连忙死死拦住。应该说,曹操能够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带头遵守,觉悟已经很高了。剧情发展到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出来配合。于是,曹操的谋臣郭嘉出场。

郭嘉是大知识分子,饱读诗书。郭嘉走上前,款款言道:“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郭嘉保曹操的理由有两个层面,一、“刑不上大夫”、“法不加于尊”,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丞相你也休想例外,而且这是典籍记载的,这叫于法有据;二、丞相重任在身,你领导的革命事业还没完成,你绝不能半途撂挑子,这叫合情合理。曹操其实就是在等这个台阶,既然郭嘉帮他砌好了,那就下吧。于是,在装作内心痛苦挣扎了好一阵子之后,曹操缓缓说道:“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曹操用剑斩断了自己的一把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代替。”要知道,那时候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更何况是丞相的头发!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掉脑袋简直就没什么区别了。因此都很知足,很佩服,都更加守纪了。

其实,头发是头发,脑袋是脑袋。头发割掉了还会再生,脑袋割掉了,只能剩下碗大个疤。不知道当时的士兵中,有没有人这么想过:既然丞相可以割发代首,那我们也可以割发代首的呀。如果都割发代首的话,恐怕老百姓的麦子都被踩光了也没什么事,就只见一片狼藉的田野里,到处是乌青乌青的发丝。当然,那时候的人,“觉悟”还没今天高,所以这样滑稽的一幕,也就没有出现。

不过,如果从更完美的角度来要求,郭嘉找的理由,其实是可以换得更“合理”一些的:踏坏麦子的,不是丞相,而是丞相的马,因此该受惩罚的,应是丞相的坐骑。考虑到丞相的马跟随丞相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和丞相一样,也是尊者,就割掉它的半根尾巴以示惩戒吧。相信士兵们听了,一样会山呼万岁。

相关参考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千古流传,历来都认为,曹操作为军队统帅、权高位重的丞相,在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里的麦子后,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割发代首,这是守规则、讲诚信的表现。正因为曹操的严于律己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

曹操的“割发代首”其实是个技术活儿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图霸业,首先要维稳,确保大小集团起码在名义上服从中央。淮南袁术称帝,维稳底线告急,曹操起兵讨伐。行军途中,颁布一条纪律,不得损坏庄稼,谁违纪,杀谁。偏偏他的马儿受惊,踩坏了一大块麦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品味三国之曹孟德割发代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具备了赢得天下的资本。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政治上的高手,曹操当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经历了数次血雨腥

是不是作秀

曹操的大墓被发现、发掘之际,想起了“割发代首”的故事。拉来一议,说是赶时髦也罢,说是有感而发也罢。网络配图割发代首一事,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或渲染,

曹操初当官即设五色棒惩戒权贵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很多人知道,说的是他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任何人都不能够例外。实际上,曹操在年轻时为官,也是执法严格,无论是豪强还是宠臣,都对他畏之如虎,没有人敢去惹他。这样的人,一般都会招致忌恨。曹

曹操麾下的良将有哪些

曹操诡计多端: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取得民心、装头风骗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诡计。而其中更为典型更为被后世诟病的当属曹操借头这一典故。事情发生在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当时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军队粮草已经殆尽,

曹操借头是什么意思 曹操断发取信于民的典故

曹操借头曹操诡计多端: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取得民心、装头风骗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诡计。而其中更为典型更为被后世诟病的当属曹操借头这一典故。曹操借头图片事情发生在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当时战争持续时间太久

商朝费仲计废姜皇后具体故事情节

封神榜中费仲是纣王和妲己的奸佞之臣,是妲己的舅舅,费仲是助纣为虐的不二人选,他不仅整日安排笙歌酒肉侍奉君王,还帮妲己献计废掉姜皇后,下文记载的就是商朝费仲计废姜皇后具体故事情节。纣王无道乐温柔,日夜宣

红楼梦中贾元春省亲的故事情节具体介绍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这一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曹雪芹在塑造贾元春这一人物时,又以谁作为创作原型呢?《红楼梦》虽然描写了封建时期官宦之家的故事,但是却没指出当朝皇帝为何人,这为探析贾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