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魏延是怎么死的
Posted 大将
篇首语:没有理想,那些所谓的奋斗都是空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三国魏延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历史上三国魏延是怎么死的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国中的魏延:《三国演义》里可以算的上是第一雄才大略的武将。魏延第一次登场亮相是在第81回刘玄德败走江陵。书上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树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此人是谁?身长九尺,面入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摸样,武艺独魁。
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延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 由此证明魏大将军跟赵云一样,都是在刘备最背的时候前去投靠,只是在这次因为刘备急着逃难,与魏延失之交臂。而后在长沙,魏延不杀昏主,则黄忠必亡,而献长沙城则是老早就像投靠刘备了。
一切行动都证明了魏延当机立断的大将之风。可能是孔明对红脸的大将都没有什么好感,一见面就是一大堆歪理要杀魏延。要是按照老诸的理论,张松,法正之徒则都是卖主求荣之臣。而后刘备进位汉中王,钦封“五虎大将”,并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列位看官注意了,此时在蜀汉政权里,魏延实际上是仅次于关羽的第2号大将。
理由一:古人曾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识人用贤等方面,刘备在三国里绝对称的上是首席。对魏延的重任,刘备肯定与诸葛亮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后来仍然坚持己见,刘备一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所以这次是极不常见的,从侧面也证明了魏延的能力。理由二:汉中地理位置的绝对重要性与对魏延的绝对放心性。
刘备当上了汉中王,而此刻五虎在何处?关羽镇守荆州,绝对的封僵大吏。张飞此刻在阆中,阆中并不是当时的要冲,而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绝对易首难攻。赵云此刻镇守的棉竹(今德阳附近)更是不疼不痒。因为棉竹往上有梓潼(今绵阳一个县),有阳平关,各路都有把守。书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估计此刻黄马应该都在成都。在当时蜀汉,在面对突发事件,也只有关羽跟魏延两个武将身份的人享有调兵权。可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就这么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被诸葛亮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排挤,打压。以至最后有些心志失常,但即便是最后关头,魏延仍大骂曹贼,不肯投降,在诸葛亮死后,也只是想杀掉杨仪,并不想造反。可是……魏大将军还是玩不过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的千古奇冤:脑后没长反骨 只是政治上太幼稚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魏延一出场便带着悲剧色彩。他杀韩玄、献城刘备,功不可没,却被身为军师的诸葛亮认定“天生长有反骨,日后必然造反”。虽然当时诸葛亮没能除之而后快,但他的这句话却埋下了祸根。以至于后来,当魏延和杨仪同时告发对方谋反的时候,吴太后便想起了诸葛亮的这句话,使得魏延从此背上了 “反贼”的骂名。那么魏延的脑后真有反骨吗?他“火烧栈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魏延脑后真有反骨吗?
纵观《三国演义》,魏延的 “反骨”出现过两次,给人印象非常的深刻,但这是小说的虚构。有人认为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因为魏延本来是刘表的部将,后来杀了韩玄,然后开城投降,献长沙于刘备,所以诸葛亮是想挫魏延的锐气。但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诸葛亮从来没有讲过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还有一点,魏延没有把韩玄杀掉。
魏延是刘备的老部下,早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是刘备的爱将。刘备打下汉中,要决定留谁来镇守汉中,全军上下大家都看好的是张飞,张飞也自以为非我莫属,结果想不到,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所以当时全军上下都为之一惊。可见,刘备对魏延是非常看重的,委以重任。然而诸葛亮似乎并不买刘备的账,偏偏认定他(魏延)是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不仅是诸葛亮,孙权也说过魏延,说“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如果魏延地下有知的话,可能会讲出这句话:“我比窦娥还要冤啊。”
为什么说魏延根本就没反呢?因为谋反的标准无非有两条:第一条,魏延投降曹操。第二条,魏延要篡位。魏延这两条根本就没有,那怎么谈得上是谋反呢,何来谋反之由呢?
陈寿在《三国志》里面明确地指出,魏延当时不过是想取代诸葛亮当全军的统帅,不过如此而已。虽然魏延不但公然违抗军令,还大搞个人意气之争。他烧了栈道,置蜀国军队的安危于不顾,那是头脑发昏。但另两个人也有责任,一个是全军统帅诸葛亮,第二个是诸葛亮的长史也就是诸葛亮的秘书长杨仪。
有一种说法是“魏延之乱,始于诸葛”,张作耀的《刘备传》当中就说了,魏延的冤案完全是由诸葛亮是一手策划的。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召开了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是这一次军事会议上面有三点不正常。首先,参加的人员除了诸葛亮本人以外,还有长史杨仪、司马费袆,征西将军姜维,独独把魏延排除在外。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魏延当时担任的是征西大将军,比姜维要高得多了,“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这个“节”是皇帝赐给他的,可以先斩后奏。
第二件怪事情,诸葛亮这一次决定由杨仪担任蜀汉军队的总司令。但是有一个问题,杨仪做三军统帅,没有朝廷的任命,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个问题很奇怪,诸葛亮下令,我死后全军撤退,返回成都。他当场任命魏延为断后将军。但接下来他又下了一条奇怪的命令,说如果全军撤退以后,魏延不服从命令,不要管他。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已经把魏延看成是一个异己分子。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排挤、看不惯魏延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用兵一生唯谨慎,但是魏延用兵同诸葛亮截然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取胜。基本思想不吻合,思路不一样。所以诸葛亮想,如果我死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的话,不是把我的东西全部给否定掉吗?对此,诸葛亮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推荐的几个人,郭攸之、费袆、蒋琬、董允这些人,都是循规蹈矩、听领导话的人,“小绵羊式”的人物。用古代的标准来讲,这些人叫循吏,循规蹈矩的官吏,诸葛亮比较喜欢。魏延性格比较倔强,上海人叫犟头倔脑,现代词叫有个性。这样性格的人,诸葛亮是绝对不可能喜欢他的。
第三点,诸葛亮亲自指定了接班人,蒋琬、费袆、姜维。但是魏延的官职、功劳要比他们个人大得多,诸葛亮打击魏延,排挤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扫除障碍,去掉绊脚石。所以这里面是有文章的。
被马岱砍下脑袋 魏延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也死了。魏延怎么死的呢?是被马岱斩下头颅献给杨仪。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在政治上太幼稚。但是说魏延造反其实是不对的。
魏延怎么死的:被马岱斩下头颅
历史上是这么记载魏延怎么死的。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之死导致了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之死有三个原因
1、魏延性格得罪同僚
魏延是什么人?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战功赫赫;杨仪又是什么人?蜀汉名臣,才华过人,处理事务,斯须便了。这样的两个人互相不服气是不难理解的,因为魏延不是廉颇,杨仪也不是蔺相如。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管住这两人,现在诸葛亮死了,杨仪就想办法让魏延怎么死的,互相掐起来,都指责对方要谋反,那是“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啊,把成都的文武百官都搞懵了,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谁要谋反。这个时候魏延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就成为了他现在最大的隐患。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想了,杨仪一介书生,每次和魏延发生矛盾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况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杨仪肯定不会反。那么魏延呢?骄横拔扈,目中无人,动不动就亮家伙,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即使有人反,大家也一致认为魏延之死肯定是魏延反。
2、魏延抗曹的决心太过坚定
刚开始,诸葛亮的北伐决心肯定是十分坚定的。但是当荆州失守,刘备崩殂,关张马黄赵相继死去,在北伐大业困难重重,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已经不是平定中原,匡扶汉室,而是转移矛盾,缓和蜀汉内部的紧张关系,维护蜀汉内部的和谐稳定。魏延错就错在不能领会诸葛亮的真实用意,抗曹过分激进会给本来就不稳定的蜀汉政权带来致命的灾难。所以诸葛亮在濒死之时,把秘书长杨仪、后勤兼装备部长费袆、禁卫军司令姜维都叫到了中军帐中安排后事,唯独没有召见魏延这个前线总指挥。诸葛亮深知二人势同水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种时候,召见杨仪而不见魏延,肯定会使二人闲隙更大。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确实需要魏延稳住前线局势,不能让魏国看出蜀汉军营出了大的变故,撤军之时,正好让魏延断后;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深知魏延是个抗曹的铁杆,而自己此时也是将死之人,担心在宣布撤军计划时,魏延会强烈反对,难以控制局势,使魏国有机可乘;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正因为诸葛亮深知二人的关系紧张,死后二人必定会相互残害,两个只能保留一个,保留谁呢?魏延太激进,对内不利于蜀汉和谐稳定,对外在战争中容易将蜀汉基业毁于一旦,而杨仪虽然性格狷狭,但不会对蜀汉基业构成威胁,况且有费袆和姜维在,就更放心了,所以有可能此时诸葛亮已经放弃魏延,只是委婉的借助杨仪等人之手除掉魏延而已。
3、魏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太过激进
魏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太过激进,导致不知情人士的误会。当魏延知道杨仪等人要放弃自己,准备撤军的时候,魏延连夜拔营撤军,撤在了杨仪等人的前面,叫做“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你回去就回去嘛,烧什么栈道嘛!他本意是要杀杨仪等人,却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看来魏延是真的反了!这次魏延就是跳一百次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在他被杀之后,背了造反之名,落了个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相关参考
魏延,南阳郡义阳人,以帐下私兵的身份进蜀,有过多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如此大将,最后怎么会落了一个造反的下场,究竟魏延为什么造反,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简介: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
魏延,南阳郡义阳人,以帐下私兵的身份进蜀,有过多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如此大将,最后怎么会落了一个造反的下场,究竟魏延为什么造反,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简介:魏延(?-234年),字文长,义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想起读三国的日子,当读到蜀将魏延最后那三声“谁敢杀我”,总感觉真的好傻。傻的不是他没有料到马岱会从背后出手偷袭,而是想像不出哪个傻子会扯着嗓子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当时的模
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
魏延的儿子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追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个英勇善战的人物,最后却在刘备死后而和杨仪反目,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战术派出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被灭三族。《新三国》魏延剧照而在魏
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吗?“不能完全排除同治帝在得天花之前已经染上性病的可能性。因为同治帝微服私行逛窑子,并非民间传说。”沈渭滨教授说。事实上,这在《翁同龢日记》有所记载,两宫太后曾提及这个君臣之间极为敏
魏延应该是三国时代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这位勇武过人的名将,只是因为同顶头上司诸葛亮的北伐意见不合,最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落个诛夷九族的下场。那么,历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义所言,身陷
都是蜀汉名将,小说中赵云很牛,贵为蜀汉五虎将,又是刘备的盟兄弟,人称四千岁。叫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事实上,魏延比赵云更优秀。刘备善于识人,正在创业的刘备一定会重用开拓性的将领,魏延正是如此,而赵云
马岱是陕西人,是著名的蜀汉将领。他的堂哥是威慑天下的马超。马岱祖上原是贵族,等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后来因为叔叔也就是马超父亲的作为,马家的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马岱崇拜兄长,一直跟在他的身边。
提起《三国演义》,很多人都会说,这部书虽然精彩,偏向性却太过严重,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拥刘反曹的思想,将曹操阵营的很多人,贬的一文不值,却为刘备麾下的文臣武将大开光环,例如诸葛亮被刻画的智多近妖,关张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