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国中最大的废物是谁
Posted 宦官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你认为三国中最大的废物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你认为三国中最大的废物是谁
我不同意把刘璋、曹爽、刘琮等人称为废物,为什么呢?刘璋的对手为刘备,曹爽的对手为司马懿,刘琮的对手是曹操,对手如此强大,最后失败在所难免。所谓废物,就是对手明明不强大,但是却因为自身的失误而错失良机。符合这样的标准,而且是最大废物的非一人莫属,他就是大将军何进。为什么这样讲呢?
曹操对何进有一个评价: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意思是说何进志大才疏,难以担当重任。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最后却被一撮宦官所暗杀,可悲可叹。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何进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成烂牌呢?听我慢慢细说。
何进起点很不错,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进宫后被汉灵帝封为皇后,何进也随之水涨船高,官拜侍中、将作大匠。很快,何进的机会来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何进被灵帝封为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其弟何苗被封为车骑将军,兄弟两个在朝中声名显赫。何进有更大的志向,外要平定黄巾叛乱,内要谋除宦官。于是他怂恿汉灵帝在皇宫亲阅大军,自己伴随,以提高自己的名望。事情在悄悄发生变化,何进却并不知道。
何进之妹何皇后生大皇子刘辩,王美人生二皇子刘协。按照立嫡不立庶的规矩,大皇子刘辩应该被立为太子。但是灵帝更喜欢聪明可爱的二儿子刘协,于是灵帝让小黄门蹇硕暗地里帮助刘协。时机就在汉灵帝亲阅大军的时候。
何进劝灵帝亲阅大军,皇帝站在大华盖下面,而自己站在小华盖下面,目的是为了彰显自己在皇帝及朝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想到的是阅兵后灵帝设置了西苑八校尉,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灵帝认为蹇硕威武雄壮,于是任命蹇硕为大元帅,大将军也要归他统领。
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灵帝任命西苑八校尉及蹇硕的大元帅其实是为了分何进的兵权。自此,何进和蹇硕的仇恨算是结下了。
后来,灵帝驾崩,蹇硕在灵帝身旁服侍,何进当时在宫外。蹇硕召何进进宫,想趁机除掉何进。何进得到司马潘隐的暗示,没有进宫,而是迅速返回自己官邸,领兵自卫。蹇硕的计策没有成功,于是何皇后的儿子刘辩顺利即位,何进再次掌握重权,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蹇硕害怕何进报复,于是给十常侍写信,想要联合十常侍共同诛杀何进。没有想到十常侍将这封信交给了何进,何进随后以谋反的名义逮捕了蹇硕,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
除掉十常侍后,何进将矛头对准了十常侍,为什么呢?应该说,何进还是有一定抱负的。何进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在于十常侍弄权,因此,只有诛杀十常侍,天下方能太平。他的观点得到了袁绍、袁术等朝中大臣的支持,但是反对的人也不少。
首先,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宦官,何太后认为:宦官执掌内省,是汉朝立朝以来的规矩。如果把宦官都杀了,那些士族官员会来服侍我们吗?
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何进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不同意诛杀宦官,她们认为:何家出身低贱,屠户出身。何太后当时进宫时,正是由于十常侍的帮助才能受宠于灵帝,继而有今天的地位。怎么能够忘恩负义,诛杀恩人呢?
这就是何进面临的困境,朝中大臣都想要诛杀十常侍,但是何进的家人却都不同意。何进本是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在蹇硕死后,又统管了所有禁军。因此,只要何进愿意,一语令下,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逮捕十常侍并加以诛杀,可惜的是何进优柔寡断,一直没有下决心去做这件事情。
袁绍看到何进左右为难,于是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多召四方豪杰齐聚京师,吓唬吓唬何太后和舞阳君。这明显是个馊主意,俗话说,杀鸡焉用宰牛刀,恐怕到时候没有诛杀十常侍,倒是引来一群狼。主簿陈琳看出这个计策不行,于是赶紧劝何进道:将军龙壤虎步,手握大权,除掉十常侍轻而易举。但是你放弃自己的权利去寻找外援,等到大军集结到京师之外,恐怕倒是形势就不受控制了。
何进不听,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京师周围一片混乱。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吓住何太后和舞阳君,反而逼急了十常侍。
十常侍向何进示弱求饶,何进要求十常侍自动罢官回家。在万般无奈下,十常侍矫太后诏,召何进进宫问话。十常侍训斥何进道:难道天下只有我们是奸臣吗?满朝堂士官都是忠臣吗?我们犯了什么错,你步步紧逼要致我们于死地?说完,宦官渠穆拔剑砍掉了何进的脑袋。
何进死后,事情并没有完。袁绍、袁绍得知何进被杀,于是领兵强攻内门。十常侍裹挟皇帝逃跑,随后董卓进京。董卓之乱后,又有李傕、郭汜火拼于洛阳城。袁绍走冀州,曹操走陈留,刘表走荆州,袁术南阳,自此天下大乱,何进犹如倒下的第一张多骨诺米牌,开启了大乱时代!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何进身为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诛杀官宦本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却听信袁绍的馊主意,引用外援来吓唬何太后与舞阳君,至此引来京师洛阳群雄云集。后来董卓乱政,李傕、郭汜火拼,天下大乱自此开始。所以说,东汉末年之乱,责任全在何进。何进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实在是三国最废物的人物。
三国时期最大的废柴是谁?有说刘璋、刘琮、刘禅、孙皓的,也有说蒋干、淳于琼、蔡瑁、张允的,甚至有人说孙权、袁绍、刘表、袁术也算废柴。对此,六甲番人认为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以上人物还是不能算三国最大的废柴。
刘璋、刘琮、刘禅、孙皓等确实不算明君,他们都是诸侯二三代,拿着父辈留下的一手好牌,却混到丧地辱身、臣服他人的局面,但从全局而言,这是大势所趋,并非个人所能扭转,而且他们能保全自己和臣属,其实也算明智了。
而蒋干、淳于琼、蔡瑁、张允之流,在《三国演义》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丑角形象,蒋干中计导致曹操赤壁大败,淳于琼酗酒无备丢乌巢,导致袁绍官渡失利,蔡瑁、张允劝刘琮投降,却又被曹操误杀,但《三国志》并无这些夸张的情节记载,所以不足为据。
至于孙权、袁绍、刘表、袁术,都是创业诸侯,能力虽有高下,但怎么看都是不能算废柴的,孙权被曹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袁绍被认为“为人政宽,百姓德之”,刘表是东汉末年“八俊之一”,袁术曾割据扬州称帝。
那么,谁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废柴呢?六甲番人认为只能是蜀汉的太监黄皓。
黄皓的年纪应该和刘禅接近,公元223年刘禅十七岁当皇帝时,黄皓便开始跟随他,一直阿谀献媚想往上爬,不过当时有早期曾担任刘禅太子舍人的董允在,黄皓始终不敢为非作歹,最大的官职也就是黄门丞。
不过公元246年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有机会参与政事,成为黄门令。公元258年陈祗也死了,黄皓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从此开始专秉朝政。
之所以说黄皓是废柴,且看他弄权误国的几件事:
1、离间皇族,在刘禅耳边谗言,导致刘禅渐渐疏远刘永,后来刘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见刘禅。
2、排斥异己,比如将不依附他的罗宪贬为巴东太守。
3、想要刘禅废姜维大将军职位,姜维被迫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此举也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
4、公元263年,姜维上书刘禅,“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崇信鬼神巫术,居然告诉刘禅敌人最终不会到来,于是刘禅也不以为意,而朝中众臣更是不知此事。同年,魏灭蜀,司马昭认为黄皓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
与那些大家熟悉的三国废柴相比,黄皓既没有才能,又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他的升迁靠的是讨好刘禅和谗言打击良将贤臣,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又屏蔽了君主刘禅的六识,导致蜀汉毫无防备而亡,这样的人物,纵死一百次,都不足以赎其罪。
三国诸葛亮辅佐之人刘禅真的是个废物吗?
现在,大家用来形容此人无用到一定地步都会说上一句心灰意冷的话:“你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见,这阿斗刘禅在咱们老百姓心中就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形象!虽说,这刘禅在皇帝老爹驾鹤西去后,顺利登上了皇位,但也没过上太平的日子。先是从小就死了娘,再是刘备在一次战役中,把儿子刘禅搞丢了,被人贩子卖给一户土豪家当书童。这刘禅呢,不但没从此一蹶不振,还被土豪大老爷赏识收当义子,供其吃喝还帮他娶了一房媳妇儿。如果,单从这段经历上来看,这刘禅还是相当会察言观色和忍让的,要不然这柔弱孩童早已死于这乱世中,也撑不到他老爹派兵把他找回当太子。
至于,刘禅为什么会有“扶不起阿斗”的传言今日咱们就分析一二:
首先,《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中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刘备还是有自己的心思想法:一是知子莫若父,刘备深知刘禅资质平庸不堪大任。二是刘备清晰的明白当时蜀国的局势,能用的大将已经不多了。能够与诸葛亮实力相当的也都死的七七八八了,为了他刘家江山临死前也要敲打敲打诸葛亮。
其次,也是印证了刘备的话,他这刚一死,诸葛亮就把控了整个蜀国的大小事务。刘禅呢干脆乐得逍遥,无忧无虑的当起甩手掌柜。试问,但凡有点志气的人,一旦当上皇帝都不会甘于趋于人下,但是咱们这位君主刘禅竟和他这位“相父”和平共处了四十多年。
最后呢,这诸葛亮刚一死,刘禅便审时度势弃械投降连点反抗的意思都没有,就归顺了魏国。按咱们一般人的理解这刘禅也算昏庸无能到家了,这诸葛亮辅助了那么多年,刘禅不但一点本事没长进这吃里扒外的功夫倒是练的挺麻溜,把他老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这么轻易的拱手相让,这“扶不起的阿斗”也算“实至名归”了!
如果咱们了解刘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就会明白这“扶不起的阿斗”只是一个谣言!
先了解一下刘禅继位后是这蜀国的政治环境:
刘备死的时候,刘禅才17岁。当时的蜀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吃了败仗,缺乏精兵良将。而当时的三国又是一个“天下唯有力者便可取之”的时代,也就是谁厉害谁就能当皇帝。刘备死前对诸葛亮托孤,刘禅不可能不知道,他也知道诸葛亮在蜀国的实力,万一哪天这老爷子不高兴了,老爹也不在了,以诸葛亮的实力想要拿捏刘禅是分分秒秒的事儿啊。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在蜀国可是“拥兵自重、功高盖主”。
但是刘禅作为新帝登基,想想当时蜀国的境况,如果换掉诸葛亮他又能当几天的皇帝?再者,励精图治在蜀国治理上实施革命性飞跃,表现自己的英明的领袖才能?当然,如果刘禅真的有这般能干,难道刘备生前是就真的看不出?可见,刘禅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结合当时的形势,刘禅选择安安稳稳的做他的皇帝,你诸葛亮爱怎样就怎样,反正你也不敢废了我,其实也算是最聪明的选择。虽然“窝囊”,但诸葛亮也算是保他平安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
诸葛亮死后,刘禅陷入了再一次的选择:
不得不说,作为一国之主刘禅的一生命运多舛。当时,蜀国在和魏国的战争中节节退败,要么效仿老爹,南迁国都联合吴抗曹。但是这样一来,魏国依旧会穷追不舍,并且此时的东吴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东吴了,与其侥幸一试还不如直接投降,蜀国人民还免于战争之苦。
刘禅投降以后,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还算顾及他的面子。而此时魏国能够当家作主的不是皇帝,而是司马昭。司马昭在三国英雄榜上那算的上一等一的人物了,大风大浪对于他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面对这小小的刘禅,他的归顺还是多少都会有疑虑。为了确认刘禅是否会有造反的心思,司马昭还专门宴请刘禅,列坐的都是一些蜀国降将,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蜀国的歌舞演奏,就是要看一下在坐的一帮蜀国旧臣们是否对他忠心。
自小这刘禅就练出了一副察言观色的好本领,宴席间他对司马昭更是小心伺候,用心揣摩。作为亡国之人,他更是装出一副嘻嘻哈哈很享受的样子。酒席撤,司马昭利用闲话家常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更是磕巴都不带打的说,这个地方如此好,蜀国有什么好想的。
一次试探还不足以让司马昭放心,接下里的时间里,司马昭一得空便找各种理由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不但按着蜀国旧臣出谋划策的在司马昭面前哭诉,还将计就计的在司马昭面前供出此人。从此,司马昭便认定刘禅没骨气这才放心。在司马昭的庇护下,刘禅装疯卖傻的做起了他的亡国皇帝,不仅起到了自保的作用,更让蜀国百姓未受到亡国的太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刘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正确应对的功劳。
相关参考
我眼中的三国十大名将,吕布典韦不在其中,你认为的十大名将是谁
现在人们说起三国名将,一般都比较认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但是按照正史记载,这个排名是可以商议的,起码吕布是应该被排除在名将之列的。首先是他的战绩乏善可陈,什么一人独拒十八路诸侯、单挑
《三国演义》一直是大家闲茶饭后拿来谈论的对象,三国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十年,确实诞生了很多知名的人物,而他们之间的征战也成为当时的经典,后世一直在传颂着。《三国演义》这本书对三国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难在人生规划,难在择机选择。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告诉你如何择机选择?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
提起蒙古族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想必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曾经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吉思汗也被尊为「”拥有四海的大
提起蒙古族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想必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曾经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吉思汗也被尊为「”拥有四海的大
曹操的第一猛将是典韦相信喜欢看评书的看官都知道那句经典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作为曹操早期麾下的第一战将,典韦为曹操前期打下北方的基本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典韦身为大将,却在正当盛年的时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难在人生规划,难在择机选择。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告诉你如何择机选择?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
杀李元芳的黑衣人是谁,神探狄仁杰中小桃叫人来 李元芳杀死黑衣人是
李元芳是怎么打死魔灵的正堂外,肖清芳咬牙切齿地看着里面的情势,口中大骂道:“废物,一群废物!”身后响起了脚步声,一名黑衣人跑到肖清芳身旁道:“大姐,魔灵来了。”话音未落,人影一闪,一个面容瘦削的年轻人
导读:毛泽东最推崇的三国演义人物是诸葛亮和曹操。认为他们在军事战略上都是一流的。他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说:“(《三国演义》这套)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
俗话说:好胳膊好腿不如好嘴,意思是人呀会说话很重要,有人该说了,只要不是哑巴,谁不会说话,这话差矣,语言表达能力还真的因人而异,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说是不?三国时,会说话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