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其文化渊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2、政治谋略 诸葛亮的治国观点和思想有哪些?

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教化和抚的民族政策三国时期,蜀汉管辖的南中地区,是指今天贵州、云南、四川的南部一带。这里自古被称为“夷越之地”,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历代统治着历来把这些少数民族视为“化外之民”,采取残酷的高压统治,常常激起激烈的反抗。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贯彻其既定战略,采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刘备死后,西南各夷反叛。诸葛亮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在不听规劝争取的情况下,诸葛亮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妥当之后,于蜀汉建兴三年抓住有利时机发兵三路,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一举平定。无论是平叛中还是平叛后,诸葛亮都一直采用攻心为上的“和抚”政策,凡能争取的都是尽量争取。对南中地区如何治理一直是历代的一个难题。诸葛亮在总结了历代的经验教训以后,主要采取了这样几项方针:一是“即其渠帅而用之”,“不留兵,不运粮”(22)让各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即尽可能取用当地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要他们拥护蜀汉政权,就让担任南中各级政府的官吏,有的还选拨到中央任以要职。这样就在南中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二是改划郡县,将原的四郡划分为七郡,加强了蜀汉政权的中央集权。三是削弱大姓、夷帅,收其俊杰。

一面打击豪强分裂势力,一面将拥护蜀汉政权而享有较高威望的大姓和夷帅吸收到蜀汉中央政府中来,被“七擒七纵”的孟获就曾担任御史中丞,“威慑百僚”,掌管监察大权。四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一方面对选任到南中的官吏精心挑选,一方面,帮助他们开发南中,发展农业、煮盐、采矿。六、“富国安家”的经济思想诸葛亮在治国当中吸收继承了汉初黄老“休养生息”的思想和先秦法家奖励耕战的经济思想,一直主张“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24)“务农殖谷,闭关息民。”(25)他派秦宓、孟光担任大农司,又加设“督农”官吏,还在都江堰设置堰官,派1200名“征丁”专门保护维修都江堰水利设施。通过一系列努力,蜀汉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给蜀地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景象。在劝督农耕的同时,诸葛亮还非常重视发展手工业,增加官府和百姓的收入。丝织、煮盐、治铁,就是蜀汉最主要的三项工业,也是与东吴,曹魏进行贸易的主要物资。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还专设锦官负责组织管理丝织业的发展。他本人也“有桑八百株”,带头栽桑养蚕。东汉末年盐铁渐为富家豪门把持,诸葛亮立蜀不久,即恢复盐铁官卖,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铁中郎将。通过一系列措施蜀汉的煮盐业和治铁铸造业日渐兴盛,诸葛亮的遗作里就留有《作斧教》、《作匕首教》、《作刚铠教》等有关制造兵器的命令。

政治谋略 诸葛亮的治国观点和思想有哪些?

【本策解读】

治国,就是治政理国,循礼遵法;顺天应地,各司其职;治国齐家,富民强国。诸葛亮曰: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正则末正矣。”

本策共计 3个自然段,主要论述治国之政,其内容为:①治国政务,重在务立其本,本正则末正。②君臣举措应天,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③治国之本,就是经常之法度,规矩之要领。

本策主旨说明:一方面,治理国家政务,必先确立根本,掌握关键,只有根本树立了,末梢才能端正。治国之政犹如治家,而治家者务立其本。本正则末正,本歪则末邪。治国之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也。

另一方面,君臣举措行为,务要顺应天理,遵循法度,天地人各就其位,不可违法失常。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

本策经典表述: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正则末正。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 (ruì),铅刀不可以砍伐。

【参考导读】

郑吟梅等 《诸葛亮兵法》曰:“治国篇”论述立国之本。强调君臣之序不能改变,君为天生,为国之主,群臣只能像列宿一样为其台辅,人民则只能像群星一样,接受统治,这种关系绝不能失度。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单位,都应有其经常之法,有其基本的规矩,有其组织领导体系,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失常,就有患害。

严锴等 《诸葛亮兵书》曰:“治国篇”就国家而言,论述所谓 “本”就是清明的政治、严明的法度、完整的礼仪,重视并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百姓自然就能够安居乐业,而民富国强。与此同时, “治国篇”还要求国家的各个部门要各行其职、有序有法。

马黎丽等 《诸葛亮全集》曰:“治国篇”论述治国之本在于遵循法度,天、地、人各有其常法,不可随意违背。


相关参考

论中外历史的思想解放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哪些在中国,20世纪中期前有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

日本继承了中华诸多文化思想,为何偏偏抛却了孝道文化

  说到日本这个国家,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尤其是近代史上的抗日战争,让许多国人至今跟日本耿耿于怀,甚至有人说终身不踏入日本一步,也不去日本旅游消费,其实如果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日本跟中国大有渊源。 

贞观之治思想,贞观之治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政策分别列出四条

贞观之治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政策分别列出四条治国思想:纳谏;吸取秦隋灭亡教训;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与民休息;民主理政,臣下直言。治国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贞观之治:唐贞

浅论吴国名将朱异的作为及其缘由

终知将门豪,射雕常贯双。汉末各势力能站稳脚靠得不只是百姓支持,还要有足够的实力,哪怕到三国时期也一样,那是个将才辈出的年代。本篇来聊聊朱异,字季文。朱异是朱桓之子,就是来自吴郡朱氏的那位吴国名将。本身

浅论吴国名将朱异的作为及其缘由

终知将门豪,射雕常贯双。汉末各势力能站稳脚靠得不只是百姓支持,还要有足够的实力,哪怕到三国时期也一样,那是个将才辈出的年代。本篇来聊聊朱异,字季文。朱异是朱桓之子,就是来自吴郡朱氏的那位吴国名将。本身

#信结天下#————管子诚信治国思想

#信结天下#包括诚信结于内政,诚信结于外交,诚信结于君臣,诚信结于百姓等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最早提出的构建诚信社会的治国理念。信结君主。管子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他强调君主之贵,贵在推诚布信于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ldquo

只可以治理乱世不可治国

许多人把中国两千年来的治国史看成是“内法外儒”,意思是说,口头上都大肆宣扬儒家思想,行动上却实践法家思想,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法家思想,一手抓儒家思想。这个硬道理是后继者从秦始皇的

从南唐李后主书房里的宝贝,看南唐的文化成就

从南唐李后主书房里的宝贝,看南唐的文化成就文/老张在路上在五代十国中的南唐国,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南唐一共有三位皇帝,分别是烈祖、元宗和后主。在这三人中,如果论治国理政的才能,一代不如一代;而如果从艺

从恤刑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浅谈古代君王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恤刑制度”,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制度。恤刑一词,最早出自《尚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惟刑之恤哉!”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为了减免刑罚,而在施刑的时候,要多加体恤的意思。恤刑制度,从建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