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

Posted 人才

篇首语: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

2、庞统是怎么死的?死因和被诸葛亮妒忌有关系?

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


诸葛亮好妒忌不能容人 没器量

朱德自幼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饱读诗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他青少年时师从家乡名士席聘三,学习四书五经、涛词歌赋、春秋左传、二十四史。后来,朱德投身军旅,成为滇军的高级将领。1918年护法战争后,他率部驻防四川泸州时,博览群书,尤其爱看历史书籍。他对三国史怀有浓厚的兴趣,精读了《三国志》,并在书中作了许多批语。从这些批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朱德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伟人的思想基础。

朱德很欣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信念。《魏书・陈恩王植传》说:“昔汉武帝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他读到这―段时,对霍去病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先公后私的胸怀非常赞赏,赞之曰:“军人格言”[1],表示要学习这种精神,“倾心为国志无违”[2],要为国家民族的富强贡献力量。

朱德很注意探讨三国时期战争胜败的原因,对《三国志)中记载的政治军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根本在于“义”和“名”,也就是是否符合民众心愿,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正义,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管有时正义一方的力量弱于非正义―方,但正义―方最终将得到胜利。因此他特别在《三国志》上批道:“成大事者起兵以义”,“师出无名,焉得不大败!”“人思自利来有不解体者。”[3]只要是正义的事业,最终能够成功;那些非正义的,不管当时如何气势汹汹,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在对战争胜败的具体分析中,朱德指出许多战争失败是由于内部不团结,作战不协同造成的。他在读到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各路军阀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讨伐董卓,尚未交战孙坚就与袁术发生内讧,结果首战即告失败一节时,―针见血地评论说:“联军不战,必将内图,内衅一开,立见消亡。”[4]在读到袁术与袁绍兄弟俩都不能合作,互不相让,发生战争,结果是袁术失败、袁绍削弱时,朱德批道:“亲相离何能成事。”[5]咄在分析曹操同袁绍的官渡之战的胜负时,批评袁绍集团内部:“坐失机会,不协力,自亡也。”“不协战,兵多无用,故败。”[6]朱德指出,袁绍之所以败于人力物力都远不如他的曹操,原因之一就是军队内部的不协同、不合作,互相牵制。朱德还指出,当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魏的力量最强大,孙吴和蜀汉理应通力合作,共同对付曹魏,并且吴蜀存在合作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吴蜀却两虎相争,相互削弱。孙吴和蜀汉最后被灭,就是吴蜀纷争、互相削弱的结果。他评论道:“权、备当时人杰也,两相斗意气也,知其不可斗而斗之,逞一时之小忿也。小不忍则乱大谋,曹之灭蜀吴,是吴蜀之自亡也。”[7]朱德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见解非常中肯。

朱德对那些重私利、轻大义者极为鄙视。《魏书・袁绍传》说:“建安五年,太祖(曹操)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以其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朱德读此,禁不住尖锐地批判袁绍:“以家为重,何能保国!”[8]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多个军阀集团。其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为强大,两人都企图一统天下。姑且不论袁绍进攻曹操是否就是“保国”,但袁绍以这种所谓理由而不顾大局的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包括朱德在内的历代人们的鄙视。

朱德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魏书・三少帝纪》记述尚书何晏向魏帝进言:“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何晏的意思是要当帝王的以身作则,为臣属带个好头,否则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朱德对此深表赞同,他批道:“人人皆宜,不必人君。”[9]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做到以身作则。

朱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他鄙视那种心胸狭窄,争个人名利的人。他读到《魏书・武帝纪》中汉献帝封袁绍为太尉,官品在曹操之下,袁绍不接受这一段时,批道:“不屑居人下,又无特长,何能成事?”[10]认为像袁绍这样的人被曹操消灭是必然结果。同样,朱德对蜀汉将领杨仪也很鄙视。诸葛亮北上伐魏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生前将指挥权交给杨仪。杨仪与魏延素有矛盾。杨仪掌权后利用职权杀了魏延并诛其三族。朱德对此感慨地批评:“军人不能与人有私仇。”[11]认为―个身居高位掌握很大权力的人,尤其是握有兵权的军队将领,应有心胸度量,能容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绝对不能公报私仇。

朱德在评读《三国志》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更是如此。例如,他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他认为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项事业的兴衰不和人才的优劣以及是否正确使用人才联系在―起。他在读到《三国志》中有关这类问题时,从这个角度对历史人物作了不少精辟评论。

诸葛亮,历来被作为智慧和做人的典范,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对他十分崇敬,尤其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视为楷模。朱德对他也很崇敬,并赞赏其功绩和才华,但对其用人政策表示遗憾。朱德读《蜀书・马良传》后,对诸葛亮不听劝告,破格重用言过其实的马谡,结果造成一出祁山战役失败很不以为然,批评孔明“溺爱不明,慎者不免”,并尖锐地指出:“武侯之帅才有限。”[12]

他在读完了《蜀书》中的《刘封传》、《廖立传》、《彭兼传》、《李严传》后,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很有才干之人,是蜀汉政权的功臣,如果使用得当,定会有很多贡献的。朱德对诸葛亮未能恰当地使用他们深感痛惜。他在这几个传记上批了“所以败也,不容将何能克敌?亮、备之不成事也在此”;“亮忌才”[13]等语。朱德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角度,从蜀汉事业的大局出发,认为诸葛亮应该重用这些人才。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因此诸葛亮的人才政策不太成功,而诸葛亮的才干和度量则自然有限。朱德的这些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在东汉末年,袁绍集团兵多将广,人才济济,占据着很大的地盘,是当时势力最强的军阀。但朱德认为袁绍集团徒有虚名,不过是个纸老虎,因为其“谋士贪财,主将无谋,败必矣。”[14]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集团,朱德认为是必然结局;他分析说,袁绍“无能之将兵,‘降器械而为雄,终不可恃。”[15]他对袁绍心胸狭窄、猜忌下属、不听正确意见特别厌恶。在《魏书・袁绍传》上精辟地写道:“人才如此之多,而卒至于灭亡者,有才而不能用也。”[16]

对于曹操,朱德没有受传统的“奸雄”之类负面观点影响,很欣赏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他能使用有才之人,认为曹操“唯才是举”政策,是曹魏之所以“成事”,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但是朱德很不满意曹操用人只重才干不重品德的作法。他写道:曹操“尚才不尚德,功成而民无生气矣。”“尚才不尚德,乱平而人心丧尽。”“功则有之,德则未也。”[17]这些评论就是现在看来都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也是很有道理的。

综观朱德读《三国志》的批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观察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可以了解他的志向、情操和道德观,可以知晓他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可以认为,朱德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成为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既是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庞统是怎么死的?死因和被诸葛亮妒忌有关系?

三国的庞统是怎么死的?庞统的死因和被诸葛亮妒忌有关系?又有人说,庞统是故意死在益州的?庞统当然不是故意死在益州的,历史上庞统为施展自己的才华,先去投奔了孙吴,因貌丑恃才而骄不被接纳,才投奔刘备,最初也不受重视,后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此正是他大展所学一施胸中抱负的大好时机,所以他不可能为了区区一取益州的借口拿自己的命做交换,什么借口不容易找啊?是吧。 所以他的死是意外,是刘备的一大损失。

庞统简介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怜这个有“安天下”大才的聪明人,死的太早了。算算,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就出现了三次,能让人记得的也就是连环记了。

庞统和诸葛亮

庞统要与诸葛亮一决高低。所以,庞统跟随刘备去了西川。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立功把诸葛亮比下去(引《三国演义》: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就是这句话害了他自己的性命。

其实从庞统笑诸葛亮来吊孝是为了欺负江东无人起,就注定了他以后的结局。虽然之后庞统来到刘备帐下,但是他的到来使诸葛亮的独必须分出一半。如果真的这样一直延续下去,那么,诸葛亮的命运就不知会怎么样了。不过,诸葛亮占有一个先到一步的优势,所以,取西川的功劳就给士元吧。

真的给庞统了吗?未必。庞统为立功以确立自己的位置,就难免会急功近利,这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中,故儿特意写信给刘备,阻止其出兵,使得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殊不知,孔明阻的不是主公进西川,而是你自己进西川从而分走的那杯羹啊。

于是,在落凤坡旁,庞统死于张任的箭下。孔明依然痛哭,可这哭是真的么?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庞统啥活没干就死了,就只有孔明上场了,定计捉张任!由此,孔明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再无人可动摇。

相关参考

东北话中形容人虎和彪分别什么含义区别是什么

虎:傻、缺心眼、没教养。彪:形容做的事还是要稍微有点厉害、有点出乎常理的。在东北,彪有时候显得责备意味有点强了,熟人之间调侃一下还好,但不太熟的时候这么讲,多少带着点攻击性和贬义,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可爱

周瑜一直支持孙权抗曹

历史上雄姿英发、功勋卓著的周瑜,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成了器量狭窄、专与诸葛亮作对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的因素。从文艺创作上讲,贬

第六十章 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

过分自尊不大容人城府很深

核心提示:萧克评价:“林彪还在革命阵营时,我认为他政治上开朗,有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感到他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自尊,二是不大容人,性格上偏于沉默寡言,城府很深。”林彪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李贺是唐朝宗室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李贺在长安当过三年奉礼郎的小官,后辞官回乡。由于身体不好,27岁就病逝了。

容人乃大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  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他同学的书桌,放置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孔窗

三国演义第一悲剧人物“魏延”,保过三人,却没一个信任他

魏延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空有一身好武艺,一生颠沛游离,保了三个主人,没有一个信任他。刘备对魏延稍好些,又碰上个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诸葛亮,压制了他一辈子,有功不奖,出好主意也

为何没人娶出宫宫女

清朝皇帝普遍都算好皇帝,并没有广纳后宫佳丽,但是一些宫女进了皇宫,除非偶尔机会被皇帝看上、宠幸,其余的下场都不好。八旗子弟的适龄女子都要进宫参加选秀,不能自行婚配。这些在家的掌上明珠到了年龄就要去选秀

关羽兵败荆州,诸葛亮为何没做出及时应对,三个原因道明真相

《隆中对》中有这样的记载: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从这一段

秦始皇的容人之道

    残暴却讲道理>  >  太后赵姬与缪毒终日厮混,结果接连为嬴政生了两个异父小弟弟,并打算待嬴政死后,用俩人所生的儿子即位为秦王。在调查够毒的种种不法行径时,毒先发制人,企图用武力夺取政权。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