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为什么要联手杀关羽

Posted 宏图

篇首语:过去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有辉煌的一天,相信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孙权为什么要联手杀关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曹操孙权为什么要联手杀关羽

2、三国历史上孙权杀关羽后为何要向曹操称臣

曹操孙权为什么要联手杀关羽

在大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老冤家打打杀杀了数十年,也难分伯仲。虽互为劲敌,但为及早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战略联手已成互利双赢的必然选择。在这其中,最富戏剧性的联合莫过于孙权与曹刘的战略结盟了。话说,起先的孙刘联合是其必然结果,而非偶然为之。当时的战势是,大败袁绍之兵的曹操实力大涨,进取辽东、北征乌桓并一统了北方。中国六大地区中的大部分领土被曹操所控制,“统一江南”也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是收复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深谋远虑的孙权,此时再也坐不住了,在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如何独善其身成了每次与谋士共商大计的核心议题。而就在此时,被曹操“五千铁骑”败退的刘备残众逃到了江夏,在江东谋臣鲁肃的撮合下,孙刘为了自保暂时结成了联盟,并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打败了锐不可当的曹操。善抓时机的刘备果断出击,在曹军北撤之际,迅速占领荆州及江南四郡。这接踵而来的好事已让刘备喜不自禁。不久,与刘璋分崩离析的刘备,一举攻下成都,并最终建立了霸业。

这每一步棋子,都与诸葛亮隆中对所言相合,可以说刘备在依诸葛亮所想按部就班的行事。由此可见,若不出意外,刘备“兴复汉室”的宏图大业便可指日可待了。就在刘备拿下西川汉中等领土,与镇守荆州的关羽遥相呼应之时,这时的战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刘备与孙权的联盟因众多原因而告终。而此时,曹操与孙权因刘备实力的强劲而变得愈发不踏实。因为,他们明白,刘备所取的西川、汉中和荆州,就好似一柄利剑,西川、汉中是剑柄,荆州(位于长江上游)则是剑锋,北指曹操,东向孙权,长驱直入,易如反掌。倘若,刘备发飙了,令关羽领荆州水军直下江南,则对东吴不利;若刘备令关羽进攻魏国重镇襄阳,并合围樊城,一旦樊城失守,则关羽便可攻占许昌,到那时,曹操也只有向刘备俯首称臣的份儿了。

所以,无论是曹操也好,孙权也罢,绝不会任由刘备“妄为”的,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孙曹联盟,围攻关羽,从而使荆州易主,只有这样,曹操和孙权才能摆脱危机。此时沉浸在无尽幻想中的刘备,全然没有预料到危险的临近。于是,“联吴抗刘”就成了曹操自认为此生最正确的决定。这也直接形成了关羽以一人之力而独战曹操与孙权两强阵营的凶险局面。就这样,一代英杰关羽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败走麦城,尔后被东吴大将伏击,英勇就义。

这就是促使曹操与孙权联手合围关羽的一大原因,这一切都因为刘备依诸葛亮“隆中对”的构想行事实在是太可怕了,可怕到曹操与孙权双方都受到亡国的危险。然而,这一切都会随着关羽的死而化为乌有,刘备也只能被迫蜗居在益州一隅,这才正是曹操与孙权所愿意看到的结果。战势的变化,直接决定着联合的对象,在这其中,您可能是受益者,有可能是失利者,我们唯有审时度势的理性看待变化,才可以趋利避害,独善其身,并最终使自己身处不败之地。

三国历史上孙权杀关羽后为何要向曹操称臣

导读: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时代,不但终其一生未失江东寸土,而且使基业不断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业之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对其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

在陈寿看来,孙权和勾践都是能够“屈身忍辱,任才尚计”的英雄豪杰。正是由于勾践和孙权都曾忍辱负重,都能知人善任,都有杀害功臣之举,都在战略上使用过“美人计”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史学界几乎一致支持陈寿的看法,认为将孙权比作勾践再恰当不过。然而,如果将此二人放回各自的历史环境中,对他们的行为做一下客观的比较,就会发现孙权在“屈身忍辱”和“任才尚计”方面和勾践有着本质区别,可谓小同而大异。

越王勾践是中国古代“屈身忍辱”的典型代表。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师于夫椒,接着围困勾践及余部五千人于会稽山上。勾践走投无路,派大夫文种求和于吴:“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又曰:“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也就是说,如果吴王夫差乐意,越国举国女子都可以按“门当户对”的原则去侍候吴国的男人。这样,“屈身忍辱”的并非勾践一人,越国所有君臣都将蒙受奇耻大辱!吴王夫差听信谀臣太宰捍鹩η蠛秃螅勾践果真偕妻子及范蠡等大臣三百人入吴为奴。勾践不仅亲自为夫差驾车养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主动尝其粪便以诊病情。

说孙权“屈身忍辱”,无非是因为他曾先后屈身事曹操和曹丕。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为了避免将来因夺取荆州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订盟修好之意)”。不过,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孙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不受曹操节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后,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加屈降于曹操。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孙权马上遣使奉贡,以表臣礼。黄初二年,孙权又遣使称臣,并送还于禁等曹魏降将。但曹丕并不满意这种有名无实的藩属关系,遂向孙权征质子,即要求孙权以送儿子做人质的方式来表达对魏国的忠心。孙权既不愿送儿子为人质,又不愿陷入西、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只好使了个“拖”字诀。黄初三年,曹丕终于对孙权和稀泥的做法忍无可忍,遂遣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此时吴将陆逊已经大破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解除了西线的威胁。于是孙权立即拔刀相向,魏吴臣属关系从此破裂。

孙权比与勾践,看起来好像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其实不然。曹操打的是“天子”旗号,魏国又是代汉的正统。因此,孙权称臣于曹魏,犹如地方称臣于中央,算不得什么耻辱。只是对于孙权这样一位欲夺天下的英雄来说,臣服于他所谓的“汉贼”,确实有损颜面。

“任才”不仅要重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善待人才。勾践虽然能在难时重用人才,却不能在易时善待人才。若无文种和范蠡的精心辅佐,勾践基本没有灭吴称霸的机会和可能,但功成名就后的勾践不但没有让这两位盖世功臣分享成功的喜悦,反而逼得他们或死或逃。勾践灭吴后,范蠡自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及时辞别勾践,变易姓名,乘舟浮海逃到齐国。文种接到范蠡劝其速逃保命的书信后称病不朝,没来得及逃走就被勾践赐剑自杀。

相关参考

孙权杀关羽后为何要向曹操称臣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

三国历史上孙权杀关羽后为何要向曹操称臣

导读: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

曹操为何要盛葬关羽的头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曾誓同生死。现在

孙权杀关羽后,为什么力劝曹操称帝?

孙权杀关羽后,为什么力劝曹操称帝?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末,孙权在擒杀关羽、并夺得荆州市以后,孙刘同盟此后荡然无存。为了防止四面楚歌,孙权迫不得已向曹操套近乎,他遣使入贡,不但向曹操称

孙权杀关羽后,为何力劝曹操称帝?曹操为何又不上套?

孙权杀关羽后,为何力劝曹操称帝?曹操为何又不上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东汉末年,孙权在擒杀关羽、并夺取荆州之后,孙刘联盟从此不复存在。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孙权不得不向曹操示好,他遣使入贡,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孙权杀关羽在历史上关于关羽最后被孙权杀死,这是引起诸多的人士所争议的。有人认为孙权杀死关羽这是不对的做法,不过这些事谁有说的清呢。孙权像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杀人对于孙权这样的人来说,真的是不值一提。

当年东吴已夺得荆州,关羽也被生擒,为什么孙权还是要杀关羽呢?

当年东吴已夺得荆州,关羽也被生擒,为什么孙权还是要杀关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当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襄樊。他利用天时地利,引汉水淹曹魏七军,于阵前斩杀庞德,逼得于

孙权杀关羽时,为什么没有人求情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和曹操死磕,没想到,战事打了几个月后,孙权趁机偷袭荆州,很快,关羽孤军奋战,腹背受敌,败走

为何孙权突然变脸怼死了关羽 说好的联合抗曹

公元219年,曹操和刘备在汉中的争夺战进入了白热化,驻守荆州的关羽为策应刘备,突然发兵攻打襄樊,打的曹军节节败退。可就在关羽高歌猛进的时候,盟友东吴却派兵趁虚而入,夺了荆州,杀了关羽,双方由盟友变成了仇敌...

关羽被杀之后,为何吕蒙和曹操都离奇死亡

公元220年,关羽由于“大意失荆州”,被东吴的雄师打败,关羽败走麦城时中匿伏被擒,其头颅被邀功的部将砍下来,后来孙权害怕蜀国盛怒,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也不敢怠慢,饬令在洛阳厚葬了关羽头颅。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