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车”

Posted 武器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霹雳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霹雳车”

2、三国历史 “霹雳车”

“霹雳车”

官渡之战是有名的经典战役之一,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标志之战,说它经典主要体现在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上,这是普遍的说法,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有待商榷,曹操取胜不在人力,而在于革新武器,在于科技。

《三国演义》上说,袁绍发兵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三国志》则说,是时袁绍既并公孙,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

《三国演义》说,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三国志》则明确记载,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一万都不到的兵力还20%――30%伤兵,这仗怎么打?即使袁绍的兵站着不动任凭曹军砍瓜切菜,恐怕也不可能,然而曹军最终竟然获得了全胜。

裴松之注《三国志》援引《世语》的记载说: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曹操离开京城(刺杀董卓未遂)逃回老家起兵的时候就有五千人,后来破黄巾俘获青州兵,兼并了吕布、张邈、张绣等,其兵将不在少数。《三国志》说,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即使三十万只留下一些精壮,其数也相当可观。

裴松之在考证“官渡之战”时对陈寿的原文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曹操初起兵时就有五千人,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以后吞并不可胜数,虽然征战有所损伤,也不至于如此之少。况且僵持相守不同于摧锋决战,袁绍军十余万,东西接营数十里,曹魏军能分营与之对垒,此兵不得甚少。第二,如果袁绍军十倍于曹操,按理会将敌人围的水泄不通,而曹操能派徐晃截击袁绍的运粮车,曹操又亲自带兵攻打乌巢淳于琼,往来自如并没有遇到袁绍的援军,袁绍的兵力连小规模战争都不能顾及,这说明袁绍对曹操心有而力不足,曹军兵力当不在少数。第三,诸书皆云,曹军坑杀袁绍军七万或八万人,可八万人四散奔逃绝非八千人所能抓获或制驭的,如果八万人都引颈就戮,也不是八千人所能实现的。

除裴松之三点质疑之外,不敢枉言还想再加一点,官渡对峙的时候,曹操还能分出臧霸攻破青州,于禁屯兵河上,曹操又在官渡对峙的间隙亲自率兵东征刘备降服关羽,打败昌g,如果真像《三国志》说的,曹操“兵不满万”的话,仅征刘备恐怕都难以取胜,这又作何解释?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史学家,晋承魏而占有天下,所以将魏作为正统,而蜀汉与东吴则为藩镇,编辑《三国志》的时候陈寿也是参考了许多书籍传说,其中就有“兵不满万”的说法。史书也要为政治服务,也难免存有瑕疵。

从战争的实情分析,我觉得,曹操的制胜法宝主要在于他研发的新式武器――发石车。其实发石车古已有之,说它新恐怕也不准确,但鲜见记载,曹操对这种新式武器加以改进(演义里改进者为刘晔,无考),然后大规模的布置在阵地上突然发起攻击,效果果然可观,《三国志》说:“击绍楼,皆破”。在刀枪剑戟的肉搏时代,“发石车”无异于高尖端武器,比起常规武器来说,它的威力足以摧枯拉朽,使敌人闻风丧胆无处躲藏,诸葛亮的连弩都无法与之媲美,所以袁绍军称之为“霹雳车”。

官渡之战曹操在兵力上不如袁绍,而在武器上远胜于袁绍,这就像一人持枪一人手无寸铁一样,无论你肌肉多么发达,也不论你武功盖世,结局一目了然。最后借用裴松之对官渡之战的一句评语: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

三国历史 “霹雳车”

官渡之战是有名的经典战役之一,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标志之战,说它经典主要体现在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上,这是普遍的说法,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有待商榷,曹操取胜不在人力,而在于革新武器,在于科技。

《三国演义》上说,袁绍发兵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三国志》则说,是时袁绍既并公孙,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

《三国演义》说,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三国志》则明确记载,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一万都不到的兵力还20%――30%伤兵,这仗怎么打?即使袁绍的兵站着不动任凭曹军砍瓜切菜,恐怕也不可能,然而曹军最终竟然获得了全胜。

裴松之注《三国志》援引《世语》的记载说: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曹操离开京城(刺杀董卓未遂)逃回老家起兵的时候就有五千人,后来破黄巾俘获青州兵,兼并了吕布、张邈、张绣等,其兵将不在少数。《三国志》说,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即使三十万只留下一些精壮,其数也相当可观。

裴松之在考证“官渡之战”时对陈寿的原文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曹操初起兵时就有五千人,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以后吞并不可胜数,虽然征战有所损伤,也不至于如此之少。况且僵持相守不同于摧锋决战,袁绍军十余万,东西接营数十里,曹魏军能分营与之对垒,此兵不得甚少。第二,如果袁绍军十倍于曹操,按理会将敌人围的水泄不通,而曹操能派徐晃截击袁绍的运粮车,曹操又亲自带兵攻打乌巢淳于琼,往来自如并没有遇到袁绍的援军,袁绍的兵力连小规模战争都不能顾及,这说明袁绍对曹操心有而力不足,曹军兵力当不在少数。第三,诸书皆云,曹军坑杀袁绍军七万或八万人,可八万人四散奔逃绝非八千人所能抓获或制驭的,如果八万人都引颈就戮,也不是八千人所能实现的。

除裴松之三点质疑之外,不敢枉言还想再加一点,官渡对峙的时候,曹操还能分出臧霸攻破青州,于禁屯兵河上,曹操又在官渡对峙的间隙亲自率兵东征刘备降服关羽,打败昌g,如果真像《三国志》说的,曹操“兵不满万”的话,仅征刘备恐怕都难以取胜,这又作何解释?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史学家,晋承魏而占有天下,所以将魏作为正统,而蜀汉与东吴则为藩镇,编辑《三国志》的时候陈寿也是参考了许多书籍传说,其中就有“兵不满万”的说法。史书也要为政治服务,也难免存有瑕疵。

从战争的实情分析,我觉得,曹操的制胜法宝主要在于他研发的新式武器――发石车。其实发石车古已有之,说它新恐怕也不准确,但鲜见记载,曹操对这种新式武器加以改进(演义里改进者为刘晔,无考),然后大规模的布置在阵地上突然发起攻击,效果果然可观,《三国志》说:“击绍楼,皆破”。在刀枪剑戟的肉搏时代,“发石车”无异于高尖端武器,比起常规武器来说,它的威力足以摧枯拉朽,使敌人闻风丧胆无处躲藏,诸葛亮的连弩都无法与之媲美,所以袁绍军称之为“霹雳车”。

官渡之战曹操在兵力上不如袁绍,而在武器上远胜于袁绍,这就像一人持枪一人手无寸铁一样,无论你肌肉多么发达,也不论你武功盖世,结局一目了然。最后借用裴松之对官渡之战的一句评语: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