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
Posted 大臣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单单看他死后,曹操的痛哭流涕就知道他对曹魏集团的重要性了;赤壁战败,曹操更是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下属。那么,如果郭嘉去世不那么早,曹操在临终前会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对郭嘉托孤吗?
首先我们看看“托孤”于郭嘉之说的由来,无非是曹操的一句“欲以后事属之”,这在三国志中出现过两次,一是三国志郭嘉传: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二是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太祖与荀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有人见到“欲以后事属之”就联想到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说这是死后要将政权委托给郭嘉管理的意思。
岂不知古文中“后事”意义之广,委托朋友在自己死后教育子女,照顾家人,也可称之为“托后事”,甚至解释成仅仅委托朋友帮助治理丧事也行得通(古人对治丧看得很重要)。如三国志方技传中:(锺繇)与人书曰:“吾与公达曾共使p建平相,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锺君。’”可见托后事绝非当权者的专利,此处就是托朋友照顾家人。而将曹操要将政权托付之说,联系当时的情况却甚为不妥。看看曹操说这两次话的时间,第一次在郭嘉的葬礼上对荀攸等人当众说的,这时曹操既不是魏王,也不是魏公,甚至连丞相也不是;第二次在给荀的信中,荀还活着,说明至少曹操还没当魏公。曹操没当魏公,则魏国政权在名义上还不存在。曹操那时口口声声以汉臣自居,称握权只是为了自保,又如何能信誓旦旦的在公众场合宣扬死后要将政权像个人财产一样托给某人代为管理呢,这不是自己扇自己嘴巴吗?曹操的话本来就意义含糊,以此推定为托孤的依据,证据不足。
再者,我们看看曹操死时有无“托孤”的必要。所谓“孤”在这里指得是幼年丧父者,如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年十五,母使行学。而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时刘禅才十七岁,所以称之为“托孤”。之后吴魏两国多次效仿,曹丕托曹睿时,曹睿不足二十;曹睿托曹芳,曹芳更是不足十岁;孙权虽不放心诸葛恪,但以“太子少”(不足二十),仍托孤于他。由此可见,其一,“托孤”主要原因是因为嗣子年幼,才让亲信大臣代为管理朝政,等嗣子成年后再还政于他,否则那不就是将政权拱手让与他人,托孤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其二,君主死前又不是只接见一次大臣,为何只有托孤之事史载详细?因为托孤是个重要的仪式,是君主的一种正式授权形式,之后肯定要传于四方,载于史册的。而受托孤者常常引用此事来摆谱,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司马懿给曹爽的书信,一句先帝之托让当权者也无可奈何。托孤者权高欺主的事也比比皆是,可见托孤实在风险不小。
我们回到曹操的具体情况,曹操死时曹丕三十四岁,已过而立之年,又很有才华,不是什么天生痴呆,没必要再找个顾命大臣,分其权吧。鉴于东汉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曹操自作丞相起就忙着巩固中央集权,先是罢了三公官职,后来干脆连尚书令都不要了,一切权利抓在自己手中。荀,"吾之子房也",何尝不是亲近重臣,刚有与曹操政见不合的迹象就被调离重职,留于军中加以监视,可见曹操对有势力的大臣是心怀恐惧的。还有毛d、崔淡、程昱等性格刚直,敢于和曹操唱反调的,也弄得先后下台。曹操死前,起码本族的老臣曹仁、曹洪尚在,却未见有过召见的记载,曹操把一切权利都留给了儿子。事实上,魏文帝时期,皇帝政由己出,有时甚至到了独断的地步,连曹洪这样的老臣都找个茬就废,还有哪个大臣有本事和曹丕较劲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人物 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相比较,谁会更厉害一些?
在三国时期的曹操手下,有非常著名的谋士智囊团,其中有两个很厉害的人物,郭嘉和荀彧,表现得也是十分出色。在后人眼里,同一领域水平相当的人总是会被拿出来比一比的,这两位也不例外。那么,如果荀彧和郭嘉相比,哪一位谋士要更厉害,更胜一筹呢?
在曹操的帐下由于多的能人善世,谋人更是不计其数。而在众多的谋士中有两位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两位便是荀彧和郭嘉。那这两个当世奇才又孰高孰低呢?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首席谋臣。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从而可见在曹操的前期涿鹿群雄的时期,荀彧是担当者曹操军团整体思路的作用,就像诸葛亮的对于刘备三分天下的蓝图一样,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带兵出谋划策方面有能够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在人才觐见方面又推举出这么多当世奇才,可以说其是曹操军团的“诸葛亮”。
再看看郭嘉,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郭嘉对于曹操而言亦师亦友,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
在严于治军的曹营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郭嘉具有其独特的思考点就是人性,每次与人交战时,其大多会从对手的性格上进行分析,再决定对策,正所谓知己知彼。例如,他说孙策豪爽,能让人效死力,可是轻率而疏于防备,将会被暗杀,于是最后真被仇敌派刺客暗杀;他说曹操跟袁绍争地盘时,刘备也会来捣乱,于是曹操也先打得刘备丢下老婆和兄弟,自己溜走。他也说过,刘备此人不除,会成大患,结果曹操没斩草除根,刘备西南称雄。
而其最著名的当属于十胜十败只之说,当时袁绍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曹操不敢与之为敌,其谋士荀彧说出了曹操的四胜。然而,老辣的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可见郭嘉的策略分析方面是远远高于荀彧的,可以说郭嘉是一个具有鬼才的军事谋略与策划师,所以说在出谋划策方面郭嘉是远远高于荀彧的,而荀彧也承认过说郭嘉的才能在自己的十倍之上,当然这是其自谦的说法,过于夸张。而在整体的布局以及政策方面荀彧的才能也是略胜于郭嘉的,所以说二人各有千秋。
相关参考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曹操手下更是文臣如云,武将如雨,这也是他为什么能雄霸北方的原因,而在他的营帐中,有一个人即使身在众多英才中,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芒,那就是郭嘉。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史书上称他才策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郭嘉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在建安十二年,曹操重要的谋士郭嘉逝世,恰巧诸葛亮也来到了刘备的身边,刘备这一波可以说是赚到了。有些人就会觉得,刘备走上成功之路跟郭嘉逝世没什么关系。那我们
三国人物中,以智谋出名的人,广为人知的是诸葛亮,事实上,当时有个人比诸葛亮更厉害,这个人叫郭嘉,他是曹操最得力也是最钟爱的谋士,如果没有他,曹操可能就无法成就如此之高的功名。最开始,郭嘉也和诸葛亮一样
关羽跟曹操看《新三国》时候就很喜欢姜文饰演的曹操,可以这样说要不是新三国里面有这个曹操的话我很可能不会坚持把新三国看完。刚看了《关云长》这部电影很喜欢更是对姜文饰演的曹操喜欢的不得了,同时也忽然想到要
三国时期名将云集,智者荟萃,如果他们之中那一些人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三国又会是什么结局呢?1、典韦(?-197年):曹操早期的猛将之一,有“一吕二赵三典韦”的美誉,可惜在随曹操征讨张绣时,因曹操色心大发导致了张...
三国时期名将云集,智者荟萃,如果他们之中那一些人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三国又会是什么结局呢?1、典韦(?-197年):曹操早期的猛将之一,有“一吕二赵三典韦”的美誉,可惜在随曹操征讨张绣时,因曹操色心大发导致了张...
就算是对历史不熟悉的人,恐怕都不会不知道三国的故事,说起三国时期,可是一个真正的乱世,在那个时代,天下已经大乱,各路诸侯趁势而起,这其中有袁绍这等名门之后,有刘表这类朝廷命官,也不乏刘备这种从一介布衣
还不知道:如果曹操接受华佗的开颅手术会怎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张仲景、董奉、华佗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其中华佗是世人较熟知的,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
此人是曹操的剋星,若非英年早逝,恐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成功了
在三國歷史上,諸侯爭霸的話題永遠是大家最感興趣的點。俗話說得好,亂世出人才,而三國亂世也同樣孕育出了一大批能夠影響天下大勢的名人。但無論是謀臣還是武將,他們自身並不擁有強大的底蘊和號召力,如果沒能遇到
郭嘉是一个东汉人,他是一个谋士,原本他是在袁绍手下工作,后来转去投靠曹操。在历史上郭嘉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他在追随袁绍的时候发现袁绍难成大业,所以才转去投靠曹操。郭嘉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曹操对其极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