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对君臣是最佳拍档 竟不是刘备诸葛亮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哪对君臣是最佳拍档 竟不是刘备诸葛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哪对君臣是最佳拍档 竟不是刘备诸葛亮

2、三国历史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很好

哪对君臣是最佳拍档 竟不是刘备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典范,并非刘备与诸葛亮这对黄金搭档,尽管二人有如鱼得水的美誉。

刘备对诸葛亮,并不完全掏心掏肺,“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词极有可能是杀心已起的政治试探;诸葛亮盖世才华真正的施展,要等刘备白帝城翘辫子之后。

要论皇帝对丞相的绝对信任,丞相对皇帝的尽忠尽责,恐怕只有前秦宣昭帝苻坚和丞相王猛这对君臣可以让人不留遗憾。

苻坚与王猛君臣初相逢之时,双方尤其是苻坚对王猛便一见倾心,“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此时苻坚正面临生死危机,皇帝苻生对其颇为猜忌,必欲除之而后快。公元357年,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顺利干掉苻生,转危为安,登上帝位。

苻坚得道,王猛自然一路升天,甚至一年之内连续破格提拔五次。但君臣的相处无间并不在此,而在苻坚对王猛的绝对信任、放手使用。

王猛是汉人,前秦是氐族政权。王猛地位的凸显,自然引起既得利益者皇亲国戚们的眼红,“宗亲勋旧多疾之”。氐族豪门樊世甚至当众讥讽王猛是来摘桃子的,“吾辈耕之,君食之邪”。

苻坚听说后,立马下达最高指示,“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不久,苻坚便找机会将樊世这只猴子“斩之”给鸡看。从此,朝堂上下再没人敢对王猛指指点点,“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有苻坚的支持和信任,王猛得以大施拳脚,迅速帮前秦政权完成了汉化进程。十年之间,先是收服周边的匈奴、乌桓、鲜卑拓跋氏等大小部落,稳住西北;继而攻灭北方最大的劲敌――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进而威服前凉与代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前秦已有其七。面对王猛的倾心相报,苻坚已经不屑于用刘备诸葛亮来比拟二人关系,而是更提升了一个档次,上升到周文王与姜太公层面,“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

前秦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六月,王猛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苻坚亲自向上天祷告,“亲为之祈南、北郊及宗庙、社稷”,希望能继续这份君臣情谊。王猛病情稍有好转,苻坚就下令大赦天下,为之祈福。

虽然健康有所恢复,但毕竟是回光返照,王猛终究驾鹤西游。从王猛病逝,到入殓下葬,苻坚三次前去哀悼,“三临哭”。

对于这份君臣之情,王猛和苻坚都很看重。王猛认为苻坚对其的知遇之恩,“开辟以来,未之有也”,自从盘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份福气,竟让我王猛给赶上了。

而苻坚,在王猛去世之后,才真正懂得当皇帝是一件多么苦的差事,再没有王猛帮其打理一切,所有事务都得亲自处理,“往得丞相,常谓帝王易为。自丞相违世,鬓发中白,每一念之,不觉酸恸”。劳神案牍之间,更加怀念王猛。

君臣关系,尤其是皇帝与丞相的关系,最为微妙,最不易平衡把握。皇帝对丞相的屠戮,史不绝书,以至公孙贺在接受汉武帝的丞相任命时,竟吓得痛哭流涕、伏地不起。果不其然,后来他确实因为巫蛊之祸被武帝剁掉。相比之下,苻坚与王猛的善始善终极其难得。

皇帝与丞相关系的主要责任,是在皇帝一方。不以一人治天下,对丞相放心放权,划分好二人的权力边界,是处理好皇帝丞相关系的核心要素。

将不该管、也不会管、更管不好的政务,放心的交给丞相去打理,自己集中精力去踱方步、谋大局,这才是当皇帝的应有之义。

如此,则社稷幸甚,皇帝亦幸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历史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很好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据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

第一、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

第二、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相关参考

刘备心中最佳托孤大臣是谁?法正竟排第一

...败,退守永安,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说到刘备托孤,其实在刘备的心目中诸葛亮并非最佳的人选,然后世事难料,...

刘备心中最佳托孤大臣是谁?法正竟排第一

...败,退守永安,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说到刘备托孤,其实在刘备的心目中诸葛亮并非最佳的人选,然后世事难料,...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很好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不是诸葛亮

当年,刘备得到孔明之后,曾说过他得到孔明是“如鱼得水”,这样的君臣关系,w煞了后世百代。三顾茅庐的传奇,世人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但是,如果以为诸葛亮是刘备寻访贤才的过程中,最为辛苦的一个,那你就错了。另

刘备一生追得最辛苦的人其实不是诸葛亮

当年,刘备得到孔明之后,曾说过他得到孔明是“如鱼得水”,这样的君臣关系,w煞了后世百代。三顾茅庐的传奇,世人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但是,如果以为诸葛亮是刘备寻访贤才的过程中,最为辛苦的一个,那你就错了。另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 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究竟如何

刘备于207年“三顾茅庐”,请出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为其效力。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人自然认为此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

当刘备面称其天资仁敏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

竟不是为关羽报仇? 刘备誓死攻打东吴

公元221年,已经晋升为皇帝的刘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起初蜀汉军进展非常顺利。但是在夷陵之战中,东吴军以逸待劳大败刘备,蜀汉军队溃不成军几乎全歼。此战不经使蜀汉政权夺取荆州再无可能,并且是蜀汉国力大大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