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重大分歧是什么

Posted 分歧

篇首语: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重大分歧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重大分歧是什么

2、弘时身为雍正长子没有继位真实原因是什么

三国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重大分歧是什么

刘备得到了诸葛亮,说自己好像是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从此对他是言听计从,那关系也是一天比一天情深。相比之下,连关羽、张飞这些老兄弟好像都不如两人亲密。尤其是曹丕称帝以后,蜀地人认为汉献帝已死,众部下劝刘备当皇帝,刘备不许,可是诸葛亮说了一番话,刘备就同意了。还说诸葛亮能“辅佐我克服缺点,协助我布施天子的恩德福泽,以便使汉室的光辉普照天下”。临终,刘备更是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们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从此以后,他们俩就被视为君臣关系的榜样,是和齐桓公与管仲一样古代君臣关系的楷模。然而,他们两个真的是铁板一块,从来就没有分歧吗?应该说,不仅是有,而且还非常重大。这就是对待吴国的问题。

孙权偷袭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当了皇帝以后,要报复关羽被杀的耻辱,于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秋天兴兵,亲率“诸军伐吴”为关羽报仇。刘备被东吴孙权部将陆逊打败,不得已退守永安,一年多后病重死去。出征前,蜀国“群臣多谏,一不从”,那意思是说,臣下很多人都劝谏刘备,不要进行这次战争,但刘备一概不听,坚持伐吴。那么,在这些提反对意见的群臣当中,有没有诸葛亮呢?在《三国志》当中,无论是《先主传》还是《诸葛亮传》,都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这么重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两人难道就没有进行过沟通?即便这是刘备没有经过朝仪就做出的决定,那诸葛亮是赞成还是反对呢?这次东征,诸葛亮没有随军前往。这倒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皇帝“御驾亲征”,留下最为倚重的大臣和太子守国,这也是常理。但既然有多人劝谏,诸葛亮还是应该有个态度的。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当中有一句话,说明诸葛亮是反对这次东征的。彰武二年(公元222),刘备大败而归,撤退后住在白帝城。诸葛亮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说明,不管诸葛亮有没有劝阻刘备东行,他在内心是反对这次东征的,因为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刘备还活着。

尽管诸葛亮反对刘备东征,但最有可能是诸葛亮并没有劝阻刘备。其原因很可能是诸葛亮了解,刘备东征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是不可改变的,又有那么多人劝谏无效,自己还是不说为好。尤其是,作为后方的诸葛亮,要负责前方的物资供应,既然他不能改变刘备,还是不劝,以便让刘备没有后顾之忧放心东行。

但不劝说不等于内心赞同,纵观刘备与诸葛亮在对待东吴问题上,两人始终是有区别的。诸葛亮一生都主张对东吴联合,从来都不主张对东吴用兵,这已经成为诸葛亮观念里的东西,不可改变。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在长坂和他交战,大败,退到夏口。诸葛亮说:“事情已经很紧急了,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刘备同意后,诸葛亮说服了孙权,促成了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诸葛亮坚定不移的联吴政策。只不过,在刘备在世时,蜀汉军国大事最终决定权在刘备手上,诸葛亮只能建议,不能决断而已。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国实际上的当家人,马上就派出使者,与吴国建立亲善友好关系,并建立了两国的同盟。从此后,终其诸葛亮一生,从来都没有对吴国发生过一次战事,哪怕是很小的军事冲突。

而刘备则不同,他对东吴始终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有益于自己则联合,不利则刀兵相见。即便是在联合期间,刘备也始终保留着一份警惕。如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刘备得到益州以后,孙权提出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说等我取得凉州以后,就把荆州还给你,于是,两家大打出手。可是就在这年,曹操夺取了汉中,威胁到蜀国成都的安危,刘备马上把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割让给孙权,又一次实现了孙刘的联合。等到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并没有和孙权通报,自己率先当上了汉中王,这等于是刘备率先打破了这种联盟。这也是导致东吴偷袭荆州,杀死关羽的原因所在。当皇帝后,刘备以报复关羽被杀为名东伐吴国,两家举国为敌,孙权提出和解,被刘备拒绝。失败后的第二年,孙权提出来和解,刘备反而同意了。这和诸葛亮对待东吴的政策有明显的区别。

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有分歧而不为人所觉察呢?这就是一个新兴集团处于上升阶段正常有力量的表现。任何一个团体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但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是不应该表露于外的,尤其是作为封建社会的臣下,更不能表现君臣之间的不一致。诸葛亮是古代的优秀政治家,是封建社会臣子的典范,他非常懂得,自己既然不能阻止刘备东征,就只有全身心的支持。因此,他对于由于法正不在而不能阻止刘备东征的感叹,不会让人感觉这是对刘备的指责,相反,他更像是对于自己不能像法正一样劝谏的一种自责。当然了,人们感觉不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分歧,也与《三国志》等史家的曲意维护有很大的关系。

弘时身为雍正长子没有继位真实原因是什么

关于雍正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没有继承皇位的真实原因,民间一直有很多猜测,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弘时缺乏政治野心,而后更在关键性的“站队”问题上与父亲发生重大分歧,继而招致雍正的厌恶并将他驱逐赐死。也有传闻,性格放任不羁的弘时在聪明才智上输给了一向不受父皇重视的四弟弘历,最终遗憾地与皇位失之交臂。

作为雍正诸子中年长,且是唯一一位在雍正府邸长大成人的皇子,雍正起初丝毫不反感这个儿子,并且还对他寄予厚望,这从雍正为其慎重择师这一点上不难发现。雍正登基后,举家入住紫禁城皇宫,仍许当时已成家立室的弘时同住宫中,共聚天伦,这都说明雍正与弘时的父子之情,在当时并没有破裂。即使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雍正已然察觉弘时不具备君临天下的才华胆识之时,也对其尚存一分栽培的苦心。

真正断送了弘时大好前程的,是他在先帝康熙灵前所说的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论。

雍正五年的一天,在宗祠祭祀之时,弘时忽然以“先帝在天之灵,愿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的说辞,为被雍正囚禁于宗人府的允禩等几位亲王求情,话里话外,直指父亲不顾手足之情,迫害几位皇叔,将令康熙魂魄不安云云。

雍正闻言勃然大怒,随即下诏以“言行放纵不谨”的罪名将弘时革除宗籍,而后赐死。由此可见,正是弘时的这些话令雍正清醒地认识到“才智不足,尚可教诲,然此子心怀异志,侍君不忠,对父不孝,则断不可留”。清朝宫廷记事录《清皇室四谱》中,关于雍正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大致是形容其年少放纵,言行不谨而被雍正厌恶,最终遭到革除宗籍赐死的下场。

长期以来,清宫秘档中这段显然过于潦草的记载令人不禁生出许多疑惑,其核心疑点当然是,弘时究竟因何大过遭到父亲如此残忍决绝的制裁呢?须知雍正帝原本就子嗣凋零,后继可堪重用者寥寥无几,杀子已属有违常理,更何况是赐死成年皇子这样的大事,何以记录在册的只有这一小段简单隐晦的词句?对此,必须在《爱新觉罗宗谱》中寻找蛛丝马迹。

依照常理而论,弘时为诸子之长,在关乎继位的大事上历来讲究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清朝宗室,弘时理应被雍正帝选为下一代接班人。然而雍正却偏偏不喜欢天性放任不羁的弘时,有意将皇位传给康熙在世时颇为喜爱的皇四子弘历,这对弘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在雍正两度派年幼的弘历至景陵祭奠康熙之后,弘时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此时,弘时深知自己继位的希望已全然破灭,加上母亲李氏日渐年老失宠,其优势更是丧失殆尽。在强烈的怨愤心理催动下,他竟然日渐倒向了雍正的政敌允禩的阵营,这种公然与皇权相抗衡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雍正,终于在雍正五年,先帝灵前的一次谈话后宣告父子关系决裂。随即,雍正下诏,将弘时削籍赶出宫,发往宗人府去做允禩之子。不久,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子就被他的父亲亲手送上了不归路。

相关参考

刘备伐吴名为关羽报仇 实是吓唬孙权

导读:刘备伐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备伐吴,在三国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战役。蜀汉精兵尽出,刚刚登基称帝的刘备企图通过这次伐吴战争占据江东,并以此与曹魏势力抗衡。但是很可惜,出征伊始虽然气势如虹,胜仗

三国历史上谁才是刘备的幕后首席军事高参

说到刘备的军事高参,人们首先会想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他几乎被神化,自然也就没有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以“锦囊妙计”见长。事实上,当他和庞统同为军师中郎将时,在阵

三国历史上刘备为何能昧心参与剿杀关羽五方行动

《三国演义》中,华容道生擒曹操是刘备唯一成功的机会,但由于诸葛亮、关羽另怀心思,曹操被放,三足鼎立形成。诸葛亮希望在三足鼎立中实现与哥哥诸葛瑾的联吴抗曹,创立诸葛天下;关羽希望在三足鼎立中甩开心存异志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分歧。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1、历史唯心主义

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解密三国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其实并不铁

刘备于207年"三顾茅庐",请出智者诸葛亮为其效力。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人自然认为此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备对于雄才大略

哪对君臣是最佳拍档 竟不是刘备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典范,并非刘备与诸葛亮这对黄金搭档,尽管二人有如鱼得水的美誉。刘备对诸葛亮,并不完全掏心掏肺,“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词极有可能是杀心已起的政治试探;诸葛亮盖世才华真正的施展,要等刘备

中英两国战略分歧,蒋介石能否先一步争取美国的支持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英、美之间是盟友,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彼此间同时又存在着诸多分歧。在战略上,有“先欧后亚”与“先亚后欧”之争,即同盟国是集中力量,先击败欧洲的德国法西斯呢,还是先击败东方

未早日放弃荆州

如果刘备和孙权在荆州问题上能互相让步,不再争议,甚至是刘备主动放弃荆州与东吴搞好关系。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呢?荆州之争又为何会成为刘备和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战略失策?一起看看网友三国の陆逊的分析诸葛亮是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