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老好人鲁肃的差距在哪里
Posted 天下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和老好人鲁肃的差距在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诸葛亮和老好人鲁肃的差距在哪里
鲁肃和诸葛亮的作风不同。鲁肃选择由孙权右边守建业;刘备左边守荆州;自己却积极练兵。鲁肃的兵不是练来打蜀国的,而是要用来贯彻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孙权和吕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于是打了两场胜仗而输了整个天下!
不细读历史,不会发觉鲁肃的智慧,因为写历史的儒生不可能领悟到鲁肃的智慧。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当然更是个呆直的老实人而已!其实,鲁肃一点也不呆直!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从前方回来,孙权亲自去迎接他,然而鲁肃并不表现得特别高兴。这么一来,孙权便不高兴地责问他。鲁肃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来,才值得高兴啊! ”
吕蒙死,孙权与陆逊详论周瑜、鲁肃及哭吕蒙时,他也曾批评鲁肃好车大炮。光是这两点便已经很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抱负很大而一点也不呆直的人!
鲁肃胸怀大志,眼光远大,大智大勇,可以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看出来。
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和诸葛亮207年的隆中策一样,建议“曹操不能除,为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黄祖,进伐刘表,将长江一带占为已有,这就是王业的基础了。”
208年,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向孙权建议要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 曹操用兵神速,鲁肃只能在夏口合刘备的败兵。
鲁肃与刘备谈论天下形势,并说服刘备投靠孙权,接受孙权幕僚长的职务。
曹操从江陵顺着江东直追下来。诸葛亮对刘备说:“情况紧张,请让我向孙权求救。”于是与鲁肃来见孙权。诸葛亮激将孙权,过后便不再在赤壁之战中出现。其实直到210年周瑜病死,诸葛亮都没有在《资治通鉴》里出现过。
208年张昭等吴国郡僚害怕曹操水军八十万压境而大多数都要投降。只有鲁肃反对,并建议叫周瑜回来商量。周瑜以三万水军击败曹军于赤壁。赤壁之战刚过,周瑜表奏将鲁肃的兵交给吕蒙统领。吕蒙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况且远近皆因仰慕他的威名前来,于大义上不可侵夺他的功劳。”
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孙权推荐鲁肃:“鲁肃忠烈,处事谨慎,可以代瑜尽忠,如果将军能够采信臣的忠言,则死亦瞑目。”
孙权任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两方联合,共同抗曹,孙权答应了,这促成了三国鼎立的 局面。
215年记载,最初,周瑜、甘宁屡劝孙权取蜀地,孙权问刘备反响。刘备认为这不是好计:“刘璋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披发入山,以求不失信于天下。”并派大军阻挡吴军。
刘备西攻刘璋时,孙权大骂:“狡猾的东西,竟然奸诈到这种地步!”等到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不还,而说:“等到孙权凉州平定,我才把荆州全部归还。”刘备借荆州,有借没还,并多次欺骗孙权,使得吴、蜀两国闹得很僵。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维持的呢?当然是靠鲁肃了!
215年资治通鉴这么记载:刘备命关羽镇守江陵,鲁肃和关羽邻界,关羽屡次起疑心,鲁肃却时常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他。
217年鲁肃死。
表面上看来,鲁肃除了会车大炮,心胸宽大,以及吕蒙、周瑜看得起他以外,他似乎表现平平。确实,鲁肃没有象诸葛亮那般亲国亲为,鞠躬尽瘁;鲁肃也没有像诸葛亮写出师表那般慷慨言词;鲁肃更没有诸葛亮在临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意愿。
鲁肃的平凡,正是鲁肃的伟大!鲁肃的大志是吴国有朝一日,平定天下。然而,鲁肃当权的年代,魏国势力强大,曹操更是个才华盖世的领导人,面对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鲁肃应该怎么做呢?
鲁肃的策略是“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鲁肃看到,虽然吴国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然而由吴国单独与曹操抗衡还是很难抵挡曹操左路从合肥攻建业,右边从襄阳攻荆州的左右夹攻的。即使是吴国守得住,肯定再也没有余力积极建设国家的经济和军力了。于是,鲁肃必须借重刘备的才华,驻守荆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鲁肃带兵17年,没有真正打过一场仗,他到底在搞什么鬼呢?
208年,吕蒙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况且远近皆因仰慕他威名前来。”这里头提出了一个答案:鲁肃在搞军事基础建设工作啊!
217年鲁肃死,219年吕蒙白衣渡江,杀了关羽;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瓦解。
在这里,我感兴趣的倒不是鲁肃制造三国鼎立局面的老话,我的兴趣是吴国那么强大的军力是哪里来的?我的答案是,当然是总司令鲁肃练出来的。
鲁肃和诸葛亮的作风不同。鲁肃选择由孙权右边守建业;刘备左边守荆州;自己却积极练兵。鲁肃的兵不是练来打蜀国的,而是要用来贯彻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孙权和吕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于是打了两场胜仗而输了整个天下!
219年,孙权与陆逊评鲁肃:“鲁肃谈帝王大略之业,这是他第一个长处。后来曹操趁着降刘琮的余威,声称要领数十万大军水陆路俱下。张昭、秦文说应该逆接曹操,鲁肃就反驳说这样做不行,劝我赶紧召来周瑜,让他带军逆击曹操,这是他的第二项长处。后来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他的一项短处。 ”
首两项是鲁肃的长处,最后一项其实更是鲁肃的长处啊!以积极的建设来制造一个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形势,而不重视本身的伟大形象,这是鲁肃的智;能克服自己,耐心地建设而不求出兵发挥本身的才华,这是鲁肃的勇。
孙武说,会用兵的人战胜而无盛名、无勇功,他所指的应该是鲁肃这一类的将军吧?
比起鲁肃来诸葛亮的道德实在是太个人化了,他的智慧也太微观了,所以这三国的第一大军师应该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
三国中鲁肃比诸葛亮高明在哪里
鲁肃简介
:鲁肃,有戏剧中与历史上的两种形象。忠厚近似愚昧,儒雅误为可欺,稳重变成胆小,这是戏剧作品中塑造出来韵鲁肃形象。历史上的鲁肃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少有的文武兼长的名将,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正如陈寿《三国志・吴书》赞之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坍;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又是一个善于调和的人。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鲁肃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虽然在心高气傲的周瑜和才略超群的诸葛亮面前显得暗淡无光,但是他高明的战略思维和谋略艺术,总是在他的主公孙权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高人一筹。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稳固的孙刘联盟,就 没有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也就没有后来江东基业发展成为吴国的升华。
当吴太夫人谈到时常患病的周瑜,好与诸葛亮比较,容易动怒,担心年寿不永,影响江东发展时,同样也为周瑜担心的孙权则对吴太夫人说,子敬(鲁肃)之才不亚于公瑾(周瑜)。有此人在,可安江东20年。这是一句中肯的评价,充分体现出了青年孙权的慧眼识人。
鲁肃是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倡导者。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路线图,而实际上诸葛亮也清晰地看到了汉室的气数终将耗尽。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势力削减,而刘备在迅速崛起,孙权固有江东后,势力也得到了发展。三足鼎立的雏形已经形成。
孙权是鲁肃的知己,鲁肃也是孙权的知己,二人对天下形势和吴国策略的谈论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鲁肃单独对孙权说,主公可望在将来称帝。立即被孙权痛斥。孙权说,如今天子还在许昌,汉室是天下之主,怎么能够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呢?鲁肃立即跪下,点破曹操和刘备都有这种心思。孙权这才说,他是深知时机不到啊。鲁肃立即喜上眉头,说原来主公早有天下之志啊。
鲁肃与孙权的对话,是新版《三国》中最大的看点之一。当周瑜与曹仁打得难解难分,两败俱伤时,诸葛亮派赵云乘虚而入,取了南郡,坐收渔利。气得周瑜落于马下,周瑜发誓要与刘备血战,夺回南郡,这势必会破坏脆弱的孙刘联盟。而一旦孙刘两家火拼,两败俱伤,曹操必定是渔人得利。鲁肃为孙权出谋划策,坚决阻止周瑜攻打南郡的赵云。而且鲁肃对孙权曾说了这样一句眼光独到的话,孙刘两家在30年之内结成联盟,江东基业大事可成。
鲁肃看到的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达30年之久的联盟策略。这在当时曹、孙、刘还都属于割据势力的时候,就看的如此长远,而且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战略谋划,的确是令人由衷钦佩的。
鲁肃谋事议事的眼点主要是东吴发展的战略问题,这是辅佐年轻的孙权善始善终地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的关键所在。例如,周瑜对诸葛亮屡动杀机,看似为东吴除掉一个强劲的对手是正确的,但却是害人害己的行为。因为当时的江东离不开与刘备的联合。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策划者和实践者。在赤壁之战之前,了解诸葛亮事事比自己高明的周瑜心里十分嫉妒,让诸葛亮造箭,以及祈东南风,这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周瑜就想以此使诸葛亮伏法,除掉这个眼中钉。是鲁肃处处周旋,事事协调,弥合两人之间的关系。
其实,大智大慧的诸葛亮又何必总是显露自己,总是将自己看穿周瑜心事的聪明透露给鲁肃,又使周瑜知道呢?当然诸葛亮得到了周瑜“此人有神鬼莫测之术”的高度评价,但是也得到了周瑜无论如何也要除掉诸葛亮的杀机。
罗贯中这样的写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历史的真实是,杨修总是能够提前看穿曹操的心事,但最终死于曹操的刀下。
古人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总是看破他人,尤其是看破上级,看破大人物心事,而且还要显示是自己一眼就看穿了,这决不是一件好事。而智慧如诸葛亮者恰恰在这里犯了智者的大忌。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而且这里的关键在于,诸葛亮的显露聪明,导致周瑜的嫉妒,两人都是各自集团中影响最终决策的中枢人物,两人关系的恶化与诸葛亮的太聪明是息息相关的,这又成为破坏两大集团联盟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鲁肃从不在他人面前显露聪明,而只是在自己的主公孙权需要的时候,显露自己的超凡眼光和高超策略,这是真正的智慧。
人都渴望聪明,羡慕聪明,渴望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渴望自己是太阳底下无人不知的聪明人。而其实这种想法就是再也愚蠢不过的了。假如一个人真的达到了这个世俗之人人人期盼的目标,那么其悲剧就必将迟早上演,结果是什么呢?《三国》中早慧的神童孔融父子包括曹操的儿子曹冲无不死于非命。苏东坡则一针见血地说,生个儿子一定不要太聪明,方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而司马懿作为曹操亲自为曹冲选的师傅则感叹,曹冲公子是死于自己之手啊,他太聪明了,超过了所有的兄长,所以他早晚不得不死。
当然,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以及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但是如果要从诸葛亮和鲁肃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学到策略,那么我们在学习诸葛亮的智慧的同时,也不妨学学鲁肃的“愚”商,二者互补会更有效果。
而在我们广泛地剖析古今中外关于合作、和谐、和平策略的案例中,鲁肃这个人物就是三国之中十分有代表性,对今天的和平外交智慧有着深刻启迪的人物。后来的司马氏集团中的羊祜也是一个善于将和谐与和平用为谋略,而为司马炎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人物。
历史的真实是,先是有了鲁肃对周瑜的慧眼识人,赞助初出茅庐的周瑜,两人结为好友,后来周瑜将鲁肃引荐给东吴。于是,就有了东吴版的“隆中对策”。鲁肃像诸葛亮一样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对孙权做了分析,他更是坚定不移地推行孙刘联盟的战略决策,并将之视为生死存亡的命脉。正是这样,所以孙策在去世之前,对孙权说,子敬(鲁肃)之才不亚于公瑾(周瑜)。孙权则说,有此人可安我江东20年。
是人才重要还是战略重要?柯林斯说,人才比战略更重要。因为有了一等一的人才,就必然会有一等一的战略。而即使有了一等一的战略,却没有一等一的人才去贯彻和执行战略,那么好的战略也大打折扣了。所以,无论是孙权之有鲁肃还是刘备之有孔明,都验证了这个道理。而曹操阵营的人才济济就更是如此了。
人才比战略更重要。大智大慧的诸葛亮是人才,大智若愚的鲁肃也是人才。有时候,“愚商”比“智商”更重要。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鲁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不怎么出彩的老好人,憨厚耿直,甚至有点呆萌。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先是舌战群儒,再是草船借箭,出尽了风头,而鲁肃像个小跟班一
蜀国和吴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数次北伐依然无功而返
很多同学认为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主要是因为太过谨慎。魏延曾经提出过奇兵制胜的策略,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谨慎没有错,魏延孤军深入即使占领了长安也会面临被围困被绞杀的风险。其实魏延
鲁肃简介:鲁肃,有戏剧中与历史上的两种形象。忠厚近似愚昧,儒雅误为可欺,稳重变成胆小,这是戏剧作品中塑造出来韵鲁肃形象。历史上的鲁肃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少有的文武兼长的名将,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缺乏了解。鲁肃的思想是要孙权据荆州以夺天下,而不是诸葛亮所想的三分天下,鲁肃希望孙权以与刘备联盟的方式笼络刘备,进而以能为孙权所用——东汉末,中原大乱,刘表治荆州,一时有治象,中原人士纷纷来此。刘表是...
...缺乏了解。鲁肃的思想是要孙权据荆州以夺天下,而不是诸葛亮所想的三分天下,鲁肃希望孙权以与刘备联盟的方式笼络刘备,进而以能为孙权所用——东汉末,中原大乱,刘表治荆州,一时有治象,中原人士纷纷来此。刘表是...
鲁肃墓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英豪都想利用这乱世建功立业,能够在历史上青史留名。鲁肃,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悉心辅佐孙权,屡建奇功。鲁肃墓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故,当时鲁肃只有四十五岁。孙
鲁肃和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鲁肃是东吴孙权的军师,而诸葛亮是蜀地刘备的军师。两人虽然辅佐的君主不一样,但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三国》诸葛亮剧照《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
诸葛亮看重鲁肃,但刘备不看好他,总觉得他不能成事。那么,刘备不用鲁肃是信不过诸葛亮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就有个说法,还是刘备自己说的:“孤之有孔明,如鱼...
诸葛亮看重鲁肃,但刘备不看好他,总觉得他不能成事。那么,刘备不用鲁肃是信不过诸葛亮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就有个说法,还是刘备自己说的:“孤之有孔明,如鱼...
诸葛亮看重鲁肃,但刘备不看好他,总觉得他不能成事。那么,刘备不用鲁肃是信不过诸葛亮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就有个说法,还是刘备自己说的:“孤之有孔明,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