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Posted 天人

篇首语: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概念,有儒家式的,也有道家式的。道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实际上说的就是自然和自然规律。例如,《庄子•知北游》篇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天道》篇说:“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这些文字中的“天”当然是自然之天。《天道》篇又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这里的“天道”,指的是日月星辰、风霜雨露、四时回转等自然规律。“积”,滞也。文中说自然规律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天下归顺;圣人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海内宾服。
道家主张无为,主张效法自然,所以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达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大宗师》在讲到天和人的合一时说:“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谓之真人”。这段话的今译是:天与人的合一,“不管人喜好或不喜好,都是合一的。不管人认为合一或不合一,它们也都是合一的。认为天和人是合一的就和自然同类,认为天和人是不合一的就和人同类。把天和人看作不是互相对立,这就叫做真人” 。那么,怎么才能与天和合?《庄子•天道》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就是说,明白天地常德,便是大根本大宗原,便是与天和合。所以,尽管“天人合一”一词明确出现于宋明理学,它在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还未将这四个字合在一起来使用,但庄子在讨论天与人即自然与人的关系时,他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来强调天人一体,强调“天与人不相胜”,天与人并非对立,而是息息相关的亲和的关系,表达了人对宇宙自然的认同感与融合感 ,并说能了解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的,便是真人。也许有人认为庄子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 的天道观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另作别论,但道家所讲的人和宇宙为一体的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它与我们所说的“天地人和”亦即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一致的。据此我们说,道家中的“天人和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重要渊源。
儒家的“天人合一”概念,一般追溯至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但董仲舒“天人合一”所说的“天”,并非自然之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它主宰着世界,主宰着人的命运和王朝的命运,赋予人以吉凶祸福,可以和人感应,所谓“同类相动”,“同类相感”。所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由此笔者以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概念,论述的并非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歪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是一种政治化的神学概念,其思维方式与远古时期图腾崇拜及战国时期的占星术似有渊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身心,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何和谐思想?

把中庸之道恰当地用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身心、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是和谐思想。

儒家和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编辑

  •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内容简介:孔子学会成立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学会又召开了首届学术年会。首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紧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主旋律。这次以“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共收到会员撰写的学术论文近90篇,在年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和分组交流,展示了会员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示了我们学会的阵容和实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术年会正在进行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会议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思想动力。

  • 书    名

  •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 页    数

  • 323页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年12月1日

用矛盾与和谐的关系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自然存在矛盾,比如人类挖掘资源,抵抗自然灾害,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类在力求生存的前提下,要保证自然的安全,所以人类必须要不自然和谐相处。总之在矛盾的发展中达到和和谐的目的。

简述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3、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 ,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的关系

我们一般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时候,总喜欢说两个概念:第一,大家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马上就会想起三个字“儒、释、道”,当然,“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支柱,这没错。但是,三个要素是不是就这样简单的并列呢?第二,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许多朋友还会讲四个字:“儒道互补”,似乎现在许多哲学家都是这样讲的。北京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都喜欢这么讲,包括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写的书里面也讲“儒道互补”,“儒”、“道”也是并列的吗?是互补的吗 ? 这就是我要思索的问题。经过一些实地的考察,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先看一些资料。(看幻灯资料)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注重各方面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祖冲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高的评价:
华罗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祖冲之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祖冲之制订的《大明历》,改革了历法,他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而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
《南史》:冲之解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
人民网: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就汇集于他的数学专著《缀术》中。这本书极其高深,以至于“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在唐朝官学中,《缀术》也被列为必读的十部算经之一,且需学习4年,年限为各经之首。后来,《缀术》传至朝鲜,但10世纪以后,《缀术》渐渐在各国失传了。尽管今天已无从知道《缀术》的具体内容,但从该书在唐代官学中的学习年限及史书中相关的零星记载,我们仍可以想见其学术价值。

怎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民为本。在西方,由于基督教文明中存在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人,对人享有绝对权威,因此,上帝与人的纵向关系便始终是基督教关注的首位。而在中国,则没有相应的人格化的上帝,也没有任何相应的神,这使得中国的先哲们不热心对天人关系做纯思辨性的探讨和争论,而是充满着对现实的关怀。他们不重视思辨理性,而热衷于实用理性。在他们眼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因此,他们思考的着力点便越过神而直接投向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关系当然是君民关系,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于是在中国先哲们的论述中,天与人、君与民这些对应的概念总是缠绕在一起。在他们眼里,没有抽象的“人”,而只有具体的“民”,“人”与“民”几乎同义,“人”就是“民”,“民”就是“人”。因而,“以人为本”就为“以民为本”所取代,天与人、君与民的双边关系也就演变为“天”、“君”和“民”的多边关系。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多边关系中得到论证与说明的。
“民”在儒家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天”和“君”的基础和根本。儒家认为,“天生民而立君,以为民也”。在这里,“天”和“君”的存在是为民服务的,是以民为目的的。“民”有时甚至超过了“天”和“君”,“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致力于神。”当然,儒家并没有完全贬低天,而始终认为天道、天理、天意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但天道、天理、天意只能通过民心、民意来表达,这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就是民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作为君王则必须服从天意,顺从民心,否则,民就可以揭竿而起,替天行道,从而勾画出一幅天与民共同制约君主的理想的政治图景。于是才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豪言壮语,同时又谆谆告诫君王:“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使是主张无为而治的道教,也极力奉劝君主要以民为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
那么,作为君主,又如何才能做到以民为本呢?一是爱民。要施仁政,做到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富民。要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荀子说:“轻田野之税,轻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奈农时,或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孟子则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反对横征暴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应该“制民恒产”和“取于民有制”。民富即国富,民富才国安。只有老百姓富裕了,“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三是保民。即在普通百姓受到强大恶势力伤害时,要敢于为民作主,伸张正义;要在普通百姓遭遇天灾人祸时,能及时得到国家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保守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当许多危及她的文明(无论是野蛮的还是超出她的文明高度的)入侵时,她仍然显示出强大的抵抗力,这种坚固性一直保护着中国文明得以延续,当然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在的中国文明是神秘的,不可理喻的,并一步步引起我们的好奇心,这种极其严重的封闭的保守性迫使她很少吸收外来的文明,一直以极其闭守自我的特性而发展着,这是极其悲哀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追究她的封闭性,迫使她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开放遇到的最大难题。
我们将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就会发现,其他所有的文明都有或多或少的碰撞与冲突,并最终融汇为多元的一体,如古埃及文明与古阿拉伯文明,古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而中国几乎没有。与中国文明特性相似的还有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及玛雅文明或印加文明,这些文明总体上与中国相比有很大的落后性,但她们有共同的封闭和自我陶醉性,这些落后的文明无一列外的都消亡了,只有中国仍然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通过世界地图可以发现,她的西面有高大的帕米尔高原,这足以阻挡来自野蛮民族的侵入,她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海的对面几乎没有陆地,南面和北面几乎都是未开化之地,不能怪她,这种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她的与世隔绝,而在西亚,亚欧非三大文明在此交汇,当然不同于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子的儒教一直在中国统治着两千多年,这在其他文明中很少出现过,尽管中间出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冲击,但至始至终儒教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儒教也一直与官方合作并被官方利用。中国尽管也出现过思想启蒙的运动,但她们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十分微小,没有真正起到启蒙的作用。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漫长的封建地主制形成了东方最为强大的集权,这种集权不光体现在中央,地方上也是如此。所以,中国的老百姓都习惯于服从。这种中国独有的集权在西方是极少有的,中国的领导者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是没有敌人的,很少有反抗者,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都是在民众的生存受到了毁灭的危险下才被迫发生的,然而悲哀的是起义者胜利后建立的仍是上一代的旧制,没有丝毫创新。所以可以这样说,当中国在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封建制并延续时间最长而沾沾自喜时,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可以说是在原地打转,没有任何巨大的变化,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极其悲哀的。因此我们可以思考到,在强大的君主集权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直以小农所有制存在形式的封建农业经济在中国大行其道了,而新时代的工商经济体却一直在萌芽中一次次被扼杀,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堡垒强大的只有通过外部力量才能摧毁它,然而这种通过外部入侵的方式除了在外部冲击旧的经济方式之外,另外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掠夺和民族灾难,它们必须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我们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基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与之前的传统文化区分开来这一点,我们新形势下的文化虽然外壳依然坚硬,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它在全球文化,经济等诸多开放浪潮的冲击下正在慢慢走向解体,这当然得益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日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我们在这新形势下更应该探讨保守性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原因,来彻底地将传统文化的阻碍性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清除,以迫使思想文化改革和政治改革能够进行下去。
本人认为,中国要有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
进步思想等够深入人心,只有经过思想上的洗礼,中国才有可能实行真正的自由民主。我们极其反对那些要求我们党现在放权,实行三权分立等一系列的民主化运动,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当今的中国社会不具备实行民主的条件,我们没有真正的民主基础和思想武器,时机不成熟只能使中国陷入者军人掌权或者个人独裁的无休止动乱局面,从而造成民主的倒退,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我们目前的集权是必须的,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种集权中进行的,我们应当支持我们的政府继续将改革深化下去。思想上要变化,首先政治气氛要宽松,初步建立公民权利保障体制,政府要一步步放权,使经济能够在政治的庇护下前行,经济发展是整个思想启蒙运动的钥匙,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中国自由民主化运动的根本,政治改革是自由民主化的主要推手,所以经济的发展才能逼使政治改革向前行,而政治改革后才能有思想文化的彻底解放,经过思想上的洗礼之后,中国的自由民主基础才算牢固,民主运动才能可行。

相关参考

想优生,请与自然相谐

据统计,当今中国的残疾人近6000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相当于20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我们不能不从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去找原因。《素女经》中记载:“雷电风雨,天空昏暗,震天动地,日月无华,男女交合择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_____。A、《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论衡》: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C、《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_____。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美化自然,还要法律保障依法保护大自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美化自然,还要法律保障依法保护大自然。其中相关的环保法律有_____。A、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中华

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是

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是_____。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社会团体D、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党的十

道教的环境观是怎样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于东汉末年创立。道教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天人和谐共生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即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不损害这个整体的和谐为

道教的环境观是怎样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于东汉末年创立。道教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天人和谐共生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即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不损害这个整体的和谐为

天人合一环境观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反对天与人相互为敌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并以天为本,即人应服从于天。当代西方某些环境理论中常见这一思想的

天人合一环境观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反对天与人相互为敌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并以天为本,即人应服从于天。当代西方某些环境理论中常见这一思想的

什么是天人合一环境观?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反对天与人相互为敌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并以天为本,即人应服从于天。当代西方某些环境理论中常见这一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