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的结题报告怎么写
Posted 学生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的结题报告怎么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的结题报告怎么写
研究背景: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使学生积极学习,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特别是我校大班额(每班生均78人)教学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让谈们热情的、全身心的,全员深度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数学教师一直在苦苦探求和摸索着,也在困惑着,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学习环境更好了,家庭条件更优了,社会对他们更关注了,反而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浓了,渴望求知的欲望变淡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度不高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喝多学生都不是主动去学,而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情感调动下被老师牵着、赶着去学,甚至有学生是在老师的礼物、奖品等物质诱惑下,在个 别老师的教鞭威胁下,被动的去学,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有效、高效的课堂么?
研究意义:为了加强对上述现状的认识和研究,改变课堂沉闷,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寻求更好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笔者认为,只有创设极富有童趣,贴近小学生心理需求(玩、乐等)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随着老师一个接一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积累数学经验和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多方法、多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4月)为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准备阶段。此阶段为基础准备阶段。调研对象主要是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调研方式可以是随机访谈,可以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教学观摩。调研内容将紧紧围绕学生、老师和家长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认识、数学教学有效性、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等内容。调研结束后,进入相关资料的搜集阶段,主要针对前期调研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家长反馈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有甄别的为实际研究操作过程搜集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权威性的资料、文献,为后期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提供广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12年5月—7月)为分段实验,逐一实施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组工作的重要阶段,预计将要半年之久。我们课题组将小学一至六年级按学段分为低中高三段(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智能力,结合前期调研过程中该年龄段反馈的信息和问题,逐步开展研究工作,并对研究过程中教学案例和活动细节及研究心得感悟详细记录,为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0月)为阶段小结,提纲建领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因为后期结题有没有理论高度和教学实践指导意义,有没有推广价值,就取决于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将认真全面整理前阶段的资料,归纳总结研究经验,并再次对照相关资料和文献,旁征博引,查漏斧正,然后再社会调研,实践论证,并请教相关教研专家指导,书写阶段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月)为高屋建瓴,整理阶段。前三个阶段工作都已顺利完成,课题组就要全面细致的对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笔记加以归类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按相关规定整理成册,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要结合阶段小结报告,补充和完善,并请教相关专家指导修正,最终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报送上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努力探求创设和利用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谈话、类比的方法进行调查。
2、实践法:针对课题不断在课堂实践基础上验证,并修正教学行为和策略,以提高研究的高度。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索的材料进行记录、交流、总结、提炼,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4、名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法。
研究思路:课题组结合我校大班额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分四个阶段逐步开展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生活情境
这个问题的确非常棘手,个人绝对这个是需要足够多的经验才做得好的。我也是才带课的,我用的方法是配合激励机制,主要是问答的形式,表现好的给予奖励。
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中研究成果怎么写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 该课题相关概述
书写能力是小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本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从小学入学起,就应该重视书写习惯的养成,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写字的整洁美观,更在于养成了一种积极态度、形成了一种优良习惯,继而对小学生后续的学习、工作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书写行为习惯问题,坐姿、执笔姿势不规范现象非常常见,学生对写字的兴趣不高,书写规范程度随年级升高反而下降,对书法的审美观念薄弱淡化。这些实际问题受到现实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应试教育观念、先进的电子设备替代书写、复印打印更便捷等),并未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校从长远出发,立足实际,准备调动相关力量,组织人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攻关这一难题,引起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改善我校学生不良的书写行为、习惯问题。
(二) 相关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界定在“培养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方法研究”这个范围内,相关概念界定如下:
培养: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良好:令人满意;好。
良好的书写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令人满意的、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指在小学阶段通过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书写,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汉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的汉字,逐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和美观,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怎样提高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很喜欢小兔子,他家养了4只小兔子(出示小兔图)。今天,他到菜园里拔了4个红萝卜(出示萝卜图)给小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线将小兔和萝卜一对一的连起来)。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及其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将准备题正好的“8”改为“9”,作为新课的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教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来引出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班上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两边表演两人相对走。教师发号:“齐步走”到两个碰面为止。让学生看了演示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是关于几个人的问题?(小结:两人,也可以是两辆车、两艘船等两个物体)
(2)开始时他们站的位置怎样?(小结:两边即两地)
(3)他们是怎样走的?(小结:面对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师喊“齐步走”表示什么?(小结:一起走即同时出发)
(5)结果怎样?(小结: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题意,思维逐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4、揭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鸡妈妈给两只小鸡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鸡分到的月饼个数:(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2)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头。(3)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鸡分得半块月饼,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达这“半块”吗?所有的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5、制造悬念设情境。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有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6、深化知识创设情境。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方式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只要你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事物,这种情境可信手拈来!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种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尽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算是创设情境
这种新式的教育方式需要老师充分地备课,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但是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针对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加强了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往往我们使用两种方式。第一种,设计情境,演示生活数学。比如让两位学生扮演买菜者和卖菜者。第二种,游戏问答方式进行。(抢答 ) 传授一些小技巧,深入展开数学知识里的奥妙,让学生跟高层次理解前因后果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如何利用情境创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能仅仅把教师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艺术和手段。“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现实。
相关参考
如何探究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目调查教师创设教情境现状前提教情境创设角度建构效教析框架梳理并探索数教情境创设效性途径并建立较完整操作体系促进更发展教师自身专业化面积提高教育教质量
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小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以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
小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虑问题情境的创设,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定一个问题,让学生各自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果实在想不出,可以考虑给学生们一点点问题的启示,这也是教学中不可少的。如何创设
浅谈怎样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1]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
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问题的提出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
怎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一些数学问题在低年级同学看来是有些晦涩难懂的,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大家每天直接接触的生活情境中,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解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
品德与社会课.怎样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更有价值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也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
知识大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这一教学策略是( )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这一教学策略是()A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这需要发现,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这就是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有哪些?首先,立足于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点;吃透考点及要点后,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他的兴趣点,去创造一些他熟悉的轻松欢快的情境,并对他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既加
根据对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下描述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
根据对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下描述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_____。A、课堂教学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主动探索、相互交流B、课堂活动要在各种教学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