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Posted 君子

篇首语:知识可羡,胜于财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心若达到了不存有任何东西的“无”的境界时,也就没有了任何检验其身的标准了。所以,君子对这样的情形必须有所认识,并将对宇宙的本质性质“直”的“敬”的态度贯串于整个心的运作过程,如此才能使自身的心常常处于“无”的境界且不会对“修”产生不利的影响。

《大学》 心有不存 则无以检其身 后面是什么 急!大神们帮帮忙

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希望帮到你,求采纳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与高司谏书
《与高司谏书》宋代欧阳修的作品,《与高司谏书》一文,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作品名称:与高司谏书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作品体裁:议论文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1]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 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虽然是我,也私下认为您大概是个真君子吧?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从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备作皇帝的顾问,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那是聪明之中的疏忽。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必然不肯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必然把石显、王凤说成是忠臣,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罪罚。如今您真把石显、王凤看作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真的不贤吗?当时也有谏官,他们必定不肯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说萧望之、王章应该被杀而不值得提出意见的。如今您看,他们真的该杀吗?那是只可欺骗当时的人们,而不可欺骗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骗吗?何况现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1]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封信写于1037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了这封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这封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2]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与高司谏书》一文,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欧阳修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二、对比叙事,戳其贼貌。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欧阳修在心底潜隐着“猩猩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更令人激愤不平。欧阳修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欧文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历历分明。作者在文中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贼貌。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欧阳修绵长深厚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出奇崛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具,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欧阳修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极尽论说家义理、考据风范,让对方无可遁形,真相毕露。 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文正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他的喜怒爱憎情感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因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被贬滁州,又被贬扬州、颍州、开封府。后来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又出任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位,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去世,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4]

无心则无得也,无谋则无成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驱众莫以慈。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势不慢士,士畏其诚。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上不疑下,下改逊焉。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智者,人难弃也。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借于弱,予不可吝。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小人倚强,不增其盛。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懦不成势,攻其弱也。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上多伪,下乃媚。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怨者行险,仁人远避。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无心则无得也。无谋则无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根。厄多生智,其性乃和。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贱者无助,必倚贵也。士者无逊,必随俗也。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善人善功,恶人恶绩。善念善存,恶念恶运。以恶敌善,亡焉。
人贱不可轻也。特贵不可重也。神远不可疏也。
势有终,早备也。人有难,不溃也。
译文:
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形式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一定会失败。
考察一个人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一个人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没有声势就谈不上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通达事理。逼迫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受命于天,他人就难以和自己相比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就难以被他人迷惑了。
侍奉上司不要凭借自己的势力,驱使众人不要一味仁慈。若使内心纯洁,就不要采取宽恕自己的态度。
对亲人不可说疏远的话,要保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说心里话,要特别谨慎小心。
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权势和地位。使用权利的人尊贵,使用奸计的人卑贱。
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无欺。有了权势不能背弃朋友,朋友敬畏的是情感如一。
下属不敬重上司,上司一定是有确实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一定要保持恭顺。不轻易使用权势,这才是真正的权势。
没有外在的形势,没有失策疏漏,这是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
没有仁德之念,没有名望之求,这是人的原始心态。
天生的缺陷,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变,人生的智慧,任何人都难以舍弃,自然的天命,个人的力量难以违背。
向强者借势,奉承他不可以厌烦,向弱者借势,给予不可以吝啬,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意。
君子同情弱者,不会减损他的品德,小人依靠弱者,并不会增加他的威风,岁月变化,真情不可以改变,环境变了,心思意念却不可以放纵。
上天早就时势,时势造就豪杰,人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的名望。
奸诈的人不能主导形势,要讨伐他的罪过,怯懦成就不了大势,要功击他的弱处,凶恶不会增长势力,要躲避他的锋芒。
善良的人不会抱怨形势恶劣,他们只会费劲心思去努力,不善良的人不做善事,他们吝惜自己的力气。观察人的作为就知道他的结果如何了。
不固守一种看法,才可以规避风险,不计较仇怨,才可以谋划大事。
权势,能给人带来利益,人们多是世俗的。
世道不公平,人们才会依附他人,上司多是虚伪的,下属才会献媚。
正义得不到伸张,情谊才会遭人轻视。
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要参与机密大事,心怀怨恨的人做凶险的事,有德行的人应该远远避开。依附之人不要固定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祸患就可以减少了。
君子自己努力向上,他们只担心不能自立,小人自己轻视自己,他们只担心没有依靠。
没有思想就没有获得,没有谋略就不会成功。
穷困久了就会产生恨意。如此感表才能振作,困厄多了就会催生智谋,如此性情才会平和,没有困厄的经历,后来是要补上的。
地位低的人无人扶持,一定要依仗地位高的人,读书人不知谦逊,一定要顺应习俗,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一定要抑制过激的情绪。
严守礼节不能求取权势,

老子云「为无为,则无不治」,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 、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无为无所不为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不争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他认为,“不争”是美好“水德”的一个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一是指无私,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二是指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立于不争而无忧,立于不争而有成。”

“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呵呵。
在孔子以前出生的,要不是孔子,没有什么资本可以依凭成为圣人。在孔子之后出生的,要不是孔子的话,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凭去启明心智。
言外之意,孔子之前的圣人的言论,是靠孔子整理归纳才流传下来的,所谓《诗》《书》《礼》《乐》《易》《春秋》 据说都是孔子整理的,如果不是孔子,这些圣人的言论流传不下来,也就没有被后人称作圣人的资本了。
后面的这句话,你应该明白了吧,就是说孔子的言论已经成了指引明灯,要靠孔子的指引,才能去明白启明心智开窍。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爱对你生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对你生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咯,因为爱你,所以会因为一些事跟你生气,不过激烈起来的话会是爱的枷锁,男生对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可能是喜欢你,只有你了解那个人你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要参照他

知识大全 逝者已去,生者如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逝者已去,生者如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逝者已去,生者如斯。死去人已无法追回,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有点无奈,敬畏的感觉.”逝者如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知识大全 我是武陵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是武陵人,这句话什么意思?贴吧的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指代那些钓鱼贴的楼主“我是武陵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贴吧里指代那些钓鱼贴的楼主,就是发一些引战的帖子,引大家骂,然后楼主得经验。摘自陶渊

知识大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

知识大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间是最好的治伤良药。有些负荷能够伤神伤心,令人郁结于心,最后郁郁而终。所以有些得不到的东西,如果努力了还是不行,就要学会放下,最后时间会让你忘记的,必须先放下,才能做到无动于衷,最

知识大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

知识大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为不智之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明明心里面清楚不能做却偏偏做,这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读音:míngzhībúkěwéiérwéizhī,shíwéibúzhìzhījǔ以下

知识大全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这句话中的几何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现在又是什么意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句话中的几何一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现在又是什么意思?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是什么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变诈是什么意思就是变得十分奸诈,十分阴

知识大全 如果没有如果,说什么都没有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没有如果,说什么都没有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是重复他人的话,意思就是说没有如果说什么都没有用如果没有如果,错过才知错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人生没有如果,错过的人生也就错过了,该珍惜就要珍惜现在所

知识大全 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吃了窝边草又怎样?如果是爱情了,表层意思是兔子不吃自己窝旁的草,自我保护,“早晚是自己的”。告戒别在家门口上做坏事。多指不对身边人下手,尤其指男女关系方面,不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