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 与网上的不要一样,几篇筹成一篇的也可以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 与网上的不要一样,几篇筹成一篇的也可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 与网上的不要一样,几篇筹成一篇的也可以
怎样写读后感: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话,结尾用别人的评价.第一段写故事梗概,后面写我的感受.还要有自己或客观的对重要人物或你喜欢的人物的评析.
我的看法:给自己的文章定一个主题,要求深刻又积极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景的能提升到热爱大自然,写情的能提升到.是伟大的,写人就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求写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有感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引会,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生存、发展了几千年,经过隋唐经济鼎盛时期,以及各朝代的零星的光芒,我们陈旧的生产工具,与世隔绝的信息流通,使我们被世界先进抛弃却不自知。当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海上掠夺的时候,中国刚进入清朝;当荷兰崛起发展贸易的时候,中国当时的皇上坐在龙椅上等待接见蛮夷人使;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生产工具是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混合的自然经济,一点工业的影子都不能见到。固步自封的中国还是以为自己是最强大的国家,直到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外国侵略者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我们带来了文化、宗教的侵略。这时,才有一批知识分子觉悟到我们发展落后的情况。如何发愤图强救中国呢?这个时期也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观看过大国崛起的视频。真正感觉到欧洲的那片大陆在探索世界,建立殖民地,发展贸易的同时经济迅速发展,而社会制度也纷纷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变。那种强国间的盛衰转变,此消彼长加速着世界的发展,而我们那时的中国真正的落后了。 近日粗粗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胡绳 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3-1
求一篇有观中国近代史的书籍的读后感,谢谢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写一篇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的读后感
中国红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刻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
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 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阅读一篇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名篇,撰写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为主的历史。
时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时侯,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为世界之最。
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带着中国走如了一条不归之路。
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
果不出其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财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上。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根本改变,由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美国、沙皇等世界强国都盯着中国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个个拿起枪炮,把中国打得支离破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的总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衰败,似乎在警示着人们什么……
对,中国好比一个内向的人,不与人交往,向来独来独往,封闭自己,对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总以为自己很强大,所向披靡,这就是所谓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并且败得自己倾家荡产。这是闭关锁国所带来的恶果。
我们身边就有一例。在几年前曾经有一个神童,在国际级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而那时他还不满10岁。他父亲就认为,我的孩子这幺小就能在这么大的比赛中得一等奖,那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他把这个孩子像宝一样供着,不上学,不请家教,整天地玩耍。
这种人,是最愚昧的。一个神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无限神通,他还能在强人群中称老大吗?还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童吗?没变成神经病儿童都已经是大幸了。最终,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个比普通人还要普通的人。
这与清政府的遭遇极其相似。
强国之理,好比造就一个人才。人要强大必须和他人友好往来及交流,经验也是可以通过交流得来的,并且要切忌唯我独尊的思想。要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就要与其他国家积极往来,打开自己的国门,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走之路。
要一篇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回眸”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求几篇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等用的,谢谢。。。。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 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这本书之前看过两遍,分别是一年前和一个月前。在那两次中我看得很快,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清新感人,而重点则是在对史实的了解上,对作者也不是十分熟悉的。读了之后觉得无论是字面的还是头脑中,自己并没努力留下什么痕迹,所以就有了这第三次的阅读。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之前从导师那得知这是一本好书,后来发现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确算是一本传世性的经典著作,尽管蒋是以“初步报告”写出的书。下面将笔者总结该著值得称道的几点记录下,暂且作为粗浅的读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1.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2.新异的人物评价 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3.理性叙说历史的方式 该书作为一历史研究著作在历史叙述上,充分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而他的具体叙说历史的方式做法也值得称道。比如在叙述鸦片战争之后,蒋提出一个分析性很强的问题: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是蒋那时甚至我们现在的人眼中极渴望发生的状态。所以蒋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就分析出一点一点的原因来,非常具有说服力。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在书中很多可以看见,对很复杂的事情娓娓道来。此外,蒋先生分析事件和人物常能旁征博引,比如将曾国藩的军队建设与军阀割据相联系。因为曾国藩起头的中国私有武力是以后军阀割据的起源。在给你百度文库的地址吧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wenku.baidu./...a.
中国近代史上的广州,求一篇2000字的文章!
《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徐中约
2011年05月30日14:51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广州贸易体系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这段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基本上是关于广州贸易。
单口贸易的缘起
广州位于帝国的南端,自唐代(618—907年)起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明末清初时期,广州的贸易实际上由葡萄牙人垄断,正如第五章所述的那样,他们占据了澳门。其他国家的船舶和商人不得前去广州,只是极偶尔才获准进入。勇于进取的英国商人受阻于广州后,在其他地方寻找机会,他们与台湾的大明遗臣国姓爷及其子发展了关系,并且出售军火以换取在台湾和厦门经商的权利。
清廷受国姓爷对沿海地区侵袭的困扰,于是在1662年下令所有口岸禁绝对外贸易,而所有沿海居民则撤至距海岸30—50里的内地,以此来切断国姓爷的给养资源。但是,作为对外国商人的恩惠,澳门不受此令的约束;而广州虽然表面上关闭了口岸,却不怎么严格执行。随着1683年成功地统一台湾,清廷取消了海禁,并于1685年在广州、漳州(在福建)、宁波和云台山(在江苏)开设了海关。在这几个口岸中,广州是最繁荣的,不仅因为它有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还因为它位置最靠近中国人称之为『南洋』的东南亚。
广州地方蛮横专断而又荒诞不经的敲诈勒索,以及昂贵的茶丝价格,促使东印度公司在1753年左右再一次恢复了对宁波的兴趣。 1755年,喀喇生(Samuel Harrison)和洪任辉(James Flint)率领两艘船舶驶往定海。洪任辉一直在学汉语。他们受到了当地大员的优待,浙江省官衙向朝廷禀报称,『红毛』(英国人和荷兰人的绰号)船舶多年不至,自应『加意体恤』。
然而,洪任辉在1759年不顾关税之沉重,径自前往宁波。当他被拒绝进港后,便驶向天津控告广州的腐败勒索和非法征课行径。朝廷因洪任辉言行悍强,将他押至澳门大牢囚禁了三年之久,但也委派了一个小组前往广州,并将粤海关监督撤职。但是,洪任辉事件带来的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朝廷下了一道明确的谕旨,规定嗣后广州为向洋商开放的唯一口岸。这道饬令消除了将商务扩展到中国其他地方的任何可能性,从而使广州体系一直存在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
广州贸易
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是衍生自封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此外,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是洋行的变音)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 5万英镑。
以往有人错误地认为行商起始于1720年,这一年实际上是行商在广州组成一个行会的年份;早在此前很久行商就已存在了。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1573—1619年),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事实上,清代行商的数目起伏很大,只有在两个时段——1813年和1837年——正好是十三个。1
这些行有三种不同的类别:专做欧美生意的称『外洋行』;专做东南亚生意的称『本港行』;专做福建和潮洲生意的称『福潮行』。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第一类的『外洋行』。
与十三行并立的是坐落于广州城墙外珠江岸边的十三个外国『商馆』。商馆的地基和房屋规模约为二十一英亩,租自行商,平均年租金为600两。中国人不加区分地统称这些英国、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商馆为『夷馆』。
英国的商务在所有西方国家的商务中独占鳖头,而且由东印度公司垄断把持,但另外也有一部分相当活跃的私人贸易。东印度公司向一些私家商船颁发特许状,允许其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经商。这种贸易被称为『港脚』? 贸易或『散商』,其船舶称『港脚船』,与『公司船』相对。港脚船中十分之六的始发地是孟买,另有十分之二来自孟加拉和马德拉斯。港脚商人主要是在印度经商的英国人,从其姓氏就能得知这一点;但他们中也包括一些印度人和印度的袄教徒。1764—1800年间,港脚贸易占英国广州贸易总额的30%。
另一类私人贸易则发端于公司的一项政策,该政策允许公司船舶的高级船员夹带一定数量的黄金和货物,目的是用来贴补他们微薄的薪水——船长的月薪仅为10英镑,大副月薪为5英镑。比如,在1730年,一艘495吨位船舶的船长准许夹带13吨的私人货物。事实上,公司认为如果高级船员带了一部分私人货物上船,他们将会更卖力地保证航行的速度和成功。此外,公司也意识到,要想靠其他任何方法来杜绝夹带私货是不可能的,与其禁止还不如加以规范化。除了这类私人贸易外,东印度公司还允许派驻广州的低级大班从事私人交易,以补偿他们微不足道的薪水。1764—1800年间,这种私人贸易约占公司在广州贸易总额的15%,但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却突飞猛进地增长了。2
征税与交费
前来中国贸易的商船要承担各色各样的苛捐杂税,主要分成三大类:船钞、各种『规礼』银、货物的关税。船钞的计算方法是:由前桅到后桅的长度乘以船腰的宽度再除以十,得出『船量』,即船的『丈量』单位。船舶分成三等,最大一等的船每丈量单位课以7.777两的税银,中等船课以7.142两,小船课以5两。与此相反,『规礼』银则是性质非常复杂的极其不正规的收费,包括开舱费、验舱费、银两秤量和成色的差额费,以及一大堆其他名目的勒索。在1726年官府接管规礼银之前,它们都落入了『户部』、丈量官员、银师和在场的其他人等的腰包——其时规银的报价由这些人随意确定。但在1727年,规银固定为1950两,该数额一直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在1810年时,规礼和船钞将花去一艘一等大船约3,315银两,花去二等船约2,666银两。船舶不在广州抛锚而直接去澳门,要付大约一半的船钞和规礼,而且必须另外付2,520两给公行,以换取在公行地界之外交易的特权。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费,如在进港和出港时各付60元洋银给航路引水,400元给买办,付给通事的费用除正规的75元报酬外,还需加付200元,对船长另付50或60元补贴。这样,一艘一等大船在其逗留广州的三个月期间总支出约为4,500两。7
正规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些费用通常由行商替洋商支付。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广州当局对于管理外国人的看法是,贸易只是中国给予洋人的一项特权而非他们的固有权利,而这种皇恩的施予必须依照他们的良好行为来决定。因此,洋人有义务服从一些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商馆宣读一下,违反这些规则会招致贸易的中断。
行为规则
一套『五条规程』首先在1759年洪任辉案事发时由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此后对规程作了许多次增添和修正,直到十九世纪初最终形成为以下这套行为规范:
1. 外国兵船须停江外,不得进入虎门。
2. 妇人不得混入商馆,铳炮枪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
3. 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
4. 各外国商馆不得使用八人以上之华人,并不得雇用妇仆。
5. 外人不得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除非经过公行之手续。
6. 外人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八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
7. 外国人不准用轿,不得用插旗三板船舶,只准用无蓬小船。
8. 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
9. 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即在通商期内,货物购齐,亦须装载而归,否则,可往澳门。
10. 外国船舶,得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不得寄泊他所。
11. 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12. 公行行商不准有负欠外人之债务。11
除第四条关于雇用仆役一条外,其他各条都严格执行了,尤其是有关妇人的条文。1830年,当三名外国妇女潜入英国商馆时,中国官府威胁要中断贸易,这些妇女不得不离开去了澳门。由于这条防范番妇进入广州的严格规定,洋商通常将其家眷留在澳门。1830年时在澳门的4,480名外国人中,有2,149人是白人女性,白人男性则有1,201名,其余的是奴隶和仆役。与此相反,在广州的洋人社会却完全由男性组成,1836年有307名男性,其中213人是非亚洲人。
司法权问题
对洋人活动的诸多限制是冲突的一个根源;另一个根源是法律实施的问题。中国的司法概念和实践与西方的大相径庭。在中国,不存在任何西方人所理解的『正当法律程序』,也没有律师作法庭辩护之类的东西,司法不是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充任地方法官的不是别人,而是县官本人。官司和诉讼被认为是一个人缺德的表现,而非其正当权利的维护。在刑事案件中,一个被告在证明是清白之前即被认为是有罪的,而在杀人案中遵循的原则是『一命抵一命』。中国人的正义感允许父亲包庇儿子、儿子包庇父亲,而不是将其呈送司法审判;而一人犯案有可能使邻里间好几家人被牵连。对在广州和澳门的外国人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奇怪』而『野蛮』的。
『负责原则』是另一个导致摩擦的根源,正如皇帝理论上要对天下发生的一切负责一样,总督对其辖区内发生的所有事端负有责任,包括水灾或洋人扰乱等事。为求自保,总督会无情地通过最严格的规程来约束外国人。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那么,行商就有责任『担保』洋商行为得体,而外国社会的领袖就有责任管束他的同胞,并将应中国官宪之请交出案犯,无论在具体案件中洋人自己的立场若何。
中国政府坚持,在中国犯罪的洋人应按中国的法律受审。但另一方面,外国人则要求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否认属地管辖的普遍原则,而是由于中国法庭处置案件的『奇怪』方式和判决的严峻。事实上,涉及洋人的民事案件是非常少的,因为洋商与中国百姓之间没有什么接触,而行商与洋人之间的纠纷则基本上通过谈判和仲裁得到解决。同样,卷入刑事案件的洋商即使有也非常之少,这些案件较多发生在水手身上。当确实发生刑事案件时,那些双方都涉及洋人的案件会通过下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来处理:(1)中国法庭审理案件,但将罪犯送交他自己的国家接受惩罚,如1754年一名法国人杀死一名英国水手一案,该法国人被中国法庭判处绞刑,行刑则在他被送回法国后由法国政府来执行;(2)中国法庭审判案件并在中国执行判决,如一名英国水手因杀死一名葡萄牙水手而被判绞立决;(3)如罪犯逃逸,中国法庭将对此人判刑,并将判决转达此人本国的政府来行刑,如1830年一群英国人殴杀一名荷兰水手而后逃往印度一案。在该案中,两广总督判首犯绞刑,从犯各鞭笞百下,但将判决呈达英国执行。
在牵涉到中外双方人等的案件中,如果罪犯是中国人,将毫不宽宥地执行法律,其速度和公正性是无懈可击的。一个恰切的案例是1785年一个中国人杀死一名英国水手一案,这名中国人立即被判刑绞死。如果罪犯是洋人,也将采取同样的做法,如1784年的英国船舶『赫符斯号』(Lady Hughes)一案。是年11月24日,这艘港脚船在鸣放礼炮时,意外地炸伤了三名中国低级官吏,其中两人随后死去。广州当局责令交出炮手,而当知道炮手已潜逃时,便拘押了该船的大班史密斯(Gee Smith),包围了商馆,并中断了贸易。直到在『赫符斯号』船上找到该名炮手并押解给中国官宪之后,那位大班才获释,贸易也得以恢复,随后绞死了那名炮手。
中国方面解释称,这个判决还是轻的,因为只要求用一条性命来抵债两条性命;这种解释,加上『赫符斯号』事件本身,令洋人社会大惊失色。洋人为他们在将来的案件中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忧,对中国人坚持让大班或社会领袖为其他人所犯罪行负责的做法也愤懑不已。此外,中国式判决的严厉和明显的不人道(无数的『绞立决』)、缺乏符合欧式公正原则的正当审判、迫使交出罪犯而动辄中断贸易或拒绝让离港的船舶清舱——所有这些都令外国人恼怒,引发了巨大的忧虑和针对广州当局的无休止抗议。
博都雅〔葡萄牙〕昔修职贡,
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翰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加,倍于他国。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王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用太平之福。25
这次耗费了英国人78,522英镑的使命,是一场彻底的外交失败。它既没有达成在北京设立代表的目的,也没能扩展贸易,更没有能使日本、交趾支那和东方群岛开放。然而,它却成功地收集到了关于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第一手珍贵情报。马戛尔尼察觉到,这个国家的科学和医学知识程度很低、知识阶层对物质进步漠不关心、其军队落后到仍然使用弓箭而缺少近代火器、普通民众生活贫穷、官场中贪污腐败非常普遍。比如,马戛尔尼不相信他的使团每天耗费了朝廷准支的1,500两的津贴,他猜测一部分拨款肯定落入了负责接待的官员之私囊。他得出结论认为,东洋孔夫子之子孙与西洋财神(Mammon)之后裔同其为不肖。关于清王朝的前景,他作出了相当犀利的评价:『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又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飘浮着,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会像残舸一样飘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26 无论外交上的结果如何,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要员评论说:『仅仅是通过这个使团所获取的情报,就远远可以补偿所花费的费用了。』27
至于英国政府,显然对使团暗淡的结果很失望,尽管对特使本人既无责备也无嘉奖。马戛尔尼已尽了力,但失败了;也许他唯一的过错,是他仍坚持认为中国政府并不拒绝对外交往。此时,他极力推荐委派斯当东以英王使节兼驻广州英国大班领袖的身分,再次出使中国。虽然政府对这个想法颇为倾心,而且确实采取了一些实施这个设想的步骤,但斯当东的突然瘫痪及随后在1801年的去世,使这一计划搁置起来。缺乏率领使团的合适人选,以及英国卷入拿破仑战争,无限期地推延了在这个方向的任何行动。
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
随后,广州贸易一如既往,但中英关系因几件新事件而紧张起来了。第一件事件源于英国人担心法国会从葡萄牙人那里夺取澳门,这个行动将使法国获得在东南亚贸易中的操纵地位。为防止这种可能性,英国军队于1802年和1808年两度占领澳门,尽管中国方面抗议说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并无法国占领之虞。随着1802年签订《亚眠条约》(Peace of Amiens)的消息传来,英国的第一次撤军便达成了,但第二次撤军就复杂得多。当英军统帅、海军上将度路利(Admiral Drury)拒绝撤军时,两广总督报之以中断通商,这个举动在所有外国人之间引起了不便和普通抱怨。度路利于是建议与总督会晤,但当遭到拒绝后,他便挑衅性地率三艘战舰闯过虎门抛碇于黄埔,提出会晤的要求。随后便与中国人发生了武装冲突,英国人在冲突中有所伤亡。局势持续紧张,一直到是年12月,东印度公司货头委员会让葡萄牙人交付60万洋银赎金,保证了英国的撤军,局势才趋缓和。
其他一些导致中英关系紧张的事件包括,英国进攻中国的藩属尼泊尔,以及1814年4月英国军舰『脱里斯号』(Doris)在广州水域捕获美国蒸汽船『漠打号』(Hunter),其时英国正在与美国开战。广州当局抗议英国破坏了中国的管辖权,威胁要中断与英国的贸易,除非『脱里斯号』离开口岸。在广州的英国社团拒绝让步,中国方面的恐吓未能奏效。
这些事件,加上对广州贸易体系日益增强的不满情绪,促使东印度公司请求伦敦再派一个使团去北京。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恢复了和平,英国也摆脱了欧洲事务的纠缠。英国于是决定派前印度总督阿美士德勋爵(Lord Amherst)出使清廷,随行的两位副使是埃利斯(Henry Ellis)和小斯当东爵士(Sir Gee Thomas Staunton),后者是马戛尔尼的秘书斯当东之子,驻广州的货头委员会主席。英国对阿美士德勋爵的训令要求是:消除在广州的种种困难、实现中国和英国商人之间的自由贸易、废除公行制度、自由居住在商馆而不受时间及雇用华仆的限制、建立商馆与中国官宪之间的直接联络、在广州以北开放更多的口岸,以及在北京派驻外交使节的权利等等。他还要消除中国对英国在尼泊尔之行动的疑虑,并解释『脱里斯号』事件的原因。使团于1816年2月8日离开朴茨茅斯(Portsmouth),由于担心中国人会在广州挡驾不让使团北上,因此使团便直接驶向天津而没有在广州停留。
与他那位开朗的父亲乾隆不同,嘉庆皇帝生性矜持,不太愿意接待外国使节。他担心英国提出新的要求,故对新使团的反应非常冷淡,称『总之朕不悦此事』。朝廷发布了一道意旨,命接待使团无须铺张;若该贡使情词恭顺,届时率领入觐;倘其执意孤行或不肯行磕头礼,即在天津设宴遣回本国,谕以大皇帝举行秋狩,回銮尚有数月云云。
1816年8月13日,阿美士德带着五十二件『贡品』抵达天津,得工部尚书迎迓,设宴款待。当阿美士德被要求行磕头礼以谢皇恩时,他答复称不能遵行,但可脱帽三次,鞠躬九次。随后便进行了无休止的争执,但问题悬而未决。在使团前往北京的路上,朝廷下旨称『若英使拒不遵行礼制则不允入觐』。于是使团在北京十英里外的通州停了下来;两名大员,理藩院尚书和礼部尚书,从京城前来劝谕阿美士德关于磕头的重要性。阿美士德本人实际上对采取这样或那样方式并不太在意;他在伦敦时曾受命应权宜对待磕头事宜,如果磕头能促进其使命,则可以行此礼节。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却建议他抵制中国的礼节,以免损害英国的尊严和威望。他的两个副使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埃利斯倾向于接受中国的要求,而小斯当东则坚决反对。受对立意见的左右,阿美士德一时间犹豫徘徊,但最后还是决定反对磕头。他告诉中国人说,他将单膝下跪低头三次,重复这个礼节三次,以接近所要求的三跪九叩之礼。中国人不接受这个建议。使团在通州滞留了十天,然后从朝廷发来了一道改良性的谕旨,大意为因『外夷』不习跪叩,若该贡使起跪动作不合礼仪亦无伤大雅云云。但那位一直在与阿美士德争执的理藩院尚书急于邀皇帝恩宠,在8月27日上奏称:『虽其(阿美士德)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
8月28日晚,嘉庆皇帝看到这份奏折说阿美士德演习跪叩颇有『长进』,表示满意,决定在次日召见。使团被催促连夜赶路,当次日凌晨抵达北京时,阿美士德得知皇帝已准备立即在颐和园召见他。但他因路途颠簸和天气炎热而疲惫不堪,而且国书和官服也落在后面的行李车内,因此他请求稍事休息。在与陪同的中国官员发生激烈的争吵之后,阿美士德气得转身离开。不久皇帝遣人来传唤他,由于理藩院尚书没法让阿美士德露面,因此谎报英国使臣病倒了;皇帝随后传唤副使,尚书又谎报副使也病了。皇帝恼怒不已,怀疑使节们作假,宣谕『我中华之国乃堂堂天下共主,何堪容忍如此之倨傲侮慢?』一道谕旨发下,将英使逐出京城,谢绝其『贡品』,取消陛见。
但当皇帝于次日获悉使臣确遇困厄时,怒气稍息,令酌收英使贡品并赐英国国王一些珍玩。他还谕令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切忌羞辱阿美士德,而应以适合其官爵品位的规格款待他。使团最后于1817年1月28日从广州启程返回英国。
阿美士德拒绝遵从中国的礼仪是被逐的唯一原因,这在欧洲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其时流放中的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责备阿美士德将圣詹姆斯(St. James)宫廷(意即西方式的)礼仪运用到北京宫廷中。按拿破仑的看法,一个使节到派驻国时应入乡随俗,并应认识到不能享有如自己君主所具有的那种区别对待之特权;他应满足于接受当地宫廷中与他官爵相当者所受的待遇。因此,照拿破仑看来,如果中国政府同意将来训令它自己的使节遵从伦敦或圣彼得堡之礼仪,那么,英国或俄罗斯的使节就应接受中国的礼仪。
由于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两次旨在作和平谈判的努力都告失败,英王陛下便面临着三种行动的选择:(1)放弃中国贸易,(2)服从中国的对待,或(3)用军事手段改变现状。对英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海上霸主来说,前两种选择是无法想象的,只剩下第三种选择——武力。在中国一方,阿美士德所表现出的大不敬绝对是难以容忍的,且与它宣称的天下共主水火不容。嘉庆皇帝甚至考虑要断绝与英国的关系,并彻底中断广州贸易,只是在两广总督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一主意,这位总督担心,那样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并可能引发与英国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之间作最后摊牌的时刻很快来临了。 与此同时,由于私商和港脚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之飙升,广州贸易的性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广州的私商贸易从1780—1781年的688,880两上升到1799—1800年的992,444两,同期的港脚贸易从1,020,012两上升到3,743,158两。 28 在世纪交替之后,两者的增长更加迅速。在1817—1834年间,两者占了英国对华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三。许多私商为避免东印度公司的干预,获取了其他欧洲国家的领事职位,设法留居广州扩展其商务。他们充当一些伦敦和印度商号的代理商,在伶仃岛(也作零丁岛)和香港等『外洋』泊地与『行外』(即非公行成员)商人进行利润诱人的鸦片走私交易,牟取暴利。私商的财力变得非常雄厚,以致他们能够策动取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到1820年,广州贸易的局面已经改观:私商贸易已超过了东印度公司贸易,鸦片已超过了合法货物成为主要的进口货项。这两种形势的发展,导致了破败不堪的广州体系之崩溃,并加速了英国与中国之间延宕已久的冲突之来临,历史新的一页即将开始。
参考书目
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清华学报》,第10卷第1期,第97-145页(1935年1月)。
侯厚培:〈五口通商以前我国国际贸易之慨况〉,《清华学报》,第4卷第1期,第217-264页(1927年6月)。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上海,1937年)。May, Ernest R., and John K, Fairbank (eds.), America’s China Trad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formance (Cambridge, Mass.,1986).
本文节选自《中国近代史》,作者徐中约,翻译计秋枫 朱庆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sd.people../GB/166203/203540/14775675.
:sd.people../GB/166203/203540/14775675.
由于字数原因有删减,具体请参照原文
读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求!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
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
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
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
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
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
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
地主阶级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
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
我始终认为革命党人的“民智未开则以革命开之”这句话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他们
显然过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确迫在眉睫,但是观念作为一种心理承袭,其养成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几十代的薪火相传,希望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对于传统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谈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过学习近代史,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
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对于我来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好中国近代史,把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把它作为今后我们工作、生活,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财富与精神动力。我们深知“落后就要该打”,所以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努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础。学习近代史,让我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00字
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这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所谓近代史,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张教授认为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或者叫朝贡体系。但是我们这个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不是去打天下,征服某块殖民地,然后建立起朝贡体系来让其他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求一篇800字左右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读后感,注明传记出处书名,以及其中好段摘抄
求一篇800字左右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读后感,注明传记出处书名,以及其中好段摘抄岳飞传读后感》人们都说岳飞是抗金大英雄,很伟大,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他有多大能耐,而且就算他再厉害,最后还不是死在奸人手中,并且
求一篇400字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读《文化苦旅》有感从文化大家的园地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
求一篇1600字的《白话本国史》读后感,白话本国史500字读后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
急求一篇作文《好奇》600字(不要网上抄的)好奇作文600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永远离不开好奇。好奇是我们的天性。好奇,就像一张无止境的答题卡,让我们不断地去发掘、探索答案。有许多的秘密正等待着我们在
求一篇励志文章,要求500字左右,网上复制的不要《原创》执着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那什么是支撑着我们走过这段路的呢?是执着。执着是攀登成功高峰的手杖。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境地,永
知识大全 求一篇400字的爱国作文,或者400字的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的读后感,谢谢
求一篇400字的爱国作文,或者400字的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的读后感,谢谢!每一次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每一次唱起庄严肃穆的国歌,爱国之情便在我胸中激荡。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中国的日益
知识大全 求一篇以《选择》为题的高中800字作文 不要网上流传的 谢谢哈
求一篇以《选择》为题的高中800字作文不要网上流传的谢谢哈人生路漫漫,我们选择宏伟的目标,毅然奋进。在前进中我们披两肩霜花,洒一路豪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优美的乐章。选择,我们愿选择美丽的人生。花儿面对
求一篇经典文章的读后感,要有深度,字数在1500到2000字以内。你可以剪切网上的,但要有思想深度!高分,求一篇读后感,要有深度的,红色经典文章读后感600字推荐楼主《双城记》读后感:生命有两座城,一
知识大全 求一篇以书香伴我行为题的作文1000字 不要网上搜的 烂一点无所谓
求一篇以书香伴我行为题的作文1000字不要网上搜的烂一点无所谓“书籍是人类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遨游,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使
知识大全 求一篇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 。要800字 明天就要交了 、谢谢啦
求一篇《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要800字明天就要交了、谢谢啦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