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21世纪前20年为什么是中国发展的20年

Posted 战略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21世纪前20年为什么是中国发展的20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1世纪前20年为什么是中国发展的20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进行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本次学习安排的时间,恰在中美欧纺织品争端高潮迭起之际,因而格外引人注目。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这次学习时的讲话,透出中国高层在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把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
当前的时局及特点
中国迅猛发展得益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也受惠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及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发展空间的最大化;但也导致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同时对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带有普遍性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发展正面临急剧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到了一个关键点。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向阳博士看来,中央强调要掌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要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有着深刻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角度看,首先,是继续维护与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需要。21世纪头20年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至今日,20年已过去了近1/4,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
其二,明年即将开始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国正在进入改革攻坚阶段。要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并加快发展,可谓是世界性难题。而对外开放与外经贸作为推动中国发展的轮子之一,必将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巨大促进作用。
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崛起势头正猛,引起国际舆论纷纷聚焦中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空前关注中国,专门花了一周时间报道中国的方方面面;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为题登出中国专辑;《财富》杂志“全球论坛”三度光临中国;国际问题权威人士更是频发言论,高谈中国的发展正在导致国际权势的重新转移……
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庞中英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总体崛起的势头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越来越显现出来,因而受到更多关注。欧美的对华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调整尤为明显。与此同时,伴随全球化不断加深,欧美内部各种受到全球化冲击的力量展开对全球化的各方面抵制,成为欧美国家新的国内政治特征,其结果造成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发展。这种保护主义的特点已与西方传统的自由贸易精神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等快速发展的国家正在成为欧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主要对象,成为西方国家复杂的国内贸易形势和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专家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国际经贸领域摩擦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具体到中国,中国已进入到入世的后过渡期,正开始面临超乎想像、越来越大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美国、欧盟对中国出口纺织品无端设限,说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后,开始遭遇真正的挑战。
另外,在非经济领域,因应中国的强劲发展,西方大国也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对华政策的协调面明显增加,这其中又以美日同盟的全面深化最为突出,美日出于为牵制中国而相互借重、相互利用。美国对外战略正从反恐转向反恐防扩散与防范大国崛起并重。日本则对中国的全方位赶超深感焦虑,近来对华频频寻衅滋事即为明证。
面对困难,保持头脑冷静,选择以何种态度应对至关重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全球战略眼光谋划国内发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秘书长刘力对《了望新闻周刊》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
重大的战略思想转换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探求胡锦涛强调要有全球战略眼光,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的深意, 庞中英认为,现在的世界正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也正在全球化。全球化使得利益和机会可能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竞争、威胁和挑战也会来自四面八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是立足全球经济得以发展的。中国想要在世界上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必须具有全球思维。中国最高领导提出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转换,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
“胡总书记在此次集体学习中提出中国的全球战略眼光与全球战略意识两个概念,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陈向阳认为,其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从对国际竞争的积极参与中最大限度地维护与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二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发展,即站在全球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并以中国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进步。
在他看来,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和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原来意义上的国内事务的影响和意义早已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整体变化的一部分。因而,迫切需要从内外结合、包括从全球与世界整体的视角来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而且,及时制定中国的全球战略是实现中国真正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中国勇于承担责任、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需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正从人口和地理意义上的大国向政治和经济大国迈进,从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向世界大国转变。中国大步走进全世界,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为世界各国所承认并接受。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中国理应有自己的大战略,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中国的全球战略。
放眼世界,谋划未来,既是未雨绸缪,也是时势所迫。庞中英认为,从最近中国与美国、欧盟的贸易争端来看,世界经济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经济与政治的联系非常密切,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冲击世界贸易秩序;二是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进一步上升,世界经济面临历史性的重大结构转折关头,竞争、矛盾、纠纷、冲突和合作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对中国来说,充分认识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发生的变化的性质,把握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方能掌握主动。当前应当做到的是:首先,经济决策者和公司负责人,一定要从全球的角度思考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市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市场上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企业不仅要加强在世界上其他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要加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诸如探索新的增长方式、改进管理、重视质量、寻求法律保护、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市场机制,等等,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在全球市场经济中,要习惯于贸易战。贸易战是正常的,没有贸易战才是不正常的。中国政府要认清欧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和表现形式,面对来自欧美的政治压力,一方面,要从维护中国市场、企业、劳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有理、有力地反击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与欧美贸易斗争的本领(借鉴欧美之间、日美之间处理贸易纠纷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拿起国际法律武器保护中国利益。
第三,进一步促进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改善与欧美的经济贸易关系。
庞中英对《了望新闻周刊》说:“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四个着力”的深刻背景
面对当前国际间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胡锦涛用“四个着力”概括我国在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当务之急,亦即在当前情况下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必须破解的四个难题。长期对世界和中国外经贸进行跟踪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倪月菊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的刘力研究员对这四个中央高层认为“尤其要重视”的方面逐一进行了解析。
●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当数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1979年~2004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长约43倍,年均增长17.4%,庞大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表明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中国要成长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主要表现在:
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虽然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而中国在2004年的该比例也仅为28%左右。
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以高技术产品为例,2002年,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606.3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这与世界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表明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还处于较低层次。
中国按目前的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扩大出口,可能引发以下不利结果:一方面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进而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同时,不断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会造成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即出口额增长引起出口效益下降。
所以,只有像胡锦涛所强调的那样,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才能使中国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从1992年中共14大作出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以来,中国吸收FDI的速度越来越快,金额也越来越多。2003年使用外资已经达到了535亿美元,2004年将超过600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资料,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2000年达到13880亿美元的高峰之后,2003年已降到5596亿美元,中国吸收了将近10%。外商直接投资为GDP的贡献超过40%,税收的1/4都来自于外资。而中国外贸的持续性大幅增长,其2/3产生于国际直接投资。另外,外资企业的进入所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所产生的关联效应,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首先,追求利润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根本动力。因此,外商在投资的行业选择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挑肥拣瘦”现象,对高利润行业投资兴趣非常大。跨国公司的投资常常与我国的产业政策不相符合,难以将引进外资与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很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跨国公司转让技术和开发技术的状况不令人满意。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在今年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指出:“大量外商直接投资?FDI?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这的确让人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面对。”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这同我们‘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再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凭借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同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而国有企业则节节败退。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力认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吸收外资的重点是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利用外资和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结合起来;
二、对外资的鼓励政策要从普遍优惠制变为差别优惠制。对重点领域采用优惠政策,比如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西部地区开发等才允许采取外资优惠制,取消一般项目的优惠政策;
三、鼓励外商设立服务外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把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
四、推动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的合作,引导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
五、中央政府加强对外资企业政策的协调,避免各地为争夺外资进行不合理竞争。
●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是必要的。这不仅是扩大内需、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应对加入WTO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选择。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走出去”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一些企业缺乏周密思考,战略上犯有盲动错误,造成了经营失利。而一些国有企业由于投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的落后,海外投资成为政令式决策,在选择项目、地点、合作伙伴,经营策略的制定、人事安排、执行及监督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而导致投资失利。还有,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监督,成为我国国有财产流失的巨大漏洞。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走出去”战略协调,管理“走出去”的部门太多,政策不相配套,法律规范与政策规定和政府管理时有冲突。相关的外汇、投资、审批、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有待完善。等等。
因此,要想使“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刘力认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避免“一窝蜂”走出去,就得要有重点。一是境外资源开发,主要是在资源富聚地区;二是促进加工贸易出口,缓解贸易摩擦;三是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达到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目的。
●着力改革涉外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很大的进展,在世界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不有效解决,将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甚至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
从我国外贸体制看,尽管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行进出口制度在市场开放程度、政策透明度、贸易管理方式等方面,与WTO规则和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在加入WTO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加快了进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集中清理、废止、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并相继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新政策法规。然而,实现对外贸易集约、均衡发展,仅对现行进出口制度做局部或临时性的修补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对我国的进出口制度进行全面调整,构建与WTO规则相吻合的新型外贸体制,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发展的新形势。
从外资政策来看,目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仍很大程度上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安排。对优惠政策的过度依赖不仅加剧了市场扭曲、拉大了地区差距,而且也对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规则接轨构成了障碍。因而,应将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作为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核心目标,最终使外商投资企业享有与国内企业同样的法律地位,拥有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为内、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长远来看,建立可竞争的高度法制化的市场体系是吸引外商投资尤其是大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优化投资环境的关键步骤。为适应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新形势,我国外资政策的主旨应由市场准入逐步转向鼓励竞争,提高国内市场的可竞争性,规范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为什么说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就看这头20年了.这是我们的战略缓和期,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稳定,只要头20年把握好,中国就能进入一个新时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是中国的经济引擎拉动了世界经济.所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什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也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动力作用,就是表现在通过改革开放,破除或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通过改革开放,引导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直接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口为什么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因素

一、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减少,虽然现在来说中国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均量还是很小的,所以人口的增长会制约中的发展
二、人口的增长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化
三、人口增长会导致就业压力过大,如果社会无业人员过多,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四、人口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因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且贫困人口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中国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来比还相差很远
五、人口过多会影响受教育质量
六、如果是贫困人家出生的孩子,有可能因为家庭无法支付庞大的抚养费用,而是弃婴增多,这样同样会给国家的财政带了压力和负担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根本?论述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为什么100年就是1世纪,今年是20次100年,就是20世纪,为什么是21世纪

因为你算错了,现在算是第21个百年没来,是21世纪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终决定力量,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也存在这一矛盾.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斯大林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实际上是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基本矛盾.一旦遇到矛盾,就认为是敌我矛盾,这是发生肃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去世的前一年,他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认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和以产品交换代替商品流通.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反而更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批抨并否定了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不完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基本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必由之路和基本形式是什么,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有探险索中终于又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乃至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歧途.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观点,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途径和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立足本国国情,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如果不改革,就会束缚生产力发展,窒息社会主义的活力与生机. 改革是新旧体制转换的必经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地方面和环节很多,但集中表现为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我国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参照传统的苏联体制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进行管理,不要经济杠杆,排斥市场调节;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集中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在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体上能适应生产国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由于翻身得解放而迸发出来的革命激情也弥补了这种体制的缺陷,使它得以运转,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这种过分集权、管得太多、统得过死、排斥商品和市场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很快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体制既易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滋生官僚主义、唯意志论、瞎指挥和以权谋私等不良倾向,又使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缺乏改善经营、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品种少、质量差,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毛泽东和党中央早在50年代中期就从实践中认识到这种体制的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比苏联、东欧走得更快的建设道路.后来,改革走偏了方向,我国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不仅未能革除,反而大大强化了,严重扼制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不断地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认识到改革的对象主要的僵化的体制,并且指出:不改革这种长期限形成的僵化的体制,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就没有出路.在实践中,我国的体制改革从农村发展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和其它领域,从体制外深入到体制内.改革的拓展和深化,一步步突破了传统的体制模式,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20年来,改革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从沿海到边疆、从城市到乡村、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社会到家庭和个人、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有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必将向深广拓展,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改革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赋予改革以革命的意义.他反复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或者说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1992年春,他在南巡谈话中根据十几年改革生产力获得相当程度的解放和发展的事实,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这里,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揭示了二者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未一劳永逸地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并且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我们在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和10多年新的探索后,已经找到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方式和道路.

21世纪前50年中国最具发展力城市有哪些?

1.上海
这座21世纪中国最受宠爱的城市,其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令人吃惊。上海被喻为中国再次经济起飞的龙头,或者是箭尖,人们寄希望于它能引领起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航船。
上海有中国城市里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区位和运输优势,也聚集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一批白领阶层。上海是经理人的绝佳诞生地,一个标准的上海产的经理人,应该是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国公司美国总部呆过,在麦肯锡等咨询公司做过,然后回国任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或者首代。
尽管上海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吸纳能力与北京相比稍逊一筹,但其整体商业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争夺优秀人才方面魅力独具。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区和亚太区总部的新的选择地,上海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浦江东岸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样令人惊骇。
总人口:1341.8万人
高校数量:57所
科研人才数:3.5万人
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项
高新企业数:1916家
技术交易: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合同金额142.78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374件
全市GDP:6160亿元
GDP增速:11.8%
著名高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3亿
2.北京
北京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统居住地,在这个城市里,有中国最密集的大学群和科研院所。仅仅一所北大、一所清华已经证明了这个城市不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传统。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着一座城市所能拥有的宽广胸怀和容纳度,尽管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落后于上海和广州,但这并不妨碍307.6万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选择在这里生活、创业。
所有繁华的大城市都有不适合居住的一些特征,比如拥挤、嘈杂、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这些方面令人心怀不满。但是,重视政府关系和商业环境的跨国公司在过去的20年里,仍坚持把中国区总部设立于此,因此,北京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仍显现出令其它城市胆寒的特质。
总人口:1456.4万
高校情况:73所
科研人才数:27.4万人
技术交易: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7003件
全市GDP:3611.9亿元
GDP增速:10.5%
著名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57.5亿元
3.广州
广州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毗邻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吸引港资和三来一补中,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迅速流动起大量资本。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活跃的私营经济又使得广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受惠的地区。但是,商业贸易的发达和低层次制造业的繁荣未能支撑广州进一步的发展,在对高级人才的竞夺能力方面,广州明显不如上海和北京,甚至不如深圳。
总人口:994.30万
高校数量:44所
科研人才数:1.79万人
高新企业数:270家
技术交易:广州地区共认定技术合同4324项,合同金额31.644亿元。
全市GDP:3466.63亿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0亿元
4.深圳
深圳曾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现代化城市,它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模式进行建设的。一张小小的边防证,让所有进出该城市的人都对其“特区”身份印象深刻。这座移民城市,曾经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灵活的政策,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为新兴企业的创业首选地。
但是今天,深圳面临着找不到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定位困惑,城市整体商业环境的先发优势已被赶超,而金融之城的地位又受到了上海的威胁,深圳的人才竞争力已被大大削弱。
总人口:557.41万
高校数量:42家(含高校驻深分校)
科研人才数:全年共引进户籍人才3万余人,海外留学生1200多人
高新企业数:673家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2361件
全市GDP:2860.51亿元
GDP增速:17.3%
著名高校有:深圳大学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18亿元
5.苏州
闲适、优美的园林城市苏州,因中国与新加坡共建的苏州工业园而成为中国新的高科技制造业聚集地,苏州工业园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开发区建设的范例。这里有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产业工人,并成为苏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城市明星。
总人口:590.97万人
高校数量:17所
科研成果情况:全市组织实施科技项目437项,14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高新企业数:555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60亿元
全市GDP:2802亿元
GDP增速:18.0%
著名高校有:苏州大学等
6.杭州
杭州首先是中国最佳人居城市的范例。江南才俊的经济创造能力在这个城市得以集中表现,自南宋以来,浙江就是国家最稳定的财税之源,这里富饶而优美。浙江私营经济的发达,又使得杭州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地区经济活动的重镇,虽近邻上海,仍无掩其光彩。
总人口:642.78万
高校数量:35所
科研成果情况: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
高新企业数:506家
技术交易: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286项,成交额42.75亿元
专利:申请专利3400件
全市GDP:2090亿元
GDP增速:15%
著名高校有:浙江大学等
7.天津
天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比北京低廉得多的劳动力,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较早形成了集聚优势。一个摩托罗拉成就了天津此前10多年的辉煌,而现在,是三星电子。但是天津的光芒多少还是被北京所遮蔽,毫无疑问,一个地区最多只能有一个“区域中心”,尴尬的天津,因与北京比邻而在人才竞夺能力方面,甚至输于深圳、苏州、东莞等二线城市。
总人口:1011.30万人
高校数量:37所
科研人才数:48.1万
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03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59项
高新企业数:4000家
技术交易:签订技术合同7278项,合同成交额42亿元
全市GDP:2386.94亿元
GDP增速:14.5%
著名高校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8.成都
成都盛开在四川盆地上。从李冰造都江堰起,这里就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名城。川中多才俊,成都傲然于重庆、昆明、贵阳等城市之外。它成为跨国公司在考虑西部据点时的首选之城。但是,现代化的断裂感也在成都表现得更为明显,与长江流域的龙头上海相比,成都与之仿佛还相错一个年代。
总人口:1044.3万人
高校数量:60所
科研成果情况:年内新上科技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146项,省级95项
高新企业数:165家
专利:申请专利4169件
全市GDP:1870.8亿元
GDP增速:13.0%
著名高校有:四川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117亿元
9.武汉
武汉的区位优势相比郑州、长沙这几个中部城市来说,更为明显。而且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起步较早,并且高校集中,经济活动也相对发达。但是,武汉整体商业环境与中国一线城市的差距,使得这座人才充裕的城市却未能在人才吸纳能力、竞夺能力和人才创造能力方面表现优异。
总人口:781.19万
高校数量:48所
科研成果情况:260项
高新企业数:1751家
技术交易:全年技术市场成交技术合同2963项,合同成交额30.31亿元
全市GDP:1680亿元
GDP增速:12.1%
著名高校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
科技投资情况:2.43亿元
10.东莞
东莞令人奇怪的地方是,这座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关系的城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制造能力,并未因中国出现多经济中心而衰落。与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不同,东莞的城市综合薪酬竞争力位居前列,在所调研城市中排第5.难能可贵。
但是,要想成为中国的“潜力之都”,东莞还必须考虑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培育本地名牌企业之途。
总人口:158.96万人
高校情况:5所
科研人才数:12.49万人
高新企业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30亿元
技术交易: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58项,技术合同金额700万元,技术交易额680万元
专利:2858件
全市GDP:947.53亿元
GDP增速:19.5%
科技投资情况: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3.73亿元

为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

  1. 因为二十一世纪只有中国的思想能够拯救世界。
  2.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过:“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说了这样一段话: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

  3. 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方面的成就:

  1. 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10万亿俱乐部成员,是日本GDP的2倍。

  2. 西气东输,保护环境,扫除雾霾。

  3. 南水北调,史无前例。

  4.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

  5.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龙。

  6. 高铁2万公里,占世界6成。

  7. 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

  8. 中国高速公路12万公里,占世界的52%,力压美国占世界第一。

为什么讲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那是外国人想要捧杀中国的人说的。
实际上做不做得到,还是看自己。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为什么说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不少于800字)

为什么说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不少于800字)十六大提出的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在对国内外形势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既

知识大全 为什么20世纪到21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

为什么20世纪到21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1为人类本身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为人类如何构造最合适的社会形态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为人类社会总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真实的实践经验,为人类研究社会

知识大全 我们现在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啊,怎么定义的

我们现在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啊,怎么定义的现在是21世纪,每1000年就是10世纪,每100年到900年,分别为1,2,3,4,5,6,7,8,9,世犯,现在是21世纪还是22世纪公元元年至公元10

什么是《中国21世纪议程》

1992年6月,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所通过的关于全球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决议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必须做出的抉择和行动方案,并对全球环境合

什么是《中国21世纪议程》

1992年6月,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所通过的关于全球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决议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必须做出的抉择和行动方案,并对全球环境合

知识大全 说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为什么在当前也能奏响时代最强音

说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为什么在当前也能奏响时代最强音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顽强拼搏,时隔12年之后第三次取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奏响中国时代最强音。女

知识大全 20世纪21世纪有哪些英国作家

20世纪21世纪有哪些英国作家20世纪英国杰出的女哲学家和富有才华的作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Murdoch英国20世纪康拉德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亨利·格林(HenryGreen)E.M.福斯特乔治·奥威

知识大全 现在明明是20世纪,为什么要说是21世纪

现在明明是20世纪,为什么要说是21世纪公元纪年是从耶稣诞生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1-99为公元1世纪100-199为公元2世纪同理,1900-1999为公元20世纪因此,现在是21世纪不知道这个弯你转

知识大全 21世纪20岁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21世纪20岁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热情大方温文尔雅妩媚但不妖艳性感但不失得体爱憎分明玩得起但是从来都不玩21世纪是什么样子的21世纪是疯狂的.发明了很多诸如男人怀孕.采纳哦21世纪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

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

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