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Posted 民俗

篇首语: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以下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你在有重点的写一下就可以了!
1.中山装 布鞋 农村老年人不用买的现成腰带,用长布条或绳子系裤子 衣服的纽扣用布条盘扣袢 农村老大爷自做的扣袢对襟粗布汗衫 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织布 农村老大妈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儿们扎小辫儿用红头绳
小孩儿眉心点红点儿 小男孩儿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辫儿
2.吃饭用筷子 吃饭、喝汤用大碗并且端着碗喝 农村做饭用特大号大铁锅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饭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个盘里的菜 生吃大葱、小葱蘸酱 吃生蒜 吃饺子 馒头 手擀面条
饼子、窝头 喝粥 饸饹 炖骨头 杂烩菜 煎饼
油条、果子、锅箅儿、麻花、麻叶 粽子 元宵
馄饨、云吞 烧饼 糖葫芦 喝白开水 原发自我国的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中国吃食几千种,都是传统
3.中国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区域都有极独特的特点,睡大火炕 不用上网或各处打听,找到我国发行的民居邮票就可看个大概
4.先民创的各种独轮车 农村自己攒、焊的自行车 出门远行看黄历
5.过祖先遗留传承的节日 拜祖先 磕头 烧香
烧冥纸钱 唱听看京剧、地方戏 舞狮、舞龙 、高跷、秧歌、旱船、落子、相声、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对歌、花灯、踢毽子、打陀螺、灯谜、歇后语、拜年、中国红、中国画、文房四宝、痒痒挠、年画、对联、石狮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挽联、红白事随礼、中式家具、中国瓷器、中国杂技、汉字、汉文化、黄历、易经、八卦、道教、古遗迹、古建筑、诗词歌赋、扑满、中国结、中医中药、糖人、鸽子哨等等等等
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婚丧、建筑、礼仪、节日、时令、制造、科学、宗教等等均在其中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呢!
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哦!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依然保留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
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贴着贴,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春节还要放鞭炮,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谁第一个吃到钱饺,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就改为包糖了......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就拿过年放鞭炮来说吧。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_→今别离,速要,求.

西西,我来帮你整理一下思路吧!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听就是很温暖的呢!用家人之间的事情来做素材是很好的选择喔!可以是一次意外暂时的离别之后的感想,也可以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爸妈或者姐姐妹妹。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早已经刻进我们骨子深处了的喔!只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着这些最朴实最纯真的感情,生活在一起所以习以为常了,正因为这样,一旦突然分开呢,就发现自己好像丢了魂一样,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的失落。就象以前自己心爱的玩具丢失了几天之后突然找到,会觉得特想哭特想哭,并在心里发誓再也不离开它。西西,有时后,真的只有当事情<追问吧咕咕>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饮茶最早、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叶就连同黄金、玉帛等商品经由广州出口到印度等亚洲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经济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是具代表性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一、 广州茶文化是广州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勿庸置疑,岭南文化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代表,广州的民俗旅游资源用岭南文化基本就可足以代替,而其中茶文化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依照民俗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认为,广州茶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畴,是广州民俗文化重要组成,具有民俗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属于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1、社会普同性。
民俗是普遍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共同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普同性的表现,茶文化在中国来说,无论在那一个区域都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在广州更是如此,广州人饮茶的习惯早已全国闻名,地理条件更是决定了广州人对茶的需要,因此茶文化在广州具有普遍共同性。
2、文化信息共有性。
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并且在地域性中体现普同性。普同性则以地域范围内文化信息的共有为特征来显示的文化的共同。这里的信息共有不是现代概念上的信息共享,现代的信息共享内涵和外延都要复杂得多,而民俗文化的信息共有是具有一定地域范围和一定条件限制的,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特定群体对特定文化的共有。广州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信息流动大,但就茶文化来说,不仅文化的信息价值得到了传递和保留,而且具有普同性,因此无论是传统茶楼文化还是现代街头茶饮料文化都具有文化信息的共有性。
3、文化模式的整合性。
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在演变中不断地被整合形成一定模式,再进行整合。广州的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整合过程中形成了如下文所述的几种主流茶文化,具有文化模式的整合性。
二、广州茶文化的主要类型。
茶文化概念的内涵比较广大,从茶树起源考证到合理的健康饮茶习惯都可以算做文化的部分,本文主要从民俗旅游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广州茶文化的类别:
1、广州的茶俗文化。
现代广州的饮茶习惯通称为三茶,即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时间饮早茶,早茶便是广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闲、交友和工作为主要目的。礼节上,两个基本的礼节是茶楼每个饮茶者都知道的:即叩礼和续水,可见广州人饮茶的习惯和礼节构成了广州茶俗文化的主体。
2、广州的茶楼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饮茶的环境大多以茶室、茶馆等为主,很少有像广州这样的茶楼饮茶风俗。从第一家新式茶楼--三元楼,到本世纪初四大茶楼,以及现代的各种茶居和酒家,一百多年时间就造就了广州的茶楼文化。首先是茶楼文学,体现在茶楼名称和茶楼文字上。名称上如文园、西园的园名,陶陶居、陆羽居的居名,以及现在的酒家、渔港等等。文字上各茶楼也各有风格特色,如陶陶居、妙奇香的对联,各酒家、渔港的茶牌、点心牌、广告等。其次是茶楼的建筑风格,各茶楼或临池、或靠山、或以植物掩映,别具一格,主要有以文园为代表园林绿荫式建筑风格,以陶陶居为代表的仿古豪华建筑风格,以及现代的一般宾馆酒店风格。
3、广州的茶点文化。
茶点是广州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繁多,制作讲究。茶点的品种、款式和风味是由皮、馅和技艺构成,皮有四大类二十三种,馅有三大类四十六种,相互组合,款式多样,据说单泮溪酒家就有1000多款。除此之外,各名茶楼都有招牌名点,例如南园的盐锔鸡、泮溪酒家的荷叶饭等,体现茶楼的传统风格。因此在广州的饮食文化中,茶点以其精美和丰富而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4、广州的街头凉茶文化。
广州亚热带的地理位置,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凉茶成为广州人生活必需品。凉茶含有十多种草药,是清热解毒最好良药,也是广州人主要饮料之一,因此街头凉茶店逐渐形成。凉茶店面一般不大,但是布局风格独特,老字号店铺较多,如王老吉、黄振龙等。现代凉茶生产工艺、包装工艺都有了很大发展,各老字号纷纷推出了适应时代、各种包装凉茶饮料,已经成为广州饮料行业不可少的部分。
三、广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茶文化在中国来说,是一种大众性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茶文化具有几种价值:哲学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医学价值、科技价值、民俗学价值、宗教价值等等,但是就广州来说,茶文化更多的是人民生活文化,因此本文从民俗旅游资源角度出发来进行价值论述。
1、 观赏价值。
茶文化本身就是观赏价值很高的民俗文化,而广州茶文化无论是茶具、茶点、茶楼等有形的艺术,还是茶俗、茶艺、茶道等无形的艺术都体现着很强的观赏性。广州的茶具风格,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其中来源于潮汕地区的功夫茶大大丰富了其内容。对于茶点,更是不用说,精良的制作手法和工艺,独特的口味,丰富的品种和用料,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至于茶的建筑文化,只要到了广州的老字号茶楼就可以切身体会到,独特的岭南派建筑风味,传统气息和现代气息的结合,营造了非常独特的岭南茶文化环境,可以使游客获得更美的感受,身心俱受益。
2、体验价值。
游客的旅行过程就是获得体验价值的过程,广州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现代的都市文化,而且在于历史沉淀后独一无二的传统广式文化。茶是广州人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也是岭南文化的载体之一,茶文化中既包括了文化实体,又包括了非文化实体,既可以提供直接体验价值,又可以提供间接体验价值,因此茶文化的体验价值是特殊而具强烈吸引力的。
3、商品价值。
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并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旅游商品价值的高低与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吸引力密切相关。上述广州茶文化的四个类型本身商品性就很强,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可实现的商品价值很高,形成商品系统性开发模式的潜力很大。
4、服务价值。
茶文化的服务价值是肯定的,这里主要不是这层涵义,而是突出广州茶文化传统上和现代意义上具有的服务优势和高服务价值。广州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开放条件好,服务行业发达,无论是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这是外地人体会最深的一点。广州的茶楼无论大小,给客人续水这一服务的关键环节是最好的,茶楼的服务员时刻关注客人的饮茶过程,客人如果需要加水,只需将茶壶盖揭开靠在一边,服务员就马上过来续水,不需被提醒。这点在国内其他地方一般只有上一定档次和规模的酒店或饭店如此,但在广州,就是街边的茶摊都如此。
5、融整价值。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一直是文化学争论的焦点,广州茶文化特殊价值就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和优化整合上。广州是历史上开放最早的通商口岸,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华南商都的历史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广州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已经形成一定的文化容量和优化机制,并且茶文化的系统形成也只是通商后一百多年的时间,正好是这一特殊价值的体现,因此众多类型茶文化的进入对丰富民俗旅游资源种类,优化民俗旅游资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四、广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争论较多的话题,特别是对于民俗同化、民俗庸俗化、民俗商品化等问题,针对广州茶文化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不同于一般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可以预见广州茶文化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笔者对于开发有以下建议:
1、 树立对茶文化的认同观,充分认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对于都市旅游来说,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何种类型,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都市的底蕴。广州的都市文化远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都文化和岭南文化,近有抗挣和革命文化,现有现代国际都市文化,而茶文化体现了广州人的精神和生活,是广州文化一个重要的部分。
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断地融整外来文化。
这是广州茶文化融整价值的写照,也是广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写照,是茶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广州现在就已经汇集了广东茶文化和部分省外茶文化,其中包括具中国茶道之称的潮洲工夫茶。因此,广州可以依托华南商都的地位和岭南文化的烘托,以及强大的社会经济条件来塑造中国茶文化之都的形象,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商品价值,系统性地开发茶文化商品。
3、 实施中国茶文化之都的形象品牌战略。
利用文化形象是品牌战略成功的秘诀,西方国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对全球文化的渗透,例如电影--好来坞,电脑--微软等等,而茶文化在中国只有普遍性,没有系统性,因此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还比不上日本具有吸引力,但五千年的历史和十三亿人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广州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可以汇集全国茶文化精华,以茶文化之都的形象来系统地阐述中国茶文化,发展中国茶文化,树立为中国茶文化的品牌城市。
4、 以广州茶文化促进享受型旅游的发展。
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国民的旅游方式还停留在扫荡型(即尽可能多地将景点列入有限时间和资金的旅程)、掠影型(即忙于选择景点摄影作为日后纪念或谈资)、赶马型(随团旅游,一切听从导游人员的安排)的阶段,旅游者得到的是身心疲惫的经历。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将更为注重有实质享受的旅游,而茶文化以其传统的养生和休闲方式,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高享受的服务,以及蕴涵于生活方式的文化经历将开拓国民旅游的新阶段--享受型旅游。
5、身游与心游结合。
旅游不仅以实境,更以游客体会到的意境重要,意境的发掘和唤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茶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在是广州自然旅游资源较少,近代革命旅游景点较多类似,现代人文旅游资源重复性也大的情况下。因此选择有代表的几类景点,加上体验价值较高的茶文化旅游,营造广州旅游文化意境,实现身游与心游结合,是为最好的旅游方法.
剪 纸 是 中 国 最 为 流 行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一 , 根 据 考 古 其 历 史 可 追 朔 到 公 元 六 世 纪 , 但 人 们 认 为 它 的 实 际 开 始 时 间 比 这 还 要 早 几 百 年 。 剪 纸 常 用 于 宗 教 仪 式 , 装 饰 和 造 型 艺 术 等 方 面 。
在 过 去 , 人 们 经 常 用 纸 做 成 形 态 各 异 的 物 像 和 人 像 , 与 死 者 一 起 下 葬 或 葬 礼 上 燃 烧 , 这 一 习 俗 在 中 国 境 外 有 时 仍 可 见 到 。 剪 纸 艺 术 一 般 都 有 象 征 意 义 , 也 是 这 种 仪 式 的 一 部 分 ; 此 外 剪 纸 还 被 用 作 祭 祀 祖 先 和 神 仙 所 用 供 品 的 装 饰 物 。
现 在 , 剪 纸 更 多 地 是 用 于 装 饰 。 剪 纸 可 用 于 点 缀 墙 壁 、 门 窗 、 房 柱 、 镜 子 、 灯 和 灯 笼 等 , 也 可 为 礼 品 作 点 缀 之 用 , 甚 至 剪 纸 本 身 也 可 作 为 礼 物 赠 送 他 人 。人 们 以 前 还 常 把 剪 纸 作 绣 花 和 喷 漆 艺 术 的 模 型 。
剪 纸 不 是 用 机 器 而 是 由 手 工 做 成 的 , 常 用 的 方 法 有 两 种 : 剪 刀 剪 和 刀 剪 。 顾 名 思 义 , 剪 刀 剪 是 借 助 于 剪 刀 , 剪 完 后 再 把 几 张 ( 一 般 不 超 过 8 张 ) 剪 纸 粘 贴 起 来 , 最 后 再 用 锋 利 的 剪 刀 对 图 案 进 行 加 工 。 刀 剪 则 是 先 把 纸 张 折 成 数 叠 , 放 在 由 灰 和 动 物 脂 肪 组 成 的 松 软 的 混 和 体 上 , 然 后 用 小 刀 慢 慢 刻 划 。 剪 纸 艺 人 一 般 是 竖 直 握 刀 , 根 据 一 定 的 模 型 将 纸 加 工 成 所 要 的 图 案 。 和 剪 刀 相 比 , 刀 剪 的 一 个 优 势 就 是 一 次 可 以 加 工 成 多 个 剪 纸 图 案 。
在 农 村 , 剪 纸 通 常 是 由 妇 女 、 姑 娘 们 来 做 。 在 过 去 , 这 可 是 每 个 女 孩 所 必 须 掌 握 的 手 工 艺 术 , 并 且 还 被 人 们 来 品 评 新 娘 的 一 个 标 准 。 而 职 业 的 剪 纸 艺 人 则 常 常 是 男 人 , 因 为 只 有 男 人 才 能 在 作 坊 里 一 起 劳 作 并 挣 钱.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1.中山装 布鞋 农村老年人不用买的现成腰带,用长布条或绳子系裤子 衣服的纽扣用布条盘扣袢 农村老大爷自做的扣袢对襟粗布汗衫 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织布 农村老大妈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儿们扎小辫儿用红头绳
小孩儿眉心点红点儿 小男孩儿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辫儿
2.吃饭用筷子 吃饭、喝汤用大碗并且端着碗喝 农村做饭用特大号大铁锅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饭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个盘里的菜 生吃大葱、小葱蘸酱 吃生蒜 吃饺子 馒头 手擀面条
饼子、窝头 喝粥 饸饹 炖骨头 杂烩菜 煎饼
油条、果子、锅箅儿、麻花、麻叶 粽子 元宵
馄饨、云吞 烧饼 糖葫芦 喝白开水 原发自我国的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中国吃食几千种,都是传统
3.中国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区域都有极独特的特点,睡大火炕 不用上网或各处打听,找到我国发行的民居邮票就可看个大概
4.先民创的各种独轮车 农村自己攒、焊的自行车 出门远行看黄历
5.过祖先遗留传承的节日 拜祖先 磕头 烧香
烧冥纸钱 唱听看京剧、地方戏 舞狮、舞龙 、高跷、秧歌、旱船、落子、相声、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对歌、花灯、踢毽子、打陀螺、灯谜、歇后语、拜年、中国红、中国画、文房四宝、痒痒挠、年画、对联、石狮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挽联、红白事随礼、中式家具、中国瓷器、中国杂技、汉字、汉文化、黄历、易经、八卦、道教、古遗迹、古建筑、诗词歌赋、扑满、中国结、中医中药、糖人、鸽子哨等等等等
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婚丧、建筑、礼仪、节日、时令、制造、科学、宗教等等均在其中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 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定,必须与一定的信仰活动相适应,故有所谓的“祭服”。此外,民间还流行许许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饰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饰、玉佩、护身符等。饮食生活中,船家食鱼忌翻身,不称“箸”而称“筷”;河南人做饭忌说“少”、“没”、“光”、“烂”、“完了”、“不够”等词语;东北人包饺子忌不捏褶,因为捏光边象“和尚头”,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饺子忌摆成圈,必须摆得横竖成行,才能财路通达,这些禁忌习俗都是我们常闻常见的。事实上,饮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汉代便有“俗说:雷鸣不得作酱,雷已发声作酱,令人腹内雷鸣。”“俗说:腊正旦食得菟髌者,名之日幸,赏以寒酒。幸者,善样,令人吉利也。”之类的记载[5]。又据《山海经》的记载:“招摇之山……有木焉, 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6]这种食用、 佩戴某种东西
就可以取得某种实际效用的观念正是模拟巫术的观念,而后世盛行的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胆”来形容别人胆大妄为,显然与之一脉相承。至于喝了中药,将药渣倒在大路上的习俗,很明显与接触巫术有关。
遇到出行、聚会等家庭或社会活动时,人们也常以卜筮、圆梦、求签、测字等方式来预测吉凶,决定行止。《墨子》中所记:“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7] 即丛辰占法预测出行吉凶之一例。在民间,甚至连洗头、制衣也都有种种趋吉避凶的习俗。如《论衡》中记载:“《沐书》曰: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沐,令人白头。……裁衣有书,书有吉凶,凶日制衣则有祸,吉日则有福。”[8]此外,各种前兆迷信在民间也盛行不衰。 《尚书·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化鸡之晨,惟家之索。”的记载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们已笃信雌鸡报晨是家道衰败的前兆。《左传》中也有不少日食预兆灾变的记载。《山海经》中记载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9]“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见则天下大水。”[10]传至后世,流行于各地的前兆迷信,诸如“乌鸦叫凶,喜鹊叫吉”、“猫头鹰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祸”、“鸡上屋兆凶”、“喷嚏兆灾”、“灯花兆喜”等,都是我们熟知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而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互相约束、取信,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方式。在人生仪礼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结婚迎亲时,也有许多巫术活动,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汉时就已流行[11],以弓箭镇邪,悬铜镜驱崇等,早在唐宋文献中已有记载[12]。丧葬因与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更是形式繁复,名目众多。从山顶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丧礼》中的有关记载,各种丧葬信仰习俗不断地发展演变,长期延续。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人们觉得这些习俗是不可捉摸和无法解释的,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原始信仰习俗在中国长期延续有其多重原因。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递途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传承中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原始民俗主体的原始信仰能够在后世大量保留和长期传承。
其二,由农业经济和宗法社会中发生的中国文化是以务实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间关系的注重为特征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不但未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教”,而且本身就渗透了古老的巫术、祭祀成分。至于一些外来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下生存,无法取代原有的信仰习俗。
其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并不平衡,当汉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时,许多少数民族还处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会阶段,因而原始信仰习俗在各少数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当某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时,也必然会带来许多原始信仰习俗,如辽、金、元、清政权的建立便带来了北方民族萨满跳神的习俗。
中国传统民俗的这一特点提醒我们,在研究中不能不考虑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响,即使研究外来宗教也应重视外来宗教与本土原始信仰的冲突、融合所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影响。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它不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样,纵向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细微的规定。如本人上一辈的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由着意强调血缘亲疏和系别的宗法社会派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称谓表示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确立的尊卑、男女、长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强调“正名”,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看。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如宋代文献中对此类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间结社、结会就有颇多记载[13]。应该说,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民间组织反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宋代的洪迈曾谈到这一现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14]元、明时的戏剧、小说多有朋友“结义”的描写,如《单刀会》、《三国演义》就根据刘备、关羽、张飞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在后世成为“异姓兄弟”的楷模。旧时,浙江一带即有男子结拜组成的“十兄弟”,广州地区则有女子结拜组成的“金兰会”。明、清时的民间会党也常常模拟家族形式,以结盟方式入会,师徒间以父子相称,众徒间以兄弟相称。上述现象表明,人们始终认为,通过某种仪式使非血缘
的关系转化为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民间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
宗法观念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现是,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时时重复做的一件大事是对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顶礼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人们认为其他神灵都不如祖先神尊贵,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庙,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举行祭祖仪式则是民间最重要的信仰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没有容足之地的。“孝亲”的另一表现是对在世长辈的绝对顺从和孝敬。在人们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正如《孝经》中说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5],因此,“百善孝为先”成为社会公认的准则,而“无父无子”、“六亲不认”的人,则为众人所不齿。
由尊祖孝亲又导出一个普遍的心理定势,即极端尊重传统,并因此形成了厚古薄今、因循守成的思想倾向。人们对待古已有之的传统惯制总是抱着谨慎恪守,不敢轻易背弃的态度,在评价事物时,总是以是否符合“古法”,是否传承有绪为标准,提出某种看法时,也总要引述古人、前人之语来加强自己说话的分量,民间长期流传的谚语、俗语常是劝戒他人时的有力法宝。民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都讲究“家法”、“师承”,并有“祖师”创业授艺的神奇传说。如果木匠不标榜“师传绝技”,郎中不炫耀“祖传秘方”,便难以取信他人。
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还通过礼仪制度的形式,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历史上,等级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的规范作为道德的内涵,而且还以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实质性的内容。历代王朝都用礼制规定社会秩序,人们按照自己的等级身份,而不是财产多寡过着相应的生活,以此保障尊卑贵贱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条。以生活用品的使用来看,礼制都作了周详完备的规定,诸如衣冠服饰、房舍家具、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物无巨细,其种类、形制、质料、样式、色彩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甚至小至门钉的数目、腰带的装饰,都有一定的规格,贵贱不能混淆。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社交往来、婚丧喜庆、吉凶祸福等,也都有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历代统治者还时常有“正礼俗”的举动,运用法制、哲理、教化等手段,将民间风俗纳入礼制的轨道。在礼制的约束下,人们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享用不该享用的物品,做出不合礼仪的举动,于是塑成了循礼蹈规、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拘谨、守成、俭约、古朴的民俗风情。
三、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中国民俗的整体。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经历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时代,中原黄河流域是夏族,东部淮河流域是东夷,南方长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黄湟一带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荤粥,至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商周各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和同化,形成华夏族。秦代,当时的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统一于秦王朝,其后,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族又逐渐统一于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处,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加强和巩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发展。五代十国和宋代,虽出现过多元割据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统后,不仅结束了宋与辽金的对峙,而且也统一了大夏、回鹘和大理等政权,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明清以后,更有所发展,当今我国已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国家。当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统一,并不等于说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实上,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乡、沙漠、海岛,气候条件也东、南、西、北相差极大。东北山林中的民族与南海岛屿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与江南水乡的民族,必然会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别。从历史发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汉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农业,夏商周以来,一直以农桑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则实行不同的经济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柔然、党项、蒙古等族,曾长期从事游牧经济,而东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则长期以原始的渔猎、采集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不同的经济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习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不相同,汉族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许多少数民族却长期处在原始的氏族社会,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处于奴隶制、半奴隶制、封建制、封建农奴制,甚至氏族社会阶段,而不同的社会状况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民俗。上述可见,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构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并存的特点。
从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大多数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不同语系,而汉藏语系中又有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中又有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突厥语族,语族之下还有不同的语支。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族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一些民族则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此外,在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传统惯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别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仪礼、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差别明显、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除民族间的差别外,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袭等不同而在民俗上产生地区间的明显差别。以汉族为例,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这一点实际上在日益兴起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已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如上古时期,中原、荆楚、吴越,就有着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除记载了各地的山川物产外,还叙述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如“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秦地,……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幽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河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楚……,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16]。显然,班固已认识到民间风俗的区域性特点。宋代以降,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都市与农村、江南与西北、沿海与内地、交通要冲与边地僻壤,在生活习惯、民间风俗上都存在很大反差。因此,后世的地方民俗专著、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以及笔记、游记等,都述及民间风俗的地区差别。实际上,某些人数较多、活动区域较大的少数
民族也有此类差别,如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与内蒙草原上的蒙古族,甘肃、云南的藏族与青藏高原的藏族,都在民俗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
中国民俗的上述特点,与某些民族比较单一,生态环境不那么复杂的国家的民俗,有很大不同。这告诫我们,在研究中国民俗时,切不可一概而论,泛泛而谈,唯有在注意其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又十分注意民族和地区间的差别,才能认识中国民俗的全貌。
四、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我们谈中国传统民俗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汉族的传统民俗。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联绵不断的发展系统。上述状况反映在民俗上,便表现出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的特点。
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看,中国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是经过了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后进入农耕时代的,而在农业生产中,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与此相应,人们的衣、食、住、行、运输、贸易等,也不断地从蒙昧向文明发展。就社会状况而言,中国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在此期间,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曾发生过多种变化。
再看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习俗长期延续的同时,还相继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在岁时节日、游艺竞技等方面,也因历史变革和外来文化的传入而发生许多变化。因此,我们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可发现其既保持着固有的传统,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时时变动,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如果深入分析,又可发现,中国传统民俗的变迁是不平衡,不同步的。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衣、食、住、行等消费民俗堪称最活跃的部分。以饮食为例,《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周代佳肴仅“炮豚”、“牛炙”、“濡鱼”、“@⑥珍”等数种,做法都很简单,而且当时的平民很难享用肉食,故春秋时的曹刿有“肉食者鄙”的说法[17]。到了唐代,情况大不一样了,仅据韦巨源《食谱》和谢讽《食经》所载食品名目统计,就有一百儿十种。与此同时,胡饼、乳酷之类的胡食也在中原地区日益流行。宋代食品花式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记载的各式菜肴将近三百种,《面食店》一篇记载的佐酒菜肴和花式面有一百多种。又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杭州市场上出售的食品,市食小吃类有41种,糖果类有42种,菜蔬类有20种,粥类有9种,凉水类有17种,糕类有19种, 蒸作从食类有57种,名酒类有54种。仅据上述记载,已足以使人目不暇接了。明清以来,各地的名菜佳肴和风味小吃更是数不胜数了。
服饰的变化也很大,传统的样式至战国时变为“胡服骑射”是人们熟知的,而到了唐代,采用和融合胡服样式已是普遍的现象。宋代服饰更形成了喜好“变古”的倾向,述说“风俗僭侈”,指斥“怪服、妖服”[18]的言论在宋代文献中可谓比比皆是。吴自牧在叙述杭州风俗时即称:“自淳@⑦yòu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19]。至明代中晚期,慕尚新异,追求艳丽己成为一股社会风尚[20],“士民竞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服”[21]的现象使士大夫发出了“极乱世界”的惊叹。[22]
出行由乘车、骑马变为坐轿,住房、家具由简朴趋于奢华,也都反映出消费民俗的巨大变化。我们从正史《礼志》、《舆服志》及历代王朝对民间衣食住行“越礼逾制”一再下达的禁令和某些不得已的放宽,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惊恐和无可奈何。
相对而言,民间信仰习俗则较为稳定,变化十分缓慢,历代王朝不断下令禁止民间“淫祠”却难以收效的事实,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
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除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制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烟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如雷的爆仗、绚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举动,后来也充满了观赏花灯的娱乐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对当时热闹非凡的行春盛况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端午节原为“恶日”,但自宋代开始,也被视为“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时节,除沿袭驱瘟避邪的旧俗外,人们还“递相宴赏”,“对时行乐”。[23]
另有一些民俗事象,如腊八节食腊八粥,宋代兴起的火葬习俗,观音菩萨取代女娲成为民间香火最盛的“送子娘娘”等,都与佛教传入有关。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俗的母体和核心一以贯之的情况下,其传统架构中的不少内容已发生了颇大变化。一些民俗的内容和形式以其原型或变种长期保留着:一些民俗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而原始内容则日趋淡化和消亡:一些民俗在后世的传承中仅保留了原有的名目,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些民俗在后世已荡然无存;还有一些民俗却是由于文化的变革或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新出现的。上述状况表明,只有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各类民俗事象的传承与演变,才能真正认识中国民俗。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过往人群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及理想与祈愿,以遗传、教育及影响、模仿为基本方式,通过一代人、一代人的传递,所新形成的人群规范与准则。
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大年三十守夜,年廿八大扫除,拜年,元宵节吃汤圆,等等.

1.二十四节气: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等。
2.节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3.民俗活动:舞狮,猜灯谜,逛庙会,中国结,贴春联
4.很多街道名称都跟传统文化有关,比如某某王府,某某马市车市花市街等。
5.语言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形容夫妻为伉俪等。
6.烹饪文化,很多菜名跟传统文化有关,如东坡肉。
纯手打,满意请采纳哦~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我同学的老师让他们写一篇作文 题目叫《写给孔子的一封信》不要网上现在有的 要原创的啊

朋友们帮个忙我同学的老师让他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写给孔子的一封信》不要网上现在有的要原创的啊!您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您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中,许多弟子脱颖而出。例如后来的“复圣”——颜渊,您称赞他的

知识大全 我是七年级的一名学生,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但是没说作文题目

我是七年级的一名学生,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但是没说作文题目小朋友,既然你没去过那里,不如和老师说明,跟他说你可以写一个你去过的地方。老师的目的是要让你们练习描述能力,哪怕你写一下看过的晚会也好啊

知识大全 各位哥哥姐姐们,教教我吧!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你是怎样养育我的》

我想请大家帮个忙!各位哥哥姐姐们,教教我吧!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你是怎样养育我的》可以这样写,开头赞扬母亲的伟大无私;举几个事例说明妈妈养育你的辛苦,在用自己平时的懒惰来做对比,写写心

知识大全 写一篇题目叫畅想未来的作文(300字)

写一篇题目叫畅想未来的作文(300字) 我们来到未来,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绿色和蓝色,所以的人们都开着自己的环保飞船飞来飞去,而且人们步行的时候也是飘在空中的,因为地面上全部都是花草和湖水,所以人们不能踩

知识大全 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我想.》的,后面自己加上去,请问写什么,帮我想下,我加分,幸苦啦。

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我想.》的,后面自己加上去,请问写什么,帮我想下,我加分,幸苦啦。你好,楼主,我想有以下几个题目《我想变成()》如:风娃娃,小兔子《我想有个家》这要看差异,如家庭破裂,(我

知识大全 围绕上课说话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老师,我错了400字

围绕上课说话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老师,我错了400字“妈妈,哥哥打我。”“谁让你不给我东西,我就打,我打死你。”“嘿嘿,你就不给,来呀,有本事抓住我呀。”瞧,我这一家子。我的哥哥是个懒惰的家伙。星期天早

知识大全 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作业题目是,我身边的好老师,我初二转学寄宿到博爱,李老师教会我坚强,照顾我

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作业题目是,我身边的好老师,我初二转学寄宿到博爱,李老师教会我坚强,照顾我“老师”,一个多么熟悉的词,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每个人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了,虽然说每个老师都很优秀,可

知识大全 写一篇300—400字的作文(写我的课余生活,字数不包括题目。)

写一篇300—400字的作文(写我的课余生活,字数不包括题目。)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快乐的寒假生活即将结束,回顾整个寒假,我觉得我过得充实而又快乐。刚放寒假不久,我们全家来了一次大扫除,那天一大早,

知识大全 以“绿色印象”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

以“绿色印象”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保护,但是我们却没有在意。有些人不珍惜地球赐予我们的一切,例如人们乱砍乱伐,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乱扔塑料袋,

知识大全 写一篇500字的作文题目题《友情的烦恼》因为朋友和我之间的烦恼

写一篇500字的作文题目题《友情的烦恼》因为朋友和我之间的烦恼?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美丽可爱。……我们带着七彩梦,走向未来。”我们几乎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们的生活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