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Posted 数学
篇首语:只愿我永远在爱里,不断地学习,即使悲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目标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的应用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一、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我在教学“计算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工人是如何焊接长、正方体的,再让学生用铁丝制作长、正方体框架,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棱长总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都能找出求出长、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规律。通过生活中数学原型,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
我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 “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才能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构建小学教学生活化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主动,促使学生树立把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意识,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强化开展的数学应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应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拿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种形体的物品,请学生伸手进袋摸袋中的物体,对各种形体的物品进行感知,边摸边用语言描述所摸到物体的特征,大家在倾听中根据物体的特征,眼前出现具体形象,思考、判断,看谁能很快准确说出是什么物体。当学生讲到“有平平的六个面,尖尖扎手的地方有8个”时,不同的声音就很快响起:“长方体”“正方体”当学生补充到这六个面的大小一样时,又很快变成了相同的声音“正方体”;当听到有两个面平平的,弯曲的地方可以向两边滚动时,“圆柱”的声音一致的响起。操作的学生在用手摸,用语言描述;大家在倾听中思考、判断,看谁能很快准确说出是什么物体,寓活动于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应用知识的学习之中。二、强化直观的数学资源利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的认知结构形成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要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情境,才能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ch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有关圆柱侧面积的生活原型,如有的学生说,把一张纸收拢以后就成了一个圆柱体侧面,有的说,把一个圆柱体形状的包装盒侧面上的包装纸剪下来,就成了一张长方形的纸等等,这说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较多的有关侧面积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正是推导面积公式的生活原型。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饮料瓶,问:饮料瓶哪一段是圆柱形的?它的侧面积是哪一部分?你是怎么知道呢?学生中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摸出来的;也有的说,是在桌面上滚出来的。教师接着问:滚动时,瓶子塑料纸包住的滚过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滚动一圈后的面积与塑料纸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才能算出侧面积呢?这时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在这个教学中,教师重视从数学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活动,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强化动手的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理解、掌握;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学习小数时,可以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看价格标签,学着读一读小数;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了解1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使学生有个参照对象,方便了以后单位名称的实际应用。认识物体的形状后,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搭一搭自己喜欢的物体,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长颈鹿、东方明珠、卡车……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尝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又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目标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的应用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一、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我在教学“计算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工人是如何焊接长、正方体的,再让学生用铁丝制作长、正方体框架,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棱长总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都能找出求出长、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规律。通过生活中数学原型,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
我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 “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才能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比如教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理性思考和高度抽象的结果,能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也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怎么办?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
三、数学建模,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效能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问题很多,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确定数学建模的题目时,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经验,选取那些适合小学生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题目。当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建模经验以后,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这也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获得发展的标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题,在小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1、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切入实际问题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精确和严密,忽视了给学生留下开放的想象空间,这极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设计开放性的、生活化的、真实的数学问题。例如,小学二年级学习了“方向和位置”之后,可以把课后练习题“说一说放学回家的路线”[3】进一步扩展为要求学生“绘制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这个任务看起来很复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确实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怎样测量每一段路的长度,按照什么比例进行绘制等等。教师和家长不要急于帮助学生得到结果,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对他们的困惑进行指点,只要是学生能够完成的,就大胆放手让其去做。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用步测距离,有的想到用尺子测量,有的通过汽车上的里程表计算出距离,这个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做好数据及方向的记录;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能够按照上北下南来确定方位,并根据测量的数据来调整每一段路的图上长度。在教师或者家长的适当指导下,学生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在这项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绘制,亲身体验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对数学本身的精确、严密和实际工作生活中所使用的模糊数学的不同也有了一定的体会。
2、从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取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应该向儿童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学生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亦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的资源库。在每一学期结束时,学校都要进行优秀学生的评选工作,而按照规定一个学校的优秀学生的人数应是全校学生总数的15%,学校将按照这一比例向各年级、各班分配名额。我们可以把这个名额分配的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各个班级的人数,通过统计,进行名额的分配工作。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只要求完成本年级的名额分配工作。名额分配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的原则。通过计算各班按照15%的比例得到的名额数往往不是整数,这就要涉及到某种取整的规则,比如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而这两种方法容易导致总名额不够分或者剩余,这就要求学生去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分配方法。先让每个班级得到它应得份额的整数部分,然后把剩余名额中的第一个分给应得份额的小数部分最大的那个班级,依次类推,直到分配完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美国历史上曾经使用的议员名额分配的汉密尔顿法。学生亲历了这样的分配活动后,不仅明白了每个班级优秀学生人数不同的原因,而且对数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加强多学科整合,体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各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作为基本工具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我国的小学数学除了大纲要求的内容以外,很少给出与其它学科内容相关联的材料,很少涉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而且数学应用在小学其它学科中的渗透几乎是空白。我们应当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数学范畴之内。在数学应用中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为学生展示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数学与社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历史和意义,运用数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调查、搜集数据,提出一些与人口数据有关的数学问题,如人口增长率,增长趋势等,使用统计图表来描述人口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
4、以学生个人的经验、家庭生活环境为背景,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主动实践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去解决。例如,春节过后,每个学生都有一笔压岁钱,如果把压岁钱存到银行,通过调查银行利率,设计出一种合适的存款方式;家里买房后,参与房屋的装修预算以及设计工作。
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四、灵活创新,提高应用能力
大纲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等信息。怎样动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钱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元利息?”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并记录在册,再回到课堂与同学交流讨论,使之得出: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最后让学生列式解答。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设计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是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培养实践意识,创设实践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教育的始终。关键词 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 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剩余2285字)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唱“独角戏”或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传统弊端,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当他们和教师感情融洽时,觉得你什么都好,也爱上你的课。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愿意听。因此,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语表扬,甚至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注视、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教师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决不讲:“XX同学今天也学会提问题了。”“想不到XX同学今天有进步了”等这类明褒暗贬的话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建立教学过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质疑。
3、举行竞赛活动。经常性地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一比,谁的问题好又多”,来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首先你要搞明白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应用意识?什么样的应用意识?
你所说的应用意识是应用于生活么?如果是这样我想没有必要。因为小学数学毕竟简单易懂,年纪大了自然会用。如果你是说要用到解题上。我这里有几个建议:
小学生需要重复记忆,理解记忆。在教学中你可以详尽的讲解一个及相关的知识点,话题中需要夹杂生活常识,有趣的东西总是有助于小孩子记忆。
课后作业不需要拘泥于形式。可以给孩子们一些有趣的数学生活题目,由简到难可以自己把握。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多和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孩子学的最好的一门课往往是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以上是上上策。不战屈人之兵。但是教学中往往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一个好的大纲或者说上课时下课后教学的备案往往是老师致胜的法宝。这就需要依赖老师自己的经验和水平了。这是中策。
题海战术。再和家长沟通督促孩子学习。下下策。
不同的老师有自己不同的一套思路,最主要还是自己需要把心思花在孩子上。
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严重问题,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重培养学
生应用意识。经过调查发现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对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重视不够,主
动开展数学应用教学的意识淡薄,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考、高考制度之下,数
学教学无法回避“应试”的要求,不能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要。受应试教
育思想的影响,在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中,沉浸于缜密的几何逻辑推理和代数精
妙的运算技巧,热衷于学生打好基础而面对标准化、选择性测试,不关心学生数
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但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
总有一天要离开课堂,走出校门,除了数学工作者(或从事涉及数学知识的工作)
之外,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与数学专业知识打交道这样一来,对学生以后的工作、
生活最有帮助的就是数学应用意识。
(二)认识到数学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师,又因缺乏足够的教学素
材,难以选择数学应用教学的切入点而产生困难。困难在于怎样找背景材料,并
做到数学应用教学与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依托的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参加社会实践较少,生产、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以情境语言为主的
数学应用性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四)应用性问题十分广泛,应用方法十分灵活,难以完全把握所有数学应
用题的类型。 正是为这些,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感到数学枯燥,认为数学是考试
时有用,考完试后无用的东西。有些学生则认为数学是某些成年人精心设计的看他们被绊倒后窃喜的障碍。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抱怨,除了应付考试、生活中简单的算数及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学习数学几乎无用。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我国的中学生在竞赛中屡获金牌,在基础知识掌握、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的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差距,这反映了我们中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指出:我们现在数学教育不是吸引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而是使学生越学越害怕,感到数学很难。但是数学是可以吸引人的,既然游戏机可以吸引人一天到晚玩,难道我们教育就做不到这个吗?如果我们能做到让学生学一点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懂得一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而且让他们在一定的地方能够用一下数学,在用的当中,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知识是有用的,而更多的是觉得要解决问题的话自己的知识是远远不足的,这样他会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就能更好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呼唤我们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面向社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强调学数学的目的是就是用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本文对此作初步的探讨。一、提供生活数学信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诱发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桥梁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木制三角尺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结合房子的屋顶架成三角形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二、在课堂学习之中应用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要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1、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对教材提问。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 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从敢问进而发展到想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深化的第二个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1、主动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情景,由长方形变形后成平行四边形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后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激趣引疑 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 三、激励学生大胆表述,使学生乐问。 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也要对之予以肯定,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爱因斯坦从小就有提不完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稀奇古怪,令人难以理解,但就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乐于提出一些问题,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世界少有的科学泰斗。 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男女生课堂常规比赛,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样好。教师发奖,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吗?对花的数量不一样多,引起学生不满,抗议不公平。应该怎样分呢?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来。练习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教室里要布置一个学习园地,老师做了8朵花,摆在正方形学习园地的四周,要求每条边摆得一样多。你想怎么摆?学生的方案:每边摆2朵花,也可以每边摆3朵花。 学生交流了设计的方案后,受到启发的学生提议,把学习园地设计成下面的形状,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别展览数学、语文、外语、美术作业。但是不知道怎样平均分?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种,展示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来看,学生从中体味到提问的乐趣,这种乐趣将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相关参考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提要: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发展。要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一、让学生学会倾听现在的孩子往往不会倾听。听的习惯最难培养。小学三年级孩子大都处在八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应用题中多讲一些正面积极的事例,课堂多穿插一下我国数学家的奋斗、爱国事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锻炼学生思
浅谈怎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美术表达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脑,德育与智育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浅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特别是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的水平、认知的能力决定了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和稳定,他们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有效学习,才能
知识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谁知道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摘要: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
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英语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极高的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