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名家故事 牛顿和肥皂泡

Posted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科学名家故事 牛顿和肥皂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顿的爸爸扛着锄头,招呼着正在用蒲公英的茎条专心地吹着肥皂泡的儿子:“孩子,快去给豆苗锄草吧,这么大的人了,还像孩子一样爱瞎胡闹。”

  “爸爸,您看这肥皂泡,在阳光下花花绿绿的,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

  “这又有什么稀奇的,肥皂泡原本就是这样的。”

  “不,这是有道理的,这说明阳光不只是一种颜色。”

  “肥皂泡跟太阳光有什么关系?谁不知道太阳光是白色的?别发神经病了,干活去,孩子。”

  “问题不这么简单,我要认真研究一下。”这个自小便有股子“牛劲”的牛顿,一旦遇到了疑惑,不弄个水落石出,是不肯轻易放手的。那年,他刚好从剑桥大学毕业,弥漫于伦敦的一场大瘟疫,把他从首都赶回了故乡。

  第二天,天空浓然那么晴朗,阳光依然那么明媚。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当刺眼的阳光把牛顿从床上弄醒时,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弄清楚这白色阳光的秘密。于是,他一骨碌翻身下床,去收集一些必备的器具,开始了新的实验。

  在他收集的实验器具中,数玻璃片最多了。因为牛顿认为:肥皂泡,只不过相当于一个个空心玻璃球而已,既然肥皂泡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呈现多种颜色,那么,受光照的玻璃片上,不也应该看到那些颜色么?

  牛顿在窗前一边吹肥皂泡,一边拿着玻璃片到窗前细心观察起来,可是,他一连换了数块玻璃片,也没有看到上面出现五彩缤纷的颜色。而阳光下的肥皂泡,却仍然花花绿绿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牛顿不断地自问着。难道我的推断错了吗?

  正当牛顿有些不耐烦的时候,手中无意地拿到了一块三棱形的玻璃,当把它对着阳光一晃动时,奇迹在眼前出现了。那块三棱形玻璃上,呈现出肥皂泡上类似的景观。比起肥皂泡在阳光下闪烁不定的色彩来,三棱形玻璃上的色彩更稳定,而且分层分条呈现。牛顿急忙数了起来:“啊!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呢。那么,就是说,阳光里包含着七种颜色。”牛顿为自己的新发现欢呼雀跃起来。可是,他马上又进一步想到,白光既然可以色散成七色,那么,把那七色的光汇聚在一起,不也一样可以得到白光么?

  于是,他赶忙把一个凸透镜放在三棱镜片与白纸屏之间。立刻,他预期的效果出现了,经过三棱玻璃片分散的七色光又会聚了起来,白纸屏上明显地呈现出了一条白色的光带。

  就这样,牛顿从极普通的肥皂泡上,由于不懈地思索和探究,不断地实验,终于发现了光学物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理--光的色散和聚合原理。

相关参考

科学名家故事 牛顿解火警之谜

  一个星期天早晨,科学家牛顿按照惯例,准备去教堂做礼拜。当他还在洗脸时,忽然想到刚才所写的论文中有一点需要补充,连脸上的水珠都未揩干,就奔到书桌那里提笔写了起来,脸上的水滴在稿纸上也没顾得擦去。  

科学名家故事 没来得及拜访牛顿

  汉斯的爸爸是植物园的园艺师。汉斯从小跟爸爸在园里出出进进。植物园很大,花、草、树、木应有尽有,小汉斯开心极了。他最喜欢在树间花下,躺在软软的绿草上看书。他广泛涉猎,童话、民间故

科学名家故事 舍私情立大志

   牛顿终于又回到格兰瑟姆镇上学了。这次重返校园,牛顿又住在妈妈的朋友克拉克大婶家。此时的牛顿,成熟了许多。他深知自己能回到课堂的不易,他决心努力学习。他孜孜不倦、甚至

科学名家故事 小牛顿干活心不在焉

   牛顿15岁那年辍学回家帮母亲干活。当时,牛顿刚迈进中学大门不久,学习劲头十足。可继父病故,妈妈带着三个孩子既管农庄的活儿,又要料理家务,实在是太累了。牛顿看到妈妈脸

科学名家故事 自制风车的“笨木匠”

   伊萨克?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在伽利略等先人工作的基础上,他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致力于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并出版

科学名家故事 人造“彩虹”

   年轻的牛顿已对几门科学有了不少的建树。说起用三棱镜研究阳光颜色时,他把这称为伟大的神圣时刻。   那是他大学毕业第二年。平时,他不喜欢

科学名家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

   19世纪前期,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近代科学研究领域里,以其数学研究的辉煌成果,被世人公认为继牛顿之后的最伟大的数学家,被人们誉为“数学王子”。  &

科学名家故事 张衡

   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科学史上曾升起过一颗璀灿的明星,他就是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西

科学名家故事 沈括

   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科学名家故事 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