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Posted 周礼

篇首语:努力让人有了奇迹般的进步,努力可以让人有了奇迹般的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动词义:
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6、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7、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形容词义:
1、拘执。
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
4、吉祥。
5、正确。
6、通“嘏”(gǔ)。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动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2、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5、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动词义:
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2、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3、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5、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形容词义:
1、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义:
1、比喻;比方。
副词义:
1、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3、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义:
1、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古代文言文中 仕 是什么意思

1. 做官:出~。~宦。学而优则~。~途。~女(a.宫女,贵族妇女;b.以社会上层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均亦作“士女”)。
2. 审察:“弗问弗~”。
3. 古同“事”,事业。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走的意思
古文中刚开始没有“跑”这个字,与跑同义的就是“走”.
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快走的可以用“趋”,比如趋之若鹜.快跑就是“走”了,比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

古代文言文中的胜是什么意思

胜:(1)能承担,能承受。(2)尽。(3)胜利。(4)胜过,超过。(5)兴盛,旺盛。(6)优美的。(7)妇女的首饰。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么意思

去 (qù,)qù
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动>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年辞帝京。”
④<动>除去;去掉。《捕蛇者说》:“~死肌,杀三虫。”
⑤<动>舍去;舍弃。《五蠹》:“~偃王之仁。”
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⑦<动>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应之。”

<动>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

古代文言文中召对是什么意思

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问题。
召,本义为召唤,古代常用于皇帝召唤臣下;对,指臣下对君主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而,音为ér(同“儿”),常见古汉语释义为: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以上内容来自文学网。

孔君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君是对男子的敬称,一般与一个人的姓连用,孔是这个人的姓

勾股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直角三角形夹直角的两边,短边为“勾”,长边为“股”;在立竿测太阳高度时,日影为勾,标竿为股。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么意思?左、右1、方位词。左和右两个方面(左手右手)。例如:左右逢源|左右为难|主席台左右的红旗迎风飘扬。明·宋濂《看松庵记》:"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

知识大全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刺客的文言小故事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刺客的文言小故事,中国古代四大刺客都是谁?中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

知识大全 请问文言文中的“吾”、“余”、“予”都有表示“我”的意思,可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差别吗

请问文言文中的“吾”、“余”、“予”都有表示“我”的意思,可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差别吗?多谢了!上大学时请教过一位搞音韵的古代汉语老师,他认为这些第一人称代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只因上古读音相似所以混

知识大全 文言文中哪些字有“全、都”的意思。谢谢

文言文中哪些字有“全、都”的意思。谢谢!咸,皆,俱,一等等等等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在文言文中,“下”主要充当实词,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一、“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1

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有没有什么辅导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有没有什么辅导书?我是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崇文书馆好像出了一本古代文学史的辅导书,配套袁行霈版本的。我不知道你要看什么文言文解释,据我看古代文学史好像没什么文言文需要解释

知识大全 文言文中的款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款什么意思◎诚恳:~留。~曲(qū)(殷勤的心意)。~待。~洽(亲切融洽)。~诚。~语(恳切谈话)。◎器物上刻的字,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落~(题写名字)。题~。◎式样:~式。◎法规条文里

知识大全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种意思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种意思【既】jì本义:吃罢,吃过。〈动词〉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君既食。——《礼记·玉藻》不拜既爵。——

知识大全 在文言文中,“必”字都有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必”字都有什么意思①<形>一定;必然。《论语十则》:“人无远虑,~有近忧。”②<副>一定会。《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辱之。”③<副>果真,如

知识大全 文言文中的矣的意思都有什么?

文言文中的矣的意思都有什么?助词,1表示陈述。相当于“了”。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亊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2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3表示命令或请求。司

知识大全 “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解释下这句话啥意思,3Q

“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解释下这句话啥意思,3Q!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榜网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