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每一章的读后感,要速度,超急的

Posted 社会

篇首语: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每一章的读后感,要速度,超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每一章的读后感,要速度,超急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是天华的吧~~~近代史作业啊~~

初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下简称《新陈代谢》),就被该书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近日借写读书报告的机会再读了一遍,更进一步领略了该书的非凡的史学见地。 两次阅读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陈先生“见解深邃,思辩独特”。该书成于80年代末,陈先生从文革中走出来,能写出这样一部不同于当时风气的不朽之作,的确很令人惊叹。我于是试图从其成书背景去进行追溯,并结合我个人从书中所读出来的感觉去对此书做一番粗浅的评价。 就此书的成书背景而言,最重要的是陈先生自觉地要反省建国以来政治对学术束缚,并力图要挣脱这种束缚,打破政治给学术划定的种种框框,突破建国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指导,以阶级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基本线索,以一条红线,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十大历史事件为基本架构”的“毛-范近代通史体系”。 陈先生的反思见诸多篇文章,以其《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为例,陈先生对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近代史叙述模式反思深刻:“这个构架积久渐趋公式化,许多近代史著作只有肥瘦的差异,很少有不同风格和个性的显现”。 陈先生认为要突破这种思维的桎梏必须要解放思想,对自己实行民主,不为别人的意见所惑。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和自我解蔽之下,陈先生的思想和学术一步步逼近学术的巅峰状态,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近代史通史著作。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新陈代谢》的每一部分都流露出对前人的观点突破,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自觉与辛酸。 《新陈代谢》一书在陈先生的辛勤耕耘之下,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以下分别作三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是线索方面的突破。传统的近代史叙述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其余的论述皆以此为中心进行展开,以致于“太重政治而轻其它”,“只见国家而没有社会”,“忽视其它力量”,“多元发展的历史成了一元化的公式”。 本书则以近代化作为全书的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而作者的哲学思辩也正是在对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反复的分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随着线索的突破也带来了视野的大大开拓。作者把研究的视线几乎拓展到了传统近代史(指建国后的近代史)所不及的社会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等。其中,尤其注重社会心理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的每一次外国的侵略都给国人以心理上的震动。侵略越深,震动也越大,近代化的步伐也在这个过程中蹒跚前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都占领了京城,把清廷赶了出去,对传统的顽固守旧心理打击最大,而且经过庚子之变,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即以顽固保守的势力应对西方侵略)解体,之后的中国进入了“欧风美雨”冲刷的潮流之中,新旧代谢迅速异常。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则直接证明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的觉醒。这种社会的心理变化是推进近代化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由社会心理的变化,又进而论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我觉得,本书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的,全书的脉络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明晰地呈现出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陈先生经常与哲学家冯契讨论,善于哲学思辩,这对《新陈代谢》一书的写作是一个极重用的主观条件。 这种独特的哲学思辩使得本书各个部分都见解深邃,新见叠出。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前人论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认为是孙中山将总统位置拱手相让,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但陈先生则洞察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孙中山在时人看来是只会发动暴乱,而不能建立社会秩序的形象。而袁世凯此时的形象“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因而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这种深邃的哲学思辩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以前我经常听老师说哲学思辩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但没怎么看过哲学,也没看过哲学思辩较强的历史著作,对哲学思辩之于历史研究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直到看了本书之后,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哲学思辩的意义在于见前人之所未见,道前人之所未道,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与思想体系。我现在甚至认为,哲学的思考应该贯穿于历史学家的整个学术生命过程当中,否则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新陈代谢》除了在线索、视野、见解等方面对前人的突破而外,还有一点很值得称道的就是语言平实,文采优美,这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如用“日本冲来了”描绘甲午战争的场面,用“欧风美雨”形容20世纪初中国的迅速西化的史实。如此鲜活的语言,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读者都读之兴趣盎然,爵之回味无穷。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陈先生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该书不少地方引用的马列著作来看,陈先生仍然对马克思主义仍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但此书已经完全看不出马列主义的教条倒是一个事实。 从《新陈代谢》全书体系的一气呵成来看,陈先生的确在本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本书来看,我认为陈先生的研究功底的确如学界所公认的那样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新陈代谢》作为一部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的博大精深的通史著作,足以引起近代史研究者的关注。即以今天而言,许多社会史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得到该书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陈先生献给学术界的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著作。 至于本书的不足,我认为以下两个可以探讨的地方: 一、 该书叙述重点放在前80年(1840-1919),而后30年(1920-1949)只用很短的篇幅就写完了,给人头重尾轻的感觉。但这不能怪作者本人。陈先生本来是打算先研究前80年,再研究后30年,最后总汇成110年从鸦片战争到建国的中国近代史。但陈先生未及完成后30年的研究,就于1988年去世了。这是一个无可弥补的遗憾。 二、 本书采用近代化史观,着眼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相对传统而言进步的一面,在时下“欧洲中心观”受批判的形势下,本书也避免不了这种批评。但是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的欧洲中心观和柯文的“中国中心观”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 我就更倾向于认为柯文为了批倒他的老师(费正清)有些矫枉过正。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我们不能不给与充分的重视,离开了西方的冲击,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急剧的变化。诚如陈先生所言,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寻求民族独立的必经之路,一切以顽固保守的势力应对西方侵略努力都最终会失败,而这种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庚子之变后最终解体了,此后的中国人都明白只有努力学习西方,才能最终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最终走向了西化的道路。陈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评价“代代相承,变化微渐”比费正清等人的“停滞”也恰当的多。 当然在今日受“反欧洲中心观”洗脑过的学者中间,《新陈代谢》过于强调近代相对于传统的进步性,又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最后,我还是要再强调一下本书给我的启发:没有哲学思辩的历史研究很难做到见解深刻、观点独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应该贯穿于历史学家的整个学术生命过程当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周福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完成于望江东园四舍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2)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03期。 (3) 沈渭滨:《<新陈代谢>与近代中国史学》,《开放时代》1998年04期。 (4) 周武:《晚年陈旭麓与重写中国近代史》,《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5)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济译,中华书局,2002年。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已发

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txt

尊敬的楼主,您好。

您所需要的资源我已经上传到下面了,如果您对资源有什么问题,请及时【追问】

如果您对本资源还算满意,请将此答案【选为满意答案】

PS:楼主下载不要钱哦~其他同学下载估计要5金。如果没财富值下载可以求助我哦~

————By:余温里的流年8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

宝山党建网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11年09月26日
作者:陈旭麓 著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匀、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晚清以降,西潮涌来,迫使传统中国脱离了自我循环的发展轨道,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三千年未有的剧变”。陈旭麓先生积数十年心力而成的这部遗著,以深邃的四边,激情的笔端,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剧变革。在论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剧变中,不仅关注朝野动向,更关注乡土变化;不仅考察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外部冲击,而且还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容部因素;不仅论述了物质、制度层面的变革,而且还有着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变化。从中透视出传统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不归路。如书中所言:“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己,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实际上,在提出中国模式的今天,仍是如此,今日,本书的学术开蒙意义仍未减弱。有识者称:“直至今日,它仍是中国近代史领域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TXT陈旭麓

:pan.baidu./s/1qWFWD9y
望采纳。

求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673190794

:ed2000./ShowFile.asp?FileID=198055
用迅雷下载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怎么样

初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下简称《新陈代谢》),就被该书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近日借写读书报告的机会再读了一遍,更进一步领略了该书的非凡的史学见地。 两次阅读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陈先生“见解深邃,思辩独特”。该书成于80年代末,陈先生从文革中走出来,能写出这样一部不同于当时风气的不朽之作,的确很令人惊叹。我于是试图从其成书背景去进行追溯,并结合我个人从书中所读出来的感觉去对此书做一番粗浅的评价。 就此书的成书背景而言,最重要的是陈先生自觉地要反省建国以来政治对学术束缚,并力图要挣脱这种束缚,打破政治给学术划定的种种框框,突破建国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指导,以阶级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基本线索,以一条红线,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十大历史事件为基本架构”的“毛-范近代通史体系”。 陈先生的反思见诸多篇文章,以其《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为例,陈先生对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近代史叙述模式反思深刻:“这个构架积久渐趋公式化,许多近代史著作只有肥瘦的差异,很少有不同风格和个性的显现”。 陈先生认为要突破这种思维的桎梏必须要解放思想,对自己实行民主,不为别人的意见所惑。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和自我解蔽之下,陈先生的思想和学术一步步逼近学术的巅峰状态,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近代史通史著作。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新陈代谢》的每一部分都流露出对前人的观点突破,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自觉与辛酸。 《新陈代谢》一书在陈先生的辛勤耕耘之下,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以下分别作三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是线索方面的突破。传统的近代史叙述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其余的论述皆以此为中心进行展开,以致于“太重政治而轻其它”,“只见国家而没有社会”,“忽视其它力量”,“多元发展的历史成了一元化的公式”。 本书则以近代化作为全书的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而作者的哲学思辩也正是在对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反复的分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随着线索的突破也带来了视野的大大开拓。作者把研究的视线几乎拓展到了传统近代史(指建国后的近代史)所不及的社会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等。其中,尤其注重社会心理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的每一次外国的侵略都给国人以心理上的震动。侵略越深,震动也越大,近代化的步伐也在这个过程中蹒跚前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都占领了京城,把清廷赶了出去,对传统的顽固守旧心理打击最大,而且经过庚子之变,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即以顽固保守的势力应对西方侵略)解体,之后的中国进入了“欧风美雨”冲刷的潮流之中,新旧代谢迅速异常。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则直接证明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的觉醒。这种社会的心理变化是推进近代化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由社会心理的变化,又进而论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我觉得,本书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的,全书的脉络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明晰地呈现出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陈先生经常与哲学家冯契讨论,善于哲学思辩,这对《新陈代谢》一书的写作是一个极重用的主观条件。 这种独特的哲学思辩使得本书各个部分都见解深邃,新见叠出。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前人论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认为是孙中山将总统位置拱手相让,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但陈先生则洞察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孙中山在时人看来是只会发动暴乱,而不能建立社会秩序的形象。而袁世凯此时的形象“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因而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这种深邃的哲学思辩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以前我经常听老师说哲学思辩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但没怎么看过哲学,也没看过哲学思辩较强的历史著作,对哲学思辩之于历史研究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直到看了本书之后,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哲学思辩的意义在于见前人之所未见,道前人之所未道,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与思想体系。我现在甚至认为,哲学的思考应该贯穿于历史学家的整个学术生命过程当中,否则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新陈代谢》除了在线索、视野、见解等方面对前人的突破而外,还有一点很值得称道的就是语言平实,文采优美,这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如用“日本冲来了”描绘甲午战争的场面,用“欧风美雨”形容20世纪初中国的迅速西化的史实。如此鲜活的语言,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读者都读之兴趣盎然,爵之回味无穷。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陈先生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该书不少地方引用的马列著作来看,陈先生仍然对马克思主义仍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但此书已经完全看不出马列主义的教条倒是一个事实。 从《新陈代谢》全书体系的一气呵成来看,陈先生的确在本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本书来看,我认为陈先生的研究功底的确如学界所公认的那样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新陈代谢》作为一部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的博大精深的通史著作,足以引起近代史研究者的关注。即以今天而言,许多社会史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得到该书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陈先生献给学术界的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著作。 至于本书的不足,我认为以下两个可以探讨的地方: 一、 该书叙述重点放在前80年(1840-1919),而后30年(1920-1949)只用很短的篇幅就写完了,给人头重尾轻的感觉。但这不能怪作者本人。陈先生本来是打算先研究前80年,再研究后30年,最后总汇成110年从鸦片战争到建国的中国近代史。但陈先生未及完成后30年的研究,就于1988年去世了。这是一个无可弥补的遗憾。 二、 本书采用近代化史观,着眼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相对传统而言进步的一面,在时下“欧洲中心观”受批判的形势下,本书也避免不了这种批评。但是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的欧洲中心观和柯文的“中国中心观”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 我就更倾向于认为柯文为了批倒他的老师(费正清)有些矫枉过正。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我们不能不给与充分的重视,离开了西方的冲击,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急剧的变化。诚如陈先生所言,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寻求民族独立的必经之路,一切以顽固保守的势力应对西方侵略努力都最终会失败,而这种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庚子之变后最终解体了,此后的中国人都明白只有努力学习西方,才能最终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最终走向了西化的道路。陈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评价“代代相承,变化微渐”比费正清等人的“停滞”也恰当的多。 当然在今日受“反欧洲中心观”洗脑过的学者中间,《新陈代谢》过于强调近代相对于传统的进步性,又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最后,我还是要再强调一下本书给我的启发:没有哲学思辩的历史研究很难做到见解深刻、观点独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应该贯穿于历史学家的整个学术生命过程当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周福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完成于望江东园四舍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2)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03期。 (3) 沈渭滨:《<新陈代谢>与近代中国史学》,《开放时代》1998年04期。 (4) 周武:《晚年陈旭麓与重写中国近代史》,《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5)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济译,中华书局,2002年。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主要讲1840年--1919年这80年的时间。中间,友谊、学术、责任……

抄下目录:
序 冯契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帮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蟹蟹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两三段即可,一定要有摘抄再赏析,不要读后感!蟹蟹只知道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没听说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啊其实这本书哪个出版社的都差不多

知识大全 求骆驼祥子第7.8章的读后感400以上

求骆驼祥子第7.8章的读后感400以上《骆驼祥子》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

知识大全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 与网上的不要一样,几篇筹成一篇的也可以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与网上的不要一样,几篇筹成一篇的也可以怎样写读后感: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话,结尾用别人的评价.第一段写故事梗概,后面写我的感受.还要有自己或客观的对重要人物或你喜

知识大全 骆驼祥子第八章的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八章读后感,不是概括读《骆驼祥子》第八章有感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

知识大全 我需要读者中文章的读后感,300-500字,最好3篇,谢谢了

我需要读者中文章的读后感,300-500字,最好3篇,谢谢了我开心的事可多呢!但要说最开心的事,那就要数我当上了“服务小明星”。记得第九周升旗仪式之后,学校广播里通知每个班推选四名“服务小明星”。听了

知识大全 求骆驼祥子第五章读后感,100字左右,坐等,只要第五章的

求骆驼祥子第五章读后感,100字左右,坐等,只要第五章的!骆驼祥子第五章读后感祥子是个拉车的。是个自由的洋车伕,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车,但是好景不长啊,他不小心被兵抓了去,车没了。他最后硬撑著逃了出来顺

知识大全 简答题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简答题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仍占着显著的优势。⑵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

知识大全 《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读后感20~30字的,谁会

《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读后感20~30字的,谁会?急!《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有一只小小的蟋蟀柴斯特,碰到了一连串的偶然,被人从康涅狄格州的乡下草场带到了繁华喧闹的纽约时代广场.原来的小蟋蟀在淳朴而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__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_____。A、历史唯物主义标准B、生产力标准C、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D、社会主义价值观标准答案:AC解析: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是指在民主革命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如下几条:主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逐步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社会的彻底解放的历程。与之相伴随的线索还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