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小学 三年级下册 数学 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Posted 学生

篇首语:我们不会把常识僵化并使它变成信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小学 三年级下册 数学 什么是面积说课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 三年级下册 数学 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
二)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1)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分组讨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小组探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学校要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并决定本周三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募捐仪式。总务处的刘老师要制一个象样的募捐箱,他听说我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所以请我们帮个忙。请你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制呢?(生答)我们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生答)总务处备有硬纸板,那我们该去领多少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1、引导学生展开上节可课制作的长方体,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使学生明确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求这个长方体表面积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
(2)小组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教师有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坝乡郭圩小学的秦汉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什么是面积》。下面我将对《什么是面积》这一课进行细致深入的说明,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2、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这一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三个方面:(课件)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培养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那么我们将(课件)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课件)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将本节课的教具、学具安排如下:(课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件)五角硬币、一元硬币各一枚、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彩笔、剪刀。
基于以上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课件)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就让我们走进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开课伊始,我会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学生开始比赛,师生讨论比赛的公平性。引出课题:什么才是面积呢?(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一) 物体的面积
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中(课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我主要利用举出身边实例的方法,如让孩子们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1元或5角硬币的表面,通过观察与操作孩子们会自然地总结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基于这一点,在涂一涂中,首先我会出示三个平面图形(课件),并让孩子们将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孩子们会很轻松的涂出前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课件)
对于孩子们涂第三个图形的情况,我有这样的预设:
1、涂不出角的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2、在开口处假想有一条边,错误的涂出角的面积。
此时,我会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将角与三角形对比,你觉得他们一样吗?利用对比的方法,孩子们可以明确角不是封闭图形,涂不出面积。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课件)(本节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也不能靠幻想。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或”),从而将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课件)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刚才孩子们已经对图形面积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件)接下来,我会出示三组图形,同时我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第3组图形不像前两组那么容易比较出大小。此时学生会再次质疑:利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件什么是面积

物体所占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就是所占平面图形的大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公认的面积单位,用字母可以表示为(m²,dm²,cm²)。

求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数学进率问题:
毫米 10 厘米 10 分米 10 米 10000 公顷 100 千米
分 10 角 10 元
平方毫米 100 平方厘米 100 平方分米 100 米 10000 平方千米
克 1000 千克 1000 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全册说课稿

哪里有全一册的说课稿呢?
lz仔细看看任何一课的说课稿
大同小异
只要把知识点换一换
说课稿是通用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说教材】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五册第44-45页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面图形周长的学习。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动手等实践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感知周长,认识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参与活动过程,学会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说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什么是周长。
难点:理解周长的定义,会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各级思维,勇于探索的原动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更关注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在师生互动中,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
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齐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由于这些图形都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顺利。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直观认识周长)
结合现在的季节特征,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上课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小蚂蚁沿树叶边线爬行”的动画情境,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小蚂蚁是怎么爬行的,然后请一位学生跟老师一起画出蚂蚁的爬行路线,并且比一比看谁画的好。这个活动有两个作用:第一是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直观认识树叶的周长,从而导入新知,揭示课题。并且初步理解周长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元素——“边线”和“一周”。
(二)描一描,说一说。(初步理解周长)
知道了树叶的周长,那么图形有没有周长呢?一句话过渡到下一环节描一描,说一说。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周长是从起点开始沿边线一周还要再回到起点,并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对周长的含义得到完整的认识。
接着有一个图形周长的判断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
(三)找一找,摸一摸。(实际感知周长)
从学生熟悉的课桌课本入手,与学生一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周长和课本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或教室里再找一找,和同伴说一说,指一指。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周长知识的理解。
(四)闯关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又将本节课的练习融在其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知识,并把课堂的知识引向生活,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如何说课2

1说教材 2说教学程序 3说教法、学法 4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 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 能制定较为完满的教学方案,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前提条件。这主要包括: (1)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课中教者首先要阐述所备、所上的数学课在整个的一节、一章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由数学教材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所决定的。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 (3)说说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俗配,按计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2.说教学程序。 程序是否合理,符合认知规律,也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数学说课中的教学程序有点近乎教案上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教案过程自己能清楚的可不必都写出来,而说课中不谈清楚,别人不一定都了解,详略、繁简不同;教案上重视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而说课介绍重视教学环节的次序和方式。备课只要备出是什么,说课不但要说是什么,还要说说为什么,让别人接受信服,内容构成不同。说教学程序,还得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3.说教法。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这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教学思路和策略上,可以选择目标教学的方法,尝试教学的方法,发现教学的方法,阅读自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等;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选用题组呈现或一题多变的方法,投影、录音的方法,教具模型演示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等。指导学法方面,有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有组织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有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安排学生操作、演示的方法等。叙述教法和学法,要注意坚持使教法学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不是为了翻花样,图形式花哨。 4.说练习。 作业的安排和板书设计。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犹如工业生产中的“产后服务”。说课就要谈谈是如何安排练习作业的,比如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从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而可以完成等等。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板书要醒目突出,具有内在合理性,要让人体察到教学的“序”,这就有必要在说课中予以陈述。当然有些数学课的板书并不都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也可不必说。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吨有多中重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先通过猜测大象大约三吨重的场景,导入课题并突出本课重难点,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3头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体的重量,帮助学生学习并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接着,结合实际中的例子进一步学习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基于以上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材设计意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巩固千克、克、吨质量概念之间的关系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换算
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启发式教学
由教师创设生动情景故事,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活动中去感知、发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情景教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现代版《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探究中。课堂接近尾声,考虑到比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因此又设计了《小“糊涂”日记》一情景,学习和运用“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并且能很好的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又突出重难点。学生情绪激昂。
(二)说学法
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使情节更生动,并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特意创设了现代版《曹冲称象》的故事,并为后面单位换算留下伏笔。
为了让故事生动,离现实生活比较贴近,我将曹操设计成一小学老师,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湖边进行综合实践体验。曹操问学生:“有谁能称出大象的体重?”正当学生围坐湖边发愁时,老师五岁的儿子曹冲来到学生当中,他利用船、石头和磅秤将大象体重称出。根据教材提供八次称石头的质量数据,让学生算出:
大象的体重为2800千克。由此引出问题:
像这样的大宗物品还有其它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吗?
学生会由课题猜想出质量单位“吨”,老师追问:为什么用吨,1吨到底有多重呢?2800千克可以用吨表示成什么呢?(板书2800千克=( )吨)这时老师及时引出课题并介绍吨的字母表示为“t”(板书:1吨有多重)“吨”用字母表示为“t”
这个环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旧故事新说法,使学生耳目一新,引发兴趣。
(二)温故知新、导出新知
首先提问: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千克、克的质量换算?
学生在做出1千克=1000克的回答时,我抓住时机继续发问:
 同样是质量单位,你能推想出,当千克满了多少可以用1吨表示呢?
学生根据千克、克的质量关系,能猜想出千克、吨之间的关系也是“1000”,从而得出:1吨=(1000)千克
这一环节非常简短,通过老师引导性的发问和学生的猜想,从而引出新的质量关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推断会记忆犹新,并带动全班的情绪,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三)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考虑到现在班级都有饮水机,所以,我特别设计了《抬水》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1桶水(20千克)的重量,从而推想一吨有多重。
在学生已感受1桶水很重的状况下,我让生计算出:10桶、20桶、50桶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后,从而引出50桶水约1吨重(电脑出示)。
再让同学们想想:我们平常每天喝多少桶水呢?照这样的速度,喝完一吨水差不多要多少天的时间呢?学生按每天喝一桶水的速度,算出喝完1吨水需要50天的时间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已感受到“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一般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才会用吨作单位,并在计算10桶、20桶、50桶过程中验证并巩固了1吨=1000千克的换算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四)看看算算,感知1吨
电脑展示《生活中的一吨》,前面的抬水试验,同学们已经了解到:1桶水20kg——50桶约1吨重
继续展示:1头牛350kg——3头牛约1吨重
1桶油100kg ——10桶油约重1吨
1袋面粉50 kg ——20袋面粉约重1吨
1学生25kg ——40个学生约重1吨
1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1大桶矿泉水的重量是20千克,1位老师体重50千克,请问你可以组成哪些1吨呢?(以小组合作可自由组合)
这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更好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质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进一步加深了1吨=1000千克换算的理解。最后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发散学生思维能力,多方位进行思考得出1吨可以怎样组成,加深巩固学生对1 吨的理解与应用。
此时,解决前面《曹冲称象》留下的问题,即:2180千克还可以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表示呢?
通过计算2800千克=2吨800千克,学生知道:一头大象大约有3吨重
将前面遗留的问题有始有终解决完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这一环节,学生在建立1吨概念后,让生初步建立几吨的概念,并为第四课时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养成:面对不同情况,仍能发挥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接着,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吨?例:这车煤有4吨;这辆货车限重3吨等等,从中发现吨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五)课堂总结,灵活运用
一节课结尾时,学生对于“吨”已有了初步地认识,但要正确区分并运用“千克、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还有一定的困难。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4加2等于几说课稿46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4加2等于几说课稿46页一、教学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在先教学完认识10以内的数之后进行的。由于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10以内数的认识可以一起学,教学10以

知识大全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脱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0道题有谁知道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脱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0道题有谁知道?快告诉我!777÷7=909÷9=530÷5=672÷6=684÷4=536÷4=810÷6=918÷6=804÷2=952÷8=852÷4

知识大全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提出问题教学目标1,教师讲解故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课件出示三只小猪故事图片。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创设情境,你有什么发现:它不

知识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评价手册第70页和71页的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评价手册第70页和71页的答案1、8平方分米2、2分米3、4.8厘米4、144平方厘米9厘米表格:竖着宽:4dm半径:2.5米周长:20cm17dm10cm面积:246.251

知识大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107页第10题怎么做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107页第10题怎么做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107页第10题是什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42页做一做,怎么做?不会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35页第3题怎么编题我国发射的神舟

知识大全 求小学三到六年级数学计算公式

求小学三到六年级数学计算公式你没给范围啊,什么计算公式?九九乘法表?具体问题有具体公式六年级下册数学计算公式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

知识大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试卷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复习题班级:姓名:成绩:一、填空。(25分)(1)六千零五十写作(),4078读作()。(2)一千里面有()个百,10个一千是()。(3)由6个千,5个百组

知识大全 小学6年级下册数学单元评价卷答案。

小学6年级下册数学单元评价卷答案。什么版本的教材啊你如果说的详细点我可能帮助你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卷期中评价卷答案:wenku.baidu./link?url=OSV_toPlhZ_580txAUW

知识大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难点题目怎么解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点,难点题目怎么解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1.表内除法(1)平均分:每份分的一样多,叫做平均分。(2)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为一份分(3)除法的

知识大全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人教版一、请你口算。(8’)0.38+0.06=0.44(155+20)-65=64.2+5.7=543-27-73=0.97-0.09=0.8612.8-9.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