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的一个门派,但感觉和佛家的思想更接近,请高人点拨。
Posted 儒家
篇首语: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的一个门派,但感觉和佛家的思想更接近,请高人点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的一个门派,但感觉和佛家的思想更接近,请高人点拨。
因为心学作为心性儒学,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看似与佛学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以,但佛学只求出世,但心学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正是儒学所说的“内圣外王”。
然而心学的观点就是:一切的道德观念,善恶的评判,都应该从心出发,从当时的现实出发,而不是按照前人定下的标准来评判。心学的出现,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儒家原本很多荒谬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全部摒弃掉,只是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从人的灵魂深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儒家原本很腐败荒谬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反省,和重新的打造,形成新的儒学。
请简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它和儒家学说是否有
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咯,浅显的字面理解就是思想与行为要高度统一,想到的就是做到的。和儒家学说是否有什么?冲突么?那不存在吧
比较儒家的“仁”〔心学派〕、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联系: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以下哪一项属于王阳明的儒家思想
王阳明一般指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请简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它和儒家学说是否有联系
个人觉得王明阳很牛逼。毕竟后世能出这么一个人也挺不容易。王明阳文武双全,可惜一生未逢明主。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才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②的“狂者”或圣人境界。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王阳明有关思想家的一个故事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儒家,道家与佛家,哪家的思想更胜一筹
佛教最圆满。佛家
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王阳明先生是我国辨古通今的哲学家,是中国实用哲学的鼻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一直是中国自汉朝以来的主流哲学,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儒学的发展,始终遭遇着其他非主流思想的挑战,如魏晋时期的名教之争、初唐时期的佛教袭扰等,因此,儒学自身也不断融入新的社会生活元素,作了许多修正和完善。到了宋朝,“二程”、朱熹的程朱理学把儒学推向了传统儒学的巅峰。但是,在阳明先生之前,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哲学,无一例外地都停留在世界观这个层次上,所有的学术行为,都是在为自己拥立的思想求证、索解。阳明先生的“心学”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行为的禁区,第一个把哲学推到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哲学层次,把中国哲学从过去的信仰哲学、礼教哲学和统治哲学变为实用哲学,把不带有任何倾向性的、客观公正的认识事物、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交给人们。
阳明先生的哲学观点内容很丰富,但最有特色的、有别于他人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认为,行是知的上半截,知是行的下半截,二者同为一体,不可分离。“读取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做任何事,只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积极实践,说明你还不是“真知”;读书会理的目的,关键在于付诸实践,在于“行”,唯有如此才能算得上“真知”。阳明先生的这一思想,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证例比比。譬如,大家都知道财富的重要性,但是在对财富的追求上,始终局限于一般的生活逻辑,和常人别无二致地打理生活,只是在心中试图成就自己的财富梦想,实践中并没有异于常人执着追求。回过头去看那些在财富上有所成就的人,智慧、条件和自己相去无几,甚至于不如自己,可是却活生生地成就了个人的财富梦想,心中感到费解。其实这些成就个人财富梦想的人,和我们常人一样都知道财富的重要性,他和我们的区别就在于他不只是停留在对财富的渴望,而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去执着追求财富。一百次追求中九十九次失败了,一次成功了,从此他的命运发生改变。当年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出于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折服,毅然将自己原来的名字改作“行知”。其二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阳明先生的“心学”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所有事物所包含的道理,与我们在生活中积累思辨形成的“心智”是完全相同、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内经图》的附诗中有一句话,叫作“一粒粟中藏世界”,也就是一颗糜子粒中包含着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高尔基在散文诗《时钟》里也有与此相似的一句诗:“思想是无所不在的,只要你愿意,在石头缝里也能发现思想。”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之所以能够认识事物,就是因为有“心智”这样一条通道。世界上的事物万万千千、形形色色,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基本法则是一样的,这些事物所包含的基本法则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心智”来认知,在世界上不存在超出人类智慧的道理,也不存在不会被人类认知的事物。许多人对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望文生义,把阳明先生的哲学归入唯心哲学的范畴,甚至把阳明先生看作中国的贝克莱,这是对阳明先生及其哲学的曲解,令人遗憾。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指明了求知学习的目的和“学以致用”的原则,也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哲学最高准则,上个世纪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哲学,都是在步阳明先生的后尘。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道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提出了人类认识自然及社会的基本法则。阳明哲学,超越了在他之前所有哲学的成就;即便是今天,在实践论和认识论方面,也很少有人达到阳明先生的哲学高度。遗憾的是,阳明哲学是不为政治服务、不受统治者驱使的哲学,因此始终未能成为主流哲学,御用学者们对它心存顾忌;但是阳明哲学所富于的理性光辉,将为人们照亮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阳明全集,厚达百万字,遍读为难。作为一般学习用,只需要认认真真读一读其中的《传习录》和《行知录》,就已经受益不凡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
提出:道家;体系:儒家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关参考
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作用?心学是什么?答: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那么,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
王阳明的心学和佛教禅定对于发掘本性的区别在程朱理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与“行”的二元论,把两者割裂开来。王阳明心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主张心外无理,是一元论。二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首诗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心学对我们的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但要结合他的生平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什么?谈谈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四句话就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
王阳明心学与良知说关系?希望大师帮助,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是不是只有人才有?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说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王阳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心是什么意思《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
王阳明心学四句有何精妙出处:王阳明《传习录》1、无善无恶心之体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2、有善有恶意之动关键词义:意:内心的思想、内心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其它的东西我都不想多讲。用心做事,错了吗?用心做人,错了吗?用心工作,错了吗?用心写字,错了吗?用心创新,错了吗?用心发明,错了吗?难道我们:用物做人
谁给推荐一本提高自信和安全感的书?《传习录》《王阳明心学》《传习录》是阳明大师的弟子记录的阳明大师的教诲,属于中国古典哲学。发源于中国,发扬于国外以及我国境内某省。《王阳明心学》则是王觉仁先生对阳明心
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儒家是奴性儒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文化,它包容的面很广,故其难免有疏漏,但是,它是一个民族起步的文化,起步后的发展是后人的作为,“奴性”不过是后人的“择己所需”罢了。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