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技术 天文知识的萌芽
Posted
篇首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科学技术 天文知识的萌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已经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进入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人们更加需要掌握季节的变化规律,以便安排农事。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中产生出来的。根据考古学和古文献资料确切可知,新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祖先已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确定方位的方法。最早大概是很简单地以日出处为东,日没处为西。进一步的观测使人们发现,一年内日出与日没因时间而异,且有较大的变化,但每天日影最短时太阳的方位则是不变的,于是就把这时太阳的方位作为定南北方向的依据;其后就有了观测一天内太阳的出没方向,先定出东西,再定出南北的定位方法。
在农牧业发生的初期,人们是根据物候现象来掌握农牧的时节的。我们的祖先最早大约很重视对红色亮星“大火”(心宿二)的观测。传说早在颛顼时代就有了“火正”的官,他专门负责观测“大火”,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曾有一段时间,由于氏族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到帝尧时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职责。据推算,约在公元前 2,400年左右,黄昏在东方地平线见到“大火”时,正是春分前后,即正是春播的时节,所以关于“火正”的传说当是可信的。像这样以观测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的方法叫“观象授时”。
古史还相传黄帝时代已有了历法。不过,近年有人认为,获得考古资料印证的,还是关于帝尧时已有历法的传说。《尚书?尧典》中说,帝尧曾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到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去观测天象,以编制历法,向人们预报时节。
相关参考
张衡(78?139年),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的《浑天仪图注》便是浑天说代表作。浑天说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能比较近似的说明天体的运行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俗名张遂。他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因不愿与武 三思交往而出家为
《内经》综合了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地理学以及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理论总结: (1)天文历法: ①天文学:天文学的知识与方法不仅影响《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称为“天人合一”内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字文远,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出身的家庭,几代成员对天文、历法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治学态度严谨,搜集自古以来的大量
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下列哪些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下列哪些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A、天文和历法B、数学和水利C、天文和数学D、历法和数学答案:A解析: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沈括、郭守敬在天文和历法方面的
《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可能反映了夏代的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其中有年内各月里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伏或中天等的记载,而且还把这些天象同相应的物
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它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但是,浑仪的结构比较繁杂,观测时经常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使用极不方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化为两个独立的观测装置,安装在
1.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祕主义的气氛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
仰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由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 仰仪的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三米的铜质半球面,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因而得名。仰仪的内部球面上,纵横交错地刻划出一些规则网格,用来量度天体